整体生命科学基础理论Ⅳ 微生态变异原理 张正乾 强燕平著

网站首页    整体生命科学基础理论Ⅳ 微生态变异原理 张正乾 强燕平著

 

 

 

 

 

整体生命科学基础理论

微生态变异原理

张正乾 强燕平著

 

 

 

 

 

 

 

 

 

 

 

 

 

 

 

 

 

谨以此书:

献给为人类医学生物学回归 自然顽强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殊 死抗争新型“生物危害”永不 间断博弈的人们!

 

 

 

 

鸣谢

我们以无限的尊敬、虔诚与敬佩对 给于我们帮助的每一位科学家和并不相 识的朋友们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谢 谢大家! 谢谢、谢谢、谢谢!

如果没有范惠民老师和赵大庆博士 “相遇变黄金”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就 不会有“整体生命学”理论著作在清华 园的诞生;如果没有这种团队精神,《整体板块遗传律》、《种性制约机制》、《人工自然选择律》、《微生态变异原理》就很难完成。对此,我们借此书出版的机会,对抗疫顽强拼搏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和父辈,深情道一声诚挚谢和永存的敬佩!

尊敬的朋友啊!让我们出自内心述对你们由衷地感谢吧!谢谢!  谢谢!  

 

 

 

 

 

 

 

 

 

 

 

 

 

 

第一部分

微生态变异原

 

第一章 变异

 拉马克的“获得性 

 

自然规律规定了生命有机体变异现象的长期存在,这是一个事实。生物进 化只是人类对有机体变化规律的认识,这由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最先提出,拉马 克对有机体变异的认识,是从动物身上一些发育很弱或者很强的器官退化或进 化现象研究中发现的,是从器官退化联想到生物进化并提出“用进废退”律。 拉马克认为:动物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换了新的环境,为了长期生活下去,为了 适应这种新环境,必然产生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另一些器官经常不使用,于 是那些长期不用的器官,就会逐渐退化;与退化相反,另一些器官因为经常使 用而变得非常发达,就是进化。可见,退化与进化的原因都源于环境变化。

拉马克的变异,是通过对有机体的变化,特别是通过观察器官变异和成体 变化而发现的,是对生命有机体的宏观认识,这延续了牛顿的经典世界思维观 念。自此,一直到穆勒利用 X 射线研究细菌变异之前,生物科学家始终保持着 这种宏观思路与研究方法,来认识生命的经典世界。

拉马克理论的事实根据是:拉马克在解剖食蚁兽过程中发现,它们没有牙 齿,认为是由于食蚁兽主要食物是细小的蚂蚁,这不需要用牙齿,长期下去牙 齿必然退化消失了。拉马克又从长颈鹿的前肢和脖子特别长的生命性状研究, 发现长颈鹿头一抬, 就能够到 5-6 米高处, 对脖子十分发达的性状特征, 提出: 生活在非洲半干旱草原地区,牧草稀少的环境里,长颈鹿只好以树叶充饥,为 了能吃到高处的树叶,只得用力拉长身体,长期使用前肢和脖子就变得很长。 于是拉马克提出了两条生物学法则:

一、适应环境法则。拉马克说: “在发育还没有达到极限的时候,动物中 无论哪一种器官,愈常使用,便愈有力,愈发达。它的能力的进步与使用的时 间成正比,至于长久废而不用的器官, 则于无形之间自己会使之变得萎弱、败坏, 能力也渐渐减退,结果以致消失。

二、获得性遗传法则。拉马克说:“一切缘于悠久的环境的影响,或缘于 长久使用与长久废而不用的关系,各种生物所获得的改变,不论是属于雌雄两 性的或只属于产生的新个体者,都能因自然力而传至下代子孙。

事实上,这是两条变异法则。法则一,是对成体性状随生活环境变化而变 化的法则。是(从观察)器官性状变化法则的表述;法则二,是这种器官性状 变化 从成体到子孙传承的表述, 获得性的本质是环境变化产生个体性状变化, 从成体到子孙传承的表述。事实上,拉马克是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变异概念的

 

科学家,拉马克揭示了有机界遵循自然规律变化而变化,产生个体器官变异,  并传承到子孙,其原因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拉马克认为,动物都具有 一种特征(需要)——长颈鹿的长脖子是因为它需要吃树梢上的树叶,在这种 需要过程中, 适应环境, 经世世代代的沿袭形成了长颈鹿脖子长的特征。对成体、 器官变异的原因,拉马克解释为:

一是环境变化;二是“需要”——“在动物体内,新器官的产生来自于动 物体觉得不断存在的某种新的需要。”三、获得性遗传。

事实上,拉马克发现了生物进化的精髓:生物器官性状随环境生态变化而 变化,这种变化的获得性可以遗传。也就是说,性状变异是拉马克首先发现, 并通过生物器官变化发现的。器官变化是宏观个体变异的表达,同时,拉马克 把生物演变理论建立在软遗传概念之上,认为动物为了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必 然具有一种“需要”,导致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演变和需要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有机体是时间与环境的产物。这已经说明了生物占据环境后, 影响着环境变化, 同时变化的生物种产生了新的生态环境,本身又将新的生态环境提供给新生的 后代,这就构成了生命自身一方面适应环境而变化,同时又创造出新的生态环 境。如果我们把拉马克的这一理论——成体器官变化深入到生物微观结构和生 理层面、层次中来,于是,就进入到生物与环境微生态层面的变异或变化。

拉马克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创造了“生物学”——bioIogy 这个词,并在 1815年提出有机界随时间和生态环境演化的观点。对于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理论, 始终存在众说不一,这只有引入微生态变异概念,才能有明确的认识。

 

达尔文论变异

 

1859 年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阐 述变异的理论学说,仔细阅读,虽然《物种起源》卷佚浩繁,但整个布局仍然 是围绕拉马克的两条线展开:一、环境改变了的条件的作用。二、(获得性) 遗传。用达尔文的话说: “即变异性和每种生物历代所处的生活条件通常必有 关系。” 达尔文强调说:

“在第一章里,我曾试图说明,改变了的条件的作用有两条途径,即是直 接加于全部有机体或部分的有机体,和间接通过生殖系统发生作用。在一切场 合都有两种因素,一种是有机体本身的性质,一种是外界条件的性质,两者之 中以有机体的本性最为重要。改变了的条件的直接作用,产生一定的或不定的 结果。在后一种情形下,有机体似乎变成可塑造的,其变异性往往动荡不定。 在前者,则在一定条件之下有机体的本性容易屈服,常使一切个体,或差不多

 

一切个体,都以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异。

对于环境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用四个单独的章节, 进行了全面的, 历史性的论述。如,第十章 地质记录的不完全、第十一章  生物在地质上的 演替、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续前)。这基本是赫顿和 赖尔的地质渐变原理的复述,其核心仍然是延续了拉马克的环境变化法则,达 尔文只不过把环境作用总结为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加于全部有机体或部分的 有机体。二是:间接通过生殖系统发生作用,并把生殖系统发生作用看作是有 机体本身的性质。即有机体的本性,由于本性容易屈服,得出差不多一切个体 都以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异的结论。

让文明把一理论核心和拉马克的学说对比一下:拉马克说:“一切缘于悠久的环境的影响,或缘于长久使用与长久废而不用的关系,各种生物所获得的改变,不论是属于雌雄两性的或只属于产生的新个体者,都能因自然力而传至下代子孙。

这就是达尔文的“直接加于全部有机体或部分的有机体。二是:间接通过 生殖系统发生作用,并把生殖系统发生作用看作是有机体本身的性质。”二者 的文字叙述几无差别!

事实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完全是通过生物有机体因生活条件变化而产 生变异的推理。对此,达尔文是这样论述的。他说:

“许多例子可以说明,生活于不同的外界条件下的同一物种,能产生相似 的变种;另方面,也有处于相同的外界条件下而产生不相似的变种……这些事 实使我懂得周围条件的直接作用不甚重要,而变异倾向的发生,必有为我们所 完全不知道的其他原因。

就某种意义而言,生活条件(参看卡森微生态变异二法则-环境产生变异说,不仅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变异,同样地也可以包括自然选择,因为生活条件决定了这个或那个变种能否生存。 ……变异性 是以某种方式被激发的了, 但是这是由人类的意志使它向一定的方向累积起来, 后一作用相当于自然情况下的适者生存的作用。

在第三章  变异的法则中, 达尔文仍然表示: “环境改变的影响”为中心, 只不过把拉马克“用进废退”法则放到自然选择的框架内,提出“受自然选择 控制的器官变异”,把拉马克的有机体因环境变化而变异的理论,放到自然选 择里面去,就完成了自然选择的核心思想。

达尔文同样运用了“用进废退”的事例,更具体地论证说:

“不用产生的器官退化是受自然选择控制的器官变异——因不用而退化。

南美洲的大鸭只能在水面上拍它的翅膀,她的翅膀和家养的爱尔斯柏利鸭 几乎一样,椐克宁汉先生说,这鸭在幼期是会飞的,到了长成以后才失去飞翔

 

的能力。因为在地面上觅食的大型鸟类,除了逃避危险之外,很少飞翔。所以 现今或不久前栖息于海岛上的几种鸟类,处于几乎没有翅膀的状态,可能是由 于岛上没有捕食的猛兽,因不用而退化的。

不使用变异和自然选择变种的密切关系与区别。

达尔文在完成了从变化了的环境向自然选择的理论转换后, 同样展开了“用 进废退”向自然选择的过渡, 达尔文在论述马德拉甲虫无翅膀的形成时说:“使 我相信许多马德拉甲虫无翅膀状态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大概 还结合着不使用的效果。”在随后的论述中达尔文用南美洲穴居的齿类眼睛退 化到盲和卡尼俄拉及肯塔基深洞内生活的,有几种属于极不同纲的动物,眼都 是瞎的来说明:“自然选择就会对不使用发生作用了。”

达尔文进一步说明: “植物习性是遗传的。例如开花的时期、休眠的时间、 种子发芽所需的雨量等等……”于是,达尔文将“用进废退”律整合到自然选 择的概念里面,这样拉马克的生物学法则,环境变化和“用进废退”,获得性 遗传就成为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核心。事实上,自然选择理论在达尔文心中  蕴育了 40 ……然而,达尔文还需要等待,等到 1858  6 月华莱士的一封重 要的,决定性的“适者生存”进化理论信函……

 

 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不知道为什么?历史上孟德尔与达尔文两位同时代生物学巨擘,生前没有 相遇;也不知道为什么?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理论,并不受那个年代科学家的推 崇而沉寂了 35 年,造成了进化论的一枝独秀!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理论 没有得到交融和碰撞,对生命科学历史发展的含意……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达 尔文对遗传现象的深层次规律并不知晓。然而,达尔文预见到生物变化的一个 原因在于生物的本性,即有机物的本性!达尔文解释生物本性为生殖系统发生 作用,却没有认识到有性生殖在导致性状重新分离和重新组合中的重要规律。 对此,达尔文一无所知!

那么,如何发生作用,并遵循怎样的规律发生作用呢?

在远离英国伦敦的奥地利布隆修道院的实验田里,在与达尔文著述《物种 起源》的同时代,孟德尔经过十二年豌豆杂交实验,找到了遗传因子,发现了 分子遗传学规律。

在实验园里,孟德尔种植了 34 个豌豆株系,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了各 个简单的,可分开的单一性状因子,从花茎的高矮、花位的顶位、侧位,豆荚 形状的膨胀与收缩、豆荚颜色黄与绿、种子形状圆与皱,子叶颜色黄与绿、种

 

皮颜色灰与白……从这七个主要试验系列的 F2 代,观察结果,都出现了明显 的显性与隐性的不连续变异,没有中间等级,发现了在遗传中起作用的独立因 子,并符合一定数理规律(3:1)。它揭示了,在性细胞形成时,决定特有性 状的因子是相互分离的——分离定律。孟德尔的这种研究,虽然也是从植株和 器官性状(花茎、花位、豆荚、种子形状、子叶颜色) 的(经典世界) 变化入手, 与拉马克和达尔文不同的是,孟德尔进入了微观生命元的思维与理念,引入了 遗传因子概念。对此,孟德尔发现:

当把具有不同性状的植物杂交时,产生的第一代杂种的性状只与两个亲体 中的一个相同,另一个亲本的特征显示不出来(隐性性状)。但是,当把这些 杂种再进行杂交产生出第二代杂种同两个亲本的性状就会发生“分离”,在不 同的个体上都显示出来了,而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的比,是一个 恒定的比值:三比一。同时,孟德尔还发现:当同时具有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 性状的植物杂交,并产生第二代杂种时,其中每个性状各自按“三比一”的比 数独立分离,而且互不干扰——这就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样,孟德尔 就把遗传的本质从拉马克的从器官性状变化,成体到子代的传承;达尔文的生 殖系统发生作用的有机体本性遗传,深入到微观遗传因子层面,并预言:

“遗传因子可能是染色体的一部分。”

于是,变异,就从理论上,就深入到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深入到细胞的染 色体,深入到分子、原子、基因。因为细胞是组成生命状态的物质,是不可进 一步约减的单元,是能够进行自我繁殖的最小的活的微观生命元。细胞中的遗 传因子是在传播生命,并保持其可能有利于它们的特征延续、不断抵抗环境的 改变。所以,它表现出遗传基因特征的组合而不是混合或掺合。这就从分子形 态和基因特征方面,规定了生物本性遗传的独立性和种性的不可变异性。

 

 摩尔根的果蝇

 

孟德尔于 1865  2  8 日,将自己的试验论文在“布隆自然历史学 上宣读,却没有得到多大反响,更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尽管孟德尔把论文  副本,寄给了慕尼黑植物学著名教授耐格里,但没有得到耐格里的回应;在当  时的历史条件下,孟德尔的重大科学发现,其论文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得到科  学家的认可,有机体变异理论,仍然停留在达尔文时期。值得庆幸的是,孟德  尔的论文于 1866 年发表在“布隆自然历史学会”的会议纪录上,35 年后才为  三位科学家(德弗里斯、柯灵斯、丘歇马克) 重新发现, 有机体变异的形态特征, 是与代代相传的“因子”相联系的,从此开始了孟德尔的遗传学新时代。

 

孟德尔遗传因子的性状分离、自由组合,是生物体性状变异和生物多样性 的原因。此外,孟德尔预言的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必然为后来的科学家深入 探讨, 进一步研究“因子”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因为, 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 十分复杂, 而与之对应的染色体, 却是有限的若干条, 这就是变异的最大难题。 然而,出乎意料的一只白眼小果蝇,改变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摩尔根的  人生历史——

1910 年的一天,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奶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小果蝇,他便  用这只“变异”的白眼小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在此之前,摩尔根一直反对孟  德尔的“遗传因子是染色体的一部分”的理论观点。通过这一实验发现:用这  只特殊的白眼小果蝇,同正常的果蝇进行杂交时,生出来的第一代杂交果蝇彼  此进行交配的时候,在第二代果蝇中,又再一次出现了白眼小果蝇,这显然符  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一只白眼小果蝇让摩尔根不再否认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的科学理论了。经过反复实验 、观察,摩尔根进一步发现:遗传是由染色体  上的基因引起的。在一根染色体上,可以传递许多个遗传因子,两个性状可以  由一个染色体携带,这是连锁现象——同源染色体间的基因交换。也就是说,  一对染色体的各个部分有时似乎粘集在一起,并且伴随着交叉的形成,还可能  有片断物质交换。于是,诞生遗传学第三定律:连锁与定律交换。

1915 年,摩尔根、斯塔特文特和布里奇共同署名出版了划时代历史著作《孟 德尔遗传机理》,随后摩尔根又出版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基因论》。1928 年, 摩尔根高度概述了基因论, 他说: “个体的种种性状起源于生殖质内连在一起, 形成若干连锁群的成对的要素(基因) ”;生殖细胞成熟时,每一对的两个基 因依孟德尔第一定律而彼此分离,于是每个生殖细胞只含一组基因;不同连锁 群内的基因依孟德尔第二定律而自由组合;相应的连锁群内的成员基因之间有 时也发生有秩序的交换,交换的频率可以提供有关每个连锁群的成员间线性排 列的证据,同时也能表明成员相应之间的相对位置。

1933 年摩尔根因对基因理论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奖,它标志着人类基因 时代的到来。

变异作为一种生命现象,科学家的认识经过了从拉马克器官因环境变化而 变化的成体变化现象,经过了达尔文的直接和间接变异、生殖系统本性发生作 用, 在于有机体本身的性质的缓慢进化观点, 开始向微观的细胞生命单元深入, 进入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分离过程产生的性状变异。摩尔根的果 蝇实验,证明了孟德尔的预言,确定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是一个具体的微 小物质单位,通过连锁、交换出现性状差异。于是成体器官的变异和生殖系统 作用的有机体本性, 都进入微观细胞生命单元的微观生命状态变化系统。然而,

 

人类对变异的认识,完全是在生命有机体千变万化的性状差异的观察过程中, 不断深入的,不断发展的,随着伦琴 X 射线的发现,对变异的研究就更多地染 上了人为的色彩,更多的进入到微观生命元的微小状态。

 

 穆勒的变异法则

 

与达尔文缓慢变异相对应的理论,德弗里斯提出了“不连续变异”的突变 理论。然而,一同感实验研究突变的科学家,首先是遗传学家穆勒。穆勒通过 实验发现,自然的突变率太小!在研究中还发现:突变是孟德尔重组现象的某 些特例,有些是由于染色体的反常分布,有些是由于个别的基因或遗传单元的 变化所致。穆勒把突变定义为“基因的变更”,即某一基因以诱发突变。

穆勒提出了以杂交后代群体中重组型配子数与亲本总配子数的比值,即交 换值作为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的构想。

穆勒在果蝇实验中认识到:在自然条件下,果蝇的突变频率是很低的,在 一定范围内突变与辐射剂量成正比。在《基因的人工诱变》一书中, 穆勒说:“已 十分肯定地发现,用较高剂量的 X 射线处理精子,能诱发受处理的生殖性别发 生高比例的真正的‘基因突变’。高剂量处理的突变率要比未受处理的生殖性 别高出 15000%。”

穆勒总结说:“X 射线既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用 X  线诱发的可见突变中,绝大多数为隐性突变,但也有少量的显性突变;无论是 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往往出现致死效应。

穆勒提出“微粒基因”观点。他认为, 基因的变化可以在受粒子打击时引起, 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基因本身也是一种粒子,如果基因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就 可用像自由电子这样的“子弹”去攻击它并对基因的大小进行估算。

“微粒基因”概念,即“靶子学说”。

无论是以 X 射线引起的基因突变还是自然界的突变,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砖一石”——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基本材料。

突变造成进化,进化过程又是可以进行人工干预和加快——但突变多数是 有害的,甚至是致死的,自然界的自法突变亦然。

穆勒 1918 年发现,提高温度会增加突变率的证据,1921 年出版《由单个 基因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1926 年发现 X 射线可以诱发突变, 1927 年出版《基 因的人工诱发》,1946 年因辐射遗传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 学奖。

从穆勒的变异,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与突变法则:生殖细胞在人为干

 

预可发生高比例的“基因突变”,X 射线可以引发基因突变,也可以引发染色 体畸变,突变中绝大多数为隐性突变,也有少量的显性突变。突变总是有害的 存在致死性。

事实上,穆勒的变异法则完全是运用人工 X 射线照射果蝇实验得出的。虽 然在大自然中 X 射线与其他放射线普遍存在,但其强度很弱,像花岗岩等的放 射线并不构成生物自然的“基因突变”频率,它对生物的自然系统并没有普遍 的生物学意义。所以它只对优生学和人类生育有深远的意义。穆勒认为: “没 有选择……不符合需要的基因必将不可避免地积累起来,直到种质变得越来越 充满了缺陷而完全败坏——就自然选择需要的隐性性状也绝不会受到更多的影 响而得到发展。因为每个这类隐性基因在表达时都是同致死基因联系在一起 的。

穆勒揭示了“突变发生的特征, 频率和方式,并提‘粒子基因’”概念。 这将为量子力学的基因变异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理论和实验基础。把遗传 变异的研究,引向细胞更深层的染色体大分子晶体生态结构与化学性质层面, 于是,人类对变异的认识就进入了微观生命元,进入了“粒子基因”!

 

 从米切尔到查伽夫、格里菲思

 

穆勒的“粒子基因”已经走进了细胞核的原子界面,通过微观物理学 X  线诱发突变因子,本质仍然是环境变化导致有机体细胞基因变异。这时,孟德 尔的遗传因子一词,已经被“基因”取代。

1901 年,德弗里斯语出惊人。他说: “正如物理学和化学能最后归结到分 子和原子一样,生物科学也必需通过把物理学和化学结合起来的方法,并一直 深入到分子原子这样的单位上,才能解释生命世界的种种现象。

德弗里斯的预言是正确的。从化学性质确认遗传物质粒子的化学性质,最 有建树的工作,开始于德国科学家米切尔,他从病人使用过的绷带上获得了浓 细胞,先用酒精洗去浓细胞的脂舫性物质,然后用猪胃黏膜的酸性提取液,一 种能除掉其它蛋白质的胃蛋白酶粗制品,进行处理后,米切尔发现,在存留的 核中,有一种含磷很高而含硫很低的强有机酸(14%N、2%S、3%P)——一种新 的细胞成分,米切尔就叫它核素。由于这种物质呈酸性,后来科学家就称为核 酸。当时米切尔发现:在可遗传性状的传递上,核素可能发挥作用,核素的原 子可能形成“异构体或几种不同的空间排列”,由此产生变异,这就是最早  DNA。由于核素是酸性物质,后来由科赛尔改称为核酸。米切尔发现了两种 类型的核素(核酸):“胸腺核酸”和“酵母核酸”,即现在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核糖核酸 RNA。

莱文在对核酸的研究过程发现, 在各种不同来源的核酸中, 四种碱基(A、T、 C、G)的克分子数相等,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说。四种碱基都是等量的,在更精 细一些组织的水平上,这就意味着多核苷酸是由某种确定的,排列顺序不变的  单位所组成的四核苷酸结合体。对此,查加夫在进一步研究后,有着不同的认 ——

1946 年,查加夫对核酸进行了精细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四种碱基的数量不是 相等的,强调并提出了一个法则:四核苷酸中的(A  G)的总和与(C  T) 总和之比;或 A  T、G  C 之比都符合 1:1 构成数比的内在联系,这意味着 DNA 是由两种嘌呤和两种嘧啶——碱基组成的大分子。然而,核酸的遗传传递 功能还需要用实验来进一步证明。

1928 年,格里菲斯观察肺炎双球菌时,发现活的Ⅱ型 R 肺炎双球菌(无毒 性)同加热杀死了的Ⅲ型 S 细菌(已经灭毒),一起注射到老鼠体内,结果却 从这种老鼠的血液中, 分离出了活的Ⅲ型 S 细菌, 这说明活的非毒性的 R 细菌, 不知怎么的,竟从死的Ⅲ型 S 细菌中,获得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使Ⅱ型 R  化成为,具有Ⅲ型 S 多糖荚膜的致命有机体。事实上,这就是微观生命元化学 性质遗传化现象。

接下来艾弗里从Ⅲ型 S 肺炎双球菌分离,得到活性的转化因子,他把其鉴 定为“一种高度聚合的黏性的脱氧核糖核酸的钠盐。”

随着 X 射线衍射成像技术对大分子结构研究的运用,富兰克林于 1951  获得了一张十分精美的核酸 X 射线衍射图,将核酸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多股双螺 旋形象,从晶体图像上显现出来,并推测出它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 DNA 结构 双螺旋模型的实验基础, 才使沃森和克里克于 1953 年, 完成了 DNA 结构模型, 并于 1963 年获得诺贝尔奖。为 DNA 结构模型的基因研究,划上了句号。

这里,无论从物理学——穆勒的 X 射线诱发突变,还是对基因化学性质研 究的米歇尔的核素,直到艾弗里的活性转化因子的发现,这里都离不开一个普 遍的生物现象——变异!变异作为十分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又存在着千差万别 的多样性。比如,在有机体中,通过性状差异表现与环境相关产生的变异,米 歇尔的核素,是从伤员用过的绷带上的浓液中获得的,浓液是伤员感染化脓的 分泌液,对于正常肌肉、皮肤组织来说是一种变异(病变物质 只有在病变 感染的化脓的肌体部位才能有浓。也就是说,变异是从血液一种特定的小环境 诱法的,这样,核素才能发挥转化因子的作用;同样,格里菲斯的Ⅲ型 S 细菌 在加热把它杀死后,只有与Ⅱ型 R 肺炎双球菌一同进入老鼠体内,才能产生活 活化,使非毒性的 R 细菌获得转化因子,带有Ⅲ型 S 细菌的毒性。也就是说,

 

必须有使转化因子发生变异的生存环境(环境基元),这和拉马克环境影响有 机体变化产生性状差异,在本质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拉马克研究观察的是成体 性状;米歇尔和格里菲斯观察研究的是微观细胞单元物质的分子性状,两者的 差异在于,前者是自然宏观生态环境的产物,后者是有机体微观内生态环境的 变化,这无形中就把拉马克时代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尺度,深入到了生命的内环 境和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微小量子尺度之中。

对内环境和外环境贝尔纳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

 贝尔纳的内环境变异

 

贝尔纳在研究生理学的基本问题时,对细胞于直接跟它们相接触的周围环 境间的关系,提出了动物同时处于“两种环境中。一种是外环境,生物体置身 其间;另一为内环境,是身体组织的各个部分赖以生存之处。在外环境中并不 发生生命进程中的那些活动,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相的内环境中,这一液相 内环境是由包围并浸溶着组织中所有解剖学成分的循环体液所构成的。

这一学说,就本质而言,构成了生命两个世界理论的雏型。他揭示了生命 内环境的微生态量子世界的液相“态”,可惜,这一学说没有得到进一步深入 发展和广泛的认同。

贝尔纳还提出复杂生物内环境恒定法则。他说: “内环境的恒定是自由和 独立的生命赖以维持的条件。

事实上, 动物将自己关闭在在一种“温室”里, 外环境的变化不会干扰它, 这种自由是“那些最为复杂或器官分化程度最高的生物所特有的”。

贝尔纳不仅强调内环境对动物的重要,还认为: “但这不意味着周围环境 对较高等的动物来说是无关重要的,恰恰相反,较高等的动物同它有着相当密 切和内在的联系,以致于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平衡就像有一架极为灵敏的天 平在进行持续和精确地补偿一样。

贝尔纳的内环境恒定定律,第一次把动物于环境变化纳入到有机体内部, 揭示了内环境与有机体之间的密切关系,探讨了液相“生命的特征”。比如, 新陈代谢中复杂的途径以及调节它们的酶,激素和神经因素等等……

1926 年,坎农延续了贝尔纳的内环境学说, 发明了“体内平衡”homeostasis 一词。用它来表示维持内环境恒定的条件。坎农的“体内平衡”并“没有某种 是稳定的,不变的和停滞不动的意思,而是指一种条件——一种可能是变化的 但又相对恒定的条件。”他赋予贝尔纳“内环境”恒定的内在动态平衡。坎农 认为: “这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是那样的复杂,仅仅只能为生物体所具有,在

 

这些过程中,可能牵涉到脑和神经、心脏、肺、肾脏以及脾脏等各个部分的相 互协调活动。

贝尔纳的内环境恒定定律是通过活体解剖实验得出的。他大量解剖了许多  活体生物,总结出了自己对生物体内在规律的认识理论,出版了《实验医学研 究导论》,从中可以看出:内环境恒定律是建立在有机体复杂的生理机制,和  控制血液和组织……在遇到外部变化时能保持稳定,身体内有足够的水、恒温、 以及氧的供应,压力、化合物……这一切,为有机体的活细胞创造了一个恒定 的内部环境。

这表明细胞是内环境的微小单元。这样去认识内环境,它都是由无限小的  分子、原子构成的复杂微小液相“态”的系统,这样细胞和细胞之间都存在一  个内环境恒定状态,任何变异都是发生在这种系统状态之中,只有这种微小的  系统状态发生了变异并扩大到器官、组织, 向有机体整体扩延, 才能产生器官、 成体的性状变异。这就是内环境变异的丰富内涵。也可以说,是“体内平衡” 状态的变异。有机体受细菌、病毒侵入和疾病的潜伏,都是这种变异的开始。  事实上,有机体的所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死亡……都是在内环境稳定过  程变化或变异的,这从薛定谔的突变理论能得到很好的证明。

 

 薛定谔的突变

 

把遗传变异融入量子力学的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他在划时代的历史 著作《生命是什么》 一书中,深刻地剖析说: 根据现在的了解遗传机制是同 量子论的基础密切有关的,不,是建立在量子论的基础之上的。量子理论是 马克斯·普朗克于 1900 年发现的,现代遗传学则可以从德弗里斯、科伦斯、 丘歇马克(1900 年)重新发现孟德尔的论文,以及德弗里斯关于突变的论文 1901——1903 年)的发表算起。因此,两大理论几乎是同时诞生的,而且它 们两者一定要在相当成熟后才会发生联系,这也是很自然的。在量子论方面, 花了 1/4世纪以上的时间, 直到 1926 ——1927 W·海特勒(HeitIer)和F·伦 敦(Londen)才给出化学键量子论的普遍原理。

事实上, 《生命是什么》在基因论发展的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  定性作用,这从克里克受《生命是什么》 一书影响的深刻程度,可以看出 ——  克里克在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以后,才确信“如果使用物理学化学概  念,那么生理学的基本问题就完全可以应用精确的术语来思考。”为了回报薛  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启蒙, 克里克曾寄给薛定谔一份 1953 年刊在《自然》 杂志上的论文的复本。可见,没有薛定谔的对 DNA 开拓性理论,作为第二次世

 

界大战特丁顿英国海军部研究实验所和伦敦海军情报部的研究员的克里克,是 无法进入 DNA 研究领域的。他只是在读了《生命是什么》一书之后,1949 年才 有意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同佩鲁茨一起开始使用 X 射线技术研究蛋白质及蛋 白质分子结构。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就取得划时代的历史性突破。这里, 《生 命是什么》一书功不可没。也就是说,文明必须认为生命现象,特别是遗传现 象和所有“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定律”,在这一框架内,才是基因 得以突破的关键。对于突变,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的一书中,进行了精辟 的分析,并作为一个重要章节进行量子力学的经典讨论。

薛定谔的功绩在于,他赋予变异以量子力学“量子跃迁”的属性。他说: “德弗里斯称之为突变,重要的事实是不连续性,这使一个物理学家想起了量 子论——在两个相邻的能级之间没有中间能量。他愿把德弗里斯的突变论称之 为生物学的量子论。以后我们将会明白这可不简单是个比喻,突变实际上是由 于基因分子的量子跃迁引起的。1902 年,当德弗里斯第一次发表他的发现时, 量子论的问世还不过 2 年时间,因此,要由另一代学者去发现二者之间的密切 联系,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这一结论薛定谔用纯种大麦的麦芒长度实验的统计事实说明了突变是  “跳跃式”的变化, 并解释说:“‘跳跃式’并白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  而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没有改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今天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达尔文是错误地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 出现的细致的,连续的,偶然变异,当做是自然选择的原始资料。因为后来已 经证明,这些变异是不遗传的。

薛定谔承认突变存在隐性和显性,承认近亲繁殖的有害性,认为突变是一 种罕见的事件,同意穆勒的突变致死性结论。并提出放射性突变的二个定律: 第一定律,突变是个单一性事件,事件的局限性——如果广泛地改变射线的性 质(波长),从软的 X 射线到相当硬的 X 射线,只要给予同一剂量,突变系数 保持不变。第二定律,突变频率的增加量严格地同射线的剂量成正比例,因而 人们确实可以引进突变系数来达到这种比例关系。

薛定谔认为:

“如同原始的,未改变的特征一样,突变也是完全地遗传下去的。”

从变异、突变到基因,薛定谔提出最简单的假说:

一个基因——也许是整个染色体纤丝——是一种非周期性的固体。

薛定谔借鉴莫尔斯密码,认为基因存在密码本。他说: “人们经常会问: 像受精卵细胞这样小的物质颗粒,怎么能包含涉及有机体全部未来发育的精巧

 

的密码本呢!一个高度有序的原子聚集体被赋予了足够的抵抗力来长久维持它 固有的序,这种聚集体看来是唯一可以想到的结构,这种物质结构提供了大量 不同的可能的(同分异构)的排列,数量之大使得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就 足以体现出一个复杂的‘决定性’系统的所有特征。真的,在这类结构里,不 必有太多的原子就可以成熟出几乎无穷的排列。

这就是为什么克里克如此推崇《生命是什么》并在 1953 年能发现 DNA  螺旋结构的历史必然。

科学历史上有太多的巧合,当薛定谔论述 1900 德弗里斯重新发现孟德 尔遗传学和普朗克量子力学发现的时间巧合时,1943 年与《生命是什么》问世 的同时间,在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冷泉港,美国女生物学家麦克林托克正悄悄 发现了“基因跳跃”,用玉米实验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量子跃迁”在有机体 的基因层面,受外界环境变化诱发普遍性突变。

于是,20 世纪 50 年代,人类对有机体变异、突变的认识,已经进入了微 观量子世界的微生态层面。

 

 麦克林托克的基因跳跃

 

1951 年麦克林托克向遗传学会提交了她对“基因跳跃”的研究成果。然而, 转化因子的理论像当年孟德尔在“布隆自然历史协会”上宣读的论文一样,受 到了冷落。这项研究开始于 1941 年,是在纽约科尔德斯普林港实验室进行研 究的,麦克林托克一反遗传学多年用豌豆、果蝇进行研究的作法,麦克林托克 注意到玉米植株的叶子和果实上不时出现奇怪的色斑,于是开始思考:是什么 作用决定着色彩的基因,通过实验和观察,她发现,某些基因是移动的,可以 在染色体周围跳跃,当它们跳入某个基因时,该基因的转换机制就会被破坏。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和莫诺用大肠杆菌作实验,发现了  种和麦克林托克 DS——AC 相似的广固模特质,提出了“乳糖操纵子模型”, 揭示了生物体内基因“量子跃迁”的调控机制, 并很快为科学界承认。为此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 1965 年授于发现“雅各布——莫诺学”的两位生物学家 诺贝尔奖。

事实上, 转座因子是一段能随机插入的一片 DNA 序列, 它们可以复制自己, 并形成一个环, 然后在基因组上流动, 随机落在一个点上, 挤进基因序列内部, 可以关闭插入点基因的表达,促进邻近基因的表达,产生一系列后果,甚至造 成突变。

跳跃基因是突变产生的另一种形式,基因能在细菌之间传播,转座因子也

 

能在其它物种之间传递,转座子不仅能在基因组内部和基因组之间跳跃,染色 体自己有时也完全自发地进行重排。这往往与环境压力有关,麦克林托克用 X 射线照射玉米, 诱发玉米“跳跃基因”色斑突变的实验, 就让我们又回到环境, 包含产生突变的变异的微观环境与本质上来,这和穆勒用 X 射线照射小鼠诱发 突变本质相同;不同的只是麦克林托克发现了一段基因 -DNA 序列的跳跃、插 入导致的基因排列重组,而诱发生物性状变异或突变的微生态变异规律。

从麦克林托克发现转座因子,我们可以看出,跳跃基因是在玉米粒成熟时 期才可能出现的现象,其本质与达尔文的生殖本性是一致的。-DNA 列脱离  -DNA 双螺旋的线性轨迹,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 DS——AC 调控系统,而在于 揭示了遗传密码的另一种排列表达方法,是对双螺旋线性 DNA 排列形态突变的 突破。这从凯恩斯的定向变异,可得到进一步证明。

 

  凯恩斯的“定向变异 

 

前面讨论的突变, 自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开始, 基本上都属于人为改变环境, 引发生物有机体突变的现象。从整体和形态来认识,仍然是没有脱离拉马克的 生物由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法制,不同的只是从成体器官深入到细胞、染色体、

核酸的分子、原子……的微小尺度。1988 年,哈佛分子生物学家约翰·凯恩斯   实验报告提出的“定向突变”,它仍然没有脱离这一框架的生物学法则。凯恩   斯认为:细菌在环境的压力下, 可以选择产生变异的模式。在凯恩斯的实验中,  细菌生长的环境是氨基酸色氨酸等主要成分的培养基。细菌一直在突变,这种   突变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有利突变。由于饥饿的压力帮助细胞合成了自己所   需要的氨基酸,实验表明细菌在饥饿状态下,能提前“知道”哪种变异对生存   有利, 就一直延着这一方向发生突变。这一实验结果显然表现出拉马克“获得性” 特征,是后天获得变异,成为软遗传的证据,对达尔文突变的随机事件进化提   出了挑战;虽然科学家目前还不能证明这种突变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细菌存在   “定向突变”是一个事实, 特别是将这一定向突变过程, 一直进行下去的“增变” 基因更是一个实验事实。

用不含有氨基酸、色氨酸,细菌所需食物的培养基的实验本质,是改变细 菌最直接的生存环境需要,这比穆勒用 X 射线实验更直接威胁有机体的生存, 两种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突变后果,和不同的结论。穆勒认为突变总是有 害的,甚至是致死的。凯恩斯的“定向突变”对细菌却是有利的,突变使细菌 获得了食物而生存下来,这充分地显现出变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突变没有一 个固定模式,但有一点却是无法改变的,任何突变的诱因都是环境变化引发的

 

生物事件,是始于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微生态变异的生物事件。

此外,我们从拉马克的获得性到凯恩斯的“定向突变”的所有变异案例与 事实中,都没有发现一个物种生命个体,由于环境变化而突变成另一个物种生 命个体的种间变异现象。也就是说,上述科学家揭示的突变规律,对物种的稳 定不构成任何威胁。至今,人们还坚持认为,生物学物种是可以彼此之间杂交 繁殖,但不能与其他物种成员杂交繁殖的一组生物体,物种是地球上生物多类 状态的标准单位,物种的稳定才构成生物的多样性,变异、突变导致生物多样 性和生物产生性状差异,环境是产生生物有机体变异的第一要素,也是生物生 存的惟一要素,任何生物都是一定环境的生命物,地球地域、环境千差万别, 才构成了地球生物种的多样性、种差异的多样性、个体的多样性……正是这 千万个甚至上亿物种的多样性,才构成了复杂的星球生态,让我们接下来讨论 生态。

 

第二章  生态

 

达尔文的海军、牛肉与三叶草

 

 

拉马克提出获得性法则并没有得到生物学家的认可,人们总是以体细胞获 得的经验,随着个体生命的结束,体细胞的死亡,随之消失,死亡的体细胞不 可能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后代作为理由,拒绝接受。甚至,拉马克当年被认为 “古怪的”科学家的典型,而被孤立。他一直过着贫困孤独的生活,晚年十分 凄怆而双目失明。1829  12 月,因贫病交加,无人理喻而悲惨离世。当时, 只有小女儿柯尼丽亚在身边,她没有钱,买不起坟地,拉马克遗骨最终被扔进 一条肮脏的阴沟里,一个对人类科学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晚年真得十分凄凉。  1909 年,法国在举行拉马克《动物学哲学》出版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时,科学家 竟无法向大师致敬,于是,来自各国的学者们募捐,在巴黎植物园为拉马克树 立了一尊铜像,铜像的基座铭刻了柯尼丽亚的献词: “您未完成的事业,后人 总会替您继续的,您所取得的成就,后世也会有人赞赏的!爸爸! ”啊!读之 让人心痛、心酸……此时, 让文明联想:世界大科学家拉瓦锡会被处绞刑之后, 为什么仍然出现拉马克一生的凄楚悲哀呢?这是法国科学历史的悲哀,还是人 类科学历史的悲哀呢?

今天,我们反思拉马克的伟大,该在达尔文之上。因为“生物学”一词 bioIogy)是拉马克创造的。他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创造了生物学学科, 又是进化理论第一人。他成功地开创了对无脊柱动物的研究。然而,拉马克的  获得性遗传在科学历史上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凯恩斯的实验又唤起人们重新认 识软遗传现象,事实上拉马克的长颈鹿现象——在非洲半干旱的草原,牧草稀 少,长颈鹿栖息在没有牧草的环境,只有采食挂在高处的树叶充饥;干旱草稀 树高和长颈鹿的生活环境就形成了一种生态,这样去思考,生态概念应该是拉 马克的创造。虽然拉马克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这一词, 但长颈鹿现象(无草、 树叶高、长颈鹿)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现象。这从达尔文观察的海军、牛肉、三 叶草的现象完全相同,只不过达尔文的描述更复杂,涉及的物种更广泛。达尔  文描述说:英国海军的强大取决于牛肉的供给,牛的多少取决于三叶草的繁茂 和丰收,三叶草的茂盛又取决于蜜蜂的多少;蜜蜂的多少, 又取决于老鼠的多少, 老鼠少, 吃掉的蜜蜂就少;老鼠的多少又取决猫的多少;猫多, 吃掉的老鼠就多, 于是就自然形成生物与环境的系统变化状态——生态。

这里,达尔文也没有明确用“生态”一词,没有提出生态概念。达尔文是

 

把种与种群、个体, 众多生物个体, 自然集合到相互彼此牵制的生存环境里面, 来观察生存斗争而进行的描述, 这样的描述,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很多很多。 例如:“……我们看到牛能完全决取决苏格兰冷衫的生存,但在世界上有些地 方牛的生存又为昆虫所决定。关于这件事情,当以巴拉克的例子为最奇异,因  为那里从来没有牛,马或狗变成野生的。虽然南去和北往,都有这类动物在野 生状态下成群地游行。阿萨拉和伦格曾指出。这种情况是由于巴拉圭有一种蝇 类,个数极多,当此动物初生的时候,就把卵产在它们的肚脐中。但是,此蝇 的繁殖力虽大,它们的的数目增加必定经常要遭受到某种抑制,这种抑制可能 是别的寄生昆虫。因此如果巴拉圭的某种食虫鸟类减少,这些寄生的昆虫将会 增加,而这种产卵于脐部的蝇类的数目就会随之减少,于是牛和马就可成为野 生,而这又必使当地的植物大起变动(我确实曾在南美洲好多处看到),植物 的变动又会大大地影响到昆虫,从而又影响到食虫的鸟类,恰如我们在斯塔福  德郡所看到的那样,这种复杂关系的范围,便愈来愈扩大了。

尽管达尔文用这一描述说明生存斗争的状态。但它和长颈鹿,在干旱沙漠 上,吃高处的树叶同样是一种生态。事实上,生存斗争不能离开生态环境,生 态已经涵概着变化的生存斗争状态的丰富内涵。所以,这里达尔文描述的无疑 是一种生态,遗憾的是,达尔文也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概念, 更没有提出生态理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出了一个观点:“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增加的倾向。” 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这是达尔文仿照了马尔萨斯的理论。马尔萨斯在《人   口原理》的经济学巨著中说: “根据尤勒的计算,按照一般情况下年 1/36    死亡率计算,假如出生对死亡的比例是 3:1,那么,人口增长一倍所需要的时   期将会是 12.8 年。这个比例在不止一个国家里出现过。为了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方法,即按照增长率中的最低数字来计算,这一数据是   通过反复验证且完全是从生育方面的实际中得出来的。

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如果人口没有受到抑制,  25 年就要增长一倍, 或按照几何比率在增加。

按照这一人口理论,达尔文说:这是“依照几何率增加原理。”于是,人 口和生活资料(主要是食物)增长的矛盾,这就构成了生存斗争的上游原因。 也就是说,达尔文用生态环境 + 几何率增加原理强调了马尔萨斯生存斗争的存 在。达尔文说: “由于产生的个体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目,所以不免到处有生 存斗争,或者一个体和同种的其他个体斗争,或者和异种的个体斗争,或者和 生活的物理条件斗争。

那么生物为什么照几何比率增加?达尔文没有回答,马尔萨斯也没有具体 回答;达尔文只说, 这是生存斗争的需要;马尔萨斯说这是自然规律规定的事实。

 

我们能不能说这是生态的需要和生物微生态(细胞)繁殖数理的作用呢?

生态需要和微观生物繁殖数理的内在规律是生物照几何比率增加的原因! 微生态数理决定繁殖,决定生物增加率模式会不会有人赞同呢?让我们从魏斯 曼的种质论来理论。

 

 魏斯曼的种质论

 

我们应该注意到魏斯曼是在细胞层面研究遗传的第一人。他认为:生殖细 胞是直接来自种质一脉相承的延续。于是就把生物的增加方式深入到微观的细 ——生命的最小单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一个共生生态,它的繁殖是 按几何级数分裂。

魏斯曼认为:要那些在成体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来影响遗传是不可能的,每   一个有机体由两部分组成:种质和体质。前者是潜在的,后者是被表达的,种   质传给后代,而体质则如同树叶一样地凋萎。魏斯曼在《作为遗传理论基础的   种质连续性》论文中,已经超前地提出遗传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学与数理机   制,他说: “种质连续性——是建立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上:遗传是由具有一定   化学成分, 首先具有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 从这一代到另一代的传递来实现的。

最让后人惊奇的是, 魏斯曼天才地预见到细胞分裂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 他说:在卵和精子的成熟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别的减数分裂过程使染色体数 目减少一半,而在受精时,精卵两个细胞核融合,卵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

可见魏斯曼是继统计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之后,开创了从细胞结构在微观 生态环境分裂生长行为,和用化学研究说明细胞组成部分的性质的分子遗传学 的先河。这可以从他对种质的定义得到证明:

什么是魏斯曼的种质呢?

种质是“生殖细胞的一部分,它的化学和物理特征——包括分子结构—— 使细胞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成长为同一物种的新个体。

什么是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这就是细胞得以受精有效分裂所必须的生存 状态,即细胞生态。

事实上,虽然细胞是生物最小生命单元,但是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共生生 态,是构成一个整体生命的小小生态元,细胞也是一个小小的整体,它本是由 更小的生态元组成的微小生命生态元。

1967 年,美国生物学家林恩·马格利斯研究发现:我们的线粒体始终是从 单一的细菌细胞遗传而来,过去较大的细胞吞噬较小的细胞,目的可能是吸收 消化, 较小的细胞设法在较大的细胞中生存, 两个细胞合并后成功的组成一组,

 

它们可能具有互补的技能,小细胞或许能够燃烧氧中的食物燃料产生能量,而 较大的细胞或许产生了用以燃烧的燃料。马格利斯认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 从发生在 20 亿年前祖先两个相对单一细胞的合并遗传而来,我们可以从我们 的细胞组织中看出这一历史事件。

这样,生物就存在两种明显区别的细胞构造,一种细胞包括线粒体和核基 因,称作“真核”细胞;一种没有明显的核与线粒体,称作“原核”细胞。这 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于是,我们就进入了微深入,然而,细胞的共生性又如何 表达呢?

细菌,是 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用显微镜发现生病的蚕和 它们所食桑叶都被一种微生物侵扰。巴斯德称这种微生物为“病原体”,蚕发 病的因是细菌, 它们是不为肉眼所见, 通过空气、水、或直接接触扩散传播的。 从此,开始了微生物致病学理论。

细菌是单细胞组成的微生物,目前仍以其形状命名:圆的是球菌,棒状的  是杆菌,像逗号的是“弧细”,如线圈或螺旋的叫“螺旋体”。大的杆菌可达 10 微米(百万分之一米),最小的球菌直径只有 175 毫微米(千分之一微米)  有的单独生活,其他的成对、成链、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它们既非植物,又非 动物,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无核、无一定数量的染色体,保存细菌遗传代 码的物质,仅是一个染色体,质体自由漂浮在细胞中,在细胞壁内生活繁殖; 当一对细菌碰到一起时,质体能从一个传递到另一个里面去。所以,这一条染 色体与无核细胞也构成了准共生细胞。细胞的共生更多的表现在与有机体的共 生。据说, 组成每个人的细胞中十分之九是细菌。细菌和所有细胞的繁殖一样, 是通过细胞分裂来进行繁殖,其分裂很快,有的在 20 分钟左右就分裂一次, 快的只要几秒钟。这是不是生物“依照几何率增加原理”的根源呢?

细菌无所不在。在人的皮肤、口腔、大肠……所有生物体都为细菌所包围, 甚至在原子能反应堆、万米大海沟也充斥着细菌;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厌氧…… 大自然存在千奇百怪的细菌群落,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细菌数目繁多,超过 天文数字。

事实上,质体在细菌细胞壁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共生生态元系统, 构成了魏斯曼的种质,不同的只是更微观,进入了量子生态元。

于是,魏斯曼已经发现了生命的又一个世界,生命的量子世界!

 斯坦烈的生态系统

 

林耐是最早把“系统”一词运用到生物学的生物学家,尽管他从分类学的

 

角度出发, 却把握了整体和系统的生命最重要的特征。1773 年,林耐出版了《自 然系统》,这是他“识别植物,系统地命名,包括属名和种名”表述了“在大 自然中的三个界,可以系统地分纲、目、属和种”的科学基础研究成果。

分类是以个体性状特征,种群性状特征,来进行系统化归类命名的。它不 需要深入到生命的组织、器官,更不需要深入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生命微小状 态。表面上看,分类与生态没有联系。然而,可贵的是,林耐的《自然系统》 已经从成体,反映了群体的微小生态特征。

1935 年,英国生物学家斯坦烈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概念。这就把达尔文 的猫、草、牛、人(海军)个体与群体生命的兴盛与衰弱的因果关系,升华到 生命的整体生态和环境系统统一的概念上来,把生态系统看作是,在具有同样 生物群落,同样气候条件和同样土壤条件的同样土地上,有较明显界线的一个 地带内形成的,生命群体与区域环境的动态生命平衡态势,或者是整体状态。 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相对平衡式。

然而, 到此, 对生命整体性系统的认识, 仍然是宏观的, 仍然是可见, 可视, 可感知的。比如,在植被内经常存在一种较小的连续植被,尽管它十分小,它 仍然是可见,可视,可感知的。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就在于,把横向与纵向的生 命现象联系成一个整体生命状态的系统,把生命与环境融会在一起,应该看作 在一个地区内,各种密切的横的关系,又将一些竖的关系基本生态系统联系在 一起,即通过各种环境基元,如水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生命的生物群 落相互联系在一起;与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化学平衡及水平衡密切 相关,紧密相连。因为生命依赖的系统,必需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 供应。

随着生态系统观念的深入,一个新的科学学科——生态学便逐渐诞生了。 然而,它仍然是宏观的,仍然是经典世界的概念!

 

 林德曼的食物链

 

达尔文的猫、草、牛、人(海军)个体与群体生命的兴盛与衰弱的因果关系, 是最早、最朴素的食物环链关系的表述,更进一步的表述是,法布尔对“食粪 昆虫工业”的精彩描述。法布尔说: “昆虫埋藏了小粪块,日后将有一簇禾本 植物因此而长得油绿油绿。一只绵羊通过这里,将青草叼剪而去。结果,羊的 后腿长肉了,这何尝不是人所希望的呀。食粪昆虫的工业,最终转换成我们餐 叉上的一口鲜美的肉。

按着薛定谔的观点,生命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能量的交换,食物链就是能

 

量从一个有机体向另一个有机体的传递实现的交换。生命存在的的一个重要条 件,就是能量环境 - 生态能。由于生命是一个活的,高度统一的复杂多元自动 控制系统, 动物本身又无法制造碳元素, 只有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碳, 于是,能量的传递只能靠一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的形式存在,这自然就产生了 食物链。

食物链并不是生物吃生物表观描述的这样简单,食物链的深层次,是在组 成一个群落的各种生物的能量交换过程中, 除了生产一些生物的初生物质以外, 它们还要加工制造极大量的多种多样的次生有机物加糖苷、生物碱、淄醇、萜  类物质等等……来维持同化异化的新陈代谢。这些物质对生物行为的辅助作用  尚无法在成体生物中得到, 特别是自体毒素、外激素、适应激素、抑制物质…… 它必需在能量平衡的过程和各种循环渠道的交换过程中获得。如:碳循环, 氧、 氮、水、磷、硫循环,这里还包括微生物循环和微生物影响循环的多种因素, 食物链是微生态系统网络状态可视的经典世界表述。生物链的概念还不能把生 命有机体更微小层次,特别是微生态的量子世界表述清楚。因为生命是两个平 行世界的现象。也许,我们从法布尔“食粪昆虫的工业”的理论能得进一步的 启发……

 

 法布尔食粪昆虫的工业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世界最精美的昆虫生态百科全书。法布尔在《昆虫记》 卷五中, 有过对昆虫与生物环境生态的总结性描述。他说:“昆虫埋藏了小粪块, 日后将有一簇禾本植物因此而长得油绿油绿。一只绵羊通过这里,将青草叼剪  而去。结果,羊的后腿长肉了,这何尝不是人所希望的呀。食粪昆虫的工业,  最终转换成我们餐叉上的一口鲜美的肉。

世界上有多少昆虫?我们不得而知。1982 年,美国科学家特里·欧文做了  一个实验, 他对人类无法靠近的 30 米高的热带森林树冠层, 用了“小虫炸弹” 的专门方法,使所有昆虫飞离其中的一棵树。他数了已知和未知甲虫的种类,  发现一棵树上就有 160 多种甲虫。欧文假设,有 5 万热带树种乘以 160 种,约   800 万树冠层甲虫种类,如果把全球的节肢动物做一粗略估计,大概在三百  种,昆虫种类总计该在五千万。于是地球的物种就应该在五千万到一亿之间。  这是星球生态学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在于其所包含的物种数,物种数量愈多,  这种生态就愈复杂。以蜘蛛为例,在法布尔笔下,就出现了黑腹青蜘蛛、带状  圆蜘蛛、曩蛛、蟹蛛、迷宫蜘蛛、克罗素蛛……每一个蜘蛛都构成一个生态。  囊蛛的小球、装着孩子们与母亲形影不离, 很长时间都处于一个生态共生状态。

 

法布尔对蜘蛛做蜘蛛网的描述,谁也想不到是那样异常的灵巧、奇妙。法布尔 说: “蜘蛛先用它的外腿从它的丝囊中抽出一根丝来,再把它递给内腿,内腿 则熟练地记接丝并把它放置到半径上面。于此同时, 内腿一边测量着远近距离, 一边紧紧抓住刚刚由外腿递过来的那根丝圈, 当它找到一根距离合适的半径后, 便把丝圈放到该半径的某个点上,那条丝和半径一经接触,就会马上自动地粘 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根铁丝吸在了一块磁铁上。在这项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没 有一个动作是迟缓和拖沓的,也用不着打结来固定那些结,因为那些丝完全能 自己粘合起来。

事实上,蜘蛛拉的每一个网都是一个生态(网 蜘蛛把网织在树杈间, 就用网把周围树栖的昆虫溶在一个生态环境之中了。蜘蛛能捕捉飞蛾、小虫、 蚊子、甚至蚂蚱、蜻蜓……蜘蛛网是一个陷阱,又是一个艺术品,一个美丽精 致的生态图案。它和食粪昆虫工业一样,构成一个新颖的小小食物链和小小的 生态系统。

如果我们把细菌微生物放到法布尔的“食粪昆虫工业”去思考,法布尔展 现在人类面前的就不是简单的线性食物链;而是辐射着生命本性的立体生态演 绎的生命微生态历史,它揭示了物体具有天赋的自我保存本能,都以自己的性 状特征存在, 并不趋于线性的变形进化;比如, 当粪金龟孜孜不倦, 努力推粪, 把粪埋入土壤时,已经悄悄把“腐生”细菌带入泥土,开始消耗腐烂的绿色植 物和动物尸体,把能长出一簇簇禾本科植物需要的氮释放,进入土壤,转化为 有丰富营养的腐殖质,才有禾本植物的油绿油绿,绵羊有了草,进入胃里的却 是含 40% 碳的碳水化合物,充满着能量和营养才使后腿长了肉;反刍与消化又 把氧和甲烷回放到大自然,人们餐叉上的那一口鲜美的肉,和油绿的草一样,

得到大肠杆菌的喜欢, 又让这些食粪昆虫得到更多的粪, 作为“食粪昆虫工业” 的原料。虽然我们从法布尔的朴素的文字中,看到上面叙述的这一切微观生态   的所有微小变化,但我们让您感觉到,法布尔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千古不变的   微生态法则!

 

 卡森的生态学

 

真正提出生态学的伟大科学家当属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森,她的划时 代历史巨著《寂静的春天》, 标志着生态学已经进入量子力学的微观层面,发 展成准微生态原理。除《寂静的春天》外,卡森还著有《在海风下》、《环绕 我们的海洋》、《海的边缘》,这些著作的主题和焦点是:生态学。用卡森的 话说:

 

“在我的每一本书里,我都力图说出,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 关联的,每一个物种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其他物种相联系,而所有物种又都和地 球相联系。这是《我们周围的海洋》的主题,也是《寂静的春天》的主题。

那么,卡森的主题是什么呢?是生态!生态学。然而,从卡森对生态学主 题描述的字里行间,早已深入到微生态领域,提出了微生态学理论观念。

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 E·HaeckeI  1866 年提出的。在他   的《有机体的普遍形态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   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尤其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

生态学的英文 ecoIogy,来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是房子、住处、家 务和“IogosL”,其原意为学习、学科,即研究生物住处的科学。

卡森著作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对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河流、以及海 洋遭受致命的化学药物微观污染的研究,揭示了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令人震惊的 生态大破坏,强调破坏生态对生物危害的残酷事实,来唤醒人类对地球生命环 境的保护。这里更多的是对蓝天、绿地、美丽的荒野、小鸟的啭鸣、家园的毁 损等等……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忧患,述说着千千万万生命的死亡。通篇流 露着回肠荡气的对生态的忧患情感,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对不负责任者的深 刻批驳。虽然, 人们把《寂静的春天》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巨著。事实上, 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开创了真正意义的微观生态学,并深刻揭示了生态学的 微观变化规律,提出了卡森的生态法则。

对于生态卡森这样说: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任何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 造的。这相当于揭示了生态的形成与由来。

卡森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两条生态法则。我们把它叫作卡森生态法则。

卡森生态法则一: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 转的。

这一规律说明,人类不会直接破坏生态,完全是通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来达到对生态的破坏。所以最大的危害是化学药物和任何物质对环境的破坏与 污染,所有污染和破坏都是不可恢复的。卡森说: “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 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的物质的 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 界,这一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逆转的。

卡森生态法则是基于以下所说的事实提出的。卡森说: “新情况产生的速 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大自然的从容步态。放射性 远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命以前就已经存在于岩石放射性本底,宇宙射线爆炸 和太阳紫外线中了;现在的放射性是人们干预原子时的人工创造。生命在本身

 

调整中所遭遇的化学物质再也远远不仅是从岩石里冲刷出来的和由江河带到大 海去的钙、硅、铜以及其他的无机物了,它们是人们发达的头脑在实验室里所 创造的人工合成物,而这些东西在大自然是没有对应物的。

在大自然的尺度来看,去适应这些化学物质是需要漫长时间的;它不但需 要一个人的终生,而且需要许多代。即使借助于某些奇迹使这种调整成为可能 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新的化学物质像涓涓溪流不断地从我们的实验室里涌出, 单是在美国, 每一年几乎有 500 种化学合成物质付诸应用。这些数字令人震惊, 并且其未来含意也难以预测。想象一下——人和动物的身体每年都要千方百计 地去适应 500 种这样的化学物质, 而这些化学物质完全都是生物未曾经验过的。

这些化学物质中,有许多曾应用于人对自然的战争中,从 19 世纪 40 年代 中期以来,200 多种基本的化学物品被创造出来用于杀死昆虫、野草、啮齿动 物和其他一些用现代俗语称之为“害虫”的生物,这些化学物品是以几千种不 同的商品名称出售的。

对于放射性的危害,卡森描述得令人触目惊心。她说: “在核爆炸中所释 放出的锶 90,会随着雨水和飘尘争先恐后地降落到地面,停驻在土壤里,然后 进入其生长的草,谷物或小麦里,并不断进入到人类的骨头里,它将一直保留 在那儿,直到完全衰亡。同样地,被撒向农田,森林和菜园里的化学药品也长 期地存在于土壤里,然后进入生物的组织组,并在一个引起中毒和死亡的环链 中不断传递迁移。有时它们随着地下水流神秘的转移,等到它们再度显现出来 时,它们会在空气和太阳光的作用下结合成为新的形式,这些新物质可以杀伤 植物和家畜, 使那些曾经长期饮用井水的人们受到不知不觉的的伤害。正如 阿伯特·济慈所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

卡森通过敏锐的观察并从大量文献中得出科学的结论。认为:DTT、六氯 化苯、六氯苯、硝基苯酚、对位二氯苯、氯丹、含砷杀虫剂、人工放射性 …… 包括溶解这些药物的溶剂, 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卡森说:“砷就是一个例子, 它存在于许多具有不同形式的环境之中,作为空气污染存在,作为水的污染物 存在,作为食物残毒存在,作为化妆品存在,作为木材防腐剂存在,或是作为 油漆和墨水中的染料存在等。十分可能的是,这些暴露方式中没有哪一种能单 独使人类陷入恶性病变——但是任何单独的一种假定的‘安全剂量’都可能压 翻已经负载了许多其他种‘安全剂量’的天平。

另外,人类的恶性病变也可以由二三种不同致癌物的共同作用所造成,因 而存在着一个它们作用的综合影响。例如,一个暴露于 DTT 的人几乎同时也暴 露于烃类之中,这些烃类是作用溶剂,颜料展开剂,减速剂,干洗涤剂和麻醉 剂而被广泛使用着,DTT ‘安全剂量’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述情况由于这样一个事实而变得更加复杂化,即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作 用于另一种化学物质而改变其作用效果。 …… 

这就产生了卡森生态法则二: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即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作用于另一种化学物质而改变或放大其作用效果。这样就 更增大了对生态破坏的力度和恢复的重重难度。

这一卡森生态法则, 在环境“量”传递方面表现得就更明显。卡森说:“毒 物被小的生物吞食后得到浓缩,又传递给大一些的捕食生物,浮游生物的组织 中发现含有 40-300/ 百万的杀虫剂;食肉类的蓄集的量最大,一种褐色的鳅鱼 含有令人吃惊的浓度:2500/ 百万。这是民间传说中的‘杰克小屋’的故事的重演, 在这个序列中,大的肉食动物吃了小的肉食动物,小的肉食动物又吃掉草食动 物,草食动物再吃掉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摄取了水中的毒物

这恰巧是法布尔“食粪昆虫的工业”的传导作用, 作用持续的时间随着“食 粪昆虫工业”效应长期进入生态环链, 作用几乎无法消失。对此, 卡森继续说:

“以后甚至发现了更离奇的现象。在最后一次使用化学药物后的短短时间 内,就在水中再找不到 DTT 的痕迹了。不过毒物并没有真正离开这个湖,它只 不过是进入了湖中生物的组织里。在化学药物停用后的第 23 个月时,浮游生 物体内仍含有 5.3/ 百万这样高浓度的 DTT,在将近两年的期间内,浮游植物不 断地开花和凋谢,虽然毒物在水里已不存在了,但是它不知什么缘故却依然在 浮游植物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毒物还同样存在于湖中的动物体内。

可见环境与生物是下休戚相关的。正是“食粪昆虫工业”效应,才能产生 环境与生物毒性的关连,污染叠加的传导法则,这也反映出环境与生态的动态 变化,这就是人类永远无法控制动态的环境,永远无法控制动态的生态的自然 规律。这一规律是卡森经过长达四年的研究,分门别类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 土壤王国、绿色斗篷、鸟儿歌唱、人类疾病,特别是对癌的恶性成因等……进 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查阅了大量科学文献和几千篇研究报告,总结发现的生态 法则,并经受了当时企业和官僚无情的阻止和媒体的嘲讽、漫骂,压制……最 遗憾的是卡森为此也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卡森以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勇敢地创造出最宝贵的微观生态学财 富的起源是在 1958 年,她收到一封来自马萨诺塞州的杜可斯波里的一名叫奥 尔加·哈金丝的妇女的关于 DTT 杀死鸟类的信件,于是,就开始著述《寂静的 春天》。这时,卡森已经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患上了乳腺癌。她忍受着癌痛 苦的折磨和切除乳房的痛苦,忍受着接受放射性化疗的苦难煎熬,坚持调查, 坚持写作,  1962 年, 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历史巨著《寂静的春天》。可惜, 两年后她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用她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分难得

 

的珍贵遗产,揭开了生态学,特别是微生态理论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值得人类 最最庆幸的!

让我们永远牢记卡森的生态法则,来完成卡森未竟的伟业吧! 卡森生态法则:

法则一

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法则二

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第三章  生态的微观生命元

 

  细菌

 

卡森的生态法则之所以能深刻反映大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不可逆转的规律, 就在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规定了生态是由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构 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大自然的所有生命物,都是以这种微观生命元组成的,无 一例外。而且,这种微观生命元永远处于动态,形成了一个没有完全相同的微 观生命体系,构成生物复杂的多样性。这些微观生命元又相互融入溶出,和谐 共生、存在,生生死死,循环不已。其中每个微观生命元又都是不可逆的。正 是微观生命元生命属性的不可逆性,才构成了生态无法恢复的不可逆转性。在 所有生命系统内, 无数微观生命元都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产物, 以细菌来说, 1683 年列文虎克首先发现了细菌,现在我们才知道,细菌已经有 40 亿年的历 史了,它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安东尼·冯·列文虎克 16 岁由于父亲去世,被迫离开学校,到荷兰阿姆 斯特丹一家杂货铺里当学徒,白忙忙碌碌;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各种科学 书籍。 一天夜晚, 他读书十分疲倦, 便走出小屋, 忽然被一阵沙沙的声音吸引, 随声音他来到邻里的眼镜店作坊,看到老工匠用熟练的双手磨着镜片。列文虎 克情不自禁地请求这位老工匠教自己磨镜片;从此,列文虎克就走进了凸镜神 奇的世界。1673 年,列文虎克给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发 现水里充满“纤毛虫”。在其后,他写了 400 多封信,描述了人的精子、毛细 血管的血液、肌肉、神经、骨骼、牙齿、头发……的微观世界,介绍了 67  昆虫的微小结构。他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发明了显微镜,并在 1683 年在用显微 镜观察自己的唾液,在自己的口腔发现了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无处不在的最小的生态微观生命元,也是在地球上存在时间  最长的小生物,大约已经有 40 亿年了。虽然,今天人们已经习惯,认识到细  菌是无核,只有一条染色体的原核微生物。但是人们对细菌的认识还没有达到  极致。科学家对细菌的命名,只是以它的外观形状和它能传染的疾病为准则。  对细菌能很快产生青霉素耐药性, 产生“超级细菌”的内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1963 年日本生物学家勤渡边发现了细菌的一种神秘现象,发现了细菌还含 有自由漂浮的 DNA 环。即今天我们说的质体。认为它有可能是独立的有机体, 这样质体才是世界上最小的生态微观生命元,认为它有可能是独立的有机体, 这样质体才是世界上最小的生态微观生命元,它有细菌的细胞壁内生活和繁殖 能力,当一对细菌碰到一起时,质体能从一个传到另一个里面去,甚至从一种细菌传到另一种细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自己也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质体 的片段能从一个质体移向另一个质体,或者它们自己会连接到所在细菌,或另 一个细菌的染色体上。这就是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的“量子跃迁”理论在最小生 命元的体现, 细菌的这种随机的变通与交换繁殖, 存在永远也不会逆转的特征, 用生物学家杰弗雷·卡农的话说:

“由特定细菌的随机变异导致的抗药性总是可以使用一种不同的抗生素来 解决……但是在细菌之间和不同种类细菌之间传递,增殖的抗药性,则是难以 预测的不祥之兆。因为根本无法知道这种药性传播得多远、多快、或者它在何 时何地发作……如此,细菌感染将变得无法治愈。”

抗药性的本质是有机体最小生命元的随机变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仍然是 环境变化引发有机体的变化、变异。自 1928 年弗拉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就开 始了人工强制性日益增加其用药量,使微生态环境,特别是身体微观生命元中 的含药量增加,于是细菌要生存下去,就必需适应环境中增加的抗生素的含量 的作用,自然产生抗药性,否则细菌就只有死亡和灭绝。事实上,在人类使用 抗生素以前,青霉素只是以一种普通的细菌生态平衡而存在,和谐存在于微观 生命元之中。人类在生物体中(人和动物,甚至植物)注入大量青霉素(从 1940 年每天 1 万单位盘尼西林,到 10 年前的 3200 万单位),对细菌和细胞来 说,是一种典型的环境突变。这种不断增量的抗生素,在身体最基本层面的微 观生命元中最先引起变异,如细菌,甚至突变。细菌进入这种突变环境要适应 并生存下去,自然就要千方百计去抗药,增加耐药能力,否则只能死亡。这就 是凯恩斯的“定向变异”。所以,细菌产生抗药性对细菌是一件好事,这相当 于维持了原有生命(菌)群落生态,使微生态重新得到平衡。否则,如果这一 细菌群落完全灭绝,就必然产生一种全新的细菌种群,一个未知的细菌病灶, 其危害性将更无法预测。因为新的传染病原的产生,是现有抗生素根本无法控 制的灾难。这正是卡森生态法则在生态与微观生命元层面揭示的自然规律:趋 势是永远无法逆转的!

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生态的微观生命元概念呢?因微生态一词根本不能反映 微观生命在有机体生理结构内,最小的共生单元的量子运动属性,和它们随环 境基元变化的复杂现象与微小存在状态。也就是说,生态是宏观概念,是表述 经典世界的概念。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是微观生命状态, 是量子世界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的环境和生态概念,都没有深入到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 观最小生命元层面,去认识原子、离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与宏观生命的关系  事实上, 生态和微生态的本质, 是两个世界平行存在于生命有机体的统一变化, 变化统一的辨证关系。比如,卡森从 DTT 等化学物质的分子、原子层面解析了土壤水、河流、空气海洋、地下水形成的环境污染现象和事实, 导致鸟类死亡、 植物和昆虫的死亡,树木与栖息的昆虫群落的消失,并且深刻地剖析了 2. 4-D 在微观生态对有机体的殆害。这是两个世界层面的变化,她说:

“2. 4-D 另外一种奇怪的效能对牲畜、野生动物,同样明显地对人都具有 重大的反应。大约十年前做过的一些实验表明,谷类及甜菜用这种化学药物处 理后,其硝酸盐含量即急剧增高。在高梁、向日葵、蜘蛛草、羊腿草、猪草以 及伤心草里,可能有同样的效果。这里面的许多草,牛本来是不愿意吃的,但 当经过 2. 4-D 处理后,牛吃起来却津津有味。根据一些农业专家的追查,一 定数量的死牛与喷药的野草有关。危险全在于硝酸盐起的增长上,这种增长由 于反刍动物所特有的生理过程立刻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大多数这样的动物具有 特别复杂的消化系统——其胃分为四个腔室。纤维素的消化是在微生物(瘤胃 细菌)的作用下在一个胃室里完成。当动物吃了硝酸盐含量异常高的植物后, 瘤胃中的微生物便对硝酸盐起作用,使其变成毒性很强的亚硝酸盐,于是引起 一系列事件的致命环节发生了;亚硝酸盐作用于血色素,使其成为一种巧克力 褐色的物质,氧在该物质中被禁锢起来,不能参与呼吸过程,因此,氧就不能 由肺转入机体组织中。由于缺氧症,即氧气不足,死亡即在几小时内发生,对 于放牧在用 2. 4-D 处理过的某些草地上的家畜伤亡的各种各样的报告终于得 到了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这一危险同样存在于属于反刍类的野生动物中, 如: 鹿、羚羊、绵羊和山羊。

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这是宏观深入向微观生态(微生态)放大转移传递 的典型案例。也就是说,卡森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质体之前,已经把生态的微 观生命元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十分透彻,已经把经典世界转化为量子世界的过程 描述得清清楚楚,把涉及到微生物(瘤胃细菌)受 2. 4-D 神奇变化的分子层 面的微生态状态,揭示在人们的眼前,这种难能可贵的智慧,已经超前时代几 十年了。

然而,2. 4-D 的分子层面的微生态产生的危害还没有完结,卡森继续说: “这一危险已延伸到人类,这一危险有助于解释最近连续不断发生的‘粮

库死亡’的奇怪现象,当含有大量硝酸盐的谷类,燕麦或高粱入库后,它 们放出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这对于进入粮库的任何人都可产生致命的危险。 只要吸几口这样的气体便可引起一种扩散性的化学肺炎。在由明尼苏达州医院 所研究的一系列这样的病例中,除一人外,全部死亡。

卡森在剖析中注意到“亚硝酸盐作用于血色素”,于是卡森就自然进入到 生态的微观生命元——血色素也叫血红素,血液呈红色就是由于含有血红蛋白 的缘故。血红蛋白是血液中含铁与蛋白质的红色化合物,很容易与氧气或二氧

 

化碳结合分离。血液借血红蛋白从肺泡里吸取氧气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又从 体内各个组织把二氧化碳带回肺脏,排出体外。血液是人和动物,特别是高等 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是暗赤和鲜红色,有腥气,血液由多种成分 组成,主要是血浆、血球和血小板、血红蛋白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 循环,收集养分送给体内各组织,并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输送循环,收集废物 送给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免疫应答。由此可见,卡森已经把生态 学放到生态微观生命元的细胞、细菌的微观平台进行剖析。这从血色素到“粮 库死亡”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见卡森生态法则,不仅仅把生态学深入到细菌(瘤胃细菌)的微生态, 并进一步深入到所有微观生命元。

 

  细胞

 

从血色素到“粮库死亡”事件,我们已经能深刻感受到生态死亡因子,借 用微生态传递死亡的触目惊心事实,令人不寒而悸。然而,微生态是一个系统 环链,是一种微小的生命内环境系统的微小状态,当我们读生态一词时,感觉 不到今天人类所处的生态危机,这仿佛是悬在每一个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 时刻会落下,每一个人都存在随时亡命的危险。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世界上屡 屡暴光的中毒事件就是铁证。

事实上,最早人类对生态的认识与定义完全是宏观概念的,今天仍然没有 多少改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态的解释是:生态,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这一定义不能反映生命有机体与环境休戚相关、生死荣衰的关连密度,也不能 反映卡森生态法则:生态破坏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 的的概念。因为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只是单单对有机体而言。这里的生 物生活习性完全是对成体现有状态的表达,这里完全没有对器官内的微观生命 元叠加传递微观生态生命因子属性的揭示和说明。另外,从生物的生理特征来 看,许多微观生命元处于微生态的状态时,形态特征是完全不相同的,也是人 类无法观察到,无法看见的。然而,人与人(动物、植物)在生理结构上又完 全相同。比如:细胞,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一切细胞的生理结构又 完全相同,它都是一个生态所必需的内共生体系。所以,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 活习性不能全面反映生态,特别是微生态的概念。

细胞是 1663 年英国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发现的。1662 年, 英国皇家学会收到“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一封奇特的信,信中说: “我用自

 

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皮肤、牛眼、兽毛等微小东西,看到了一番令人意想不 到的现象。”这封信引起会员热烈讨论, 最后决议向虎克借显微镜, 但遭到拒绝。 随后又收到列文虎克的好多信,描绘出更激动人心的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

英国皇家学会无奈,决定由胡克自己研究制造显微镜,胡克用了一年的时 间,终于制造出一台显微镜。用它观察绘制出苍蝇、阴毛、虱子、跳蚤等 60 多张标本图样,并在一次观察软木纤维过程中,发现了细胞。

1663  4  15 日,胡克在英国皇家学会上, 请大家观看自己制作的显微镜, 并观察显微镜下的一片薄薄的木拴片。他解释说:细胞是“彼此分隔的小格子  ccII”为什么胡克选用 ccII 一词来描绘细胞呢?因为那片木拴切片中的 ccII 像一个封闭严实的固定的小房间。胡克还观察了大量矿物、植物和动物,  把观察图象记录下来,汇成一册十分有趣的《显微图集》,很是精彩。于是, 胡克奠定了世界细胞学的深厚基础。随着对细胞研究的深入,确立了细胞在星 球生态学的中心地位。1900 年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菲尔绍总结概括了人类对 细胞的认识。他说:“一个决不可能由任何非细胞质构成,每出现一个细胞之 处必定早先已有一个细胞(omnis ceIIuIa e ceIIuIa) 正如同一个动物只能 产自一种动物,一个植物只能产自一种植物。”这个结论概括成一句话,即菲 尔绍至理名言: “所有细胞均来自细胞。”它反映了一切生命都存在结构上的 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已经超越了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正如毕晓普说的“每一个新的个体均来自两个细胞,即精子和卵子的结  合,生物一代传一代,不论这遗传的化学材料如何,细胞都是这遗传的活的容  ……”然而,只有到了卡森生态学的诞生,人类才认识到这个容器可以单独  容纳生态死亡因子变换传递与生相反的信息, 使有机体致死。在《寂静的春天》 一书里,卡森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下了独特的一章(第十四章  每四个中有  一个),即世界上的人类每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癌病患者!这是怎样的触目惊  心啊!

卡森很遗憾的说: “诸如环境正被人为环境迅速取代,而这个人为环境是 由许多新的化学和物理因素所组成的,其中许多因素具有引起生物等变化的强 大能力。人们至今还不能保护自己免受这些由人类自身活动所创造的致癌物的 危害……

伦敦的一个医生首先发现外部的或环境的因素可能引起恶性病变;1775 年, 波斯渥尔·波特先生宣称,在扫烟囱人中普遍出现的阴囊癌肯定是与积累在他 们体内的煤烟有关。”这是人类最早发现人为活动产生的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 性癌病变的报告。卡森从历史记录中,找到了每四个中有一个(癌病人)的数 据根据。她说:

 

“在 19 世纪最后的 25 年中开始对起源于工业时代的恶性病变有所认识。 大约当巴斯德正发现微生物是许多传染病病因的时候,另外一些人正在揭示癌 症的化学病因——在撒克逊的新兴褐煤工业和苏格兰页岩工业的工人中的皮肤 癌与其它癌症的发生都是由于职业性地暴露于柏油和沥青。19 世末,已有六种 工业致癌物为人所知。20 世纪创造出了无数新的致癌化学物质,并且使广大群 众与它们密切接触。在波特研究工作之后不到两个世纪间,环境状况已先生了 广泛变化,危险化学物质已经进入了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中——甚至包括孩子和 至今尚末出生者,因而,现在我们看到这种恶性病在急骤增多是毫不值得奇怪 的。

这种恶性病增多本身并不是一种主观想象。1959  7 月的人口统计办公室 月报报道了包括淋巴和造血组织恶变在内的恶性病的增长情况,1958 年的死亡 率为 15%,而 1900 年仅为 4%。根据这类疾病的目前发病率来判断,美国癌症 协会预计现在活着的美国人有 4500 万个最终要得上癌症。这也就是说每三个 家庭中有两个人要遭受恶性病的打击。

卡森怀着无限痛苦的心情叩问细胞分裂病变产生的原因,她说:

“如同细胞分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正常运动过程竟然能够被改变,这种 现象是反常的,并具有破坏性,当前已成为一个大问题,引起了无数科学家的 重视,花掉的钱也不知道有多少。在一个细胞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细 胞有规律的增长变成了不可控制的癌瘤胡乱增生?

卡森终于找到了原因,她说:

“用瓦勃格所创立的标准来进行测定,大部分农药都达到了最厉害的致癌 物的标准。

……

“通向癌症的另一条道路可能是由染色体引起的。在这个领域内许多卓越 的研究人员都带着疑虑的眼光看待危害染色体,干扰细胞分裂或引起突变的所 有因素。

卡森最后总结说:

“根据癌起源于突变的理论,一个细胞在放射性或化学药物的作用下,也 许可以发生突变, 这个突变使得细胞摆脱了维护细胞正常分裂的机体控制作用, 因而,这个细胞就可能以一种狂野的和不规律的形式而增殖起来。由于新细胞 是这种分裂的产物,所以它们具有同样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力,于是在足够长的 时间中,这些细胞积累起来就形成癌症。

今天,我们以无限钦佩的心情看到卡森用微观生态学原理已经找到了癌症 产生的原因(化学药物和物理因子进入生态微观生命元或环境基元),这已经

 

为后来的专家所证明。1989 年迈克尔·毕晓普和哈里德·瓦默斯因发现正常的 基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癌变,而获得锘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毕晓普通过致 癌实验认为:①、放射性致癌。②、化学致癌。这和卡生的结论完全相同。不  同的只是,毕晓普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追朔到染色体上 DNA,认为“绝大 多数的人会认为致癌物是通过影响 DNA 起作用。……“表明在肿瘤形成中遗 传器官有毛病。”并总结说“我们已知道常与各种癌相联系的染色体畸变有两 百多种,每一种都是癌细胞基因混乱的一种明显表现。”……“一个基因可以 把一个细胞从正常状态变为癌肿瘤, 并使之保持为癌。”——毕晓普提出了“基 因癌假说”。假说完全证明了卡森用微生态学原理对癌恶性病变的论述,X  线或化学物质导致染色体畸变,基因把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致癌。癌变(“一个 细胞从正常状态变为癌肿瘤,并使之保持为癌。”)有利证明了卡森生态法则  的不可逆转性,一旦有机体有一个细胞致癌,尽管处于沉默状态,癌症已形成 不可逆转态势。因为“原始基因癌”已经被掠进逆转录酶病毒而成为癌基因。  综合卡森的生态学原理和毕晓普的“原始基因癌”假说,足以证明:DNA 的确 是化学致癌物攻击的目的,而趋动癌细胞恶变行为的则是基因的活动,也就是 说化学诱发基因突变,使细胞特征逐渐改变,最后成为一个恶性肿瘤细胞。于  是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分裂, 把我们又带入到更小的生态微观生命——染色体。

 

  染色体

 

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这是孟德尔当年的预言。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 现果蝇有四对染色体。1911 年,摩尔根提出“染色体遗传理论”,指出:同一 染色体上基因间的重组程度是它们空间分隔距离的量度, 并绘出“染色体图”, 从基因间连锁强度的变异,探索它们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的顺序的标志。1913 年,在《实验动物学杂志》上,摩尔根发表了这一结果: “由其联合的模式来 看果蝇之个性连锁因子的线性排列。”从此揭开了对染色体的研究。

染色体在细胞核内, 不完全的连锁意味着染色体并非是不能再分开的单位。 事实上,当生殖细胞通过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实质上形成了对 染色体发生的重组。即分裂开始时,两条配对的染色体靠得很近,酶在 4 条姐 妹染色单位相应的位置切开一个缺口。假设这两条染色体标名为 X  Y,其上 的单位相应为 1  2;3 4,酶可能在 2  3 的同一位置切开, 随后发生“交叉”, 在这一过程中 2  3 的部分染色质在切口处相互交换位置。这样,染色单体 3 上就有了单体 2 的片段,反之亦然。最后的结果是染色体 X 得到了染色体 Y  部分,染色体 Y 也得到 X 的一部分,这种重组是随机发生的,整个减数分裂的

 

结果是一条染色体上两个基因相隔得越远,它们就越易于在减数分裂时分离, 因而不大可能连锁遗传。“交叉”发生时有 1% 机会分离的基因,其间距称为 1 厘摩 centimorgmn,cm,这个距离经证明是 106 个碱基对的长度。

可见染色体结构都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变的。染色体结构变化的主要类 型是:

1、缺位:就是染色体失去了片段。

2、重复:就是染色体的某些片段重复了,即增加了。

3、倒位:就是染色体内部结构的顺序颠倒了。

4、易位:就是非同源的染色体彼此换了片段。

从上述结构性变化从细胞学层次可以观察到缺失和重失,即染色体可以形 成许多不同的重复和缺失。

进一步研究发现,染色体包含常染色质(euctvomatin和异染色体 heterochromatin) 常染色质含有大量的 DNA 核酸, 即基因。异染色质所含 基因很少,Y 染色体主要是异染色质组成的,X 染色体上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 部分是异染色质。可见分布是不均衡的。上述染色体畸变,说明遗传性状的变 异并不完全是基因突变现象,整条染色体的缺失(如驴)或染色体片段缺失都 将产生突变,特别是物种的差异基本上是由染色体数目决定的。

染色体一般呈现为染色组,果蝇细胞含有 8 个染色体,分为两组,每组 4 个染色体,即 4 对。这是因为每个染色体有一个同源染色体,每一个基因有一 个相同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所致。于是一组染色体和它的一组基因就叫做染色体 组。大致区分为整倍体或整元体,与非整倍体或非整元体。虽然染色体有高度 的稳定性,但其结构组成与变化又是相当复杂的,这里,还存在微观生命元的 变异、突变、十分复杂,其更多的表现在 DNA 层面上。

 

  DNA

 

艾弗里从Ⅲ型 S 肺炎双球菌研究作出了关于 DNA 的遗传功能的结论。然而, 让人们真正承认 DNA 是遗传物质,还要从 1953 年开始,即沃森和克里克的 DNA 结构模型在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公布之后。事实上,DNA 是具有晶体结构的 大分子,这有富兰克林拍摄的精美 X 衍射图来证明。一个 DNA 分子的碱基总是 很多的,总是在 100 个以上。因此,碱基排列的可存在方式在 4100 个,这就 构成了微观生命元的多样性。

简单描述 DNA 的双螺旋结构,它是一个 DNA 分子包括由两条长链以一定距 离并排相互盘旋着,形成两条相互扭曲在一起的双螺旋。这两条长链的成分是

 

基本上相似的,都由许多核苷酸所组成。每一个核苷酸会有一个碱基,一个糖 和一个磷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恻,碱基排列在内恻,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碱基 彼此相对,中间由一种弱的键(氢键)联结在一起(图)。

DNA 的双螺旋线性排列的碱基约 4100 排列级数, 是无限大容量的排列方式,  DNA 的复制提供了可变的多样性,作为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机理,这 样有利于 DNA 分子变成两个 DNA 分子。DNA     2DNA,这样横向就能产生成千 上万个一摸一样的复制品,其中错误和突变是极其稀少的。

由于基因是信息单元, 我们还必须进入更小的, 无穷变化的微观生命元—— 基因。

 

  基因

 

因为控制性别的生化过程是通过基因对酶的合成来达到的。所以基因是微 观生命元的最小遗传机能单位。到此,微观生命元已经从细胞、细胞核、细胞 核上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 DNA,再进入到 DNA 上的基因。由于一个 DNA 分子 包括许多基因, 也就是说, DNA 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的一组, 等于一个基因。 遗传信息又都隐藏在 DNA 的分子结构中,根据比德尔和塔特姆一个基因一个酶 的理论,特别是从他们的实验分析中,分析得出一个显著特点,证明了突变株 由于单个基因的变化就与亲本类型不同。因此,基因的作用是“指蛋白质分子 的最后构型,从而决定其特异性。”于是,一种基因就代表一种遗传信息,就 控制一种酶的合成,从而控制个体发育。

决定蛋白质(酶)的分子结构的是 DNA,基因是 DNA 上的一个碱基片段, 是一种遗传信息,决定蛋白质分子的最后构型,这样就控制了蛋白质的合成。 所以只有基因的稳定,才有个体生命发育成长与繁殖的稳定。

从生命新陈代谢的本质看,生命完全是生态微观生命元的物理化学反应运 动的平衡态,是微观生命元在平衡过程同化异化过程的能量交换的平衡。因为 生物化学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元素、原子层面展开的化学合成或分解反应的平衡 态势,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态,都不能离开这种微观“元”态势,这种态势和外 界环境之间存在普遍的本生通道,与所有生命元相互密切联系。这样才能有血 色素和“粮库死亡”事件的发生。可见,一个基因一个酶的一一对应,就是微 生态变异导致死亡的很好证明。

这样,微观生命元就进入到更微小的酶生化功能的奇异变化之中,显现出 生命量子世界微小运动的无穷变化。

 

  

 

酶是细胞内的化学成分,用以控制细胞质籍以形成以及各种生命过程所需 能量籍以释出的反应。酶和基因的密切关连是比德尔和塔特姆研究的结果。  1945 年, 比德尔阐明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时, 人们还不知道基因的化学性质。 1952 年以后,这个假说成了解释编码在 DNA 中的信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理 论之一。1958 年,克里克在《论蛋白质的合成》的论文中,提出蛋白质是完成 大多数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大分子。他说:蛋白质“几乎能做任何事情”。它们  主要是酶,起着各种催化作用,同时又是有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

酶在有机体的重要作用早就为科学家所发现,在基因时代发现复制酶“读 DNA 序列以前就发现了,蛋白酶是消化水解蛋白质的催化酶。这也说明, 每一个具体的酶都有一个相应的基因。于是基因的主要功能之一必定是决定细 胞内酶的性质和数量。

1965 年,雅克·莫诺因发现由酶普遍的适应到变构转换规律而获得诺贝尔 奖。莫诺通过测定在不同糖的混合物中一种生长常数发现了酶适应性。随后提 “普遍诱导作用”和“变构效应”——用莫诺的话说, “就是由于蛋白质分 子表面上不同的立体特异受体之间间接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这些相互作用十之 八九是通过构型改变得以实现,而这种构型变化则是在酶与其特异作用剂之间 形成复合物时被诱导出来或加以稳定。

1975 年狄明、达尔贝克克和巴尔蒂摩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狄明发 现了反转录酶。

我们指导DNA 能进行两种活动:转录。即将一条链誊入核糖核酸顺序;复制。 即将两条链都誊入脱核糖核苷酸顺序。控制这两种活动的却是基因决定的特异 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记入遗传物质的信息,不但包含建造细胞的详图,还包 含用以协调合成过程的程序以及保证其执行的手段。

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DNA     RNA    蛋白质”。狄明发现的 RSV  病毒粒子含有一种能把单段病毒 RNA 转录到 DNA 上去的酶。于是, 逆转录了“中 心法则”的单一转录方向。巴尔蒂摩在劳舍尔氏鼠类白血病病毒 RSV 中也发 现了同样的反向转录酶,对中心法则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都是微生态层面的 变异导致转录方向的差异。

从上面对酶的讨论, 我们已经看到, 酶对生命新陈代谢和个体发育的控制, 对基因和 DNA 的遗传转录都有着十分重要又不可替代的生化作用。无论是基因、 DNA、蛋白质……都是可通过控制酶达到控制生命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发育的。  正因为在任何有机体都存在这种微观生命元的化学物质微粒,才能与环境中的

 

化学药物放大叠加,促使生物化学作用,才能促使基因在周围条件的影响下, 发生微生态变异或突变,才能发生细菌和病毒对细胞的入侵,并不可逆转,这 里酶都是具有特异性的。如果说一个基因一个酶, 假设基因有 4100 种排列方式, 酶就有 4100 种变构形态的转换,仅单单从这一酶(数理)现象,就能想象出 生态的微观生命元的无限复杂性,千变万化。也许,这正是生物多样性在微生 态层面生化反应的本源。

 

 精子与卵

 

繁殖遗传离不开精子与卵。世界上最早论述精子的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大医  学家盖伦。公元 129 年,盖伦生于爱琴海沿岸的珀加孟,盖伦深受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的影响, 不仅医术高明, 也是最早最出色的解剖学家。盖伦在《论精液》 一书中,最早记述了他直接的观察。他认为睾丸分泌的精液进入子宫角,在那  里雄性和雌性产生的性物质相混合,并再与母体提供的血液混合,混合以后,  胎儿就开始形成。盖伦对精液的认识和盖伦医学, 同样统治人类 1400 多年之久, 直到 16 世纪才为法布里修斯创立的科学的胚胎学取代。

把精子从精液中分离出来,还必须等待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所以列文虎 克是第一个看到“精液中小动物”的研究者,生物学家。1672  8 月,莱顿的 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哈姆才是第 - 一个发现精子的生物学家,并得到列文虎克的 证明,其观察结果刊登在《哲学报》上。自此以后,人类对精源论或卵源论进 行了长期的争论,从预成论到渐进论经过鲁·杜里舒和斯佩曼的实验胚胎学研 究,才开始对精子的分子层面有了深入认识,然而,这还需要细胞学的基础生 物学的革命。

早期的细胞学已经奠定了细胞作为生命结构、功能、繁殖、生长和分裂的 基本概念。

精子实质就是一个活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有头,中部、有尾部,精子尾 巴的发光部分就是线粒体,是它们推动精子拼命地向卵子钻入;卵子是活的雌 性生殖细胞。卵子外层被一层透明的薄膜保护着。受精就是创造出一个完整的 有两套染色体的胚胎。精子经过种种障碍与卵相遇时,头就破膜钻进卵中,随 着尾巴的不断旋转摆动,中部尾巴一直钻进去,在尾巴不断拍打的趋动下,才 能全部进入卵细胞完成了受精。

在胚胎形成前,没有受精的生殖细胞就是卵,卵同样是一个细胞,一个有 组织和遗传功能的系统,并具有所有细胞的特征。不同的是,既含有母本物种 的卵细胞质(用魏斯曼的话说是种质),也有灰色新月体和黄色新月体,卵基

 

因早已经确定了个体发育的器官、构造和种性。

贝尔是第一个发现人卵的生物学家。1827 年,贝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 题目是《论哺乳动物和人卵的起源》, 明确地描述了哺乳动物的卵。他还发现 了动物的脊索。他对小鸡的胚胎进行观察,发现了小鸡的脊索,证明所有的哺 乳动物在发育过程中, 都会出现这一过程。然而, 第一个论述卵的仍然是盖伦, 是他在专题论文 -《论胎儿形成》中,描述为生成胎儿的物质。

事实上,精细胞和卵细胞本质是微观生命元生化作用通过受精结合形成受 精卵的过程的微观生命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但精子细胞能否  达到和进入卵子又将取决于它本身的 ATP(能量)供应。在精子颈部 ATP 集中 存在线粒体中, 能产生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能量。受精过程一旦完成,就开始卵裂。 ATP 将使卵裂继续下去,精子的活动能力在受精前是十分重要的。

卵细胞受精之后,就形成了胚胎,精子与卵就进入了新的受精微观生命元 的微生态生命状态。

 

  胚胎

 

公元 200 年前,盖伦描述的精子和卵, 准确来说, 描述的应该是精液和胚胎。 在当时的科学发展的局限下,人们还找不到显微镜放大的科学仪器,还不能从 精液中,用肉眼看到 1/ 万的精子,也无法观察到肉眼看不到卵细胞。所以盖 伦在《论胎儿形成》论文中论述的应该是胚胎。

受精卵开始卵裂预示着个体胚胎期发育的开始。受精卵起初的两次卵裂是 沿着对称轴进行的。由此形成的 4 个卵裂细胞所含的物质是大体一致的,在卵 细胞质里含有一些分化了的物质,这是胚胎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全套染色体和 细胞核,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与细胞质(一系列的有丝分裂)相互制约,存在 连续的相对稳定性。细胞核产生一定的物质去控制细胞质的生化过程,又通过 细胞质的分化达到性状的发育,细胞核的作用可以改变细胞质的状态,引起细 胞质基因的改变;细胞质不断提供细胞核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有序的决定那些 基因,在什么阶段发生作用。使同一基因型分布到各细胞里去,卵细胞质在各 细胞的分布并不均匀,悄悄启动了个体发育的不同生化系统。有时也会引发细 胞核突变,这里染色体的缺失或片段的丢失,导致细胞分裂受阻或产生畸变; 胚胎发育 8 周,器官分化将明显出现。一般来说,胚胎最外面都有一层内膜包 围着,即胎盘。用卡森的话说“胎盘历来是母体使胚胎与有害物质隔离的防护 罩。”胎盘与胚胎还有羊水环流,婴儿的脐带与母体相连,是血液和营养物的 通道,通过子宫输送经常性的补给。这里还有酶的作用达到细胞共生的统一,

 

保证个体婴儿的良好发育。这里,胚胎的所有发育过程完全是在液相微生态的 状态中进行。

从细菌、细胞到胚胎、个体发育……去观察动物的微观生命元,都有着奇 特的相似, 有着一种相同微小尺度的微生态生理特征, 这样来理解卡森的理论, 就自然形成微生态原理的生理结构支撑。就可以深刻理解毒质还可能由母亲传 到婴儿子女身上……这就意味着人奶乳育(毒化)着婴儿——当其还在宫体内 的时候, 这种微生态变异(毒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事实上, 实验动物体内, 氯化烃药物自由地穿过胎盘这一关卡……人类就得以进入一个难以想象的奇异 的世界(怪异的量子世界)。卡森是这样描写这个世界的。她说:

“内吸杀虫剂(特指将药剂吸入动植物全身的组织里而使昆虫等外界接触 物中毒者——译注)的世界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异世界,它超出了格林兄弟的 想象力——或许与查理·亚当斯的漫画世界极为相似。它是这样一个世界,在 这里,童话中富于魅力的森林已变成了有毒的森林——这儿昆虫咀嚼一片树叶 或吮吸一株植物的津液就注定要死亡;它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跳蚤叮咬 了狗,就会死去,因为狗的血液已被变成为有毒的了,在这里昆虫会死于它从 未触犯过的植物所散发出来的水汽;在这里, 蜜蜂会将有毒的花蜜带回至蜂房, 结果也必然酿出有毒的蜂蜜来。

为什么大自然使动植物因人类的化学药物作用而进入奇异的死亡世界之中 呢?就因为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微观生命元,和所有环境都有共同的微观环境 基元,它们都永远处于微生态状态,为化学药物的微观粒子提供了迅速反应的 量子世界,使化学药物能十分方便、快捷进入细胞,进入染色体,进入基因,  进入 DNA……迅速进入所有生命体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细胞分裂与新陈代谢 而不断富集、积累, 在所有有机体内潜移默化地储藏、分布形成均衡的利益场, 并遗传下去。对此,卡森也提出过疑问。她说:

“狄氏剂怎样在体内进行贮存或分布,或者怎样排泄出去,我们这方面的 知识有很大的空白点,因为科学家们发明杀虫药物方面的创造才能早就超过了 有关这些毒物如何伤害活的肌体的生物学知识。然而,有种征象表明这种毒物 长期贮存在人类体内——这儿,沉积物状如一座正安眠的火山那样蛰伏着,单 等身体汲取此类毒物的脂肪积蓄到生理重压时期,才骤然迸发起来。

可见,贮存和分布只一种潜伏,用卡森自己的话说: “但是毒素可长期潜 存在人体内,过数月或数年以后才毫无规律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就不大可能查 究出患病的起因了。但有时,死神也会很快地袭来。

——这种贮存,分布积累、潜存、放大的生态效应的空白点,就是生物普 遍生理构造的相同生态微观生命元结构就是生命量子世界存在的自然规律的反

 

应。为什么卡森描述大自然存在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是这样一个世界, 在这里, 童话中富于魅力的森林已变成了有毒的森林——这儿昆虫咀嚼一片树叶或吮吸 一株植物的津液就注定要死亡;它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跳蚤叮咬了狗,  就会死去,因为狗的血液已被变成为有毒的了,在这里昆虫会死于它从未触犯 过的植物所散发出来的水汽;在这里,蜜蜂会将有毒的花蜜带回至蜂房,结果 也必然酿出有毒的蜂蜜来。 ”在这里,卡森已经明显提出了生命存在两个平行 世界的理论。也就是说,卡森已经认识到了在生命的世界中,存在着两个平行 世界,一个经典世界,另一个是量子世界。卡森描述的这许许多多现象,都是 用经典世界大尺度理论无法解释的,更无法认识;卡森知道,只有在生命理论 引入量子力学概念,使我们进入量子世界的微生态层面,人类才能认识和理解 卡森描述的奇妙的世界。才能解释跳蚤叮咬了狗,就会死去;昆虫会死于它从 未触犯过的植物;必然酿出有毒的蜂蜜来…的微生态变异效应。

正因为如此,细胞才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独立的最 小基本单位,才是一个不容易受外界影响,有着层层呵护的微生态小小的生命 “元“。那么,又为什么有机体面对生化物质的死亡因子如此脆弱,常常产生 死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呢?

也许,问题的关键在于化学物质为什么会轻而一举地进入细胞!也许,自 然界还存在更微小的微观生命元?于是,我们还必须进入更微小的生态微观生 命元:细胞膜。

 

  细胞膜

 

化学家随着经济需要和科学的发展, 正一点一点填补着卡森说的“空白点”。 1978 年,阿格雷发现了细胞膜水道,水离子可以随时进入细胞,构成了液相物 质在细胞膜内、外交流的全天侯路径。1980 年,麦金农发现了供离子出入的细 胞膜离子通道。2003 年,为了表彰他们对细胞膜水道以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 究作出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

于是  细胞膜的水道和离子通道,就解开了死亡因子能轻而一举地贮存、 分布到任何生物有机体的秘密,填补了卡森说的“空白点”。因为世界上任何 物质,包括所有化学物质、化学药物,有毒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任何 生物有机体也都是原子组成的,宇宙上的物质都是小尺度的构型,没有任何例 外!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物质都是溶于水的,很容易形成其相应的水溶物。化 学药物以分子、原子、离子溶于水中,自然所有溶于水中的物质,都可由细胞 膜水道和离子通道自由进出细胞。可见,膜对性命攸关,意义重大。澳大利亚

 

科学家海博德研究发现,细胞膜是由脂肪酸分子组成的,他说“因为细胞膜是 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通过细胞膜。而代谢的基础就是物质通过细胞 膜的速度。”他发现,每个脂质的尾部是由包含 14  2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链 所组成的,饱和脂肪酸产生直链整齐地排放在原子层内。而不饱和脂肪酸是弯 曲的,排列起来较为困难,而且产生的膜也更易流动,通透性更强,但也使快 速代谢成为可能。这就是人体脂肪能最大限度地富集 DDT 等有毒化学药物的原 因。

有机体一旦进入

有毒的水溶液,就有机会干扰细胞内的酶反应,扰乱细胞的新陈代谢和正 常的化学反应。而且这种路径是人们无法阻止,也无法控制的,它的渗透速度  快得惊人, 又存在微生态变异放大叠加效应, 就形成了卡森描述的奇妙的世界。 事实上,细胞在 40 亿年(从细菌算)的生命演化过程,都是在自然状态的微 生态中演化形成的,在 40 亿年的时间里,不存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干扰, 在这种环境形成的细胞和细胞膜水道、离子通道是完全自由开放的。人类的有 机化学,从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0 年)提出,他认为化学方法既能研 究非生命界也能研究生命界。从 1828 年确立同分异构”现象开始, 到今天,  还没有 200 年,有机体的细胞膜生命结构在短短的 200 年时间内,不可能演变 出能除去毒物质水溶液的机能或功能,来应对人工化学药物溶剂借用细胞膜水 道和离子通道进入细胞。根据卡森生态法则不可逆转性原理,即使 40 亿年后 也不会有这种机制。所以,代价只能是所有生物个体生命的死亡。事实上,任 何生物个体都是处于软性封闭系统状态,地球自身也处于软性封闭系统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生命、生态离不开水, 生物体的含水量在 50-90% 之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是一个水球,海洋占 71%,地下水量也相当大。这就决 定了生命的软性封闭系统的相对封闭性,细胞膜在这样的星球生态状态演化, 只能演化形成现存的细胞膜和细胞膜水道、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结构,这样 才能与星球生态结构状态达到系统性平衡,达到人、生物与自然系统的统一。 别无选择!

也许,当人类普遍认识到生命量子世界的属性之后,才会变的聪明起来, 学会顺应大自然!

 

   蛋白质

 

“细胞来自细胞”,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构成细胞的又是什么物质 呢?是蛋白质!生命微生态特征与其存在状态几乎完全表现在蛋白质的形态

 

上,蛋白质是生命量子世界最奇妙的微观生命元,它以自己独特的状态,千变 万化的存在形式,几乎无法捕捉的性状,三维立体无穷变化的形体,最突出地 表现了微观生命元系统组成微生态的神奇量子世界属性。

蛋白质的英语名称是(protein), 源自希腊语“πρωτειοζ”,  意思是“第一”。对于生物而言,蛋白质的确称得上是“第一物质”。蛋白质 有着最复杂的形态,其形状特征构成了微生态的第一特征。主要是:

蛋白质对有机体是“第一物质”,这从它在有机体的含有量可以看出,如  果把有机体(70-90%)的水排除,蛋白质含量在 50% 以上,脂质占 40% 左右,  碳水化合物占 1.4%,其他 4%。也就是说,构成有机体最重要的材料“第一  就是蛋白质。

蛋白质是最小的,最基本的微观生命元,在 4 纳米以下。我们用肉眼根本 看不到蛋白质,科学家只有用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和核磁共振法(NMR 相关技术来认识蛋白质,而且认识的只是形态、结构,并没有观察到蛋白质微 生态变异的深层面变化规律。

蛋白质是最复杂的同分异构型体,所以,蛋白质才能在人体不同部位完成 不同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皮肤、神经、血细胞、骨骼、肌肉、组织、器官 的功能都是由蛋白质来完成的。其形状不同,功能各异,原因就在于蛋白质的 构型不同, 排列方式和形态各异, 一种形状完成一种功能。蛋白质有 4 万多种, 各司其职,自然功能不同。比如,肌肉收缩是通过细胞中的肌动蛋白纤维和肌 球蛋白纤维互相滑移插入使肌细胞变短产生的。

蛋白质是由仅有 20 种氨基酸链连接起来的长链, 而氨基酸又都是由碳、氢、 氧、氮构成的,氨基酸几乎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德国有机化学家埃米尔·费歇 尔用碳水化合物和氮化合物合成一种有机碱,叫“嘌呤”,并提出肽键假说。  他认为,蛋白质应该是由氨基酸连接起来的一条长链。

蛋白质的链性,产生了其形态的千变万化,蛋白质独特的存在形态,有利  于充分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功能。弗雷德里克·桑格认为:含有同样一些氨基酸 的蛋白质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就因为其排列形状不同。形状构成了蛋白质的  复杂性。桑格对氨基酸排列进行长时间研究, 查明了“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

蛋白质的链性来源于氨基酸链性排列。莱纳斯·鲍林预言氨基酸链具有一 种独特的 α- 螺旋,认为氨基酸链的螺旋是右旋的。后来为约翰·肯德鲁通过 实验查明肌红蛋白立体结构的形状,证明了鲍林的预言。

 1958 年,查明第一种蛋白质的形状至今,已经有 50 年的历史了。科学 家已经查明许许多多人体不同器官的蛋白质形状,发现都与其功能一一对应。 在细胞膜、线粒体内、细胞外、核内、病毒、细菌……的不同蛋白质的形状,

 

产生着不同功能。事实上,蛋白质形状的千差万别才真正构成了生命微生态的  千变万化。比如细胞膜水道的蛋白质,就是“通道”形状的微管形蛋白质,这 种微管形状,正是为细胞内物质和细胞器等经常需要物质交换、移动所必须的  “管道”,在细胞分裂时,微管还起着拉住染色体的作用。微管是由两种微管 蛋白连接而成,中空,形状像管子。再比如,分解食物的同样是蛋白质,在胃  肠等消化器官内存在着许许多多能够将食物分解的蛋白质, 这就“消化酶”。 这些消化酶各有自己对应的消化对象,例如,淀粉酶只能消化淀粉。而不同的  消化酶的活性部位都有不同的形状,如果形状不完全匹配,也无法消化那种物 质。这就和“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机理相似, 一种酶对应一种蛋白质。事实上, 对细菌的击毁和对有机体的保护,同样是由蛋白质完成的,并且能防止机体再 患同一种疾病,这就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到 2007  12  11 日,世界登记 在册的蛋白质结构有 47850 项,正是这十分丰富的蛋白质信息,才构成了生命 的微生态奇妙的量子世界。

蛋白质的形状和氨基酸链密切相关,由于氨基酸链存在各式各样的结构, 氨基酸链折叠成的最后形状,就类似了多肽的蛋白质排列状态,这样我们就可 以从氨基酸链的每一片段的形状,预测蛋白质组的形状。1958 年英国生物学 家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即:DNA   RNA   蛋白质   成品法则,认为 复制是沿着一条单链线性进行。由于 DNA “禁固”在细胞内,必须先复制为 RNA,RNA 经过“编辑”,才能转运至细胞核外,最后按着 RNA 的密码将氨基酸 连接起来,还必须经过正确的折叠,完成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过程还存在严格 的成品检测,对不合格的蛋白质的销毁。然而,1982 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 分校普鲁西纳教授发现了阮病毒,它是不含任何核酸物质的遗传因子,它无需 DNA 信息复录指令,就可自发产生阮病毒,传染疯牛病。阮病毒和逆转录病毒 都对克里克这一条单链线性“中心法则”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事实上,蛋白质 的复杂性远非人类目前认识到的水平,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尺度太小,它并不符 合经典世界的认识规律,蛋白质是受量子世界运动规律制约,特别是蛋白质的 存在完全以叠加效应、放大效应等复合生态效应运动存在。所以,我们无法用 经典世界的线性理论来解释,又由于它独特的 α- 螺旋方式,和链性三维排列 ……特征,就构成了有蛋白质独特微生态形状的,千变万化的微观生命微小 “状态”,就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微生态独特的生命属性。

蛋白质是一种多维结构,各种蛋白质分子都有其特定的一级结构。然而, 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并不是一条直线排列的或 随意弯曲的链状分子,确是有固定空间的,仿佛是一串不同形状的小球在三维 空间里相互之间各自都有着固定位置。其中有些局部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

 

复性,如 α- 螺旋,β 折叠,这称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只有整条蛋白质分子 链的空间结构才称之为三级结构。有些蛋白质分子是有两条或更多条链组成, 形成了更复杂的空间结构。所以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活性,主要依赖整个蛋白 质分子的空间结构,结构决定形状,三维空间才为蛋白质提供了多维形状的大 分子空间复杂构型,这也是生命微生态千变万化的大分子形态,复杂变化的微 观粒子基础。

此外,这里还存在有机体能量的微观生命元 ATP 复杂的能量交换系统,支 持蛋白质构成微生态的活性。

 

十一  ATP

 

1930 年,海得堡大学的卡尔·罗曼从肌肉中分离出 ATP,在试管中第三个 磷酸键断裂时释放出能量,在细胞中这能量将参与反应的分子中的电子拉开到 较高的能量级,而变成热能损失掉。当 ATP 失去第三个磷酸又回到 AOP(腺苷 三磷酸是 DNA  RNA 核苷酸中的一种嘌呤,即腺嘌呤和核糖 [ 和腺苷一起 ]   3 个磷酸基的结合而成,在它的能量转化活动中失去一个磷酸基,ATP 变成 AOP,减去两个磷酸基后,变成腺苷一磷酸或 AMP。罗曼从实验中发现,人体能 量来源于细胞,是细胞内氧化功能产生的生态能,对此卡森在《寂静的春天》 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她说:

“能量的产生并不是由任何专门化的某一器官来完成的,而是由身体的所 有细胞来完成的。一个活的细胞就像火焰一样,通过燃烧燃料去产生生命所必 需的能量,这一比喻的诗意虽好,但精确性不足,因为细胞仅仅是在产生人体 维持正常体温所需适当热量的条件下完成它的‘燃烧’的,于是千百万个这样 温和地燃烧着的小火焰产生出了生命所需的能量。化学家尤金·拉宾诺维奇说: ‘如果这些小火焰都停止了燃烧,那么心脏再不能跳动,植物再不能抵抗重力 向上长,变形虫不再游泳,再没有感觉能通过神经奔跑,再没有思想能在人的 大脑中闪现’。”

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确实道出了生命力的源泉来自细胞的能量,以葡萄 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的燃烧。对此诗意, 卡森又逐步地深入到细胞内部, 她说:

“氧化作用的大部分过程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完成的,即在细胞内部被 称为线粒体的极小颗粒内完成的。”这样,卡森就进入到细胞年更微小的微生 态奇妙世界的领域。她说:

“试想这样一种极小微粒,即使通过一个放大了 300 倍显微镜,也难以看 ……现在已知,线粒体是一个极小的多种酶的包裹体。也是一种包括着对氧

 

化循环所必需的所有酶的可变组合体。这些酶精确地有秩序地被安排在线粒体 的壁和间隔上。线粒体是一个‘动力房’,大部分的能量产生的作用发生在这 动力房中。当氧化作用的第一步和最初几步在细胞浆中完成之后,燃料分子就 被引入线粒体。氧化作用就在这儿得以完成;大量的能量也就在这儿被释放出 来。”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微小,多么复杂而奇妙的量子世界。

ATP 是化学家的学名。它就是三磷酸腺酐。卡森从化学构成上继续论述说: “这是一个包括有三组硫酸盐的分子。ATP 之所以能提供能量方面的作用是由  ATP 能够将它的一组硫酸盐转换为另一种物质,在这一过程中电子来回传递 随之产生了键能。这样,在一个肌肉组织里,当一组末端的硫酸盐被输送收缩 肌时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就产生出来了。所以产生了另一种循环……一种循环中 的循环,即 ATP 的一个分子放出一组硫酸盐仅保存二组,变成了二硫酸盐分子 AOP;但是当这个轮子更进一步转动时,另外一个硫酸盐组又会被结合进来, 于是强有力的 ATP 又得以恢复。这就如同我们所使用的蓄电池一样,ATP 代表 充电的电池,AOP 代表放电的电池。

 ATP 的生化本质,卡森总结说:

“给 ATP  AOP 电池充电的过程,就是氧化作用中的偶合过程;在这个电 池中 AOP 和自由态的硫酸盐又被结合为 ATP,这一紧密的结合就是人们所叫作 偶合磷酸化作用。

ATP生化电反应是自然界生命普遍存在的生物能量供应传递燃烧释放作用,  卡森说:ATP 是万物皆有的能量传递者从微生物到人,在所有的生物体内,  都发现有 ATP,它为肌肉细胞提供机械能为神经细胞提供电能。精液细胞、准 备进入急剧活动状态的受精卵(这种活动将使受精卵发展成为一只青蛙、一只 鸟或一个婴儿 能够产生激素的细胞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 ATP 提供能量的。 ATP 少部分能量用在了线粒体内部,而大部分能量立即被释放到细胞中,为细 胞的其他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在某些细胞中,线粒体的位置很有利于它们功能 的发挥,因为它们的位置很能够使得能量精确地传送到需要它的各个地方。在 肌肉细胞中,它们成群地环绕在收缩肌纤维周围;在神经细胞中,它们被发现 于其它细胞的邻接处为兴奋脉冲的传递提供能量;在精子细胞中,它们集中在 推进尾与头部连接的地方。

卡森对 ATP 的精确论述,可以让我们明确认识到其中的要点:

一、人类(所有生物)体内能量均来源于细胞。

二、ATP 是细胞内产生能量传递能量的生化反应, 它叫作偶合磷酸化作用。

三、ATP  AOP  ATP 是所有生物个体普遍存在的生命能量转换微生态循 环现象。

 

四、ATP 在线粒体上,线粒体是多种酶的包裹体,线粒体在细胞中。在细 胞氧化循环作用中,都是在一种特定酶支配和促进下完成的。

五、ATP 的尺度无限小,永远处于微生态状态。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生命现象都是生态微观生命元统一在细胞单元内, 在功能和结构上相互依赖,整合形成的微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十分微小的有机体 微小“元“,只有在细胞内或微生态中,核酸分子才能复制自身,表现其遗传 潜在活力。由于细胞膜的水道和离子通道形成的通透性,和细胞的液相内环境 的自然系统, 在细胞内核酸、染色体、DNA、线粒体才能找到自已所缺乏的物资, 进行物资交换和能量循环, 找到各种构建细胞的元素离子、酶、能量、糖体…… 进行同化异化,这也为细菌、病毒在细胞寄生提供了最佳微生态环境。有机体 性状特点是从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通过某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基因的内、  外环境相互传递的,这是生命遗传的基础;病毒起源于突变的细胞成分,即无 秩序来源于有秩序,但细胞的微生态生命系统总是按顺序进行。

虽然,所有生物个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然而,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却有 明显的不同, 植物细胞生得更神奇, 它是一个全能细胞, 细胞内有神奇的叶绿素。 于是,叶绿素又让我们进入一个更奇妙的量子世界。

 

十二  叶绿素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共有的细胞器。胡克在观察植物活体细胞时,第一个作 了形象的描述: “在 11 种植物里,当它们仍然是绿色的时候,我已用我的显 微镜十分清晰地发现了充满了汁液的小室或孔,并且发现其中的汁液在逐渐地 渗出

最早发现植物能净化空气的是叶普利斯特里 他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吸收“固 定空气”,即当时英国化学家布拉克首先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得的二氧化碳。当 时称之为“固定空气”,而放出活命空气 “氧”。

1946 年,美国化学家麦尔文·卡尔文演示光合作用中碳固着的主要过程, 发现了卡尔文——木森反应。卡尔文以放射性 -14 作食物供给烧瓶中的绿色 小球藻,在不同间隔的终断中,观察到暂停时间的放射性碳也越来越多,这就 指示了绿色小球藻对碳的吸收。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 1773年,日内瓦学者约翰·谢内别已经发现了光合作用。 他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摆设着各种各样盆景花草,并在盆中安装了几根玻璃管, 可以看到浸在水中植物鲜嫩的枝。一次他随意用细小玻璃管向水中吹气,竟出  现了奇妙情景:他看到植物嫩枝周围布满了银亮的小气泡,密密麻麻的,谢内

 

别把这些小气泡收集到一个小瓶子里, 用冒烟的无明火木柴接触收集来的气体, 立刻迸出火花燃烧,从而证明了植物嫩枝周围生出的气体是可以燃烧的氧气。  谢内别口中吹进的是二氧化碳,从而证明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

光合作用并不是像谢内别认识的那样简单,其本质是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 分子俘获太阳光子,叶绿素分子嵌在细胞膜中,在电子显微镜下观看,可以看 到它们以晶体般的秩序堆积起来,叶绿体平面的卟啉环就像肌红蛋白中的血红 素基团,在其氮爪上抓住一个镁原子;在环上联结着一根长长的碳链尾巴,分 子被调制到一个黄红波长的光子——太阳光能量的峰值波长——可以使镁原子 释放出一个电子,热电子立刻被一系列细胞色素中的第一个装到带上,这些也 是在爪上抓住铁的卟啉,它们不损失能量地将电子传输到具有叶绿体的原材料 和适当的酶及辅酶的位置。每个电子在这里都将能量用于生成化学键。在阳光 照耀下进行的反应中,能量首先用于制造 ATP 分子。然后在黑暗中,循环反应  ATP 的能量变换为糖和葡萄糖中更稳定的键能。这是用于制造许多细胞的物 质,并且也是所需能量来源的原材料。

事实证明,光反应中能将照射到叶绿素分子上 75% 的光子能量转,换成 ATP 键中的化学能量,  这是人工通过中央电站的原动机将矿物燃料转换为电能 比率的两倍。可见,叶绿素体利用光能的高效率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是人 类智慧无法达到的。

事实上,从星球生态学看,覆盖整个地球的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悄  悄把光能转换为生物能,是太地能量循环的初始点,它的广泛和高比率能量转 换,还承负着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绿色植物的奉献是无私的,叶绿素的能量 产品不仅仅是对光能的利用,它最的终结果是生产了空气含量稀少的碳,使植 物含碳量达到 40% 以上, 并为动物的存在和繁殖, 提供了所必需的食物、营养、 能量。可见,植物在地球生命环链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卡森对人类 为了已私,大面积使用化学药物除草深痛恶绝,他多次警告人类,他说: “假 若没有能够利用太阳能生产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食物的植物的话,人类将 无法生存。

卡森生态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生命之网”,这是一个微生态概念。无论 是宏观生态,还是微观生态 - 微生态,都是一个无限大的网络。她说:地植 物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一些植物与另一些植 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重要的联系。有时,我们没有其它选 择而必须破坏这些关系时,我们必须谨慎一些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在时 间和空间上产生的远期后果”……“然而当灭草剂降落在森林和田野,降落在 沼泽牧场的时候,它们给野生动物栖息地带来了显著的变化,甚至是永久性的

 

毁灭。从长远来看,毁掉了野生动物的住地和食物——也许比直接杀死它们还 更槽糕。

人类“毁掉了野生动物的住地和食物”这显然是致野生动物于死地,是人 类对生态,特别是微生态的无知!当我们对生态微观生命元神奇的生化作用有 了进一步了解的今天,人类还能够这样随意控制自然吗?

让我们重温《寂静的春天》一书结束语的警句吧! ——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 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 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 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 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 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巨大不幸。

假如,人类要不想看到这种巨大的不幸到来,就必须把生态微观生命元放 到环境基元的微生态中去理解,深入到微生态层面,也可以说,放到贝尔纳的 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微观层面中去理解,深入到微生态变异层面,才能补足现代 词典对生态诠释的缺失,才能改变人类到生命两个平行世界认识的空白!

 

 

第四章  内、外环境基元

 

  环境

 

我们单纯从物理学看环境,它既是时间又是空间,生命是时间的延续,有 机体占据了空间必然占有着延续的时间,这就是两个世界平行存在概念的物理 学原理。哥白尼的时间概念是地球的“周日旋转”,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生命概 念中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有机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它都要随地球一起 自转,也必须随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所以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无法把时间  和空间分开,这符合爱因斯坦广意相对论,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时空概念的统 一。相对论存在的原理是受制于人的视觉,人永远不能同时观察到两个不同空 间物象的自然运动存在。所以传统对环境的认识总是把时间和空间分开,这样 产生的环境的定义就是:周围的地方或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里, 地方、情况、 条件都相对是死的,呆滞的,是经典世界概念,是宏观大尺度概念。

对于环境的文字解释,让我们接下来诠释:既然环境的定义是:周围的地 方或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我们把地方、情况,条件可分述为:

地方:某一区域;部分。

情况:情形;军事上的变化。

条件:状况,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为某事而提出的要求或定 出的标准。

把这所有的一切分述集合起来诠释,它们都不涵概两个平行世界概念,都 不涵概生命存在环境中的活的生命要素。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地球看作活的生 命有机体。公元 400 年前,柏拉图就认为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这样地球上 的任何环境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这种理解是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人类 只有有了地球是有生命的意识, 20 世纪 60 年代才树起了“环境保护”的旗帜, 这完全是卡森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来的。

卡森生态学法则是从杀虫剂破坏环境触目惊心的事实为切入点,卡森的环 境概念是:环境塑造生命,生命于环境相互作用,协调平衡。她说: 地球上 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 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 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

……

为了产生现在居住于地球上的生命已用去了千百万年,在这个时间里,不 断发展,进入了一个协调和平衡状态。在卡森提出了生态法则之后,卡森作出了人类环境已被严重污染的结论。 她说: “与人类被核战争所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 是人类整个环境已由难以置信的潜伏的有害物质所污染,这些有害物质积蓄在 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进入到生殖细胞里,以致于破坏或者改变了决定未 来形态的遗传物质。

这样,卡森就把几千年来科学革命早期在环境上遗留下来的陈腐观念一扫 而光,把生态与环境有机统一起来,诞生了生态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学说。

于是生态环境就弥补了呆滞环境的缺失,因为自然环境是与生物生态系统 有机统一的整体。环境塑制生命,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突出了生 物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生态共同作用,彼此调节,产生有益于生命继续生存的环 境。这就为微生态变异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事实证据。

事实上,生态环境与生命有机体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微观系统的无限微小 的分系统状态。我们说环境,就同说物种一样,都是抽象的整体概念,是经典 世界概念;于是我们就必需进入到组成宏观环境的微观环境基本单元,即环境 基元——水、土壤、空气、温度、湿度……之中!

 

  

 

有水才有生命。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探测火星,三番五次寻找火星上水的 蛛丝马迹,用以判断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以及宇宙生命起源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水球。海水面积占陆地面积的 71%, 陆地又遍布着江、湖、河、 溪、泉……地下水也在岩石板块中穿流,形成无数地下河;天空悬浮着无数细 密的小水珠,随时会有雨、露、冰、雪、雾、露……悬浮、飘落,进行着天地 水气大循环。可以说地球到处有水的身影,水无处不在!

水是一种奇怪的物质, 可以大如瀚海, 小如雨滴, 可以成冰、成雪、成气……  100℃狭窄的温度区间,随意地三态变化。

化学家看, 水是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由两个氢原子, 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H2O。分子量 1, 比重 1,在摄氏 4 度密度最大;水无色、无味、透明, 常态为液体,随温度高低有三态变化。

水最重要的特征是,能溶解几乎所有物质,形成酸、碱、盐溶液;溶液中 有大量离子存在。所有的水都是溶质 + 溶剂, 水中溶质钠、钾、钙、镁、铁等…… 阳离子和硝酸根、亚硝酸根,硅酸根等……阴离子就有一定导电性,在水中以 水合离子状态存在。因此这些液体都能导电,于是,所有物质都可以借水溶液 呈原子、离子状态,游离于任何有机体或无机物中,在有机体中水从细胞膜水

 

道离子通道,可以自由进出细胞,器官、血液、组织,并带入细菌、病毒,微 生物……这就是所有杀虫剂和人造化学物质能立竿见影地进入有机体,杀死植 物、昆虫鸟类、牛马, 甚至人的原因;然而, 人类和生物又不能发觉, 化学药物、 毒物进入的这种微观通道,这是人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微生态 - 活的细胞、器官 与环境基元形成的微生态, 这也无法用电子显微镜切片进行观察。所以,卡森说: “这种污染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无形的和觉察不到的。”

……

“说实在的,水的化学污染的最惊人方面是这样一个事实,既在河流、湖 泊或水库里,或者在你吃饭桌上的一杯水里都混入了化学家在实验室里没想到 要合成的化学药物。

卡森已经离开我们 45 年了, 面对水污染的忠告, 人类根本没有改弦更张,  请看今天地中海的命运: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最大的地中海,已经成为肮赃 的死海,周边工业环区每年倾入污水 60 亿吨,固体垃圾 2 亿多吨;周围海岸 6 家炼油厂,不间断倾倒 90 万吨粘污垃圾,160 万吨氧化物,1200 吨酚类,100 吨水银,3800 吨铅,3800 吨磷盐,数万亿吨污染颗粒,上千万吨废气浮在海 面和海水蒸发气混合……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呀!这里面,还没有计算 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和海水周围的微生态污染……水是微生物的温床,一 切细菌、病毒、微生物, 都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滋生, 没有水就没有微生物。 为什么细胞之内十之八九是细菌,就因为细胞有 60-80% 的含量,植物细胞的  含水量高达 75-90%。所以,在一切离子交换过程中,都是细胞水溶液交换和微 生物进入的时机。比如,大肠里的粘膜中,大约有 400-500 种共生细菌与黏膜 结合, 形成一层“活的墙纸”的黏稠液体, 滋润肠通道。我们说水是无色、无味、 透明的物体, 本没有想到在几毫升的水中可以产生几十亿个细菌、杆菌微生物, 这就是水不同与其他物质的神奇特征。水的浸透性很强,它不仅仅能浸透到每 个活的细胞中,也能浸透到一粒泥土中,让土壤滋生出无数细菌。

这就是水、细菌、土壤的微生态联姻。让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卡森对土壤微 生态的论述……

 

 土壤

 

卡森对土壤描述得很美,也很轻松浪漫。她说: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 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 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如果说我们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依然依赖于土壤的话,那么同样真实的

 

是,土壤也依赖于生命;土壤本身的起源及其所保持的天然特征都与活的动、 植物有亲密的关系。因为,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的创造物,它产生于很久 以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奇异相互作用。当火山爆发出炽热的岩流时,当奔腾 于陆地光秃秃的岩石上的水流磨损了甚至最坚硬的花岗石时;当冰霜严寒劈裂 和破碎了岩石时,原始的成土物质就开始得到聚集。然后,生物开始了它们奇 迹般的创造,一点一点地使这些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土壤。岩石的第一个覆盖 ——地衣,利用它们的酸性分泌物促进了花岗岩的风化作用,从而为其他生 命造就了栖息的地方。藓类在原始土壤的微小空隙中坚持生长,这种土壤是由 地衣的碎屑,微小昆虫的外壳和起源于大海的一系列动物的碎片所组成的。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 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 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无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当岩 石遭受风化时,当有机物腐烂时,当氮及其他气体随雨水从天而降时,新物质 就不断被引进土壤中来了。同时,另外有一些物质被从土壤中取走了,它们是 被生物因暂时需用而借走的,微妙的,非常重要的化学变化不断地发生在这样 一个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来自空气和水中的元素被转换为宜于植物利用的形 式。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

这段文字,几乎是对土壤最优美的赞美诗!这里,没有学术的专业术语和 化学方程式;这里,没有地质变迁的学术讨论;这里,没有对细菌和昆虫、对 土壤耕耘的分析……可这里,已经把这所有一切都全部涵概了,这真是土壤生 态学的最优美的表达!是啊! “没有哪些研究能比探知生存于黑暗的土壤之中 的生物的巨大数量问题更令人迷惑了,同时也更易于被忽视的了。关于土壤有 机体之间彼此制约的情况以及土壤有机体与地下环境,地上环境相制约的情况 我们也还只知道一点点。

卡森有尊重事实的严谨,敢于挑战陈腐观念的大无畏勇气,有观察自然的 细腻,有忍受病痛的顽强,还有最为宝贵的学者的谦虚。所以她说“只知道一 点点”!可在这一段赞美诗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土壤神奇的形成历史,让我 们深刻地认识到土壤的特征:

一、土壤是生物之本,生命五界都不能离开土壤。

二、生命存在土壤,生命与土壤相互作用,才有了土壤活的生命力。

三、土壤来自漫长的岩石风化,土壤肥力是有机体无私奉献。微生物和昆 虫在地下默默的勤劳耕作。

四、对于微观生态的细节之微妙和土壤的微生态…我们还“只知道一点

 

”!

这里,还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对于微生物, 卡森描绘得十分精微细致, 她说: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物、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  有这些微小生物,像碳、氧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巨大  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例如若没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 所包围,氮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气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  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还原  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以  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 原始昆虫。尽管它们很小,却在除掉枯枝败叶和促使森林地面碎屑慢慢转化为 土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小生物在完成它们任务的过程中所具有 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可见“土壤中生命包括有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全部生物……使土壤中充满 湿气,并促进水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层的疏排和渗透。

看见,卡森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土壤的微生态!

四、水在土壤中的虹吸、疏排和渗透。土壤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和容纳溶质。 这样。物质才能熔于水,水中才能存在各种化学物质,原子、离子才能极普遍 地分布在土壤的微小颗粒中,产生随机分子化合分解土壤的这种特征,才能秉 承水道无形的活力,形成生命奇异的本生通道。当人类无限制地实验和使用杀 虫剂的时候, 本生通道就变成了人们肉眼看不见的, 效力极强的污染通道。这样, 土壤里有什么化学物质的原子、离子,植物根系的细胞就有什么化学物质的原  子、离子。因为原子和离子都是小尺度 10-9——10-10 米的粒子,往往能创造 神奇的人类无法预知的超级污染源。事实上,土壤中的任何污染原,都可以随  着土壤与水的蒸发进入空气, 进入海阔天空的大气, 宇宙生物呼吸的大生命场。

 

  空气

 

空气是人类最熟悉的生命要素。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空气,空气是一种混合 气体,主要含有氮、氢、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占有极少的比例,只有 0.028%。然而,它对人类,对地球的作用却不容小视。大气中的 CO2 水平一般  280ppm,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时刻刻离不开二氧化碳,植物 40% 的碳都来 自光合作用,植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满足动物的新陈代谢需要,完成了地球生 态的碳氧循环。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主要是:78.08% 氮,20.95% 氧,0.93% 氢,0.028% 二氧化碳组成。在一个大气压中,氮气分压 0.78,氧气分压约 0.21,二氧 化碳气分压约 0.0003。大气的生态就保持在这种比例的分压状态,才能保证动 物有机体的呼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才能生存得舒适,长久繁衍。空气一 旦失去这种比例平衡,人体就会产生不适宜的症状。科学家研究表明,在呼吸 的气体中,如果氧气分压低于 0.2 个大气压,就处于缺氧状态,如果氧气分压 超过 1.8 个大气压,又会引起氧中毒;如果氮气分压超过 4 个大气压,就会发 生氮麻醉;如果二氧化碳分压超过 0.03 个大气压,也会引起二氧化碳中毒, 超过 0.04 个大气压将导致窒息死亡。可见,空气中混合气体是按生命严格的 生态作用和需要配比创造产生的。空气内在气体的混合,完全是一个宇宙微生 态内生态方程式组成,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总是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 平衡状态。

空气和所有物质一样是有重量的,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用一端封闭的一 米的玻璃管倒立于水银槽内,然后放开手指,则原来达到管顶的水银将下降到  高于槽中水银面的某一高度,即 76 厘米,实验证明了玻璃管中水银拄上面的  24 厘米的小空间,即可识为真空。从而发现了大气压。也就是说,生物普遍处 76厘米水银拄高的大气压下生存。这就是宇宙微生态的一个微小的环境基元。

空气含有氧,是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的。他在 1775 年出版的《论空 气与火》一书中,认为空气中存在“火气”(现在称氧气),剩下的便是“废 气”,即氮气。舍勒认为拉瓦锡开始的化学革命,创立了科学的燃烧理论和奠 定了氧化的理论基础。

空气除了氮和氧以外,还有少量的氦、氩、氪、氖、氡等惰性气体,以及 水蒸气、二氧化碳、微生物、杂质等。它没有一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可 以任意流动,在水平方向上可形成数公里到数千公里的冷暖气团。由于海面和 陆地空气受热不同,产生不同的气压,随昼夜变化可形成海风、陆风,或形成 气旋,大气环流。

大自然和还存在一种独特的汽,它是由液体或某些固体变成的气体。液体 随着温度的升高,达到沸点,液体就变成气体,汽化蒸发。蒸发是从液体表面 开始,缓慢转化成气体, 它会形成极小的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均匀地溶入空气中, 其中含有大量的溶质,这就是空气容易受化学污染成为传染源的原因,发生空 气致死事件。

例如,1995  3  20 日,在日本横滨五个拥挤的地铁车站,早上繁忙的 高峰时期,一些留下一些仔细穿了小孔的塑料袋,袋中装有稀释的沙林毒气, 顷刻杀死了 12 人,有 500 多人受伤。这是通过空气传播致命的神经毒剂的奥

 

姆真理教事件。这种随风在室内空气中传播毒气的奇特效应,显示出生物武器 比核弹有更惊人的致死性。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测算:在乌云密布中等风速的 白天或夜晚,一枚携带 30 公斤碳疽孢子的导弹,在 10 平方公里雪茄形区域, 能造成 3  -10 万人死亡。这种致死性生物武器的造价只需一美元,用一个多 孔塑料袋的造价会更低廉。

空气中漂浮大量微生物随大气流动,是古今瘟疫不断纠缠、袭击人类的缘 故。公元前 430 年毁灭了雅典的瘟疫,可能是麻疹、天花、猩红热、伤寒 …… 许多病原体并不需要人与人接触就在密集的人群中滋生繁殖、传播,当吸入别 人呼出或咳嗽、打喷嚏的废气的一瞬间,就可感染,导致中毒性并发症死亡。

在近代,这样的灾难并不可避免的原因,就是微生态空气环境基元的奇妙 状态的存在。再比如, 1918 年爆发了西班牙流感, 一年间夺去 3000 万人的生命, 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小小的流行性感冒,借助空气,就可以从 美国流行传播到西班牙、法国等……席卷整个欧洲,席卷世界。当初,仅仅在 美国兵营里, 只有几个“流感”病人, 顷刻在一个国家、 一个大陆, 疯狂肆虐, 形成一种世界性大瘟疫。这里,传染媒介就是每一个人每时每刻必须吸入的空 气,空气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只一瞬间,就形成了特定的没有人可以 免疫的死亡真空。空气在这一死亡真空区域,传播着骇人惊闻的大死亡。这样 的瘟疫,在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薄丘伽的《十日谈》就有着真实深刻的,  令人恐怖的描述。

空气比水分子更小,水由氢二氧一合成,空气中混合的氢、氧、以及氡等 惰性气体均是由单个原子组成。再从流动性看,空气随旋风或大气环流,在很 短的时间将流过几千公里,比水沿河床川流得更快、更轻,更无影无踪。大气 中的尘埃、水气混杂着细菌,可以黏附在任何地方,任何物质的表面,可以随 水渗透到土壤,就自然形成一种特殊的微生态;也可以说,人们肉眼看不见的 一点点空气,就是一处小小的微生态,并混杂着水溶质和微生物,随着温度的 变化而无穷变化。

 

  温度

 

温度是冷热的程度。温度和水、土壤、空气以及自然界所有物质的质量、 能量的变化相关连,其本质是能量,质能变化,这是永远循环变化的物理化学 现象。

地球表面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平均在 15℃,即使四季变化上下波动,平 均也只在 20℃之间,这种温度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生命的存在。地生动物大多是

 

恒温动物,以人为例,人的体温一般保持在 36℃——37℃,其黄金分割位在 23℃,这是人感觉最舒适的温度,这就是春天和秋天的温度,冷热适宜,很是 舒服。

地球的冷热完全是由太阳决定的。人类所利用的一切能量都来自太阳,这 从地球热带、温带的划分能看得清清楚楚。因为地球是圆的,是一个巨大的圆 球体,它最突出的部分(那一圈)就是赤道,即距离太阳最近的部分。所以赤 道炎热,就是热带;从赤道向南北直到南极、北极,由于离太阳越来越远,这 就自然形成温带、寒带,南极和北极;北极和南极所以终年结冰,形成永冻土 地带,就因为离太阳最远。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太阳、月亮三者和谐运动存在的结构,是地球温 度恒定适宜生物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太阳的大小适中,如果再大些,太阳  核聚变反应加快,温度太高,地球的温度就不能适宜生物存在;如果太阳小一 些,温度过底,地球就处于永久的冰川时代,生命无从起源;同样,太阳和地 球的距离适宜,地球平均 15℃的温度,既不能使水完全汽化、蒸发,也不能使 水永冻成冰。比如, 比地球更靠近太阳的水星、金星温度太高, 呈现灼热的状态, 而比地球离太阳更远的本星、土星等几大行星, 表面温度又太低, 生物很难存在, 特别是地球的运行轨道近乎圆形, 四季温度差异不大, 保证了地球温度的均衡。

在太、地、月三行星适中的和谐中, 包括地球质量的适中, 质量小, 引力大, 大气分子就会脱离大气, 大气就会消失;反之, 质量再大一点, 大气引力加大, 大气层加厚,会增加过多有害气体,殆害生物。

这里, 温度还和大气内部活动休戚相关, 地壳运动, 大洋环流循环, 火山、 地震、甲烷、石油、石油气泄露, 以及大气圈都在悄悄均衡整个大气的温度…… 此外,巨大的木星能把小行星和彗星的碎片吸引过去,使大气免受毁灭性的陨  石撞击。特别是地卫月球的存在,也有利于生命的存在,月球引力保证了大气  平稳自转的速度适中。假使,没有月球引力,大气的自转会很快,一天就只有 几小时,将使南极北极位移增快,造成洪水以及冰河期的短期交替,短期的温 度会大幅度振动, 植物、动物就无法适应, 骤然高升的气温, 生命就不能存活!  从上面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行星的和谐参数,像黄金 分割一样符合一个严格的,有利于生命存在的限定的数值范围内,才保持了地 球表面的温度, 40 亿年中恒稳于平均 15℃的范围, 才保持了水分的液体状态, 既不汽化,又不永冻,才杜绝了环境的极端恶化,保证了生命的世代繁殖生存 与发展!

由此可见, 人体温度的均衡, 源于地球表面温度的均衡, 源于地球生态平衡, 生物能在地球诞生、存在, 只源于地球温度在天体行星运行的均衡。也就是说,

 

是大生态宇宙生命场的微生态均衡的存在。

从宇宙行星和谐的生态与微生态去理解, 地球表面稳定, 然要把水、土壤、 温度、空气、微生物的多种环境因素、环境基元看作一个微生态体系,放到地 球生命的整体生态系统中去,假如温度达到冰川期的低温,水和土壤覆盖在冰 川下面, 微生物就很难生存和活动, 一切生命也就很难生存;反之, 温度过高, 土壤水分完全蒸发,微生物变成孢子,失去活力,土壤干裂,植物枯萎,动物 没有食物,整个地球生命也无法存在。这里水、空气、土壤、微生物是一个永 远和谐的整体微生态系统,它更多的表现为生命微生态量子世界奇妙的属性!

 

  微生物

 

细菌作为共生细胞特征,作微生态微观生命元,我们已经对它作了一些讨 论,细菌和所有微生物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属性。细菌,作为微观生命元的微生 物,它和所有环境基元存在着相互复杂的微生态作用。微生物和水、空气、土 壤、温度共同构成一个奇妙的生态量子世界,形成一个奇妙的生态环境微观状 态,这些要素(微生物和水、空气、土壤、温度)相互作用,用特殊的效应影 响化学反应, 存在一系列的放大、叠加效应。即, 微生物既是生态微观生命元, 又是生态环境基元的要素,它有着双重身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和它的顽强的 生命力,以及它有着令人惊奇的适应特殊环境的能力。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 宇宙、大气层有微生物存在,每天都有数百万直径几十厘米到几十米不等的宇 “雪球”坠入地球;生物学家还发现,1969  11  20 日“勘测者号”摄像 机上面,贴附着为数众多的链球菌属细菌,证实茫茫宇宙里存活着相当高级的 微生物。事实上,从低至 -250℃的星空,到温度高达 306℃的海底火山口;从 布满核放射性的原子能反应堆,到长年累月经受紫外线照射的同温层外围;从 土壤的腐殖质碎屑和一小粒泥土,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从小小 的昆虫到哺乳动物,直到人体的内外……都充满着人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事实上,微生物、细菌的生命顽强得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有科学家将 X  线照射使细菌致死, 结果在它细微的“遗传体”中, 产生了一万道不同的裂痕, 可没过一会儿,这个细菌马上开始修复所遭受的巨大损伤,并很快恢复了生命 力。

生态环境的所有微观环境基元——水、土壤、空气、和所有化学物质颗粒, 都能和微生物形成一定独特的菌团、共生体。所以微生物既是环境基元要素, 又是微观生命元微生态要素,这就是不断变化的微观生命状态展现出的量子世 界状态。

 

   微生态共组元素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原子论至今,物质由原子构成早已为科学实验证明,成 为事实。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他找到了自然  65 种元素,元素均按原子重量有规律地变化。现在已经发现自然存在 105 种元素,科学家沿用了门捷列夫的排列模式, 完成了有 105种化学元素的周期表。 随着有机化学的诞生,人们认识到地球上的生命,并不是由什么特殊物质组成 的,有机体和无机物有着完全相同的共用元素。生物体的组成等元素诸多化学 元素构成和无机物的元素完全相同, 其主要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铁、钙、镁、 钠和稀有金属。这些元素在地球普遍存在, 即使其它星球, 这些元素也有发现。

自然界存在的 105 种元素,构成了宇宙,构成了所有行星,构成地球,构 成了岩石、土壤、大气、山川、海洋、江湖;构成了植物、动物、人体、微生 ……人所吃的食物统统是元素,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肢体,我们的血液都是 由元素组成。然而,这些元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特殊的结构和构成 规律,任何生命物质,都以自己属性有着自己特别的元素组成方式,它们用化 学键连接在一起,混合交换,成为化合物,彼此挤压相连;它们没有突兀的边 界,总是和大自然溶于一体,形成美好的自然和谐。比如,草原在平地延伸,  挨着蜿蜒的河谷,河谷慢慢高起,变成高耸的大山,山脉慢慢延伸,形成连片 的高原……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糅合、秀美、自然、奇妙。我们从来看不出其微 生态共组元素的一小点痕迹。也就是说, 环境!任何环境都是由环境基元组成, 任何环境都是由一定微生态共组元素构成的奇妙微小系统的无限放大。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 100 多个元素表现出元素周期的规律呢?

1900 年,普朗克敲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量子跃迁”来解释元素构造 与组合极其简单的能量原理,用排斥原理说明物质结构的周期变化规律,体现 的是原子的电子结构的周期性。人类掌握了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以及它们能形成哪些化合物, 掌握着每一种物质实体固有的平稳而生动的个性, 特别是生命复杂的属性。

从生态的微观生命元到每一种环境基元(微生物和水、空气、土壤、温度 ),正是它们的共组才构成了普遍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它们的普遍联系。为 什么生物体由50-90% 的水组成?这从氢二氧一的水分子组成, 就完全可以看出, 它和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元素几乎完全相同,氧之所以是任何生命有机体时刻不 能离开的原因,就在于与水溶液中的溶质进行着氧化反应,氧既离不开水,水 又离不开氧,呼吸的本质就是氧化,生命的动力源就来自细胞内的氧化。所以 有机体总是表现出有充足的含水量,最少都必需有 60% 以上的水分子来养护生

 

命,甚至有的蔬菜含水达到 90%,这也是细胞存在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原因, 这是共组元素必需有的结构性通道。

我们说空气的主要气体是氧、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这正符合了所有生 物细胞氧化产生能量的需要;二氧化碳是植物最需要的生命要素,是生命微生 态最重要的共组元素。所以植物 40% 的碳才才来源于光合作用,才有新陈代谢 的物质交换原料。

我们分析土壤的结构,它分布在大气表面,柔软疏松,包容了各种生命所 需要的细小颗粒状矿物质,透吸着大量的水分,包含着充足的空气,溶解着生 命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物质和微生物,土壤里还有生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成为微 观生命元取之不尽的共组生命元素源泉,这才能形成微观生命元与环境基元共 济共溶,为微观生命共组元素同化异化能量交换提供了生态平衡场,这种平衡 场就是普遍的生命存在状态 - 微生态。

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基元 - 温度的作用,只有大气温度平均在 15℃左右,才能保证所有环境基元与微观生命元交换的微观状态平衡,并保持 永远的微生态平衡。下面,让我们从温度的视窗来观察讨论能量。

 

  能量

 

生命新陈代谢的本质是能量交换。这从薛定谔对生命的定义可以看出来。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 一书中,第一个以物理学家的高瞻远瞩给生命下了一 个定义。他说: “生命的特征是什?一块物质什么时候可以认为是活的呢?答 案是当它继续在‘做某些事情’运动,和环境交换物质等等的时候,而且期望 它比一块无生命物质在类似情况下,‘保持下去’的时间长得多。”

“一个有机体避免了很快衰退为惰性‘平衡’态,自然显出活力—— 

“生命有机体是怎样避免衰退到平衡的呢?虽然这是靠吃,喝、呼吸以及 (植物的)同化。专门的术语叫‘新陈代谢’。这词来源于希腊字         意思是变化或交换。交换什么呢?最初,无疑是指物质的交换(例如,新陈代 谢这词在德文里就是指物质交换)。但认为本质是物质交换的看法是荒谬的。  在生物体中, 氮、氧、硫等的任何一个原子和环境中的同类的原子都是一样的, 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好处呢?后来有人说,我们是以能量为生的。

所以薛定谔的名句是:生命以负熵为生。

温度的本质是能量。能量可以看作在物质运动过程冷热的表述。17 世纪托 里拆利发明了温度计,它是根据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细玻璃管里 上水银或酒精, 玻璃管上有刻度表示温度的高低(水银或酒精热胀冷缩的变化)。

 

以此表示物体温度的不断变化。19 世纪上半叶,人们认为热是一种叫做“卡路 ”- 液体,可以从热物体传导到冷物体,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功和热都是将 能量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方式,能量转移,总量不变。

卡诺循环揭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西乌斯概括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宇宙的能量是永恒的,宇 宙的熵趋向于最大值。揭示了当燃料燃烧时,高温下燃料中的组织严密的化合 物将能量转化为热,这常常使周围温度产生同样数量的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 最大的熵。于是宇宙的熵不停地增加。这就是生命以负熵为生的原理。

有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通过 ATP 产生能量(热),这样才能使动物处于 一定恒温幅度均衡变化, 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比如, 、夏、秋、冬…… 不过,各种小生物都有着不同的抵御环境冷暖变化的方式。像休眠等……草本 一年生植物,多以根上部分的枯萎,保护根部,等待春天的苏生;落叶乔木, 以落叶减少水分蒸发,悄悄期待春天的到来。更多的小昆虫都以各自的方式躲 藏起来,抵御寒冷……正如卡森描述的“所有这些小小生命都在工作着——在 晴天时,在下雨时,在白天,在夜晚,甚至当隆冬严寒使生命之火被扑灭得只 留下灰烬的时候,这些小生命仍一直在不间断地工作着。不过在冬天时,这种 生机勃勃的力量仅仅是在冒烟,它等待着当春天唤醒昆虫世界的时候,才再重 新闪耀出巨大的活力。在这期间,在雪花的白色绒毡下面,在被严寒冻硬了的 土壤下面,在树皮的缝隙中,在隐蔽的洞穴里,寄生昆虫和捕食性昆虫都找到 了地方使自己躲藏起来以度过这个严寒的季节。”——这是多么美的对小小生 命顽强的赞美诗啊!它最本质地表达了环境基元温度对微观生命元的巨大影 响。

薛定谔还有一句名言:分子的稳定性有赖于温度。这就是地球大气环境保 持均衡在 15℃,永远波动平衡的生物学意义,也是在宇宙天体中,只有地球才 能创造生命存在的环境,值得人类珍惜和骄傲的伟大奇迹。

 

 

第五章  生态能

 亚里士多德与达尔文

 

生态能原理和太地循环是石油再生的理论基础。

生物聚集形成自然群落的能量与区域生态环境能量平衡的场能量状态我们 称微生态能。生物的本质是能量,生物聚集性是生物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群的 生命个体,在一定区域自然聚集,形成许多种系相互关连的生物生态群落,就 自然形成生物生态能量聚集场,其能量与自然界区域生态环境能量转换态势与 现状,自然形成区域生物能量场性平衡态势,这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能量场平衡 态势就是生态能。它反映了地球一定区域生物(能量集合)本质。生态能由两 个层面组成,一个是地球生物圈内一定地域(小环境)生物群落;再就是与地 球生物圈一定地域生物群落对应的土壤、微生物、腐殖质、大气层;地下沉积 的能基质、地热……相关连的小环境能量转换平衡场态能量。它是无机界、有 机界能量转换微循环的平衡态势,构成地球巨大的活生物体能现象。所以我们 说地球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就是这种生态能微循环的集合,维持着宇宙 生命万物的生生息息, 形成了有利于生命长期生存的环境。正是生态能的平衡, 才保证了生物种群与个体生命在与环境能量转换过程中,保持适应的能力。生 态能是有机物和无机物能量的转换、吸收、释放、相互转换过程的平衡态势,  是与相对应的小环境的能量平衡态势的无限有限无穷集合概念。用 W 表示区域 性生态能集合总量,即:

W=W1+W2+W3……+WN  (有限无限无穷集合数列)。

W 具有生命物(群落)和地球纬度、经度相适应分布的生物能网络态势的 属性、相位。这也是 W 生态能网络属性的生态位概念。

生态能现象或潜在的生态能(熵)概念,在生物学中曾有过两种表述。

达尔文最早提出生态链。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描述了生态能区域平衡 现象,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生物个体与种群量变与能量相互制约的规律。这 种自然现象是:英国海军的强大,取决于牛肉供给;牛的多少,取决于三叶草 的繁茂、丰收;三叶草的茂盛,又取决于蜜蜂的多少;蜜蜂多,有益于三叶草 的花粉传播, 三叶草种子结的多, 草就繁茂;蜜蜂的多少, 又取决于老鼠的多少, 老鼠少,吃掉的蜜蜂就少;老鼠的多少,取决于猫的多少,猫多,吃掉的老鼠 就多……于是就自然形成生物能态势递增或递减的连锁效应,构成区域生态能 (负熵)态势平衡原理。

另一种表述是,1935 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烈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后对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的均衡或关连平衡状态;美国生物学家林德曼提出了生物 链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理论,表述的只是大自然生物物种与环境的生存 斗争和生态依存循环途径,以及自然选择概念,并不能表达生物本质的能量区 域或球域变化现状。因为能量才是维持生命相对平衡存在,最复杂的系统生态 概念。

事实上,这种生态能原理是宇宙、生命、万物,亿亿万年有机、无机能 量相互转换过程形成的,是生命能量与宇宙能量相互运动转化的适应,在生命 层面表现出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自然性状与群落能量态,是宇宙能量微循环规 律的表述。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丝毫痕迹。

在达尔文的物种关连增殖或减量的量变规律中,如果把物种群落(猫 --  --  --  -- 人)当作生物能的集合(能基质单位)来认识,就自然形成 生态能(熵)平衡的某一态势的量值和量变规律,这是生态能 W 量变的表述。  如果我们把赤道当作地球生态能最大(量)径线位, 从赤道向南北极的环纬度线, 就会自然形成双向(向南极、向北极) 螺旋线, 以南北极极点为螺旋线的奇点, 便构成了生态能在地球、地质、地理分布的复变函数无穷集合的区域熵的有规 则排列,呈两个对称螺旋线系统。由于生态能是由生物个体聚集形成的不同物 种群落,相互关连的软性封闭系统单元生物能量量度的无穷集合,所以生态能 熵,永远处于是十分复杂的动态,是生物能群落无限有限无穷集合的态势平衡 分布的动态效应。

 

 迈尔的发现

 

对于这种生态能的旋线认识,是德国医生迈尔在 1840 年的一次航海中发 现的。这年, 迈尔作为随船医生、参加了一艘轮船从菏兰向东印度群岛的航行, 轮船从北纬 53 度的阿姆斯特丹, 经英吉利海峡向南, 来到赤道的热带地区时,  迈尔发现海员、水手的静脉血的颜色产生了明显变化, 比在欧洲出航时 更红。 当时,迈尔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发现能量守恒、能量转化的研究视窗认识的,  他认为船员、水手静脉血在赤道变红是因血液含氧增多,在热带高温(赤道) 环境中,船员、水手只需要吸收食物中较少的热量,使血中滞留了较多的氧, 得出了人的体热和肌肉的机械功的能量, 都来源于同一食物的化学能, 机械能、 热能和化学能是等价的,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从而提出了能量守恒、能量转化 定律。实际上,迈尔已经发现了生态能螺旋线分布法则。船员、水手的静脉血 变红是遵循着从北纬 90--50--0 度(赤道)的生态能熵值螺旋线变化法则而变 化的。所以,迈尔用人体静脉血随着生态能熵值螺旋线变化而变化的法则(态能熵值表现为血的变红),实际他已经发现了生态能(熵)原理。

事实上,这种生态能原理产生生态差异是随处可见的。中国最早认识生态 能区域差别,并用艺术语言进行科学描述的,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在《游 大林寺》中有这样的名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三百年后,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对此句反复吟哦,曾特意在四月,到泉州郊 外的一座山峰,进行实地考察,确实看到四月挑花始盛开的奇异生态景象。沈 括悟出了生态能原理,是由于山上山下的生态温度剪刀差,产生了这种奇异的 自然现象的原因,从而用生态能原理科学地解释了白居易描写的大自然生态奇 异的自然现象。

中国流传更早的生态能变化故事, 是我国春秋战国时吴王在御花园看到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大自然现象。几千年中国流传的民谚: “大鱼吃小 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草泥”就更深刻的阐述了生态能转换原理。可见,在 2000 年前,人们已经从蝉、螳螂与黄雀的生态现象,认识到沈括的四“山寺 挑花始盛开”,直到 1840 年迈尔发现的人体血色随赤道旋线生态能变化现象、 1859 年达尔文的猫、鼠、蜂、草、牛、人的准生态能原理……最后产生了斯坦 烈的生态系统和林德曼的生物链……然而,这一切对生态能的表述,只是从食 物或营养物的链性宏观现象发现和认识的,是以生物整体的种和生命活的个体 宏观自然选择、生存斗争、群落现象为研究对象,是生态群落性系统或生物区 域分布生态理论;所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有机物个体循环,维持着 的相对平衡链性生态系统。它反应了种群(个体)和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生存斗 争的相互关连,反应了生物体对食物自我维持,相互调节控制的自洽能力 …… 这种表述都无法离开生物物种和生物个体的整体性,仍然是在达尔文物种起源 理论的层面上展开的。虽然,科学家无形中提出了生物能相对平衡的系统性和 生物链,但没有深入到生态能的各个微小层面;没有深入到细胞、氨基酸,量 子力学的能量层面。因为生物链只是一种个体和群落生态平衡现象,真正形成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能量,是生态能原理,是地球地理生态位螺旋线网络态势平 衡熵的内在规律。

生态系统理论的本质只强调生物食性系统,用生物(食性群落)个体生命 物作为系统的要素, 对食性群落相互联系的本质能量概念, 只做了粗线条的(食 物) 链性描述。由于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由复杂的系统层面(DNA、细胞、器官、  组织、个体) 构成的能量系统。生物链并没有把任何生命物个体生命的生态能、 自身复杂系统性的能量状态的变化,和动力状态变化的各个能量层面(DNA  细胞、器官、组织),深入到宇宙能量微循环的法则中去。从生命本质看,生

 

命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能量转换器的集合系统,是生态能(量)变化系统组成的 物种群落,它的各个层面(能量吸收、能量释放)就更复杂,仅仅以生物群落 作为系统要素,去反映生物特定食物摄取的链性变化机制,显然忽略了宇宙能 量微循环的能量“微小系统”的变化本质,不能反映生命动力学原理,所以我 们必须提出生态能概念。

 

 微生态网络

 

生态能是一个广域的个体微观生态能量与群落能量微循环状态与环境能量  变化的转换机制,是维系旋线生态能平衡的能量生态概念,是地球运动,能量  转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态能的螺旋线运动状态,是地球椭圆形和椭圆形  运行轨道,构成的地球大气层环流能量变化,太地能量循环的结果。大气层能  量环流的本质,存在生态能层面,与无机物能量构成整体球域的软性系统。从  生物地理学的角度看,生态能的调控形成了自然对生物限制因子(物理因子、  生物因子)和环境梯度,正是生态能旋线分布的必然结果。在生物群落的形成  过程,菌类及各种植物不是被动的受自然限制因子和环境梯度胁迫,而是自洽  地生物能量转换的自然生态表现。限制因子在小环境(地下的微生物及小动物) 梯度中,蕴涵着与生态能熵相适应的平衡态势,形成生态能对自然与生命限制  的互相影响。也就是说,生命用自己能量的无穷集合,在适宜自然的同时,同  样限制着自然,影响着自然。生物地理所以形成区域群落生态分布、其完全是  地球生态能(熵),在区域纬度达到某种平衡态势的原因,从地球和生物进化  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生物的区域自然分布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地球区域生态能  与自然能量的和谐状态,这是很明显的事实。

生态能表述了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的一种生命能量态势,生态能从不以  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消失,因为它是由存在的生命个体生物和若干种的群落的无  穷集合、和生物的排泄物(气体、粪便、汗、尿液 能基质(死亡的生物遗骸) 与环境相互渗透的能量微循环态势形成的无穷集合,是生物能无限有限无穷集  合存在的生态能量态势,在地球纬度旋线的有规则的分布状态与状态变化中的  不断平衡(熵)态势。

 

 生物群落能量场

 

从盘古开天地,到神话创造的神;耶稣、上帝、伏羲、女娲、佛陀、婆罗 门神……都把生命来源于宇宙创始能量,作为自己神圣的最高表现形式。2000

 

多年来, 科学家普遍认为, 生物能是宇宙的能量元。可见, 神人有着相同的共识。 从生物生理学认识,动物和每个人的生理结构都大同小异,这就为形成一种共 同的生物能转换模式提供了可能和能量转换的生理构造基础。

爱因斯坦说:每单位质量都蕴涵着巨大的能量。生物体的能量运动也符合 这一规律,这是宇宙能量微循环质能互换的自然过程。二千多年前,希腊最早 的古代医圣希波克拉底,曾预言过这种生态能的本源,他说: “人体之所以是 温暖的,是由于体内的一种自然的热力,如果这种热力消失,人就死了。”这 种未知的“热力”是人类早期对生命进化、运动、存在的物理、化学、生化…… 运动的朴素认识,预示着生物个体质量与能量转换运动统一的存在,是生物能 量吸收、释放独特的生态能存在模式的铨释。

普朗克的能量子,构成了生态能独特的旋线组合单元的最小能量运动元。 这种无机与有机能量单元的统一,使物种和生命个体微小能量,能够适应和进 入宇宙能量微循环的“本生通道”,实现宇宙能量普遍的交换。生物的本质是 能量。物种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形态聚集的生命系统,是生态能量转换的平衡 态势,是适应生存环境的能量变化,并随时改变自己的生命能量的态势,形成 生命形态固有的生物能无穷集合。即形成了地球区域的生态能态势,使生命形 态和自然能态达到统一。生态能对周边生存环境有着同样的限制和改变,生命 形态对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生存环境对生命形态的改变是相对的,构成了物种天 赋的自我保护本能和物种难以灭绝的机理,形成了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 状态的永恒能量动力源。所以,生态能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物群落的本质!

因为生物能不因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死亡、不因生物群落的灭绝而消失,所 以就形成了生态能特殊的构成:其一、生态能由活的个体生命与群落的无穷集 合,构成有生命的生物能态势;其二,由个体生物和生物群落的死亡与灭绝的 尸骸的无穷集合构成,生物尸骸转化成生态能的能基质,释放、向地下沉积。 其三、还存在地质演化的古生物能基质, 在地球地质生态位形成的能量沉降带, 形成地下能源的普遍分布。其四、宇宙、恒星、地球、大气层能量与生命能量 的交换转化:光合作用、氧与二氧化碳循环。四者才构成完整的生态能螺旋线 态势平衡的分布状态。所以用生态系统和生物链都不能全面深刻的反映这种生 命能量 - 生态能的本质。

 

   人体能量

 

让我们录下法不尔对生态能的描写,就会更深刻理解生态能的自然构成。 法不尔在《昆虫记》卷五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他说:

 

“昆虫埋藏了小粪块, 日后将有一簇禾本植物因此而长得油绿油绿。一只 绵羊通过这里,将青草叼剪而去。结果,羊的后腿长肉了。这何尝不是人所希 望的呀。食粪昆虫的工业,最终转换成我们餐叉上的一口鲜美的肉”。

这是生命形态能量自然转换成生态能传递的生动描述,他提出“食粪昆虫 的工业”,反映的是生态能的运动形态与自然生命能量转换的自然加工厂的存 在。所以并不是各种生物的食物链维系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而是生态能旋线 网络平衡状态,变化规律,制约着地球生态平衡的状态。因为生物学讲的生物 链, 往往存在断链, 断链仅仅表达了某一物种的灭绝, 断链影响该物种生物链, 并不能影响生态能平衡状态,该物种生物灭绝,尸骸的能量并不消失。这种断 链在生态史上从没有影响过地球上的生态能量平衡,从不影响生命的繁衍和生 命的永恒,中生代的恐龙大灭绝,就是最典型一例。

让我们再用一个例证,说明生态能原理在有机、无机体能量自然存在的普 遍作用。1843 年,沙皇俄国侵犯埃及时掠夺了一部分狮身人面石像,石像从赤 道的古埃及,迁移到北纬 60 度的列宁格勒博物馆。经历了一百多年,到 20   80 年代,有一位学者来到列宁格勒博物馆,他站到一座狮身人面像前仔细 地反反复复、前前后后观察……突然,他不可思议地感叹说:

“ 这石像变得消瘦起来啦!”

这话被旁边的管理员听到,很不高兴地反问: “它消瘦了,你有什么根据 吗?

原来,这位学者长期研究过这座狮身人面像的档案,他对比了记载,和它 现在的身高、身宽、腰围、颈粗……从对比中,他看出:今天的石像已变得瘦 小许多,他把这些告诉了管理员。于是,管理员述说了石像的秘密——

管理员在清扫地面时,经常发现石像周围有些粉末状尘屑,这个冬天最为 严重,粉末中常有一些细碎的沙砾,管理员只见石像消瘦,但对这种现象自己 也无法解释。

学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他说:石像从炎热的赤道, 气候干旱的风沙地带, 来到北纬 60 度,靠近拉多加湖和波罗地海海湾的寒冷、潮湿的环境。潮湿的 空气中,含有较多水分,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生出的碳酸气, 一股脑地侵袭,原本没有经受过这种生态环境考验的石像。就像对一个新迁移 的物种, 进行着自然环境变化的残酷考验一样, 腐蚀、溶解石头中的细小物质, 在微小的能量与化学反映过程中,改变着岩石物质的性质,改变原来石性的结 构,使其变得松散,才剥落下一层又一层粉(石)屑,构成了对石像物质的物 竟天择。

让我们讨论一下这种现象。假设这座狮身人面像是有生命的一个物种的生

 

命个体,于是狮身人面像,就同样进入了生态能旋线网络状态的自然能量转换 规则中。石像周围的地面上,一层层粉末和夹杂的沙粒,就是石像在生存环境 变化过程中, 适应环境产生相应瘦身的变化。这和迈尔的船员、水手到赤道时, 静脉血变红现象一样,遵循着相同的生态能螺旋线变化法则。特别是在北纬 60 度地域的冬天,有很长的结冰期,石像表面看是光滑坚硬的,可石像身上本来 是有无数细小的缝隙,像毛细管网一样遍布全身;到了冬天,缝隙中的水分就 会冻结成无数冰碴, 水遇冷结冰, 体积要增大 1/10, 使石像周身拼命往外扩张。 据测算,这缝隙的小冰碴的伸张力异常巨大,它能使 1.5 平方厘米的面积受到 五千公斤的力。这样大的力作用,必然把石像的裂缝撑大,被夏日(潜存)腐 蚀的沙粒和粉末,就会纷纷落下,日积月累,石像就会消瘦下去。

如果我们把石像, 当作从埃及引进的物种的生命个体, 移植到地中海海边, 同样会经受潮湿、水分、氧、二氧化碳、碳酸气的侵袭,同样要经历冰冻和缝 隙中小冰碴的考验(1.5 平方厘米面积承受五千公斤力)这就是生态能对有机 物与无机物共同的作用机制。只不过生命是软性封闭系统,有自己特殊的对应 机制,虽然物种受生态能旋线网络法则的制约,物种的生命个体也具有调节生 态能的机制,使自身适应自然界生态能的变化,显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本能。  所以,生物不会表现出溶蚀自身,成为粉末,但环境变化产生的自然衰老、死 亡是一切生命无法逃避的终极结果。

英国科学家约翰·堤泽经过严格计算认为: “要蒸发一品脱的水所需的 能量,足足可以融化一块五磅重的铁块。”如果把这种因素和每 1.5 平方厘米 面积受五千公斤力等……微观生态能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生态能的自然多层面 系统旋线法则的复杂性和强大作用,就表现的更加突出,更具微观性,更容易 理解了。

 

  生态能量平衡律

 

 

 

总之,有机生态能原理从概念上应该涵概:

1、任何种的生物个体都存在着生命形态的能量转换,比如光合作用、碳 循环

2、种的个体无穷集合形成的物种群落和多物种群落生态能聚集熵的平衡。 3、能基质(生物个体与物种群落死亡尸骸) 的生物能的普遍深层次转换。 4、任何种的个体生命代谢物(呼吸的气体、分泌、排泄物等)均以能量

 

状态变化与大自然能量进行转换。

5、土壤中能基质富集分解产生的生物腐殖质能量循环态。

6、古地质生物能的沉积。在漫长地质作用下形成地下有机能量集合沉积物, 及地球地质生态能的普遍分布,产生的太地能量循环。

生态能原理构成了能源普遍分布论的理论基础,是生成石油(气)或煤的 有效先决条件,生态能涵概了地上生物和地质生态作用的能(基质)量转换与无机能量必然存在 太地能量循环形成的地球地质生态位,它表现为地质沉降带的形成,地球内能 量的富集。事实上,在古地质史的漫长演变中,已证明有大量包括低等生物区 域性长时期的群落繁衍、生殖、死亡、富集……经自然或突变灭绝而沉降,掩 埋产生庞大的地质覆盆带状,地下软性封闭系统的地球地质生态(位)构造, 这有利于生态能地质化的沉积带状地下盆地的形成。生态能是宇宙能量微循环 深入到地球内部与大气层、太阳能量相互循环转换的场态势,反映了生物能与 自然能量状态变化的真实规律。于是,生态能旋线网络平衡态势,就涵概了地 下能源的自然分布和古生态能量均衡分布。所以生态能是整个球(地球)域能 量循环体系和宇宙能量循环体系的完整构成的统一,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地球看 作,一个完整的软性封闭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活生物体!石油与煤的能量本 质,就是地球生态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自然产生石油再生和石油是地球的血 液的结论。

从地质资料观察 微生物存在的最早年代, 已经确定在 36 亿年之前,  缝动物相”看微生物的踪迹,比 36 亿年还要更早许多,并已经深入到海底大 洋脊的大海沟万米深处。从南极古老的冻岩中,普遍存在的“石内生物”和地 下水系网所流经的地层岩石小裂缝中,普遍生存着的微生物,及石油地质沉降 带,以及油田井下的微生物证明,在地球每一寸土壤和土地的深处,都充满无 数微生物……并证明地球地质生态由来已久!总之,如果地下微生物的总量和 地上生命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总量和)总量相等的话,再加上大气层、 空气宇宙中的细菌微生物的广域生命空间,地球就构成了名副其实的完整的软 性封闭生态系统,生态能旋线网络平衡规律就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生态能规律 说明,生物绝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的进化物,任何生物都不是!生物是地球生 命的一部分,生物界以自己生态能旋线网络(每一生命个体都可以看作生态网 络上的一个终端)平衡规律,时时刻刻影响着地球地质生态的物理,生化演变 进程。

我们把生态能原理概括起来是:

生态能 = 地球生态 + 生命生态 + 宇宙生态 + 能量微分积分的无穷大、小集合

即:地球生态、生命生态、宇宙生态能量形成的大生态能量场。生态能是

 

各种生命运动状态系统能量平衡态势,是在不间断的宇宙场状态变化与球域能  量场平衡维系形成的生态能量平衡网络, 它是宇宙球域能量和个体生命(能量) 状态变化的有限无限的无穷集合。这就是康德所预言的自然界真得具有的“一  种能自行从混沌变成完善的宇宙体系的神奇本领。”构成了自然、宇宙、生命、 万物的永恒与和谐。

 

 

第六章  微生态

  微生态概念

 

什么叫微生态?

微生态:

内外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在软性封闭系

统内自洽的新陈代谢与生化反应平衡形成的整

体微小生命系统永恒运动状态。

 

微生态的本质是:生物运动存在的微观生命元粒子运动平衡状态。其实, 我们从生态的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的讨论中,早已进入了微生态的生命微观 运动领域,和生命量子世界属性,为了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变化的微生态,让我 们抄一段美国震惊世界的科学前沿报告: 《未来的灾难》一书对有机体微生态 变异的描写。皮特·布鲁克史密斯对埃博拉病感染微生态变化的描绘,将使人 毛骨悚然!

“人们有各种理由恐惧埃博拉。在躲开可能的攻击后,病毒在除了骨头和 骨髓的肌肉外,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或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像一场公 平的游戏。在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血细胞。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血细胞中,血 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堵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 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结 组织中主要的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 全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 包括皮肤, 血从孔洞中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泡。在这 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

在身体内部,心脏自身开始渗血,并将血渗入它周围的空腔。肝脏肿大, 裂开,然后化脓腐烂,肾脏失灵,塞满了死细胞和血块。死的凝结的血细胞比 比皆是,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大规模的癫痫发作,同时, 病毒摧毁剩余血液的凝结能力,以致大出血不受仰制地继续,活的死的血液随 同死组织及脱落的黏膜, 包括胃、口腔和肠道的黏膜, 经过呕吐和腹泻抛出体外, 崩溃的血管和肠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体一般涌入体腔,虽然在体液中 漂浮着,但组织自身是脱水的,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

这稀奇古怪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 使之完全失去作用以致宿主死亡为止。当这种事发生时,已死或部分已死的器 官开始液化,像血液、粪便和沤吐物这样的流体,每一滴都充满了上百万的

尊敬的读者!当你读这段埃博拉病毒对人体攻击导致的细胞器官变化时, 会不会感到恶心和恐怖?也许正是这种心情,才能深刻理解有机体微生态这个 概念,理解微生态变异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感觉到,病毒在无一例外地侵入 有机体所有微观生命元, 这一切都是在微观层面——细胞、血液、体液、蛋白质、 胶原、皮肤、隔膜……同时展开的,并打破所有组织的一切界限,导致器官出  现孔洞、渗血、肿大、裂开、化脓、腐烂、死亡……然而,这一切变化在病毒 侵入体内开始时, 有机体对这一切都是无知的, 无疼痛, 无感觉的。可此时此刻, 有机体所有内在微观生命元都在悄悄地变化着,改变着固有的,使有机体健康 生存的微生态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叫微生态呢?

微生态:就是有机体内在生态的微观生命元和内外环境基元在软性封闭系 统内自洽的新陈代谢与生化反应平衡形成的整体微小生命系统永恒运动状态。

微生态的本质是:生物的微观生命元粒子运动存在状态的平衡。它是人用 肉眼看不见,也无法感知的十分复杂的内均衡系统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生命自 洽的“内环境”物理生化反应的新陈代谢现象。它不受人为目的性控制,它涵 概了生态与环境所有属性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特征和微观运动属性,是量子 世界范畴的运动状态。简而言之,就是诸多微观生命元相互依赖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整合与有机体之间环境基元间微小生命作用的平衡态。它构成了无数微小 系统,形成一个生物学整体概念为基础的平行量子世界。

事实上,微生态就是一个又一个小的看不见的小生态分支系统,并且把环   境基元作为微生态系统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正如薛定谔说的: 它们是量子化   “的”。……“许多个原子核, 包括围绕它们的电子, 当彼此靠拢形成“一个系统” 时,是本质上不可能任意选择一种假想钩型的。可以选择的只是大量的但不连   续的状态系列。”微生态就是这种不连续的状态系列的一个又一个小系统。由   “状态是系统中全部粒子的一种确定的构型, 自然而然要组成一个大的系统,  融合形成一个概念的整体。相对而言,微生态又是一个整体。

对于微生态的整体,我们从皮特·布鲁克史密斯对有机体感染导致微生态 变异的描述,从这个医学实例,细腻的微生态变异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让我们再看一看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经过一生医学实践,对 这方面的精彩论述: “我认为,过去半个世纪的记录确立了两条关于人类疾病 的普遍原则。第一,必须多多了解疾病的潜在机 , 才能真正采取有效的行动; 必须知道,是肺炎双球菌引起了大叶肺炎,才能想到用抗生素,用不着知道所 有细节,甚至用不着知道肺炎双球菌是怎样对肺造成损害的,但你得知道它在

 

哪儿,并且起着决定的作用。

第二,每一种疾病都有一单个关键的机制,压过其它所有机制。如果能找 到它,然后想出法子来对付它,就能够控制那种疾患。这一概括较难证明,并 且容易有争议,与其说是一条科学论断。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强烈的预感,可我 相信,迄今为止的记录倾向于支持这一预感。我所知道的最为复杂的牵涉到多  细胞, 多组织, 而且多器官的疾病, 是三期梅毒, 慢性结核病, 还有顽固性贫血。 在每一种情况中, 至少有三个器官和组织卷了进去, 而且每一器官, 每一组织, 似乎都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对之进行科学评估之前,每一种都被认为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因素”疾病。它过于复杂,不允许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 发病机制, 然而, 当所有必要的事实都到手时, 很清楚, 只要关掉一件事情—— 螺旋杆菌,结核杆菌,或者是那一种维生素缺乏,那么,整套紊乱的,似乎不 相干的发病机理都能够一下子全关掉了。”托马斯的两个普遍原则:潜在机理 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多因素”单个机制的本质就是对微生态的预言和表述。因  为他强调: “我们关于自己知之甚少。关于我们如何运作,占什么位置,最要 紧的是关于我们扎根于其中作为工作部件的这个巨大的, 不可思议的生命系统, 我们是无知的。我们并不了解自然, 一点都不了解。

为什么?

因为微生态让我们无法看到,也无法感觉到,无法测量,更无法知道。我 们确实对微生态一点都不知道,不了解,因为它是一个一个微小的系统的小小 的状态。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卡森已经开始做了,并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微生态的许 多论述。请看——

“我们又一次发现,仅仅对细胞以及染色体这些构成生命的最小单位进行 观察,我们就能得到戳穿这些神秘之客所必需的更多资料。在这儿,在这个微 观世界中,我们必须寻找那些用某种方式变更了细胞的奇妙作用机制及使其脱 离正常状态的各种因素。

“在那儿,在一片树叶前面有一只不易察觉的草蜻蛉,它带着绿纱的翅膀 和金色的眼睛,害羞地躲躲闪闪。它是一种曾在二叠纪生活过的古代种类的后 裔。草蜻蛉的成虫主要吃植物花蜜和蚜虫的蜜汁,并且时时把它的卵都产在一 个长茎的柄根,把卵和一片叶子连在一起,从这些卵中生出了它的孩子——一 种被称为“蚜狮”的奇怪的直竖着的幼虫,它们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 为生。它们捕捉这些小虫子并把它们的体液吸干,在草蜻蛉循环不已的生命做 出白色丝茧以度过蛹期之前,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氧化作用的每一步都是在一种特定的酶的支配和促进下进行的。当

 

这些酶中的任何酶——甚至是单独的一种酶被破坏或被削弱时,细胞中的氧化 循环就要停止。不管那种酶受到影响,其后果都是一样。

 

肝脏“它不仅产生胆汁去消化脂肪,而且它具有重要的位置和特殊的循环 渠道,这些渠道都聚集到肝脏中来,这样,肝脏就能够直接得到来自消化道的 血液,它由此而深刻地参与了所有主要食物的新陈代谢。

 

“脂肪组织不仅仅是一个贮存脂肪的地方(脂肪占身体重量约 18%), 且还有许多重要的功能,积累的毒物可以干扰了这些功能;况且,脂肪非常广 泛地分布在全身的器官和组织中,甚至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

……

这许许多多对有机体微生态的描述,在《寂静的春天》一书里处处都是。 对微生态概念,卡森是这样论述的——

“不过,在我们身体内部也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世界。在这一可见的世界 中,一些细微的病源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然而,平常似乎不易看出这种后果与  那些病源之间的联系, 因为病源出现在身体的部位离最初出现损伤的地方很远。 有关当前医学研究动态的一个近期总结说: 在一个小部位上的变化,甚至有  一个分子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并在那些看来似乎无关的器官组织中  引起变化。’”

微生态概念并不只单单局限于有机体内部,这里,环境也存在普遍的微生 态现象。卡森对这方面也有很多描述。比如: “依赖于生物数量间巧妙的平衡。 自然界达到其深远目的,但问题是,有时这种巧妙的平衡被破坏了。当土壤中  一种类的生物由于使用杀虫剂而减少时,土壤中另一些种类的生物就出现爆发 性的增长。从而搅乱了摄食关系。

卡森认为土壤是有生命的。她说:

“然而,这个土壤综合体是一个交织的生命之网所组成,在这儿一事物与 另一事物通过某些方式相联系——生物依赖于土壤,而反过来只有当这个生命 综合体繁荣兴旺时,土壤才能成为地球的一个生气勃勃的部分。

还比如: “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地表岩石正逐渐地被由蚯蚓 从地下搬出的肥沃土壤所覆盖,在最良好的地区内每年被搬运的土壤量可达每 英亩许多吨重。与此同时,含有叶子和草中的大量有机质(六个月中一平方米 土地上产生 20 磅之多)被拖入土穴,并和土壤相结合……它们的洞穴使土壤 充满空气,使土壤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并促进植物的根系发展。蚯蚓的存在 增加了土壤细菌的硝化作用,并减少了土壤的腐败。有机体通过蚯蚓消化管道

 

而被分解,土壤借助于其排泄物变得更加肥沃

卡森认为,水也存在这种微生态。她说:

“水也应该被考虑加入到它所支持的生命环链中去,这个环链从浮游生物 的像尘土一样微小的绿色细胞开始, 通过很小的水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的鱼体, 而且又被其它鱼、鸟、貂、浣熊所吃掉,这是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无穷的物质 循环过程。我们知道水中生命必需的矿物质也是如此从食物链的一环进入另一 环的。我们能够设想由我们引入水里的毒物将不参加这样的自然循环吗?

《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对微生态描写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我们无须一一抄 录,大自然是由微生态构成的大自然,植物和动物,特别是人都是由微生态构 成的生物,在每一处土地,每一片天空,每一洼水溏,更不用说浩瀚的大海, 辽阔的大地,只要有微生物,只要有水分、空气……就有微生态!今天,我们 还找不到没有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角落,就只能承认大自然是微生态构成的 大自然。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呢?

因为在两个平行世界中,构成生命量子世界的原子太小了,太小了,太小 啦!

 

 微生态尺度

 

微生态的尺度受原子的尺度规范,因为分子尚无法表达微生态的状态性微 小系统。从物质组成的不同“态”看:

分子 = 固体 = 晶体。

气体 = 液体 = 无定形固体。生命处在气体、液体、气态和液态间的连续与 不连续过程。所以生命受一种高度有序的原子团控制,生命的尺度是原子。

薛定谔对原子大小尺度有精确的论述,他说 “原子的实际大小约在黄色 光波长的 1/500  1/20000 之间。这个比较的意义在于,波长粗略地指出了在 显微镜下仍能辨认的最小微粒的大小,就拿这么小的,尺度为黄色波长的微粒 来说,它的体积中还含有几十亿个原子。

“在原子物理学中,人们通常用埃(简写为 Å)的单位来量度,这是 1  的百亿分之一,或以十进位系小数计算则是 0.0000000001 米。原子的直径在 1  2 埃的范围内。

原子尺度规定了微生态的尺度,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看不见微生态存在的原 因。

20世纪以普朗克的“量子跃迁”为代表的公式E=hV,把人类带进了量子时代。

 

随之人类又进入纳米科技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科技呢?纳米是一个长度单 位,1纳米=10 9米。科学家们发现当物质(材料)的结构单元(如晶粒或孔隙), 小到纳米量级时,物质(材料)的性能,甚至会具有新的性能或效应,利用这 些所谓纳米结构材料的新特性制成的器件或制品将会引起诸多工业、农业、医 疗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让我们对比一下,原子尺度 Å 和纳米。

Å=10  9 米,

1 纳米 =10  9 米,

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呢?

让我们再看一个事实:蜜蜂的体内也存在磁、磁场性粒子,有着“罗盘” 的作用,可以为蜜蜂的活动导航,最近英国科学家发现蜜蜂的腹部确实存在这  种磁性颗粒子,具有指南针功能。蜜蜂利用这种“罗盘”来确定其周围环境在  自己头脑里的图像,从而判断方向。科学家证明蜜蜂的“罗盘”是纳米极的。  可见,蜜蜂存在有多少年?蜜蜂的纳米颗粒就存在了有多少年;可见纳米是所  有昆虫在亿万年前,早就应用的尺度,这是生物尺度的专利。

同样,美国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种海龟通常在佛罗里达海 边上产卵,幼小的海龟为了寻找食物通常要到大西洋的另一侧——靠近英国的 小岛附近海域生活,从佛罗里达到这个小岛屿的海面,再回到佛罗里达往返的 路线不一样,相当于绕大西洋一圈,需要 5——6 年的时间。为什么海龟能准 确无误地航行?海龟用什么导航?其迁移的路线总是顺时针的呢?科学家又发 现海龟的头部也有磁性纳米颗粒。

科学家还发现亿万年前的螃蟹第一对触觉里有几颗用于定向的纳米颗粒, 仿佛小指南针使其和其它爬行动物一样正常行走,只因地磁倒转,使螃蟹失去 了这个磁性纳米颗粒,就变成了横行。这样算来,生物纳米性生理结构,已经 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化才形成的。也许,纳米是宇宙生物的创造!然而,不管纳 米是不是生物的创造, 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微生态尺度是纳米级的事实。或者说, 是原子级的 Å。所以,纳米并不是人类创造的,是大自然存在的本来面貌!

 

  卡森的迷惘

 

卡森在“忍耐的义务”一章中异常困惑地说:

“一个这样的世界正在向我们逼近……

——我们是否已陷入一个迫使我们接受低劣、有害的命运而失去意志和判 断如何是好能力的迷惘之中?这种想法,如生态学家保罗·什帕特所说: ‘难

 

道只要生活在环境恶化的允许限度之上一点点以摆脱困境就是我们的理想吗? 为什么我们容忍一个家庭建在枯躁的环境中?为什么我们要容忍与不完全是我 们的敌人的东西去打仗?为什么我们一面怀着对防止精神错乱的关心,而一面 又容忍马达的噪音?谁愿意生活在一个仅仅不是十分悲惨的世界上呢?’”

卡森在痛苦地斥问:

“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起源,又无视维持生存最起码的需要,这样水和其他 资源也就一同变成人类漠然不顾的受难者。

卡森在苦苦地思索:

“没有哪些研究能比探知生存于黑暗的土壤王国中生物的巨大数量问题更 为令人迷惑,同时也更易于被忽视的了。关于土壤有机体之间彼此制约的情况 以及土壤在机体与地下环境,地上环境相制约的情况我们还只知道一点点。

卡森总结了自己的困惑说:

“上述这些事故是记录在案的,可以观察到的,它们是我们周围可见世界 的一部分。

卡森语重心长地告诫人类: “它们反映了出了生命或死亡联系之网!科学 家们把它们作微生态学来研究。

卡森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困惑,她说: “生态是一张无穷大的生命与死亡联 系的网。”然而,卡森没有时间走进纳米科技时代,没有时间把自己的发现的  这张无穷大的生命与死亡联系之网深入到纳米、微米尺度, 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是啊!这太遗憾了!微生态应该是卡森提出和发现的生命、生态最伟大的理论。 因为卡森已经把构成微生态的要素都描述得清清楚楚了,在生命或死亡联系之 网中有土壤、有水分、有空气,有微生物、有化学物质、有有毒药物……卡森 揭示了它们和有机体之间彼此制约的细微情况。痛斥了造成现在水和其它生态 要素受难,破坏资源,造成海洋与地下水、空气,微生物……那种种潜伏着危 机的人们。卡森呼吁微生态危机正在我们环境中形成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 …… 今天,我们带着这一切和卡森的微生态理论一同走进微观纳米世界时,就自然 进入了微生态的奇妙世界,使我们得以从观察的周围可见世界的一部分,走进 人肉眼不可见的量子世界更广阔的微小部分,这些微小部分变化得更快、更诡 秘、更神奇,这就是微生态变异……

 

 

第七章  微生态变异

 微生态变异

 

假如说,微生态是宇宙的“暗物质”,这是形容它的不可见性的比喻。也 许有人说,细胞、细菌……微观生命元,在电子显微镜下,有些人们是可以看 到的。然而,这只是切片上的细菌和细胞、微生物;并不是活的细菌与细胞、 微生物……更不是有生命的微生态生命状态。因为离开了有机体的实验品,已 经失去了活的生命本性。所以,微生态状态是真正活的细菌、细胞的整体生命 变化状态,是我们还无法分分秒秒与时时跟踪观察到的,目前我们更看不到微生态的运动平衡 “态”。于是, 当我们把变异引入微生态时, 生态变异就更无法观察得到了。 那么,什么是微生态变异呢?

给微生态变异下一个定义很难,我们姑且说环境基元与微观生命元相互作 用形成的一个微小生命“动态”。

微生态变异为什么是生命之网的变化系统呈现的微观生命状态现象的表征 呢?因为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已经规定了微生态变异的纳米尺度的小系统内 外复杂性,和微观生命运动“态”变化的随机性,它的即时性是量子化的,是 量子世界的属性,它不同于经典世界的特征,也无法用经典世界的所有理论来 认识或解释。所以它只能是表现出 Å 固有的奇妙特征的不同痕迹,即时变化之 网的表征现象。

为什么是表征现象呢?因为在生命的量子世界所有生命之网的微观状态, 并不像经典世界那样存在独立性, 即所有物质都有单独的相对固定的位置状态。 在微生态运动变化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无限叠加的粒子的表面状态。这种特征 我们从布鲁克史密斯对埃博拉热病,从感染到死亡的描绘中,能深刻感觉到微 生态变异特征的真正存在:

病毒不声不响地对有机体所有部位一视同仁的侵袭,进入细胞的侵蚀者首 先在血细胞产生变异,开始死亡,堵塞血管,切断血液供应——同时攻击蛋白 质胶原,使晶体变成浆状物,蛋白质的死亡必然使器官出现孔洞……微生态 变异便在有机体外观呈现皮肤血斑,光滑的皮肤和有弹性的肌肉表面隔膜炸 ……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 自病毒侵入潜伏到显现病状是有机体由外向内, 再由内向外的一个一个微观生命元的小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微生态变异,并 从细胞、向组织、体液、器官迅速扩散的一个系统过程,当器官变异产生坏死 性性状变异时,微生态变异的所有反应已经遍布整个有机体,已经从内到外全

面发生微生态变异。也就是说,皮肤、肌肉;皮肤和肌肉的炸裂均是微生态变 异性状的表现……事实上,微生态变异是十分复杂的 ,是一刻也不停歇的, 很多细微的变异性状并没有完全在布鲁克史密斯笔下被描述出来,对埃博拉热 病病变的微观生命元的整个量子世界真得无法精确表达。但是,就整个脉络看 是清晰的,血淋淋地令人毛骨悚然,这是用文字描写微生态变异的最佳精品。

事实上,微生态变异也是极普通的,又是极普遍的,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 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相互作用中发生微生态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一个正 常的平衡态。这都是当人或动物有机体在没有感觉到不适或没有发现外部症状 时产生的,人们往往还来不及注意那些可能出现的微小征照时,微生态变异已 经悄悄开始了。

比如, 1918 “西班牙女士”大流感的爆发, 开始的时候是不令人注意的, 在美国波士顿市郊的一所陆军训练营中,仅仅有几个士兵发高烧。第二天又有 十几人发病,类似呼吸道症状,住进了医院。初期病状和普通流感没有什么区 别,只是上呼吸道不适,随之出现发热。但此时病毒已经在呼吸道产生了微生 态变异, 使上下呼吸道组织快速受到剧烈损伤, 导致肺部充血, 皮肤出现泛青, 呼吸困难, 一旦窒息,48 小时之内即死亡。可见,上呼吸道不适、发热、皮肤 泛青、窒息……都是病毒入侵产生的微生态变异的不同程度的表征。

再比如,2003 年世界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的传染原是 SARS 冠状病毒。它侵 入身体选择的微生态变异区主要是下呼吸道,病毒先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 繁殖,这种寄生性微生态变异在刚刚出现时, 并不为人所知, 也没有发热的感觉, SARS 悄悄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由血液病毒进入下呼吸道黏膜,并侵入肺 泡上皮细胞内, 一点一点累积, 突然爆发实症, 表现在双肺斑片状或广泛性病变, 最终的微生态变异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最后形成大片状肺组织纤维化, 大体上呈蜂窝状。肺功能全部消失致死。

从上述病毒的微生态变异过程看,每个阶段都不相同,不仅仅是所在组织 器官的位置不同,从呼吸道不断向肺泡侵入,而从毛细管皮细胞向线粒体、细 胞核内染色质侵蚀,并向淋巴器官攻击,导致淋巴细胞凋亡,系统瘫痪。即病 毒的侵入目的完全是为解除有机体的免疫能力,然后才能出现组织器官深层次 的微生态变异。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微生态变异存在着隐性变异和显性变异。无论 任何细菌、病毒入侵有机体都首先处于隐性变异阶段,就是病理学家说的潜伏 期。也就是说,入侵微生物进入有机体时,细胞能不能产生有利于入侵微生物 的变异?和什么时候产生有利于入侵微生物的变异?完全是不确定的,这需要 一定时间,有时候时间会长达几年,有时在短短的几小时;而且往往第一时这种微生态变异不会发生。所以一般都是无症状的,都处于隐性变异阶段的共 生过程。此时,入侵微生物已经在有机体微观生命元之中的小系统中了,此时  的微生态变异, 只是受免疫系统影响, 入侵者往往寄宿在细胞的正常功能里面。 这有疱疹感染为例,1965 年诺贝尔获得者安德烈·尔沃夫在《病毒、细胞和有 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讲演中,曾明确指出:“外面知道疱疹感染经常是潜 伏的。被感染者并不显示任何疾病的症状。但在许多因素影响下,疾病会骤然 发生。

……

影响因素种类之多令人惊讶,下表列出能促使疱疹爆发的因素: 局部高热

人工发热

发热性疾病(疟疾、肺炎、布鲁斯瓦菌病、伤寒)

局部紫外线辐射

激素治疗行经

激素治疗行经

不均衡的膳食

白血病

使用了异体蛋白质

过敏性休克

三叉神经节损伤

三叉神经切断

情绪波动

在潜伏期,不但毫无症状,而且不可能查出病毒。外面不知道病毒以什么  形式存在, 只说病毒已经伪装起来, 其实这么说只不过是掩盖外面的无知罢了。 但损害显现出来时,病毒也就大量出现。事实上病毒增殖是发病的原因,在潜 伏感染阶段,病毒环是封闭的。触发疾病的因素诱导了病毒的发育,疾病就是 病毒发育的结果,因此,外面可以这样设想,尽管这些因素千差万别,它们通 过不同的机制使细胞代谢产生相同的变化,精确地说,便产生可促发病毒增殖 的变化。666666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说,只有一种能抑制入侵有机体的微生物增殖的微生态 (状态)平衡不被破坏,才能避免其可能增殖的微生态变异。尔沃夫举出了胍 的存在,因为胍和温度一样也能影响蛋白质的三级或四级结构,并能阻止病毒 RNA 合成,这同样也是一种微生态变异,就是在病毒入侵有机体内的细胞之后 的一种细胞代谢产生的特异效应,在相当时间内抑制了病毒入侵或入侵者在细胞中的增殖,只要这种抑制无限期存在下去,有机体就永远处于隐性微生态准 变异状态。什么时候能产生显性微生态变异呢?尔沃夫对癌细胞研究认为:

“细胞在病毒的作用下会变成癌细胞,病毒将自己的遗传物质带入正常细 胞,这些遗传物质带来新的功能,而这些新的功能正是恶变的原因。可以合情 合理地假定,病毒蛋白质携带着会引起恶表现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癌变状态与本质是染色体上基因系统的微生态变异,病毒恶表 现的信息,通过信息转录、传递,从碱基排序的微小生命元促使微生态变异, 通过遗传因子的改变,来达到正常细胞获得恶性增殖能力的信息,产生细胞代 谢特异效应,一旦获得这种恶性增殖能力的细胞代谢特异效应,显性微生态变 异将骤然产生。

这样我们得到一条法则:

任何变异的本质都是微生态变异,有机体器官、成体变异是微生态变异的 终点表达,隐性微生态变异到显性微生态变异的临界点以细胞获得代谢特异效 应为始点,微生态正常变化的平衡随即消失,变异体随之死亡或转化为另一状 态的微生态变异现象,所以变异体多处于中间状态,很难形成新物种。

上面讨论的是有机体微生态变异,它和贝尔纳所说的内环境的微生态变异 有很多相似,根据其内外环境理论,还存在外环境的微生态变异,即环境基元 与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变异。因为在所有环境基元 - 水、土壤、空气、有机物 中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就必然产生微生态变异的微生态温床。比如,二恶 英;此外还存在人工实验室培育的微生态变异 ,即培养基微生态变异或试管 微生态变异;比如,弗拉明在培养基发现的能使葡萄球菌死亡的青霉菌,成为 今天广泛使用的抗菌素。人类最早发现微生态变异应该是在公元前五世纪,是 希腊人在面包坊制作面包的过程中发现的。据说一个面包师把做好的一屉面包 放到太阳下,就去忙别的事去了,几小时后,他想起来时,面包已经被太阳晒 得变大了,他急忙放到烤炉中,等到面包烤熟时,竟散发出异样的香味,他吃 惊地发现,面包的个头比平时的要大,吃起来味道香甜,松软可口。从此,面 包师就用这种方法烤面包。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面包胚在太阳下受热酵母菌 产生的微生态变异效应,面包微生态变异改变了面包胚的微生态状态。所以微 生态和微生态变异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最早可推到 38 亿年前。地球上有微 生物就有微生态变异 ,地球上有水, 有空气, 有土壤, 有细菌的原子运动状态, 就有微生态和微生态变异。

哲学家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这是经典世界的认 识真理。这里并没有说清楚物质的两个平行世界的属性和性质,更没有说清 生命物质微观属性的微生态状态。现代科学已经公认地球是活的巨大的生物体。如果地球是生物体,那么组成地球的所有物质都应该有生命的属性,只不过它  们和有机体的生命概念有一些区别罢了。这样物质就成为了内涵生命属性的物 质,这就是微生态存在的哲学原理。于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是微生态存在的  世界, 没有微生态就没有世界。这一法则在卡森的字里行间都得到充分的证明。 比如,她说:

“水也应该被考虑加入到它所支持的生命环链中去……这是一个从生命到 生命的无穷的物质循环过程。

再比如,卡森说:

“土壤也依赖于生命……因为,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的创造物……因 为这种土壤是由地衣的碎屑,微小昆虫外壳和起源于大海的一系列动物的碎片 所组成的。

卡森还说: “地植物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 在这个网中, 植物和大地之间, 一些植物与另一些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重要的联系。

“在我们身体内部也存在着一个生态学的世界。”……这些都是多么超前 的科学预言啊!不是吗?身体内部也存在一个生态学的世界,这就是微生态世 界,这就是与经典世界平行存在的量子世界。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卡森就要 求我们必须从微生态变异的法则“把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先放在人体的个别细 胞上,再放在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上,最后再放在这些机构内部的基础反应 …… 

——这就是放在微生态变异上,这就是卡森的微生态变异原理。

总之,只要我们承认地球是一个活的巨大生物体,我们的世界就是微生态 的世界,没有微生态就没有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还所有物质原有的生命 属性,还地球固有的生命的属性。这样才能深刻公允地认识我们存在的世界与 宇宙的和谐,才能认识到两个平行世界的真实存在!

 

 微生态变异效应

 

我们把微生态变异分为隐性的与显性的,隐性微生态变异就是无法观察或 感觉不到的微生态变异;自然界更多的是隐性微生态变异。隐性微生态变异为 什么无法观察也感觉不到的原因,是由微生态固有的属性决定的,因为构成微 生态的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都是以埃为尺度,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这一尺度 的生命现象, 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 又不是“活”的有生命的微生态变异全过程。 所以,微生态变异总是隐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微生态变异是一个稳定的平 衡生态网性小系统的无限集合,它符合贝尔纳的内环境恒定定律,由于微生态的恒定,所以微生态变异更多的表现为隐性微生态变异突变的平衡,所以有机 体能保持持续的微小平衡和生命的和谐(态)存在。

显性微生态变异就是能观察到的,或能生物感觉到的微生态变异。隐性微 生态变异又分为有害的和有益的两种, 有害的隐性微生态变异, 一旦变成显性, 就表现出对有机体的伤害,甚至是致死性变异。这种变异有突发性和转换性复 杂状态, 彼此常常相互关连, 相互影响, 相互转换。转换就是从隐性变化为显性, 也可逆转,这往往是微生态变异效应作用的表达。

微生态变异效应可分为:

一、寄生效应。

微观生命元的细胞本身就是共生细胞。细胞的共生属性为细菌、病毒微生 物直接进入细胞形成某种微生态共生小系统,提供了普适性。但是任何细胞对 共生微生物都是有选择的,往往是一种细菌(病毒)形成一个共生微生态。这 样就产生了内环境恒定的规律。这由免疫系统的应答,经过严格的自洽性检测 控制着,所以人体大肠能寄生 500 多种细菌来营卫着自己微小的微生态系统平 衡,达到相互共生存在的恒定平稳的寄生效应。

二、叠加效应。

当一种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进入有机体器官、组织时,对组织内微生态 作用往往起到叠加效应。即加大了原来微生态变化的状态和变化速率。比如,  酶作用, 蛋白酶对酶作用起到叠加效应;再比如, 酵母菌在胃肠对食物的消化, 都是一种微生态变异叠加效应。科学家研究认为, 如果胃中没有酵母菌和胃酸, 食物的完全消化得几十年时间。叠加效应是一种对原生态固有微生态变异的几 何级数的变化。也可表现为入侵微生物按几何级数增殖。可见,叠加效应的生 物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存在巨大的破坏性。

三、逆行效应。

这是一种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入侵有机体后,对机体内微生态产生相反 变异的逆转变化,能有效减缓某种微生态变异功能。逆行效应并不一定对机体 有害,在身体出现某种疾病时,往往产生逆行效应,使微生态变异有利于有机 体对疾病的抑制。也就是说,逆行效应会帮助机体修复曾一度被改变的与身体 不利的微生态变异,逆转一度变坏的微生态态势,恢复原来有利于身体的微生 态状态。为什么疾病向坏或向好发展都有反复变化,就在于微生态变异的逆行 效应。它常常有着反复过程和转化的滞后效应。也就是说, 存在逆行的逆行效应。

四、转化效应。

微生态变异的转化就是从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因为任何 微生态都是一个微小的系统微观运动状态,这种微小的系统状态,一旦有了某一微小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发生突变,必然影响微小系统产生变异,有时会 向突变方向转化,有时会抑制突变。转化效应都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 化。这是由蛋白质存在的多种多样形态决定的。如果一种转化是对有机体有害 的,而另一种转化是对有机体有益, 转化往往和叠加、寄生、逆行效应相互作用, 才能决定转化的方向。这里的一切转化多是在微生态内环境中完成的,往往并 不显现出来,只要这种转化从细胞扩散到组织、器官,才能表现出某种明显的 性状特征,一般总是表现出转化再转化的状态,很难查觉出转化存在的往复循 环状态。

五、循环效应。

所有微生态变异都是循环存在的。这是由万物循环自然规律规定和制约的。 由于微生态构成的主要微观生命元 - 细胞(细菌是单细胞)的新陈代谢、同化 与异化作用固有的循环作用,必然规定微生态变异的循环属性。在人体内正常 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会新生出来数十亿的新细胞,同时,要有相同数量的  因不同原因受损的细胞死亡,细胞的生命规模和细胞同化与异化的速度,和生 命循环的周期与微生态变异循环效应总是相互统一。由于构成组织、器官的细  胞功能与结构的不同,和细胞循环代谢的循环周期就自然不同,而且新生细胞 取代死亡细胞产生的循环效应从来不影响微生态变异的系统状态。比如,小肠 的细胞只能存活 3-4 天,然后被新细胞取代,但是有机体从来感觉不到这种细 胞的生生死死,就因为新生细胞在取代旧细胞时并没有改变小肠内微生态变异 的状态;这种循环效应也从不影响食物消化和新细胞对营养的吸收,并向血液 正常输送。所以细胞生死消亡并不为有机体感觉。另外,由于每种细胞的“死 亡程序”的时间不同,呈现一种交错消亡循环状态:小肠 3 天、骨骼 60 天、   7 天、指甲 90 ……这样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总是处于不同时差的循环代 谢的生死交替状态, 各个代谢周期不同, 互无影响,尽管人体的细胞有几十万亿, 发挥着 274 种不同作用,每一个和所有细胞的循环效应的交错,从不影响有机 体的正常功能的发挥,不影响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其原因就在于微生态变异永 远处于平衡循环状态,并且细胞微生态变异的无感知循环效应,保证了细胞之 间的和谐再生,才保证了有机体生命运动的长期稳定。

六、后滞效应。

微生态变异往往反应出一种后滞性,后滞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总是呈现出 后滞性。这主要表现在疾病的潜伏期。比如,一旦细菌入侵有机体,从细胞膜 浸透,进入某一组织的细胞,细菌或病毒分子与细胞分子相互作用,开始了命 运的选择,一般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或是细菌病毒征服细胞,在细胞内破 坏细胞原有的微生态状态,产生微生态变异的细菌繁殖;或是被细胞免疫系统所制服,细胞不会发生有利于细菌的微生态变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这都 需要时间!所以,微生态变异是一个时间概念,这样,细胞的免疫功能起作用  就存在一个后滞效应, 需要一个反复较量的时间, 就更增加了不确定的时间性。 于是,后滞效应就自然产生潜伏期。又因为,往往病毒不会在一次入侵达到目 的, 必然与寄生效应相互作用, 形成细胞的寄生物, 寄希望细胞产生某种突变, 这种长期潜伏期后的突然爆发,就是微生态变异的突变效应。

七、突变效应。

变异法则:任何变异都是微生态变异, 同样, 突变也是微生态的突然变异。 突变效应一般由诱发产生,诱发因子可以是环境基元(放射性、化学药物等) 或是微观生命元的强力作用,在短时间内改变微生态的整体代谢正常状态,而 产生突然的变化。就目前对突变的研究成果看,穆勒的突变致死性、麦克林托 克的转换因子和凯恩斯的“定向突变”都有一个共同的诱因:突变是环境突变 诱发产生的,是环境变化导致有机体产生突发性变异,这里突变体仅仅限于有 机体,突变有致死性。

然而,微生态变异的突变性,不局限于有机体,它包括环境基元的微生态 变异,或微观生命元的微生态变异;基元变异和生命元变异之间存在整合作用  的互动,是一个具有相互依赖,相互浸透,相互放大,相互关连和转化的整体 效应。因为环境基元的微生态变异是一种状态, 一种永远变化的微观生命状态。 这种微小状态并不直接形成任何有机体的(经典世界)状态,而是提高环境变 化对环境的影响而影响有机体。所以环境基元的微生态突变并不产生“突变体”,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中间状态的原因。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某一环境基元直接入 侵有机体而形成不可逆转的微观生命元变异时,才能诱发产生“突变体”,这 已经“跃迁”到并形成了另一种微观生命状态。

上述几种微生态变异效应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一种效应出现 的时候, 往往伴随着另一种效应的出现, 有时各行其事;隐性与显性相互交替, 转化效应、循环效应变换往往无常,有些效应往往相互抵消,又都受微生态恒 定规律制约, 所以, 在自然状态下微生态突变的几率相当小, 几乎是零。比如, 德弗里斯的 R 无毒肺炎球菌转化为 S 型有毒细菌、穆勒用 X 射线照射产生 的突变,以及麦克林托克用 X 射线照射玉米产生的颜斑突变……都是人工诱发 产生的“突变体”,在大自然中并不会产生这种突变。事实上,抗生素滥用,  使细菌、病毒产生突变型“超级病毒”,也是人为药物作用产生微生态变异的 结果,如果我们排除了人为因素诱发的突变,自然界的微生态变异完全是从有 序到有序的自然和谐与平衡。因为“在有机体的生命周期里展开的事件,显示 出一种美妙的规律性和秩序性,我们碰到过的任何一种无生命物质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生命基元的放大器

 

微生态变异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和生命效应的放大器,所有生命现象都是以 微小的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的纳米液相颗粒波动状态的微小系统平衡而存 在。从细菌、病毒、真菌, 细胞, 到微小的地衣、植物、动物的任何种的个体…… 没有那一种生命体可以离开这种微生态而独立存在,微生态变异是这种微小生 命状态不断变换的代谢表述的存在空间,是生命微观运动存在的基本状态,是 生命微观存在的固有属性,它构成了生命量子世界存在的基础,平行存在于生 命经典世界之中。卡森把微小的生态环境链称为“生命之网”,微生态就是生 命网中之网。它是有机体代谢网络结构最小的结构运动元,微生态能形成基元 接触的有效表面积最大化,充分地发挥了生命之网几何级数等级体系的分形的 层次作用,充分利用和获得代谢资源,达到分配以及占有资源有效的最大化。 微生态的微小系统状态完全是以几何形态波动,保证了代谢多层面超短距的接 触,和极短时间变化,保证代谢效应的最大化。它是自然界构成的最普遍适合 的生命存在的微小生命元机动态势液相模型,它的网络优势构成了生命的微小 运动基础和生命效应的放大器作用。

1492  8  3 日,哥伦布率领三艘船离开西班牙向西航行,开始了伟大 航海探险,他航行在大西洋海域,经过了加那利群岛,向西日夜兼行。眼前只 有茫茫大海……船队又航行了一个多月, “少女号”船员突然发现一片碧绿…… 水手高兴的大喊:发现了陆地。哥伦布有点不信,当船进入草地,才发现是一 片铺天盖地的水草,展开了由褐色海藻生成的极其神秘的海域,海藻把船队缠 绕得无法动弹。哥伦布率领船员拼命与海藻搏斗了 19 天,才冲了出来。回味 这片危险的马尾藻海域,哥伦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马尾藻海。马尾藻海是最 典型的微生态变异现象,海面一旦产生藻类微生态变异,比如马尾藻、蓝藻、 褐藻……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扩展异常迅速,总是以超几何级数爆发骤增。 因为每一马尾藻(蓝藻、褐藻)都以无限微小的液相状态存在,十分容易产生 原子平行态的微生态扩展,可大可小,无边际的藻类小生态系统以叠加效应, 无限集合,疯狂性蔓延。这也是典型的微生态放大效应,只要膜与膜一接触, 就能立刻叠加,迅速产生原子层面的同化异化代谢,小生态产生跳跃性爆发, 顷刻连接成片,形成微生态网络性扩张,表现出极强的放大器效应。微生态的 放大效应完全是平行的, 没有先后, 没有一处片刻的停歇, 在纳米多维空间内, 每一微生态或一个环境基元都处于平行的超小空间,平行享受碳、氢、氧、水分、磷、硫的循环、增殖、放大。由于马尾藻的平行微生态变异都处于相当小 的原子界面,每一粒子都可以同样处于平行繁殖多状态形态,可以随时产生不 同效应的叠加,形成一个大一点的系统或团粒的叠加体,这样一级一级叠加, 就进入了细胞单元的微生态变异。然而, 不管微生态变异进行怎样的放大效应, 它都有利于任何生命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微观层面永远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小小 微生态叠加的平行量子世界。

微生态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能从量子界面进入经典世界,显现出同样的 平行叠加放大与逆行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在公元 542 年, 崛起的贾斯廷纳王朝, 在侵占古罗马的所有地区后,被黑死病肆虐爆发所征服的原因。黑死病起初, 只活跃在一个小小的微生态原子层面,确能顷刻扑向埃及,袭击拜占廷首都君 士坦丁堡,扩散到欧洲,并通过转化效应形成传染肺炎,最后延伸到爱尔兰、 丹麦,使欧洲一半人死亡;微生态变异造成了古罗马帝国神奇的灭亡,这是逆 行效应的经典案例。这样说,也许病理学家不会同意,人与人的传染怎么会存 在微生态变异的放大效应呢?这就需要从量子力学的粒子态和经典世界状态的 统一来认识,由于微生态变异的平行叠加作用,很快会征服一个又一个有机 体,每一个有机体就像一个大的细胞一样,形成一个可用肉眼测量的微生态变 异(体),有机体之间的接触就仿佛细胞膜之间的接触,也像原子界面的微生 态叠加一样,有机体全身处于一个无限放大的微生态实体,带有细菌、病毒进 入经典世界系统。这样的微生态体,只要相互一接触,或由某种媒介连接,就 可形成个体变异, 这样一个又一个微生态“突变体”,立刻形成大面积的扩散, 形成巨大的微生态变异区域,使量子界面的微生态体,在经典世界呈现一个又 一个相同事件,都在微生态不同的分支上演绎和重复着原子界面的微生态变异 模型,从而,实现了瘟疫的大爆发、大流行。这样,所有瘟疫区域就构成了相 当大的区域微生态变异(体)放大效应。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 2003  SRAS 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形成的区域性放大 效应 - 非典微生态(传染区)分布(图),可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偶然的“电梯事件”,深入思考微生态变异在特殊环境 中的特定状态变化与传递,理解微生态平行叠加转化效应的真实存在的历史事 件。

请看新华社电稿 2004  1  18 日《一部电梯使非典传到世界各地》(见 附录)。

2003  2  29 日,广州中山大学内科的刘教授到香港京华国际大酒店, 他来参加朋友家的婚礼。此前这位 64 岁的老教授已处于 SRAS 感染的隐性微生 态状态,有发烧、干咳、胸闷、憋喘的变异现象。他来自于一个大的微生态变

 

异群体区(广州),刘教授登上电梯,就是从大微生态变异体上跳出一个小的 微生态变异分子,在电梯内形成一个新的微生态变异(传递)体。这是一个经 典世界微生态变异传导事件。电梯内共有 7 个人, 一个美国人, 一个加拿大人, 一名新加坡人,4 名香港人,他们相互挤在一起,这就像 7 个细胞紧密挤在一 起,形成的一个微生态结合体,在这个聚合体中,每一个细胞均以量子力学的 量子界面的规律运动代谢,每一个乘电梯的人,就在一刹那间从量子界面都变 成了微生态变异(体)相互叠加。3  4 日,刘教授死于香港广华医院,这一 个分支形成的平行叠加作用,已经传递在那位美国人的微生态分支上,演绎着 同样的微生态变异,他乘飞机来到越南河内,立刻住进了医院,随之护理他的 20 位医务人员均构成了这个分支上的微生态变异(体),相继倒下。这样的平 行叠加转化效应同时在新加坡爆发,新加坡人也住进了医院,不间断形成一个 又一个微生态分支(体),产生 101 个分支点(101 人受感染)。再看平行叠 加产生的第三个分支 - 香港人,同样感染了十几个医生、护士,生出十几个微 生态变异分支(体)。第四个加拿大人作为一个微生态分支的变异(体,也不 可幸免,在多伦多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微生态变异分支……这就是经典世界的 微生态体变异事件。然而,这一生物事件的奇迹是由生命量子世界的微生态变 异创造的。所以大自然的两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地球可以看 作一个巨大的微生态(体),这一巨大的活生物体,是由无数原子界面的微生 态小分支组成,在一定的特殊时间和特殊空间的经典世界的事件中,会按着量 子跃迁法则,进行平行叠加转化,在无声无息的迅速传递中,显现完全相同微 生态变异结果。虽然,在每个微生态系统的分支是随机的(这七个人在电梯相 遇是随机的),但在所有微生态变异的性状与态势,在这一特定时空中,都是 完全相同的平行放大效应。这种无限放大的神奇效应,让人很难理解,至今, 历史学家对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无数次大小瘟疫,仍然心有余悸。有人说,这是 神的惩罚!然而,今天的科学家、医药学家却不知不觉地利用微生态变异创造 着空前的灾难……为什么呢?因为微生态变异太简单了!

 

 生命的两个平行世界

 

从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世界便变得光明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 创造了经典世界理论开始,人类总是用经典世界(力学)规律认识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用经典力学来解释地球运动、行星运动和引力,甚至生命现象。虽然 牛顿已经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到月亮的环行山,同时列文虎克和胡克已经发明  了显微镜, 并发现了细菌和细胞组织……但人类并不去想经典世界以外的事情。

 

到了 1900 年,普朗克用 E=hv 公式敲开了上帝的另一扇门,便开始了对量子世 界的认识。不过,科学家又完全用量子力学来解释和认识世界。然而,上帝并 没有为牛顿创造出一个经典世界,也没有为普朗克、玻尔、卢森堡……创造了 另一个量子世界。大自然对人类和人类的所有科学家都一律平等地呈现出一个 相同的大自然世界,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是两个平行世界。也就是说,牛顿和 普朗克生存过的世界,和我们今天生存的世界本质上完全相同的,地球仍然是 这个地球,天空仍然是这个天空,土壤仍然是这个土壤,行星仍然是同样的行 ……那么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是不是可以统一在一个自然世界之中呢?这是 毫无疑问的。原因就在于大自然的简单性原则,大自然从没有人类构想的那么 复杂。人类科学家创造的理论,只是一个又一个构想,只是人类对世界某一种 现象解释的理论模型;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受视觉形象不能同时性感知同时发 生的两个事物和运动事件的限制;一个人,一个观测者看到经典世界物质运动 的那一刹那,不能同时(用观察仪器)看到量子世界的量子跃迁和粒子运动状态, 看到量子世界的运动现象。所以人类只能用两种理论(经典理论或量子理论) 非同时性地去解释,分别感知到的,统一于一个大自然世界的不同构成的两个 平行世界的形象,来弥补不能同时经历感知体验同一性两个物质运动世界的现 象的缺憾。

现在我们把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的诠释放到我们科学系统中来,把可视的 个体我们和物种、有机体看作经典世界,把微观生命元与环境基元形成的微小 系统看作量子世界,就会出现一个微生态系统网络(两个平行世界),它们可 以同时处于多种不同的状态,可以随机转化叠加,当这种转化叠加状态放大到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层面的时候, 就出现了经典世界物象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 有机体生命系统,这一系统同时涵概着微小的微生态小系统。于是经典世界和 量子世界就统一了,生命有机体就用微生态和微生态变异统一起来,统一在微 生态变异原理之中。这样就把异常复杂多样的平行微生态变异变得十分简单。 因为大自然喜欢简单。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就提出了一个原则:

“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和足以解释其现象者。

为达此目的,哲学家们说,自然不做徒劳的事,解释多了白费口舌,意简 意赅才见真谛;因为自然喜欢简单性,不会响应于多余原因的侈谈。

鉴此原则,我们可以这样说:大自然用微生态造就了所有一切生命系统和 生态系统。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用这种原则看前面讨论过的生命现象——可以得到这 样的结论:

变异:本质上, 一切变异都是微生态变异。

 

环境:本质上,所有环境变化都是相关环境基元的微生态变异。 生物链:本质上,都是生物微生态变异系统的网络环链。

生态系统:本质上,都是微生态微变异观生命系统放大到个体整体层面的 系统环链。

1935 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烈(TansIy)首先创造了生态系统(Ecosystem) 这个名词。他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的整体。同时,林德曼提出生态系统按营养水分平级的方法,发展了营养级之  间能量流动形成的能量金字塔,以及进行的生物量,现有量的新概念。这里无  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相关数量分类生态,种群格局等分析,都围绕生  物与环境的宏观变化而展开。也就是说, 它延续了物理学的经典世界理论框架, 它还没有触及到生物与环境共同的量子世界微生态边际。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卡森《寂静的春天》问世,揭示了人对地球生 物化学循环干扰加剧,导致的人对环境的破坏,和环境和人,人与环境的矛盾 加剧产生的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生物圈概念。生物圈(Shadowriospheye 这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罗尔·克莱兰、和谢利·科普利首先发明的词语, 其概念是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升华到人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包括 了人在生态系统,在整个生物圈中的地位与作用,希望协调人类,既是栖居者 又是操纵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希望达到人类社会在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 的协调;这里所谓协调发展仍然是人类控制自然的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 1970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持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委员会”(MAB),美国 科学家开始建立一个庞大的人工生物圈模拟实验工程,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原 因就在于生物圈概念,是从生态系统演绎过来的,并向更加宏观方向发展,是 大科学概念,特别是以定量研究生命大科学的终结,它说明人类无法仿造大自 然生态,创造一个生态、微生态状态而生存。也就是说,生态学的所有理论并 没有像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那样进入生命的量子世界。

微生态就是生命的量子世界。显示就有莫诺基因调控“二阶段生长曲线”平行现象,只要进入生命的量子世界,进入这样一个无比神奇的世界,人类才能明白和理解卡森名言:人不能控制自然,人类也绝对控制不了自然的深刻寓意!

 

 简单又最复杂的微小平行态

 

微生态才是人类控制自然的最大克星, 也是人类永远无法逾越的认识障碍。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微生态体系,是无限叠加的最复杂的平行运动微 生态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有机体的微观世界,都是由微生态平行态构成,任何生命存在都不能超越这一平行态。这符合卡森的不可逆转法则,构成 了人类永远无法进入的简单而又最复杂的平行世界, 无论人类的科学如何发展, 其永远受制于这种平行态。

这一点,人类智慧大师苏格拉底理解得最深刻,所以他能平静地接过毒汁 一饮而尽。他知道自己的唇只要沾一点点毒汁,生命立刻就消失了,所以表现 得十分坦然,对亲人和挚友的痛苦和悲伤仍然能平静地说:“一个人应当死的 平静和安祥。冷静一下打起精神来吧! ” 苏格拉底为什么能如此坦然面对这 样一个事实。原因就在于:所有生物个体生命都处在一个简单的最复杂的平行 态。这一平行态对任何生物的最后终点都是永远平行的,没有例外,这就是个 体生命的死亡,人无法超脱和改变这一平行态,并不是人比所有生物的构造更 复杂、更高级,而是人和所有生物个体都共有最简单的平行结构状态——微生 态。

微生态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脆弱的!

为什么美国的人工生物圈在短时间就遭受失败,原因就在于微生态是美国 科学家, 甚至是世界上所有科学家都无法成功地引入的平行世 - 人工生物圈; 人类能把人、动物、植物、空气、水、土壤……植入封闭的人工生物圈,确不 能把最简单又最复杂的微生态移植入人工生物圈之中,既使移植进入人工生物 圈,微生态的叠加转化诸多效应,也会迅速产生人类无法控制的微生态变异, 只要在人工生物圈内产生一种终点死亡突变,圈内所微生态就立刻处于瘟疫肆 虐的变异平行态,人工生物圈内所有生物的微生态变异的平行指向,就是人类 无法控制的放大突变,直到全部死亡。这早已为人工生物圈实验所证明。纠其 原因,就是人类能把经典世界带入人工生物圈内,却不能使量子世界进入人工 生物圈,假如进入,培育基将立刻被自然微生态变异吞噬干净。也因为人类无 法进入自然微生态的基元,假如进入,一切生命将烟消灰灭。这一过程需要的 时间仅仅是一皮秒,这就是平行态的量子效应。

从量子界面看,人类无法改变任何环境基元的微观存在的自然量,比如:

h 值:6.63×10  27 尔格·秒(普朗克常数)。

e 值: 4.69×10  10 静电单位(电子)。

~值:  3.14159265(圆周率)。

c 值:300000 千米 / 秒(光速)。

G 值:9.8 千米 / 秒(引力)。

这些物理学普适的宇宙常数,规定了宇宙的尺度,也规定了微生态的尺度 这些常数直接参与了我们宇宙形成和地球上生命的进程,这些数值之中只要有 一个数值发生小小的改变,生命的微生态将会紊乱;人类根本无法改变宇宙常数,如此微小,这也许是宇宙的幸运!

事实上,微小生态的量子世界正是由这些宇宙常数给定的。常数也规定了 细胞的大小,规定了细菌的大小、基因的大小、蛋白质的大小和形态、形状, 原子的大小,离子的大小……这样,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才可能在一个平行 状态显现出生命量子状态的无穷变化, 体现出不同状态的无穷变换、叠加、转化、 放大效应, 于是最复杂的微生态的本质就进入了最简单的生命量子世界(状态)。

也就是说,微生态是生命在量子世界的存在状态和惟一的最简单模式或状 态,它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微生态分支,又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微小循环系 统,永远处于不断变化的随机状态,平衡状态,又永远是一种平行态,而且每 种状态的转换几率又是无穷小。然而, 每一微生态都是生命量子态的真实存在, 所以微生态和微生态变异又是最复杂的平行运动状态。

 

 

第八章  中医的微生态原理

 破解西方对中医的困惑

 

中医的理论核心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这是自然界大宇宙、  人体小宇宙的整体统一理论。中医吸纳了古代哲学对世界构成的原子论,认为 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元素组成,这种物质观把人体器官(五脏)和五 元素一一对应为:肝、心、脾、肺、肾。对应天的四时春、夏、秋、冬循环交替, 产生生命自洽微生态整体状态, 滋养出酸、苦、甘、辛、咸五味, 对应植物药理, 形成以自然之物,自然方法,医自然之身的医学理论根基。其代表作就是 2000 多年至今一直流传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涵概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治法、方剂药物,以天 文地理、气象、物理,甚至阴阳运气学于大一统之中,以超前几千年的人与环 境和谐理论,建树了最早的生态(五脏、五味)与环境(五行)气候(四季) 朴素生态学概念, 与保健防病“治未病”的医学(易)行之有效的医学理论精华, 才使中华民族有别于古希腊和玛雅人灭亡的命运,几千年强盛不衰,雄踞世界 东方。

然而,面对现代医学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为契机的西方医学革命,向中国  的蔓延和西医的崛起,使中医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西方医学家  在鸦片战争开始,带着对中国落后的歧视,和对中医的偏见,长时期拒绝中医  进入世界医学的金字塔殿堂。曾几何时, 中国也兴起了一股中医无效论的风波。 然而,人们忘却了中医完全是一个民族在与死亡搏斗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是以  人体实验为代价产生的理论。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多次与大瘟疫做斗争的大拼搏  过程中,从死亡线上记录而形成的经验真理。比如,在公元 171-185 年间,中  国就有数次流行性传染病大爆发,最严重的就是伤寒的肆虐。曾夺去了数千人  的生命,造成东汉末年十室九空的空前浩劫。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在这种  劫难中诞生的。张仲景出身在汉末一个大家族,家有二百多人,仅仅十年就被  瘟疫夺去了一半的人口。张仲景就是在“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的历史背景下行医,与大瘟疫进行顽强斗争,在与死亡搏斗的过程中夺回了无  数人的生命,并研究总结发展产生了一部划时代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后为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整理,成为世界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 -  《伤寒论》。

“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 这是张仲景的医学理论核心,对瘟疫流 行的原因, 张仲景认为是外界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瘴气、毒气等。 这就是拉马克在一千多年后才发现有的机体变异的法则:有机体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法则。他们的共同之点, 就是要把疾病看作一种不利于有机体的变化、 变异。张仲景的伤寒论就已经触及到生态与环境和微生态这一环节。然而,我 们包括西方医学家,并不能用一千多年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和 21 世纪医学 的成就来要求他们,去认识张仲景对致病微生物一环的缺撼。

事实上,从本质讲风、寒、暑、湿、燥、火……这都是环境基元的表达, 用现代的语言说,风是大气环流;寒暑是四季温度高低变化;湿燥是潮湿;干 旱是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对水分作用的评估与形态,火是能量的表达;瘴 气和毒气可为微生物致病的朦胧认识,是化学毒物……这一切都是对微观生活 环境影响导致环境与人, 有机体生命不适应而致病的机理、规律的认识和表达。

《伤寒论》共 5 万多字, 论述了 3917 条治法,  113 个医方, 共计 22 篇, 是中国历代医学家必读之经典,秘而不传。可见它对中国医学保健与治疗发挥 的巨大作用,千百年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

中医是整体经验生态医学。整体表现在大小宇宙体系统一的“天人合一”, 经验体现 2000 年中华民族与多次大小瘟疫斗争的实践, 生态体现在《伤寒论》 和《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这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我们认为:西医对中医的困惑,与西医历史形成的特征分不开。虽然西方 医圣希波克拉底也经历了和东方医圣张仲景同样有过大瘟疫死亡斗争的经历。 他在公元前 431 年开始的瘟疫肆虐大死亡中,在雅典发现了全城人,只有铁匠 没有被传染上瘟疫。从而发现了火可以防疫,便让全城人都燃起火来,就这样 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此时,希波克拉底同样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火烧死 了致病微生物,可见西医也同样经历了一种经验医学的早期过程。随着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达·芬奇开创了人体解剖学和维萨里《人体的构造》的 问世,才蕴育了西方实验医学的萌芽,随之诞生了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和伽 里略一起奠定了西方实验科学发展的路径,使西方医学进入注重局部分析的定 量分析与实验科学的康庄大道。事实上,现代医学的开端多被认为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磺胺类和青霉素进入药典为标志,西医也就形成了完整的医 药体系。在此之前,西医多处于有医无药的状态,与中医先药后医,医药同步 有很大差距;如,以神农尝百草和《百草经》为标志,开始的药食同源,医药 并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标志着中西医在早期已经分道扬镳,西医更多是 关注局部实验分析;而中医始终坚持整体经验生态医药并行理论。这里中医学 的优势在于 2000 年多年的药食同源,医药并行的整体生态。这种优势在 21  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引发的人与环境矛盾趋势中逐渐显现,愈来愈强。这在 2003 年世界性非典型肺炎流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非典元凶的确定,中 国虽然晚了一天发现 SRAS 病毒。然而,对非典型肺炎的治疗过程中,中草药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在小汤山医院愈病例中,显出亮点,与抗生素无奈非典, 形成鲜明对比。

1982  5 月,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莫菲特医院病房中,一名新生儿死 于对盘尼西林头孢霉素和萘夫西林具抵抗力的葡萄球菌。这已经显现出大量耐 药的“超级病毒”的诞生。30 年前,1952 年盘尼西林刚刚诞生时,可以 100% 地摧毁葡萄球菌。抗生素在 40  50 年代,以最高尚的意图引入世界奇迹般的  药剂,已经为未来的世纪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人类也没有想到,抗生素也创造 了奇异的怪物。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信病毒从根本上是可治愈的西方人 而言,令人震惊的是不可治愈的致命疾病的复苏,像猩红热、白喉、白色瘟疫 肺结核……等都已死灰复燃, 更可怕的瘟疫是由人类性解放创造出来的艾滋病, 它迅速席卷全球。西方药物对此束手无策。 1982  8 月,艾滋病在美国发 现短短的 20 年,已经存在感染者 6000 多万人,其中 1/3 已经死亡,并以每年 310 万、每天 8500 人的速度增长,构成了对西医历史上最大的挑战。此外,疯 牛病、禽流感、猪蓝耳病等新的动物传染病在不断出现, 威胁人类的西尼罗病毒、 埃博拉热、SRAS……都无法用抗生素制伏,这些和旧瘟疫的复活,已经从多个 层面对西医的局部实验分析医学形成了潜在的危机。

这里,中医和西医还存在一个历史性观念差异:中医自诞生之日起的核心 医理就是“治未病”(《黄帝内经》名言),把健康防病作为医学的根本,医 生的神圣职责不是治病;医生的核心价值是治未病。这和希波克拉底的名言: 医生是帮助病人的基本相同。比如, 今天 当人们呼吁看病难, 看不起病的时候, “治未病”的理解,就会十分深刻。假如,每个人都贯彻了中医的核心思想 理念,就没有人去医院了,这样又有谁去看医生呢?更不用给医院交钱,这样 就根本上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了。这是西医对中医困惑的 又一种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反映。

1962 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把生态学推向了人类文明的前沿,她用 40 年地球环境被人类发展经济而破坏的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把人与自然的矛 盾,经济发展与破坏生态环境的矛盾, 提高到前所没有的高度。当文明用生态学, 特别是微生态学,量子世界理论来审视西医对中医的困惑时,破解起来就显得 更加得心应手,更符合现代科学规律和科学事实。

 

 对中西医古现代科学发现的对比

 

2003 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由美国霍金斯大学教授彼得·阿格雷和洛 克菲勒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金农获得,表彰他们在研究细胞膜水道和离子通道的开创性贡献。

离子和水密切相关。麦金农通过实验发现离子通道:当离子过细胞膜时, 不同的细胞通过电位变化发出信号,控制离子通道的开启关闭。同时,离子通 道通过过滤机制,只让钾离子通过,而不让钠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理论对了解 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功能十分重要。

19 世中期, 科学家已经猜测到细胞膜上有许多水分子和存在水进出的通道, 每秒大约有几十亿个水分子通过。阿格雷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通过实验发 现,细胞“城墙”上的水通道,使转化为水溶液的养分、矿物质、化学物质,

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随水溶液,在细胞膜水通道进进出出,完成细胞的多种   功能生理需要。1988 年,阿格雷成功地分离了存在于血红细胞膜和肾脏微管上   的一种蛋白——膜蛋白, 这是一种“水通道蛋白”,“膜蛋白就构成了细胞“城墙” 上的水通道。”一旦去除了这种蛋白,细胞就失去了吸收水分子的功能,这种   水通道蛋白的特殊结构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它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   的细胞中, 它的种类很多, 仅人身体就 11 种,在肾脏中起到关键的过滤作用。  阿格雷研究证明,通常一个成人每天要产生 170 升的原尿,这些原尿经肾脏肾   小球的水通道蛋白的过滤,其中大部分水被人体循环利用,最终只有约 1 升的   尿液排出体外。

让我们把这一现代医学生理学研究成果与公元 100 多年,中国古代神医华 佗对人体水道的理论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中西医在生命量子世界有着共同的 认识和发现。相比之下,中医更超前。

神医华佗在 1800 多年前,研究明确提出了人体水道和人体水循环,并强 调人体水道的特征是“水道无形”。华佗在《华佗神医秘传》一书中,揭示了 人体水道的秘密。他说: “水道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曰霍乱,下 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其形也并曰孤独的之府,而卫出于上, 荣出于下。

华佗在 1800 多年前,就能区别人体水的色泽, 认为玉海水有十色, 他说:“有 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辛水、风水、石水、暴水”。这在现代尿化 验研究都得到证实。青水为尿蛋白,赤水为尿中有红血球,严重为血尿,黄水 为黄尿(上火所致),白水为尿路清长色白,黑水即黑尿,辛水即尿有辛苦气 味,风水尿连风动,石水为尿现结石,暴水尿长而急,气水尿有气泡。华佗对 每一种水在脏腑的起源、流经通道, 研究得十分精确细微, 说: “水根在眸, 循环在肝、心、脾、肺、肾、胆、胃、膀胱、小肠、大肠……这实际上就是, 水道普遍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器官,流经人体一切细胞,脏腑和间隔膜的无 形之中。华佗观察到十种水都能散发到面、胸、腹、脚、足、四肢、腹口、腹、

 

全身……这完全是对水体微生态的描述,并表述了人体水道无形的循环特征, 可以从一个脏腑流经另一个脏腑,从内到外一直散发到皮肤,以不同的颜色表 现出来;人体水道无形的实质就是现代水体量子态在生命微生态的表述。事实 上,华佗的水道无形,延续了《黄帝内经》的观点,在《黄帝内经》水热穴论 篇第六十一中,有这样的论述: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歧伯曰:肾者,牡 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圣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 逢于风, 内不得入于藏府,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玄府, 行于皮里。传为脏肿, 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其中“湿以濡之”而布局于五脏六腑,调配了自然界的基本湿度,使万物 得以濡养,滋润。所以“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则死。”

《素问·五机真藏论》对脾脉论述曰: “然脾脉浊何主?歧伯曰:脾脉上也, 孤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脏气之源在于脾。

从《黄帝内经》到华佗的水道无形, 都与《周易》的水地说休戚相关 乾为天,  坤为地,坎为水,天地之间唯有坎水。所以《周易》乾坤之后,屯蒙六卦,皆   不离水。正是:水盈天地之间,水为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就形成了中医   水地系统理论——坎为水,主肾,坤为土,主脾。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脾为人   之后天之本, 人身之有本, 如同树木之有根, 水之有源。这完全是“天人合一  的经典。

为什么肾是先天之本,从四方讲,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之一源,水使于  “天人合一”。另外, 胚胎在没有身形之时, 已先有两肾。所以肾为脏腑之本,  十二脉之根, 呼吸之本, 三焦之源。正因为人胚胎始于肾, 肾只能是先天之本。  2000 多年前,没有人体解剖学的时代,这种微观认识的确是 十分超前的微 生态观点。

为什么脾是后天之本呢?就因为婴儿一初生,就必须进食,以营养自身,  一天不食就因饥而泣哭,七日不食肠胃会涸绝,导致死亡。这些都反映了易理 阐发人体脾(水输布气血津液于全身的生理现象。水生于一,为化生万物之源, 于是又回到了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天人合”)。

为什么中医把水视为“天之一源”!就在于水营卫先天生命(肾之本), 这和西方有水才有生命的理论一模一样。我们从西方生态学理论的水圈观点来 认识中医水地论,就能感觉到与“天人合一”相仿。水圈理论的要点是:地球 表面 71% 为海洋, 陆地表面和地下都有水存在, 气层也充满了水气和小水珠, 水圈分层交错;水有三态变化, 地球两极的水以冰态存在;湿度由气态水构成, 降雨量对陆地环境影响最大,其多系由山地和海陆分布影响,海陆温差会形成 季风,空气蒸发影响动物、植物水分代谢,蒸发力取决于相对湿度和饱和差与

 

饱和差成正比,与相对湿度成反比,并与温度相关。

我们只要把中医的水地论和西方生态学的水圈理论直观对比一下,就可以  看出两者的出发点有着截然的不同。中医的水地论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整  体生态观,把天、地、水、人融于一体,并从宏观的天水、地水、人水、深入  到微观的肾水,水道无形的微生态内境界, “湿以濡之”而布局于五脏六腑,  客于玄府行于皮。可见中医水论始终把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整合于“天地 之中,统一在微生态的量子世界饱和之中。西方的水圈论更多的是对水存在的  局部定量描述,基本是延续了西方单学科实验科学的定量思路,只讨论水在地  球的分布,水的三态与分布:地上水、地下水、雨水、雨量、湿度、温度、季  风、蒸发……的相互作用,是纯自然的,并没有把生命的为生态融于其中,完  全是刚化性的水研究;只有在讨论蒸发力时涉及动物、植物的新陈代谢。于是, 我们就能理解西医对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生命学的困惑,完全出于方法论  的差异,是整体与局部的反差,是对两个世界认识的差异。

事实上,西方理论家对这种反差早就心知肚明。布林顿在 1973 年曾深刻 揭示了东西方的这种认识反差的根源。布林顿(Byinron)说:

“西方人通过分析来理解事物——而把事物分解后又恢复原样。东方人试 图综合地把握事物——即将其看作整体通过神秘的直感而非智性的合理化方法 来理解。比如,在西方,词是通过组成它的不同字母来理解的,而在东方,词 是通过一个单一的符号来把握的,就像汉字那样。哪个汉字都不表示局部而是 代表整体,各个相关部分就是围绕这个整体组合起来的。因此,西方人发觉很 难理解禅宗佛理或贵格会教义,因为这些宗教表现的不是智性分析的结果,而 是本能的感觉之结果。

布林顿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讲, 对破解西方对中医的困惑是中肯的。然而,  这里还带有一些傲慢与偏见,这里要着重提到“本能感觉之结果”不可缺少的   经验,通过实践检验得到的真理检验,与宗教是皆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张仲   景的《伤寒杂病论》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自东汉到晋几百年里,中华民   族与瘟疫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张仲景的致病原理,最早就揭示了在有机   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机理,这与拉马克到达尔文的现代理论完全相同。张仲   景认为“其伤于四时之气, 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 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这就是四季环境变化使有机体致病的拉马克原理。

这里的四时之气,就是环境、春风、夏暑、秋温、冬寒都是四时之气。

张仲景给伤寒定义为: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病也。

张仲景说明受环境变化有机体有时会立刻致病,有时不会立刻致病,有时

 

潜伏到一定时间发病, 寒病就变成了温病、暑病;并揭示了有机体内在寒、温、 暑、热的生态变化的寒(环境变化)致病理论。对此,张仲景进一步分析寒在 四时的变异。他说:

是以辛苦之人,春至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 行去,春时应暖,而多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和其时而有其气, 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者时行之气也。

这里,张仲景明确指出环境(四时)变化(气候不正常),是有机体生态  改变的致病原因。他在进一步全面讨论了春(立春、春分) 、冬(立冬、冬至) 阴阳寒暑变化致病规律后,总结说: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 于是对应了《黄帝内经》的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的,生命随天地环境变化而变  化的法则了。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每一方剂,都剔除了那些与自己医  学实践经验相悖的错处,都是“本能的感觉之结果”的精华,剔除那些不符合  真理的成分,确保每一方剂,药到病除,显示出中医药灵验的真理之光。

 

 一个沙锅一包药七分水的微生态

 

我们说,中医是“天人合一”整体经验生态医学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中  医药学理论传统方剂学的微生态属性。中药的本源来自食性,它产生于神农尝  百草的药食同源!在中国古代, 从原始人类对食物性质的识别开始, 就有了(草) 药用的实践经验总结。传说,神农尝百草是因为,很多人因吃了有毒的植物就  死去了,神农为了甄别哪些植物能食用,哪些植物不能食用,就开始自己亲身  品尝,他走遍山野,品尝了所有的植物。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甚至昏  死过去,但仍然坚持, 终于查清楚了百草对人身体的益害作用, 用自己身体力行, 口尝的身体实验,记录产生了《本草经》, 一直流传至今,延续发展,才从汉  代的《伤寒杂病论》集成了晋代的《本草经》, 最终结晶产生明朝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世界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阅读了数千部书,276 部医药 书籍, 历经 27 年, 结合自己行医经验, 完成的历史划时代著作。从《本草经》 到《本草纲目》研究形成 52 卷,190 多万字,药物分 16  60 类,早已超出欧 洲博物学的药物学专著,继承了神农开创的微生态药物学传统理论和实践。

中医微生态药物学的最简单的标志,是一个沙锅一包药七分水在温火中煮 的为生态特色, 这种特殊的微生态药物方剂, 创造了中医疗效的奇迹, 这在《千

 

金方》表现的最为经典。《千金方》是唐朝“药王”孙思邈在公元 652 年完成 的又一医药巨著, 是他 50 年行医博采各家方剂, 继承了神农、扁鹊、华佗“天 人合一”整体微生态经验医学的传统,结合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千金方》 收集了 800 余种药物,突出表现对中草药微生态特质的研究,得心应手地运用  为生态理论,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医药学。对于孙思邈开拓性贡献,后人誉称 “药王”;可见中医药物学,是自神农尝百草开创的,以人身体实验为基础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产物,是行之有效的医药学圣果,所以才一直延续  2000 多年。这就是为什么在日本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只要是中医药经典 方剂,从来不需要药检,可直接生产投放市场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用现代药 理学,无法让世人理解中医古方剂药到病除的神效呢?而且,更不能从西医定  量分析的科学找到除病的机理呢?原因就在于,中草药药理和每一古典方剂都 存在两个世界平行状态, 存在一个可视的经典世界, 一个无法看到的量子世界。

由于中草药用的完全是一株株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每一方 剂都是由一物种的个体植株, 在活的植物生长过程中, 都处于一个微生态系统, 它的活的根、茎、叶、花、果、实……都富有其自己特定的微生态属性。以树 木为例,森林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微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点西方科学家是公认 的。戴维·K·赫斯特就以社会化的变革振兴模式, 描述过森林的微生态循环,  他说:

“一片森林就像所有的复杂组织一样, 是由许多较小的组织, 结构组成的, 所有这些较小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同时也都有自身的变化过程。很多这一类 的子系统——例如,群生在一起时——都是‘微型’森林,其行为与整片森林 的行为相似。‘这片’森林的整个循环是总系统的一个自然特性。在任何一个 特定时刻,森林里总会有某些部分处于生态循环的某个阶段上。

我们把这一生态科学观点,嫁接到森林——树木,直到每一棵中草药活体 的微生态特征中,就可以这样描述:所有的中草药都曾是一个活的复杂微生态 组织,是由每一株微小的草株的更小的微生态组织结构组成,所有这些每一中 草药株的微小生态都相互作用,都有自身的变化过程,很多中草药株的微生态 小系统配伍组方到一起时,都是一个“微型”系统的微生态,每一草药植株的 微生态小系统,都带有微型生态的自然特征。

赫斯特接下来论述说:

“这里所说的成长、维持、毁坏和再生诸阶段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期,是 自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规律。由于这些复杂系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所以 发生变化的时间并非是必然的,但是,多数生态系统,似乎都要按上述顺序以 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历这几个阶段。由于循环是连续的,所以人们对各阶段所

 

做的编号是任意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讨论。我们的讨论将从传统意义上的生 命循环之起点—— ‘出生’阶段或生态学中所谓的‘开发’阶段开始。”

这里就暴露出复杂系统的各个差异和不同变化的连续过程的随机任意性,  和阶段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 我们无法看到, 认识测定复杂系统内在“发育”, 微观存在的小系统状态的另一个世界——量子世界,这是“量子跃迁”和测不  准原理在微生态系统理论的必然反映。于是赫斯特的森林生态循环的“发 阶段, 就进入了无法用局部定量实验分析搞清楚、弄明白的无穷循环的生物“暗  物质”之中。以此类推,中草药的任何一个物种群落和任何一物种的个体植株  都和森林——树一样具有另一个世界,微生态的量子世界。这是无法弄明白的  无穷循环的生物“暗物质”。

也许,有人会问,这与一包一包中草药并没有什么关系的呀?不!这里的  关系十分密切, 因为任何植物个体的死亡的干燥部分, 例如根、茎、叶、花、果、 ……都浓缩了该植物活的微生态微小系统固有的传导因子,如果不霉烂,随  着水分蒸发,本性仍然存在,这就是中草药有药物价值的原因。也就是说,每 味中草药保存了自己植株成熟或离土时的微生态的量子活力与量子状态,和其 所固有的微生态属性,以及所有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的转换物质,保留了量 子世界的所有属性,这是有别于经典世界的生态。这就是中医药学的精华。也  是现代药理学 2000 年无法理解中医经典药物学、方药剂, 药到病除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们说一个沙锅一包药七分水的微生态方药剂学的理论根据。

为什么公元 200 年成书的《伤寒杂病论》绝大部分为汤剂?在 113 方中有  4 方,有丸 5 方,其余 104 方全部为汤剂,其原因就在于用水尽可能地还原 中草药原来的微生态状态和药用功效。

我们从中国古代医圣药王精湛的组方艺术,紧紧围绕中医微生态原理布阵 的法门,可以看到一个沙锅一包药七分水的微生态秩序的存在。中医将每一个 复方方剂都借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结构层次, 把方中的不同药, 分布为“君、 臣、佐、使”排列出主次轻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小小的微生态系统,这更 有利于融入生物的量子世界,融入微生态集合形成的网络大系统,调理恢复大 系统有机体(人)的生态平衡。

科学家、经济学家把社会看作生态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共识,赫斯特   就说:把生态系统“这一模式称作生态循环, 加以修改后被应用到社会组织中。  当文明从这一循环的不同阶段着手研究几个商业组织的发展过程时,该模式的   动力机制及其各个方面会变得愈加清晰可辩。”对这一段论述,我们运用逆反   思维去认识,中国古代药学家的良苦用心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社会模式形   成的理论《周易》和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同一辙,出于对朴素微生“天人和一 

 

和谐理念的共识。以经典药方六味地黄丸为例, 其方最早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  8 味的肾气汤, 后由宋代名医钱乙去掉 2 味佐药成方, 成分: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其中:君药为地黄, 臣药为山茱萸, 佐药为泽泻, 佐药二为牡丹皮,使药为茯苓,山药列佐药之尾,级别最低,相当于百姓。一  个小小的药方, 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生态社会, 存在阴阳平衡的玄机。只有这样, 也只有这样整体经验生态医学的方略,才能最方便地由一种微生态分支小系统  融入人体的大系统, 有利于人体微生态大系统的养护和调理, 恢复大系统(人) 的微生态平衡。

“竹焚不毁其节”这表述了植物的本性并不因为火烧而消失。今天,科学 家从一小块皮屑, 一小块组织, 就能测出一个有机体的基因组排序, 这说明动物、 植物的微生态基元或微观生命元的微生态存在状态的真实性,并不因有机体的  死亡而消失。所以,微生态也能在其残骸的碎片的任何小系统的分支中,存在  永远不消失。这从 1000 年前,中国宋代真宗年间的道士送仙方的传闻,可以  得到进一步的理解。

真宗年间, 天花肆虐, 死于天花者无数。丞相王石担心自己小儿子染上天花, 偶然听到传言,四川峨眉山有一位道士,有预防天花的仙方,便请来道士。道 士进到丞相府,取出一小点药粉,吹入一个小竹管里,拿起小竹管将药粉吹入 丞相的小儿子的鼻孔中,并说十天之内,孩子会发烧,出现一些红色皮疹,再 过两天, 烧退疹消就永远再也不会得天花了。丞相王石并不怎么相信。没想到, 不久,更大的瘟疫就来了,小儿子果然没有被传染上天花。自此,人们争先恐 后用仙方预防天花,后来人们才知道,仙方的粉末,原来是天花病人身上的干 痂研成的粉末。道士把这叫种痘。晋代曹洪有《肘后备急方》,有人称这是以 毒攻毒。为什么一点点干痂研成的粉末,就能预防天花呢?因为干痂研成的粉 末保存了天花病毒的本性与活力,和传染天花的全套染色体基因序列;就在于 微生态分支的量子状态,在粉末中以粒子状态存在着多种平行态,随机潜存。  这是十分普遍的微生态属性。

1798 年,英国医生琴纳通过实验发现了牛痘对天花的免疫功能,这和 800 年前,中国道士的仙方一一模一样。从此,世界就用种牛痘来预防天花了。

1868——1885 年,巴斯德在研究法国蚕病和鸡瘟疫时,以病死的蚕体和用 瘟死的鸡汤做成鸡瘟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开创了免疫学,此后,巴斯德又 用免疫法制服了炭疽病、狂犬病……至今,已经形成广泛的现代免疫学理论与 实践。这和中国峨眉山那位道士的仙方存在相同的原理。

对此,让我们再引用一段赫斯特的论述。他说 “生态系统进化的第四阶 段是系统的重构,这是生态循环中最短暂的一个阶段,而且其动力机制很难观

 

察到。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结构在第三阶段解体后,人们很难将组织和‘它所 处的’环境分开;隔离和界定两者的分界消失了。”

干痂研成的粉末的复杂自然体系模式的四阶段是:成长、维持、毁坏、再 生。假如我们把毁坏(第三阶段)到再生(第四阶段)放到具体的某物种个体 的层面,就相当于从森林进入到一棵树木(每一种草药的个体植株 - ), 坏就变成了死亡。任何有机体的死亡是短的,一瞬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也就 是说,从一个世界转化,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这就是为什么赫斯特认为: 这是生态循环中最短暂的一个阶段,而且其动力机制很难观察到,此时组织和  毁坏仍难分开,这里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赫斯特没有提到,就是个体死亡它的  微生态并没有和生命死亡一起消失, 只不过微生态从经典世界进入了量子世界, 从人们可看得见,可感觉到的生命状态,进入到人们感觉不到,而认为是“无 生命”的状态。然而,  “无生命”的状态已经把有生命状态的微生态输出带去。 生态学家早就认识到这种微生态转换输出,但是他们只这把当作为元素输出或 能量转换和守恒,并定量研究得十分精确。如图,科学家计算了一棵树——树 叶、树干、树枝、树皮、木质部不同元素的被保留量, 分别回到土壤或输出量。 这里统计的元素,主要是 K、Ca、Mg、N、P、S……如果我们把这种分析升发开 来,树叶、树干、树枝、树皮、木质部处,在生长的微生态状态,不单单处于 K、CaMgN、P、S……的不同元素生态微循环状态,而还必须有细菌以及各 类相共生的特定微生物、水分子、空气、光合作用的微观生命元……也就是说, 它必然对该物种群落所处生态位的所有生物习性需要的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 进行微生态输出,并随着个体生命的死亡,转入量子世界。这就是中草药的微 生态原理。每一种草药都带有这种微生态属性,每一方剂又都按中国阴阳平衡 “君、臣、佐、使”的阵法组方布局,就形成了一个沙锅一包药七分水的微生 态经典。为什么中医熬药讲究用沙锅、文火, 就在于, 从一棵树、一棵草, 到《本 草经》中的所有草药(植物),都成长这种微生态的某一生态位。这样中医的  每一味草药,就都会从它所生长的土壤微生态中,输出带走一定微味生态元, 而不仅仅是矿物质元素,于是每一味草药就从经典世界进入到量子世界,保存 了随机的量子态属性。

此外, 还在于生物微生态对土壤的依赖, 当一方草药进入沙锅中熬的过程, 沙锅以硅为主要元素的一些矿物成分,就补足了土壤未能随死亡植物一齐输出 的缺环。中医从 2000 多年前就运用汤剂,一方面在于任何草药都可以最大量 地溶于水, 水溶液是微生态中医方略的第一选择, 另一个要点:加温(加热  加温起源于古老的炼丹术,也是世界西方化学的母体。它使于每一味药的有效 成分在水溶的微生态中,相互作用,混合形成一个方剂设计的微生态效应而尽

 

量多的融出,充分利用药性,有利于实现与有机体微生态的阴阳平衡。这就是 中医微生态方剂理论要达到的理想治疗目的。

事实上,这一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微生态网络循环作用, 赫斯特从社会组织变革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这种复杂性认识得相当深刻。 他说:

“在生态循环第四阶段,通过众多的再生途径,这些沉浮彼此松散地联系 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型网络,其中有些过程分解掉劫后残存的东西,有些过 程则对资源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当整个系统通过联系松散地网络被调动起来 后,植物、昆虫、和动物似乎能和谐相处了。营养物垂手可得,阳光和水也随 处可见, 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就可能获得这些资源。森林再次变成猎人的环境, 又具有好高的负荷能力,并且有利于生物快速生长。生态空间进入了使各种各 样小型 r 一战略有机物再度繁茂的阶段。在这一大气候范围内,任何事情在这 个远非平衡的系统中都可能作到。

这里赫斯特描述的就是微生态系统变化,当一剂汤药,带着微生态极小的 分支进入新的有机体复杂性状态时,就进入形成生态大循环系统,最重要的是 与微生态系统的融合循环,达到平衡紊乱的新陈代谢,进入一个活的新的生态 空间,使各个小型 r 一战略有机物再度繁茂。于是从量子世界又进入了经典世 界(进入人体平衡人体阴阳)。

这就是中医药学一个沙锅一包草药七分水的微生态原理。

 中医微生态原理的历史淀积与物证

 

我们说中医是世界上第一大营卫生命的奇迹,可惜至今不为世界普遍认同 和接受。为什么这样说呢?奇迹就在于,中医药从一诞生起,就揭示了古朴的 微生态理论,这从一个沙锅一包草药七分水的微生态事实得到证明,另一个方 面,就是中医的经络学。《黄帝内经》中《灵枢》详细论证了人体的经络,提  12 条法则,并与脉解一一对应,浑然一体。其本质就是揭示了有机体的网 络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对应。所以素问脉解提出六经配合 12 月,阐发了四时与 人身五脏相动的关系。其结论是: “经脉者, 所以能决生死, 处百病, 调现虚, 不可不通。”通经脉的医法,就是“砭”!

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 对砭的解释是:“砭, 以石刺病也。”

这是旧石器时代中国人用简单石器,剖臃疮排脓肿治病的记载。随着火的   使用, 先祖发明了针灸术。《诗经》曰: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抒发了人们以艾草为燃料,烧灸哦、针刺病位的药用情怀。我们从甲骨文的医

 

字看,可形象地看出,仿佛一只持针的手刺向一个人的背部。从经文的象形字 灸的图象看,又仿佛在人的腿的四周用针灸灼的形象。所以孟子感叹说: “七 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上述文献记载, 均构成了中医药的微生态原理的物证。

事实上,其理论就来自《黄帝内经》对人体脉经、穴位经络的生态网络的 神奇论述。

如果说, 中国太古时期人们在使用火的实践中, 发现烧灼人体的某一部位, 可以减轻病痛,由此产生了中国的针灸术,这同样是对拉马克生物随环境变化 而变化法则的运用。事实上,在西方历史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延续用火烧红 烙铁,烙伤口治疗的习惯,两者不同的只是,对火在有机体的宏观与微观生态 的认识和运用。

让我们从《黄帝内经》九针论来证明中医药微生态原理的真缔:

“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时,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  八以法八风,九以法九野。”可见,九针对应的是人体与环境变化的环境基元 与人体微观生命元的相互作用, 是拉马克法则的具体在人身体微观层面的运用。 这从黄帝对九针对应的论述能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如,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 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 一而九之, 故以应九野, 九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九针对应环境基元是什么呢?

一是天。天是阳。

二是地。地是阴。

三是人。人能生而成长,缘于血脉。

四是时。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五是音。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音与阳别。

六是律。律者,调阴阳四时而舍十二经脉。

七是星。星者,人之七窍。

八是风。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九是野。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由此论可见,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是宏观环境因素;六律、七  星、八风、九野是微观生态因素, 用现代生命量子力学衡量, 大体可看作:1-5  是经典世界范畴;6-9 是量子世界范畴,两个世界,相互平行,相互变化,相  映成辉。比如,五脏应天,肺五脏之盖,皮是肺合阳为天,均是“天人合一  的和谐统一。又比如,时,就是地球气候的四时和八方的风季。风于经络中,  就可能生病。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的变化,如果生病,以针治之。这就进入了

 

微生态的皮肉,这里环境基元,就存在宏观与微观生命元的辩正治疗和微生态 平衡。

从微观生态理论看,如,六律、虚邪客于经络。客,就是进入人体经络产 生暴痹, 是疾病的一种原因, 表现出天人相应的微生态变异机理。再例如, 八风, 八风区别于四时八风, 八风是指人体股肱八节, 即关节、骨、腰、脊节、腠理…… 遍布的经络, 是人身体微生态生命元的起、承、转、合的微观变化生理结构机理, 是对人体微生态变异的描述。如果,进一步深入发展下去,就从八节腠理进入 皮肤,即人的节肢与皮肤之间,这就是九野,九野如风水之状,其变化万千, 完全处于一种动态状,又是人肉看不见的微生态层面,这也是对微生态阐述的  精微之渐。这从毫针的法于毫毛,可深入理解。这里,在进一步的论述中,歧 伯把九野与人身的足、手、咽喉、首头、腰尻、六脏……的变化与春分、立夏、 夏至、立秋、立冬、冬至、 ……气候变化相应,得出针灸治疗的规律。

“形乐志苦, 病生于脉, 治之以谷刺, 形苦志乐, 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 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九针十二经脉,就从人体微生态的标本与气街,四海诸理论,构成了经脉 理论和针灸治疗的中医微生态方略。随着人体微生态中医经络学的发展、完善, 日趋完美,到了 1027 年,北宋仁宗年间,就出现了“天圣铜人”经络针灸等 身模型,成为中医微生态原理存在的物证。

“天圣铜人”是世界上最早揭示人体微生态经络的直观模型、教具,它与 成年男子体形相等,表面刻有 14 条经脉,沿脉两侧共刻有穴 657 个,人身微 生态网络清晰表露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天圣铜人”由青铜铸造,中空,内有 脏器。与人体实际解剖比例与位置相符,与人体微生态实际情况无丝毫差异, 完美地表达了人体微生态内外相应的点位。可按穴理论人体微生态致病的来龙 去脉,精美实用。

“天圣铜人”是北宋医官王惟一受皇帝御命监制的。并写下《新铸铜人腧 学针灸图经》, 同时将经文刻在石头上, 可惜今天图经石刻只存留了 5 块残片, 成为中医微生态原理的珍贵物证。遗憾的是: “天圣铜人”在明后失传。今天, 在俄罗斯和日本保存的只是“天圣铜人”的翻版。中国现在有的仅仅是明英宗 铜人、嘉靖铜人;清雍正铜人、乾隆铜人、清小铜人、藏蒙的针灸铜人。

从上面的讨论,完全可以看出, 《黄帝内经》的经典经脉科学理论是以 体微生态阴阳平衡,与天地人理论,水地论相互贯穿的“天人和一”的结晶, 是易理大自然相应的生态理论。它揭示了生物学微生态结构微观生命元和环境 基元的应季结构、功能变化, 并把微生态经脉溶入宏观生命生态网络, 从时空、

 

四季变化与人体四维血气运行系统的周期复杂变化规律中,理出十二经脉、九 针相互对应的 657 穴,循经施治的微生态治疗原则,并将微生态中草药汤剂, 与人体微生态变化的脏腑经脉学相结合,贯穿以草药归经,以针灸调理,形成 强身健体的整体经验微生态中医科学体系,2000 年延续至今,卓有成效!

这种“天人合一”整体经验生态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人体实验基础之上, 是建立在人体微生态的量子理论之上, 它不同于西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理论, 也也不同于磺胺、青霉素为标志的西方药学革命开始的定量单一成分的西方药 学。从本质上说,它是两个体系,两个世界平行理论学说的历史淀积,中医药 学有最超前的科学性,其核心就在于它揭示了环境基元与微观生命元在微观生 命网络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四大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中 国医药学体系。它在 5000 年中华文明中,为中华民族鼎立于世界东方立下千 古功勋!

我们认为:假设世界因某种灾难有过科学技术和文明社会的历史大倒退, 甚至倒退一千年,此刻能坦然独存的唯有中华民族。因为到那时,灾难会把一 切现代文明的科学实验仪器毁于一旦,电力供应和一切动力都不覆存在……人 类仿佛又回到洪荒时代,只有草木和很少的动物……此时,能保证人类健康存 在的只有中草药, 于是一个沙锅一包草药七分水就成为世界最伟大的生命襁褓。 于是,世界有火就有生命,有中草药就有健康!

今天,全球变暖,地球温度升高愈演愈烈,不断出现地区性大灾难,面对 世界毁灭性大灾难突发的可能性,人类重新认识中医中药的微生态原理,并把 这一世界宝贵文明遗产推广到全世界,该不该是当务之急呢?!

即使我们的这种假设不存在,让全世界人民理解中医中药微生态理论、原 理,接受中医中草药微生态方略,共同占有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无论从现实 还是长远的历史意义,都是巨大的。它有着无与伦比的潜力和巨大的优势。这 可以从日本明志维新以来,引进国医,对日本国民健康的良好保健的事实得到 证明。

那么,为什么近代,特别是近 100 年间,中医药学不为西方国家认可呢?

原因很简单,西方科学,特别是西方医药学,从整体上,远没有发展到中 医药学微生态的科学层次,西方科学家没有从自己发明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去研 究中医药微生态原理;他们不承认,也不认可生命的量子世界是不可能用定量 分析来认识的,他们的国际惯例——评定出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也无法 在微生态的分支上任何一生命量子态得到相应的反应,也永远不能用这种惯例 测定相应的微生态量子分支形成的草药方剂的微生态药性、成分,更无法理解 中草药调理人体微生态平衡的奇效。因为在生命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的一定

 

变化中,永远存在量子世界的神奇变幻的属性,是永远测不准的。所以用西医 的国际惯例衡量检测微生态属性的中草药,就像物理学家在量子世界去检测寻 找经典世界“真实”现象一样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单一成分的西药标准,在微生态变异的生命网络复杂的微观量子 世界从没有安全、有效、稳定的优势存在,单一成分的药物与生命量子态格格 不入,它多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或者是夸大效用,往往对生物微生态存在潜在  的威胁,甚至危害的化学制剂。在微生态变异的复杂变化过程,和人类化学污 染的环境基元、环境与生态日益恶化的未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化学药物, 对其长期疗效的作用,科学家往往是短视的。最突出的例证就是大面积、大量 剂,使用抗生素对生物未来的影响,对此我们尚处空白,仅仅从超级病毒的出  现,仅仅从细菌的抗药性,尚不能评估 50 年,甚至 100 年后对地球生命物的 影响。这里面,最让人提心吊胆的是量子世界的叠加转化效应。事实上,疯牛 病的阮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二恶英、水娱病……都是微生态量子世界叠加转化 放大效应的结果,它们有来无去,正按着卡森不可逆转的法则运转。2003 年世 界性非典大爆发, 引起世界大恐慌, 西方医学并没有找到有效对应的单一药物。 对非典迅猛而来, 又神秘消失也无法解释得清楚;随之蔓延全球的H5N1 禽流感,  2006 ——2007 年的猪蓝耳病,人类也没有良策……禽流感至今仍然不时 突然大爆发。这些动物或人的瘟疫不时流行,虽然还没有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 重威胁,如果我们把疯牛病、鸡瘟疫、猪蓝耳病、口蹄疫、羊瘙痒病……和人 类的艾滋病、埃博拉热、西尼罗病毒、非典型肺炎……联系起来就会感到,人 类的主要动物食物(鸡、鸭、猪、羊、牛)都处在生命的危险线上。虽然全球 性大面积的鸡瘟疫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突然出  现,如果我们把全球变暖的多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导致植食性生物也产生危机 的话,人类将面临大饥荒……这就是卡森的迷惘!我们从化学分析去认识单一 成分药物,它已经进入化学污染的系列。单一成分药物进入人体本身就是进入 人体微生态, 就是进入广域的量子世界, 根据微生态变异叠加效应和转化放大, 人类根本不知道单一成分药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微生态生命元产生 什么样的特殊物质。所以卡森断言: “这种多渠道而来的化学药物的叠加就构 成了一个不可测量的总摄入量。因此, 讨论在任何单独一种食物中残毒量的‘安 全性’是毫无意义的。”

此外,单一成分药物疗效,除抗生素外,很多都没有稳定性,疗效可能随 微生态变化都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不一定高于按微生态原理组成的复方药物稳 定性。比如,对艾滋病,单一成分药物几乎无法战胜这种疾病。艾滋病自 1981 年,在美国发现首例病例,到 2001 年,已经有 2800 万人死亡,并从美国、英

 

国、澳大利亚传向全世界,世界上任何人种都不能幸免,非洲和南亚已经成为 重灾区。科学家何大一于 1996 年推出“鸡尾酒治法”,突破了西方传统的单 一成分药物使用限制, 通过联合用药, 提高了治疗效果。所谓“鸡尾酒治法”, 是一种抗病毒药物的混合疗法。通常将三种药物混合在一起,去治疗艾滋病。  这种疗法可以降低 HIV 的抗药性,阻止它在人体内的繁殖,使人体免疫系统能 够有机会恢复,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当初,何大一的实验是以蛋白质酶抑 制剂混合多种抗艾滋病药物,给 9 名艾滋病初期患者服用,结果,这些患者血 液中的 HIV 数量锐减,呈现出一定疗效。事实上, “鸡尾酒治法”的本质,就 是中药组方的微生态原理在西医药的运用。

为什么科学家普遍认为艾滋病的治疗特别困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在 传播和繁殖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化,会产生很多可以逃避药物治疗的变异株。

那么,为什么艾滋病在传播和繁殖过程中常常发生变化,会产生很多可以 逃避药物治疗的变异株呢?这必须追述到生命微生态变异的本质。然而,西方 科学家为什么已经走到了微生态变异的量子世界大门,而不迈步进入这个奇妙 的世界呢?量子世界已经规定了任何微生物在微生态系统常常发生变化产生变 异株的量子生态分支,对这个量子世界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就是细菌病 毒与宿主的微生态平衡关系,以及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相互作用,影响平衡 的复杂因素。有机体某一微生态分支的变异,就是菌体与人体(生物体)健康 状态的变动,疾病的本质是这种微生态变化产生的微生态变异。因为在微生态 的量子世界中,病菌和正常细菌群落没有明显的界限,微生态变异是一个小生 态分支的平衡失调、传导致病菌形成有利于致病菌的量子微生态系统,这就是 中医讲的“邪气”微生态状态: “歧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 舍于血脉之中, 其寒温未初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它们的相交斗争 如波涛汹涌而起,时来时去,从不停于一处。这就是《黄帝内经》对微生态变 异的细致的描述。

生态学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最早产生于 1966 年,是德国动物学家 E·HaeckeI 在《有机体的普遍形态学原理》一书中的创见,他指出:“生态许 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 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没有特别强调微生物,特别是 微生态。这对科学进入量子力学统治的今天,有机体的普遍形态,必然进入微 生态的量子世界,进入“阴阳平衡”、“天一合一”的就是《黄帝内经》超前 的历史淀积,和超前的历史发现,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天圣铜人”正是这 一历史事件的物证,它和微生态量子世界的存在,都是西方科学家无法改变的 自然与事实。

 

  中医诊断的微生态方略

 

中医诊断四绝是:望、闻、问、切。自春秋神医扁鹊开创诊断四绝,一直 延用至今。扁鹊行游四方, 并不是传说的医仙, 而是有史记载的著名中医学家。 他原名秦越人,渤海鄚州人(现河北省任丘县。)相传黄帝时代有一位叫扁鹊 的神医,医术高明,手到病除,春秋时人们就把妙手回春的秦越人与扁鹊相提 并论,自此人们只知扁鹊而不知秦越人。

然而,中医诊断四绝到底是黄帝时代传说的扁鹊发明的,还是春秋时扁鹊 发现的,已经无法考籍。这里我们只想讨论中医诊断的微生态原理。

如,中医诊断四绝:

望,就是观察,审视病者气色,病态。

闻,听声音。

问,讯问病人一切感觉和情况。

切,按脉博诊断,或把脉。

中医诊断四绝方略,经 2000 多年言传身教的有史记载,到今天,仍然是 中医入门的基本功,鉴定中医医术高低与否,往往视其能否切脉和诊断。

事实上, 望、闻、问、切都不是观察经典世界属性方法, 都是形态范畴的, 难以琢磨,不好把握的动态微生态现象。比如,望病者气色,就是望人的精神 面色,它是有机体动态表象,由于中医的微生态原理,机体内在的微生态紊乱 必然反映到面部气色,影响精神状态。所以这种观察是由表及里地对微观生命 形态的研究、判断。

闻,听声音,完全是靠中医的功力。从病人的声音变化动态的抑扬顿挫, 高低强弱的音态,去发现有机体受疾病侵袭的变化,这仍然是微观量子态的。

问,问答是一种交流,也是病人感觉的表露。通过问讯,中医和病人双方 互动,可以了解某种微观态势。到此阶段,中医已经从自己在望闻中得到第一 印象,通过问理出一条病情的思路,最后从脉象中去得到验证。

切脉,是中医的独家功夫。切诊,就是诊脉。切,含有贴近与合的含义, 是中医用指肚接触病人的腕关节;合,就是寻找符合望、闻、问表征的人体微 生态内在的脉络平衡与波动。脉象是中医的一大发明专利,其中人体微生态妙 理万象,尽在其中。如果比喻的话,有些像西医的听诊器,听诊器是从叩诊法 演绎传说的,叩诊又是从拍击啤酒桶,叩听声音来判断桶内啤酒多少,是不是 空桶的方法演绎产生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医生用指节勾起的背面指节,叩击 病人的胸腔,从胸腔产生的声音来察听胸腔内微生态系统的健康波动情况,并 判断心律和胸腔内微生态活动正常与否,都是一种生态诊疗法,不同的是,听

 

诊是靠听力来判断,切脉是靠手指触压感知脉象,这就把中医的医理、诊断都 统一到微生态变异原理的根基上, 统一到“天人合一”的“阴阳平衡”体系之中, 形成了中医的诊断和医药方略,并融入微生态量子世界的体系之中了。

对于切脉的论述,最早开始于《黄帝内经》。内经,就是有机体内在的微 生态经脉方略和微生态的平衡态。经络先于经脉,脉通天气,脉要精微,精微 就是小尺度、微生态,中医的要领是以平坦调匀为贵。

《黄帝内经》对脉有专门的论述。即,  《脉要精微论篇》。对脉的定义是: 血之府也,有血才有脉,血脉的微生态变异是致病的原因。《黄帝内经》说:

“夫脉者, 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穑者必痛,浑浑轻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免绵其去如弦绝死。

《黄帝内经》对脉象论述得异常精微, 脉有五藏, 脉其四时, 随天地转变, 六合之内,脉有逆,分心脉,胃脉、肺脉、脾脉、肠脉……也可以说是组织、  器官、四肢、腠理均有脉,因为脉独有微生态的属性,中医诊断就创造了行之 有效的察四时脉相的变化,察色、望形、听声、切脉……微生态的诊断方略。

为什么中医的诊断方略 2000 多年沿用至今, 并行之有效, 就因为它经济、 便民、实用、普及。

为什么进入千僖年以后,中国人普遍感觉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呢?  其原因就在于,现在中医和西医一样,更多 地依赖进口高科技仪器检查诊断 疾病。现在的病人, 不管大病、小病, 一进医院看病, 就面临验血、验尿、心电、 脑电图,拍片、CTB ……的各种检查,动辄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让病人 和家属心跳, 除白领阶层和老板之外, 很难接受;有时, 折腾完了, 还不能确诊, 即使确诊, 高药价又等着病人, 一看划价单, 眼睛就长长了。这种高科技诊断、 给药, 确实让老百姓无法承受。相比之下, 二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医治疗和诊断, 就显得格外便宜,格外亲切,只需几元钱的桂号费,一切都搞定了。只要中医 用手一切脉, 对疾病的诊断就八九不离十。这种疗法简单、经济、实惠、方便, 对任何疾病都有效,特别是慢性病,这简直令西方人感到神秘不解。

那么,脉理的深层次机理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打开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卷一、第一段上面就写得明明白白:

“问曰:脉有阴阳者, 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阳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这脉理的根由, 承接了《黄帝内经》的脉理, 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这样“天 人合一”的“阴阳平衡”,就把中医的医理、药理、脉理, 统一到量子世界之中。 与医理“阴阳平衡”对应的是,人体微生态药理, “阴阳平衡”对应一个沙锅

 

一包草药七分水的微生态,与脉理“阴阳平衡”对应的是,人体血脉经络微生 态分支系统的量子状态,这从张仲景对脉法的论述中能得到深刻理解:

“问曰:脉有三部, 阴阳相乘, 荣卫血气, 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 效象形容, 春弘秋浮, 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 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 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 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感,动失纪纲,愿为具阵,令得分明,师曰:子 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这里,对把脉的微生态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几乎是惟妙惟肖。脉既是经典 世界的,可触摸,可感知的,有尺寸关三部;脉又是量子世界的,不可见,不  可知,处于永远运动状态。在人体的一吸一呼,在津液的流通过程,在人体的  随时动作, 都有脉象效应。肺随春秋冬夏, 形象大小均有不相同, 变化永远无常。 这种微观的微生态变化的“态”,还能从量子世界透吸到经典世界,在尺寸关 表现出或长或短,上下波动,突然消失,又突然显现,进退低昂,奇异得让人 心迷意惑,这全部是量子世界微生态奇妙变化的变幻无穷。

更奇妙的现象还在下面的论述中,脉象的量子世界分支系统,能与尺寸关 腕部相关点位的脉波相互对应,产生经典世界的物象实体的微小变化,在经脉 微生态位实现了两个世界的交汇;微观和宏观的微生态互动、应答。对此, 《黄 帝内经》这样论述说:

“尺内两傍, 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 在外以候肝, 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 以候心, 内心候膻中。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竞下者, 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由于《黄帝内经》是古汉语著作,它与中国两千年的文字变化密切相关, 特别是演绎变迁到今天的白话文,就存在十分复杂的文字障碍,这对不懂中文 的西医学者来说,要理解原文,就更困难重重。这里,我们把这段的白话译文 抄录下来:

“尺部脉两旁用来诊侯季胁,尺脉前半部用来诊侯胃,尺脉后半部用来诊 侯腹。关脉,左手前半部用来诊侯肝,后半部用来诊侯隔;右手前半部用来诊 侯胃,后半部用来诊侯脾。寸脉, 右手前半部和来诊侯肺, 后半部用来诊侯胸中; 左手前半部用来诊侯心,后半部用来诊侯胸中;左手前半部用来诊侯心,后半 部用来诊侯膻中。也就是说,寸脉为前,尺脉为后,寸脉诊侯上半身,尺脉诊 侯下半身。而寸脉再前, 可以诊侯胸喉中变化;尺脉之后 就是诊侯少腹 腰, 股,膝,胫,足的病变了。”(这里的侯,可以解释为等待观察、看望事物在 变化中间的情状。) 这就相当于中医在弹指腕部的定位点 - 尺寸关达到观察(看

 

到)脉经与尺寸关微生态相对应的四大组织器官系统的变化,了解由机体微生 态变异,产生变化的某一特定的中间性状变化情况与状态;就相当用人手指的 量子感应性能,来观察到经典世界有机体实在的组织,心、肝、肺、脾、胃、 ……的即时变化状态的微生态变异情况与状态。由此判断,人体各个微生态 分支系统变化,导致器官组织、五脏六腑的经络平衡异常出现的部位和连带关 系,从而诊断疾病,对症组方下药。

由此可见,中医并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边缘的科学,或者是边缘   化的学科,而是研究人体经典世界与人体内在量子世界相互转换状态、而认知   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纯自然科学——人体生命科学。它运用了大量的天文学、物   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历法学……并溶于阴阳平衡统一,和阴阳平   衡系统内外和谐理念,揭示了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在生命状态的复杂变换、循   环规律,把中医机理、中医方略、方剂草药、经脉理论……的复杂系统整合到   阴阳平衡的理论系统之中, 揭示了人与宇宙和谐, 它融贯中西, 自成“天人合  一体微生态两个世界平行的运动法则。

事实上,西方对中医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困惑,正是中医独有奥 秘所在。即“阴阳平衡”。它既是经典世界的物象,是可视的,又是量子世界 的物象,是不可视,不可测量,不可说清楚的,永远变化的形态。

中医药剂诊疗四大体系的存在, 表现出中国人最独特的智慧, 就在于借“阴 阳平衡”寓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两个平行世界之中,既探及到人体经典世界的 实体体系的组织(心、肝、肺、脾、胃、肾),又探及到人体量子世界微生态 变化和实体与量子态之间的对应变换的因果状态,考虑到了量子态微观变换对 实体变换的影响;这是一门超前历史几千年的生命微生态变异教科书。它从两 个阴阳世界的理论,揭示了两个世界相互变换的微观实体医药学。让我们拂去 《黄帝内经》的历史封尘,揭开“阴阳平衡”的神秘面纱,就会看到一个全新 的量子生态医药学早就呈现在人类的眼前, 特别是其独特的保健(治未病)医理, 早就默默地呵护着一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体魄与灵魂。对此,让我们继续 讨论!

 

 治未病的最高健康境界与理念

 

五千年来,中医用一种独特的智慧,洞悉了人类微生态的秘密,探及到如 同生命微观世界最隐秘的细微末枝的量子态平衡,形成了如同生命的永久和谐 医理。中医还有更神奇的防病健康理念,简单地让人们无法理解。其最经典的 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从字面看,这是不合逻辑的悖论。医生不治疗已有病的病人,这是让人无 法理解的立论。因为,没有病的人,是不会去医院看病的呀!

那么,如何理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深刻含意呢?

还是让我们先看一段有趣的历史传闻:扁鹊在貉国, 使太子起死回生以后, 名声大振。一日,扁鹊来到齐国,受国君桓侯敬重,待为上宾。齐桓公施礼相  迎,十分热情。扁鹊坐为上宾,仔细打量了齐桓公片刻,突然十分真诚恳切地  说: “大王,你现在已经有病了,病在皮肤的浅态部位,若不治疗恐怕要加重  的。 齐桓公不信,不以为然地对身边的大臣说: “医生们都是急功好利的  人呀!我没有病硬说我有病, 这不是用治疗没病的入拿来作为自己的功劳吗? 几天以后,扁鹊又见到桓公,说: “大王,你的病已经在血脉里了,不治还要  加重的。 齐桓公说:“我没有病!” 齐桓公一点疾病的感觉也没有,所以  对扁鹊治未病十分不满。又过了五天,扁鹊见了齐桓公,一句话也没说,回身  就走。齐桓公让人追上扁鹊问: “这是为什么?” 扁鹊说: “病在皮肤里时,

吃点汤药就行了。病在血脉,吃药再针灸也就行了;现在桓公的病已经进入骨 髓了,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所以我要躲开。”五天以后,齐桓公果然感觉不 舒服,让人去叫扁鹊。扁鹊已经逃跑了。这样,齐桓公的病不治而死。

让我们用量子态生命科学医理,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治未病是一种辩正概 念,齐桓公认为自己未病,是因为他没有任何疾病的感觉,这说明人体疾病是 从微生态的量子层面的量子态的平衡失调产生的, 开始感觉不出来。也就是说, 疾病初始是处于量子世界范畴,是不可感知的,不可见、不能在经典世界生命 实体得到反映。这只有医术高超的医生,能从有机体的表征、气色、声音观察 和感知到这种初病的微生态量子世界状态。所以,扁鹊能看到齐桓公的机体微 小的微生态变异在皮肤,这是扁鹊的第一印象。用扁鹊的观察诊断来说,病在 皮肤,这一事实反应了有机体未病的普遍规律,疾病引发自有机体微生态的微 小变化,是从皮肤、血脉蔓延全身,最终进入骨髓。用现代医学理论的看法, 就是人体造血功能的损毁,免疫功能丧失,开始在皮肤有一点表现。于是,治 未病就是治疗人体量子态的微生态失调与紊乱,这是经典世界的传统观念无法 解释,更无法认识的,是人体另一个秘密的量子世界的现象和事实。

也许,人们会认为扁鹊劝告齐桓公“治未病”的历史事件,是一个烘托神 医扁鹊的美好传说。那么,让我们再看一看, “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王 粲拒医而亡的真实记载吧!

王粲是东汉年间的文学奇才,当他 29 多岁的时候,张仲景见到他,立刻 到他说: “你有病,应当早治,否则,过一段时间眉毛就要脱落,而且有生命 危险。如果现在服五石汤,可以治疗。

 

王粲不以为然,对张仲景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也没有服五石汤。过了许 久,张仲景在一次文人骚客集会上,又看到了王粲,便问他: “我说的药吃了 没有? 王粲说:“我已吃了。” 张仲景仔细看了看王粲,说:“不对,看 你的气色不象服过药的样子,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呢? ” 王粲央央 不乐,持才傲慢,并不在意。又过了许多年,王粲的眉毛开始脱落,半年就死 去了,死时才 30 几岁——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里,能让我们进一步感悟“治未病”是中医最高的健康境界与理念,是 中医药最神圣的治疗法则。而且, “治未病”进一步证明了,疾病的量子微生 态变异属性与身体密切的里表关系,都是始于微小的微生态变异。当人体疾病  从量子世界转化到经典世界可视, 可见(眉毛脱落) 时, 可能已经无法治疗了。 这里的哲学寓意,就是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对疾病以防为主。

今天,假如国人都能带着“治未病”的理念防病治病,自然就不会存在看 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忧虑了。因为你把所有小毛病都消除在生命量子态 的微生态变异之中,保持了有机体的“阴阳平衡”。

现代的传染流行病学认为, 瘟疫产生大流行有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二、 传染途径。三、易感染人群。希望通过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隔离 保护易感染人群和疫苗接种等……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以为这样就可以  征服一个又一个瘟疫。然而,  1981 年,美国首例艾滋病病人出现以来,到 2003 年又突发产生了非典型肺炎;与此同时, 英国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疯牛病, 此后,动物世界的灾难也频频发生,1998 年香港开始的禽流感,到 2003 年发 展成为 H5N1 禽流感大爆发,2006 年的猪蓝耳病在东亚的流行,以及不时出现 的口蹄疫……让人类和动物备受煎熬。随着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污染加重,人 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人类防病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在全世界发挥中医中药 和防病(治未病)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用中医药量子生态医学来审视 传染病流传的三环节,微生态理论就构成了新的挑战。因为生命的量子世界是 人类永远不能控制的事实。人类提高健康能力,只能依赖人类对“治未病”理 念的重新认识, 和运用膳食、药膳、中草药调理人体微生态, 达到微生态平衡、 “阴阳平衡”,不断地营卫量子世界的微生态平衡……中医揭示了人体是一个 庞大的微生态系统的生命量子态的无穷集合,所以重要的在于“治未病”的预 防!对此,中国医圣张仲景有过深刻而忠恳的警言:

“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杵经络,病则无由入腠理。”这里,养慎,防 止病入腠理的本质,就是调理微生态平衡,中医的“阴阳平衡”。那么,如何 调理呢?就是和四时四季,防寒、防热、防暑、防温、防怠、防湿、防燥、防 饥、防饱、防怒、防劳、防思、防痞,做到十二防,就能保证邪不入侵。其本

 

质仍然是维护人体微生态系统平衡。因为这十二防应于皮之十二部, 这出自《黄 帝内经》皮部论篇: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歧伯曰:皮者脉之都也,邪 客于皮刚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十二防就是卫护各十二经脉分属的表部达到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因为气候环境基元都是粒子态微观的状态,它只能通过呼吸和皮肤腠理进 入人体络脉。影响人体脉络的只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由许许多多微生态分 支组合形成的生命微观状态,它的防护自然是随时随地,防微杜渐的。这样, 十二防又变得十分简单了。因为人的生命存在是简单的循环体,从微观生命元 细胞看,就是生生死死的细胞无限循环。人体的生存循环大的周期与地球公转 同步,小的周期又与地球自转相同。以天为单位,一天之中,人的生活是十分 有规律的:早晨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工作或学习,或家务;中午又是吃 饭,以后还是工作、学习、或家务(这期间存在行(车)走上下班);傍晚回 家,吃饭、饭后休息运动、有时娱乐,或工作,晚上睡觉……天天如此,这是 千古不变的。所以一个人只要把十二防揉进每一天的日程中,形成习惯,就可 以习惯成自然。这样一天一天的循环, 自然就进入了一年的大循环, 年年如此, 自然进入了“治未病”的自由王国之中的理想境界了。

在每天的循环中, 清晨与傍晚与突发的阴晴雨雾是十二防的重点和拐点(这  往往出现在“太一”日左右)。气温与雨雾的变化,最容易影响腠理开启;常  常在人体大循环的关节点, 就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 其中以立春、立冬、立秋、 立夏之时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前后这些日子最紧要。只要一年把握好了, 年年如此,自然形成完美的十二防(防微杜渐)习惯。所以,达到“治未病” 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简单的,关键在于理念和习惯!

“治未病”的理念,还涵概着小病立刻治疗的习惯。其实,对人体微生态 的了解,莫过于自己。微生态每一处微小的变化,自己都会感觉到,这是通过 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的。比如, 身体不适, 肌肉酸痛, 无缘无故的疲劳、厌食, 皮肤红肿、流眼泪、磕睡、打喷嚏、失眠等等……这都是微生态欠平衡状态的 早期征兆。这时去看医生,就是“治未病”!

十二防的精髓就是防胜于治!这就是华佗为什么模仿虎、豹、禽、熊、猿、 ……的自然运动形态,动作,取其精要,组合、联贯起来,形成“五禽戏 的原因。“五禽戏”能达到对人体全身关节肌肉相应全面的运动,以达到健身  防病。据说东汉习演“五禽戏”蔚然成风,用此戏键身者多长寿,九十岁时耳  不聋,眼不花,牙齿坚固如初。这正应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

五千年来, 《黄帝内经》代表着一个伟大民族独特的智慧,为人类敲开了

 

量子世界生命医学的神秘大门。以《黄帝内经》为标志, 建树起一座“天人合一  整体经验生态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丰碑。作为《黄帝内经》继往开来的《伤   寒论》、《千金方》早已悄悄地深入到微生医学态领域,揭开了量子世界的神   秘面纱,并深入到人体微生态的隐秘世界的细枝末梢,在微观的最奇妙的量子   世界,找到了人体微生态变异的规律与法则——5000年中医“治末病”的本质就是西方之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长久健康!

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中医药学并不理会只有百年历史的年轻的西方 医学的傲慢与偏见,默默地等待着真正属于中医药诊治防病的自己的时代的到 来。当微生态理论诞生并深入到每一个人心的时刻,一个全新的量子世界就会 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将会一扫偏重经典世界医药理念,消除西方医学的沉疴和 阴霾。今天,中医药已经在全世界开始展现出自己安全、稳定、奇效的历史辉 煌和美好明天!

 

 阴阳论和两个世界理论的统一

 

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是中国人民独 特智慧在五千年与疾病、瘟疫进行残酷斗争中,用人体实验结晶的宝贵经验而 产生的科学理论,是中国五千年形成的国粹和世界最宝贵的医学遗产!是任何 一个民族都没有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财富、瑰宝!

中华民族五千年用人体实验历炼凝结的中医、中药国粹为什么长期被现代 医学拒之门外呢?这是我们最后要讨论的问题。纠其症结,应该是源于同样有 五千年文明历史和独特智慧结晶 - 中国古老的阴阳论 -《易经》的神秘、深奥,  难懂……是对阴阳神秘色彩的不理解。西方学者认为《易经》是带有宗教色彩 的臆断。然而,我们翻开西方科学历史,就能深刻感觉到,彰显着中国易理的 许多国宝性科学成果,竟是西方科学在襁褓中的营养,为西方学者所吸收。这 就是为什么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特别强调: “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 一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这是年轻的西方化学起源于中国古老炼丹 术的佐证。事实上,现代美国神奇经济创造 e 时代,完全是建立在中国古老 的阴阳理论之上。早在 1673 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借助于他外交家的身份, 辗转从清康熙皇帝身边的科学顾问利玛窦手中,得到一本《易经》,莱布尼对 《易经》进行了仔细研究,掌握了中国古代的阴阳数论,用阴阳二进制方法,  1642 年帕斯卡发明的单位计算机,进行改造,并用阿拉伯数字 0、1 替代置 换了阴、阳,开创了现代二进制的先河, 才增加了莱布尼茨发明的计算机的容量, 使计算机扩大到加、减、乘、除、开方。从这一历史事实,就能完全证明现代 计算机二进制原理,最早来源于中国的阴阳理论《易经》。

 

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的阴阳论有着深刻地感悟。他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 论中国哲学》中赞扬说: “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于文明的欧洲, 并且在人数上和国家治理上远胜于欧洲,在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个极其令 人赞佩的道德,再加上一个哲学学说或者有一个自然神论,因其古老而受到尊 敬。这种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从 3000 年以前建立的,并曾有权威性,这 在希腊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

事实上,莱布尼茨当年就对欧洲不理解中国深奥哲学(阴阳论),而歪曲 太极阴阳(两个世界)理论,给以了严厉的抨击。他说:“我们这些后来者, 刚刚脱离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哲学……这真是狂妄之极。”

莱布尼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德国数学家。我们以最简单的数论来看,阴阳 论的核心是太极。阴阳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方……这 里存在一个数理:2、4、6、8、16、32、64、128、384……的几何级数数理。 和西方的 2N 级数,只是名词和说法不同,表达的语言不同,实质完全相同。 有区别的只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表达的方式不同和历史的文明程度与思维 习惯不同。从历史的时间来看,阴阳理论更超越时代几千年。正因为它超越了 时代几千年的历史层次,所以有它包容宇内的完美,才显得很深奥,很神秘!

事实上,阴阳论的深奥与神秘,正来源于它的简单,来源于它的普遍性。  直白地说,宇宙万物都存在于阴阳两个世界之中——事实上,太阳照在大地上 的任何一物体,都有阴有阳,形成阴面阳面两个世界。比如说,太阳照在一座 山上,朝阳的一面为阳,朝阴的一面为阴。我们从山顶上的天空观看,它的图 案就是一个太极图: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山的阴面与阳面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自然出现了阳中的阳,阳中的阴,就形成了太阳    阳明    太阳和少阳 少阴    厥阴不同层次几千变万化。然而,这里无论怎样变化,都存在阴阳两 个世界,这是两个平行世界。

为什么太极图用圆来表述两个世界的经典内涵呢?让我们看一看美国思想 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对圆的论述。他说: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前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这个原始的形状在自然界 到处都是,没有止境。圆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象征。圣·奥古斯丁把圆作为上帝 本质的描述,它有着无所不在的圆心,但是其圆周却无处寻觅。”太极正反映 了爱默生的现代哲学思想。我们在太极图外边缘可以划任意大的圆, 永无极限; 向内边线也可以划任意小的圆,也永无极限。这就是阴阳两个世界理论无限丰 富的内涵,它反映了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平行存在的真理。

事实上,西方科学对两个世界的认识是在近代和现代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完 成的,其间相隔 300 多年。17 世纪牛顿建立了经典世界,他的经典力学统治科

 

学长达 300 多年;到了 20 世纪, 普朗克发现了量子理论公式 E=hv, 揭示了“量 子跃迁”规律,建树了量子力学。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它已经统治了所有科 学学科。这就形成了两个世界(牛顿的经典世界和普朗克的量子世界)平行存 在的事实。用阴阳论解释两个世界,牛顿的经典世界就像太极图外扩无穷大圈  的无穷无尽,普朗克的量子世界就像太极图内缩圈无穷小的无穷无尽,太极的  阴阳大小(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在太极达到统一,归而为一。这就是“阴阳 平衡”,这就是现代西方科学观的两个世界 - 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理论的统一。 这样就实现了阴阳论和两个平行世界理论的统一。

 

  本章小结

 

16 世纪,以拉马克发现有机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法则为标志,人类已  经历了从个体器官变异到成体变异的有机体宏观变异的认识,并为达尔文所继 承发展。达尔文以海军、牛肉、三叶草的兴衰相关连的事实,用生存斗争的概 念,表达了准生态概念;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林德曼提出食物链,斯坦烈提 出生态系统,从而揭开了生物与环境、群落生态的神秘面纱。然而,却没有摆 脱拉马克——达尔文(器官 - 成体) ——林德曼、斯坦烈的宏观生态理论体系, 没有摆脱牛顿经典世纪理论的框架。从穆勒开创的 X 射线人工突变体的实验和 突变理论,到麦克林托克的“转座因子”都深入到生物体的微观世界,确立了 微观染色体、基因突变,开始了突变微生态的研究;于是,随着普朗克量子力  学的诞生和发展,人类对变异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世界,进入量子世界。19  纪,魏斯曼“定向突变”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有机体(细菌)微观突变在环境 压力下产生的突变,还存在对有机体有益的一面,从而证明了,变异对有机体 存在有利的突变趋势。这样,人类对生物变异的认识,已经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领域,深入到量子世界。但是,这种微观变异或突变,仍然与微生态脱节。随 着生态学理论的诞生, 特别是卡森从人工化学合成药物对空气、水、江湖、土壤、 大海的污染,对环境破坏的细微的研究,提出微生态变异法则——生态破坏是 通过对环境的破坏达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恢复的(卡森生态法则),并开始 深入到微观生态学领域,从此诞生了微生态理论。正当卡森孤军奋战,深入微 观生态学,质疑人类陈旧意识的时刻,人类历史已经走到了两个世界神奇碰撞 的理论偶合点。薛定谔以量子力学深厚底蕴,把“量子跃迁”引向生命科学的 分子遗传学里面,预言在细胞、染色体、基因、蛋白质……粒子层序的生命微 观秩序,找到量子力学统治生命微生态的特殊地位,生命科学就无形中走进了  量子生态学的微观界面。从物质的不同“态”,进入了生命微生态奇幻的世界。

 

可惜,薛定谔只指点了克里克去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自己并没有去深入研究 微生态理论,创造辉煌。然而,薛定谔已经暗示性提出:在微观生态原子、分 子的运动状态都是相当任意的,对物质结构的真实内涵,他告诉我们:必须突 破经典世界固定不变的线性思维,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划分、研究生命两 个世界的界线,必须在生命科学突破经典世界固定不变的状态与模式,给量子 世界认识开拓广阔的空间,偶合点。

20 世纪,人类的认识历史已经走到了两个世界的边缘。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 有着一整套独特认识世界, 认识人 认识疾病, 认识生态,认识生老病死,认识生命……的理论,在近 100 年里,遭受西方医 学的挽言拒绝,不为世界所接受。然而,生命两个世界的曙光,已经悄悄照耀 了中医药学理论神圣的殿堂,击活了中医药学理论与诊断、防病的生命活力,  特别是微生态平衡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与两个平行世界的统一、生命量子 世界得到了认可。于是,人们认识到:宏观生态学理论和微观生态学像经典力 学与量子力学一样, 表现出了各自独立的固有属性, 服从各自不同的运动规律, 完美不能用经典世界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量子世界的生命现象,必须建立新理 论,揭示生命量子世界的生命微生态现象与规律。由于中国古代医学、药学、 诊断学、防疫系学……都继承和涵概了“阴阳平衡”理论体系,阴阳论又是两 个世界共轭的神秘理论学说。于是,《黄帝内经》就必然存在对两个世界的交 互论述,于是在中医四大体系中,就简述了人和任何有机体都是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体(包括动物)绝对没有局部的病症。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强调单一的 病因,强调单一的病理,强调单一的药物……这就与西药的单一成分和西医四 大组织局部致病原理, 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生命两个平行世界的事实和规律, 我们把中医药定位在“天人合一”整体生态经验医学理论。自然认为单一的药物, 满足不了治疗疾病的需要。中国古代延续 5000 年的复方,多种药物组合的方 略和“治未病”理念,充分体现了人体微生态量子世界微观生态平衡的规律。 不同的只是因人、因时、因态的不同, 所以, 中医强调辨证医治配方因人而异, 增加或减少方剂中的药物配比。这是由中草药一个沙锅一包草药七分水的微生 态与人体微生态吻合的特定属性决定的。

中医理论体系和理论根基是“阴阳平衡”。客观地讲,阴阳是极普通的自 然现象,并没有一点点神秘和深奥之处,更没有任何宗教的神秘色彩。比如, 太阳照在一个物体上,迎光的一面为阳,背光的一面 为阴,阴阳是一个动态 概念,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又围绕太阳公转,即使物体不动,太阳初升到 落下,物体上的阴阳也随时变化。况且,物体在地球上,还必须时时随地球一 起旋转(自转、公转),这是自然规律。所以,阴阳是永远变幻无穷的。可见

 

阴阳论的核心,就生于地球与太阳相互运动或互动之中。生命有机体也不能超 越这一自然规律,这也是生命与环境在互动、相互影响出现阴阳现象的本源这 就是太极学。所以,一点也不神秘,阴阳合二为一,就是太极。因为,世界上 只有阴阳(我们可以把一切都看作阴阳),只有相互转换的阴面或阳面,就像 黑夜或白天一样。所有的阴阳合起来,浑然一体,自然为太极。这就是自然的 阴阳为一,一为太极。又因为世界上,多么大的物体或多么小的物体,都只有 阴阳(阴面或阳面),阴阳就成了物质的自然属性。如果逆向思维,太极自 然可分为两仪,即阴阳;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方……按着阴阳数理,就是 2N……级数的无穷系列。如果 N 是负数,就产生了无穷小趋势(这就自然产生 微观生命元的无穷小的微生态 这就是西方的量子世界和最简单的数论原理, 并没有任何神秘深奥的理论。这样阴阳论就包含了两个平行世界,无穷大的经 典世界;无穷小的量子世界。

人体和任何物质一样都存在两个平行世界的界面,都有两个世界平行创造 的属性。所以,既可以用经典世界的理论、规律去认识和解释,也可以用量子 世界的理论、规律来认识和解释, 这样阴阳就包容了两个平行世界的现象。所以, 以阴阳论为核心的医药体系的根基就是中医“阴阳平衡”理论 《周易》自然 涵概着两个世界的理论因子,这就是《黄帝内经》和水地论的最根本特征。

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出现超前几千年的两个世界阴阳平行医学理论呢?因为 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与《黄帝内经》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过 原子论的观点, “内经”亦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 就是“五行说”,中医通过“五行说”看到地球内在的山川、草木、土壤、沙石、 植物、动物、昆虫……之中看不见的“五行”的微小原子,这就自然形成了  有中国特色的两个世界阴阳理论体系。这就是《黄帝内经》强调的人体的气与  行、谷和气、脉与血……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虚实关系。比如, 人的心、肝、肾、 肺、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脏六腑是可视的, 可见的, 是实的; 人体的气、经、络、谷、海、风、邪等是不可见,不可视的,是虚的。正是这 种虚实构成了中医的两个世界的阴阳理论。实,是经典世界的实体;虚,是量 子世界的微观实体。虚与实, 就相当于两个世界平行存在于一体(人体) 之中。 更进一步说,在生命有机体的软性封闭系统内,在一定具体条件下,实与虚是 相互变换转化的, 虚与实本身都是由各种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不同时间空间, 所处的多种不同状态的不断变化,我们捕捉的疾病粒子态,往往是量子世界转 化到经典世界的一定虚与实的状态,具体的看中医捕捉到的是那一种状态?中  医认为,由非时的天气、正气的虚弱,精神的失守三方面交汇效应。而且,中  医判断有机体疾病的生灭都是由量子世界的状态的表达,来判断,往往是随机

 

的,不可见的。这符合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而且,生命体内在的量子世界比 经典世界更复杂,更具活力,往往是处于叠加状态。如果我们把无机界微观量 子世界,称作微观生命的微观世界,它由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元组成,这就构  成了微生态的量子基础。因为,这里面有活的无穷小的生命元,中医学理论的  高超之处, 就在于它以两个平行世界的理论来观察人体, 从不局限于某一局部, 既不局限于经典世界、五脏六腑,也不局限于量子世界的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 元的微生态(气、经、络、谷、海、风、邪) 。只有高明的中医才能看到生命 有机体的两个平行世界,她标志着医学进入了最高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为什么  神医扁鹊能看到齐桓公(经典世界物象) 的同时, 又能看到齐桓公(气、经、络、 谷、海、风、邪)量子世界的微生态(病变);这也是为什么医圣张仲景一看 到王粲, 就同时看到了将使他掉眉毛的微生态变异状态, 产生的内在微小病(量 子世界) “态”。也就是说,在医圣张仲景观察到量子体系时,看到的是微生 态;当他观察经典世界体系时,看到的是一个(经典世界)的人王粲,这是两 个平行存在的世界!这种奇怪的, 常人不可理解的事件是极普遍存在的, 在《黄 帝内经》的论述中比比皆是,这就是阴阳平衡理论体系自身的优势,它反映了  生命两个世界的自然规律。

量子力学诞生是 20 世纪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运用量子力学, 特别是薛定谔的量子生命学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诊断的阴阳理论体系,就能 看出,古朴的“阴阳平衡”内在的两个平行世界理论的科学性,它始于一,生 于二,(1+2)三生万物!这种怪诞的理论,只有在量子世界统治所有科学门 类学科的今天,对贯穿着阴阳平衡的中医中药理论体系,才能用微生态原理完 美的解释清楚。因为人体微生态平衡是受两个世界平行系统相互变换,随机表 达的统一平衡制约的,是生命经典世界和生命量子世界的和谐统一。所以,人 体微生态平衡, 就相当于人体“阴阳平衡”,这是现代科学两个平行世界理论, “天人合一”整体经验生态医药学,最科学最完美的铨释。这为中医药进入 世界奠定了现代基础科学理论无可辩驳的根基,中医药“阴阳平衡”的两个平 行世界的生命科学理论必将影响未来世界历史进程!

 

 

第九章  星球生态学

 软性封闭系统

 

 

在《整体板块遗传律》一书中,我们提出整体生命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软 性封闭系统。地球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比照生物体,地球应该也是个十 分巨大的软性封闭系统。下面,我们抄录“软性封闭系统”一节,比照生物, 对地球的软性封闭系统进行讨论。

什么是软性封闭系统呢?

软性封闭系统概念的范畴是:生物界任何种的个体。

无论任何种的生物个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为某种特殊而一定的“小气 候”,即看成为某种特殊而一定的(软性)封闭系统;无论是自氧型,还是异 氧型的生物,无论是微生物,还是低等的藻类或繁盛的被子植物,从单细胞动  物的绿眼虫到脊索动物的黑斑娃, 直到哺乳动物灵长目、人科、人种、现代人…… 无一例外。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生物种的个体,都可以解析成为相对独立的  (软性)封闭系统。例如:植物界的树木。无论任何种的树的个体植株,除根 系在土壤内、干、枝、叶都伸展在空间中,它们和外界(空气、水分、阳光、  射线)都有一定特殊的隔离层。如果把树木个体和外界的一定联系渠道略去不 计(根系、气孔……),尽管树的形态是怎样的千姿百态,根、茎、枝、叶是 怎样的错综复杂,实际上它都是一个完整的软性封闭系统。因为,所有种的个 体都是有生命的液相结构的封闭系统,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软性封闭系统。动物 界也是一样, 人也是一样;略去口、鼻、肛门、尿道口(这些都是相对封闭的  就形成特殊而一定的软性封闭系统。一切动物都是这样。很典型的例子是被子 植物的种子, 动物中卵生动物的卵, 特别是鸟纲中的各个种生物个体所产的卵, 如最长见的鸡蛋, 它无须略去任何部分, 就是最明显, 最完整的软性封闭系统。 特别是生殖细胞(精子、卵 生殖细胞(精子、卵) 无论怎样微小, 从其形成, 直到成熟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软性封闭系统内发生、发展的……生物普遍是由 细胞构成的,任何细胞都是一个标准的软性封闭系统。

结论是:生物任何种的个体的各个发育过程都处在软性封闭系统内,不管 在何时,何地,只要破坏了生物个体的软性封闭系统,结果就是该生物个体的 死亡。

由此推理:任何生物个体都有自洽修复自己所处的软性封闭系统的能力,以维持该生命个体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软性封闭系统,保持生物内环境自洽 组织软获得特征的稳定与持久!

为什么任何生物个体生命都处在软性封闭系统状态呢?原因很简单:地球 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生物体总质量 的比(亦称质量分数)一般都在 60% 以上。如:成年人 65%-70%,鱼类 70%- 80%,水母、藻类 90% 以上,香蕉、生菜等 90%……水就构成了生物体的软性特征。

 

地球的软性封闭系统

 

为什么任何生物个体生命都处在软性封闭系统状态呢?原因很简单:地球 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生物体总质量 的比(亦称质量分数)一般都在 60% 以上。如:成年人 65%-70%,鱼类 70%- 80%,水母、藻类 90% 以上,香蕉、生菜等 90%……水就构成了生物体的软性特征。

地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巨大的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地球的水域占 71% 海水占 96.5%、陆地淡水 3.53%、陆地咸水 0.97%、地壳内水圈十分巨大, 总水量尚不详) 参照软性封闭系统理论, 地球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软性封闭系统。 让我们分析一下:

一、地球的外围空间有几千公里的大气层(水蒸气、空气、光、粒子、小水珠、 灰尘、射线、杂质……组成),形成一个引力圈、重力圈,使地球处于软性相 对封闭系统状态;

二、大地存在一个立体的生物圈(植物、动物、飞鸟、水生生物、[ 地上、  地下]微生物)生物圈和大气层时时进行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均是软性的。维持着生态平衡和温度的相对恒稳。

三、地表面是河网水系与海洋形成的水圈(水占地球表面积 71%),水用 自己的柔性潮湿,滋润着宇宙、生命、万物。

四、地表层包括土壤、冰雪层(30% 水、气、微生物、生物能(能基质) 岩石,土壤是植物、动物生存的乐园,水、空气、太阳能……各种物质与有机  生命物的物质交换,形成稳恒的生命繁荣,不灭的软性自然生物圈层。

五、地下。水、气、微生物、生物能(能基质) 、沙……向地下渗透,向 地核深入下去,向下形成五大层序(图 28):固体核心、液体核心、地幔、软 流圈、岩石圈;地幔外层是,软流圈、岩石圈(岩石圈最外一层就是地壳,在 陆地平均有 30 公里厚,在海洋平均厚 5 公里)。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

地壳岩石圈层大约厚达 100 公里;

地幔层占地球半径的 45%;

液体核心为炽热熔液的铁和镍占地球半径的 35%;

地核层占地球半径的 20%;

每层界面之间都有很厚的过渡带……其间普遍存在裂隙、板块间隙、岩石 裂缝、热羽拄……水、气、微生物、生物能(能基质) 、沙……混杂充塞, 流动, 构成每一层的相对软性概念;地下每一层都是相对完整的软性封闭系统。所以 我们说,活的地球巨大的生物体,参照生命个体的软性封闭系统,就是一个十 分巨大的,由无机物、有机物、水、气等……混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软性封闭 系统。它为石油生成提供了刚性软环境,也为岩石板块之间的柔性运动,提供 了非刚性相对封闭的运动内环境。

这种软性封闭系统是石油再生的理想矿床。

 

 地球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地球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是石油再生的理论基础。

在公元前 400 年,柏拉图就提出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这种地球地质生 态观点,可惜在其后 2400 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人类忽视。人类对地球的认 识是从表及里,逐渐缓慢深入发展的。最早,人们只把托勒密的地心论捧为惟 一真理,长达 1400 年。一直到 1453 年哥白尼的日心论诞生,科学家仅仅是讨 论确定了地球在太阳系的排列与位置, 正确地认识了太阳在太阳系的中心地位, 和地球绕太阳旋转、以及太阳系五大行星(当时是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15 世纪,伽里略开创了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的先河,17 世纪初,约翰·开普勒 发现了宇宙行星运动的和谐三定律,牛顿又把天上力、地上力统一起来;20  纪,爱因斯坦用方程式再把质量与能量统一起来;1900 年,普朗克首创的量子 力学诞生,又把人类的认识,引入了微观宇宙天体运动(小尺度)中,人类进 入了量子力学新时代,预示着人类的认识将向能量(包)深层次微观无穷小的 极限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卡森天才地创建了生态学理论。然而,人们对生态学的 认识,仅仅限于有机生命的范畴,远没有把宇宙、行星、天体、大宇宙体系看 作一个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生态)去认识。科学家从很早就已经探讨宇宙 的起源,比如康德——拉卜拉斯的星云假说……可是,人们迟迟没有把地球看 成是一个活的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古代东方的中国,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已 经广为流传,人与宇宙和谐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命场生 态理论, 和西方大宇宙体系并行不悖。我们再把 1628 年威廉·哈维著名的《心 血运动论》的小宇宙体系观点,揉入其中,去认识宇宙、天体、地球,自然得 出地球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的结论。石油自然就是地球的血液!石油再生理论 也就是不论自明的了。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科学家拉格洛夫受聘美国航天局,研究火星上生命 存在的可能性(课题)。他研究指出:行星上的大气是由无生命的的混合气体 组成,通过地球化学过程和大气支持的有机物活动、光合作用等,使这些气体 (氧、二氧化碳)维持平衡!他认为,这是陆地生物过程和自然过程共同作用 产生并调节有益于生命继续生存的环境。1972 年,他以古希腊大地母亲女神命 名其为“盖亚假说”!于是,柏拉图的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的地球地质生态 观点,才得到重新认识。今天, “盖亚假说”已经把生态系统、食物生产和大 气变化、温室效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的温度可能 -19c, 反之, 对温室效应不加以控制, 地球气候将趋向火星, 生命会消失,  这完全是大自然地球(包括宇宙天体) 生命地质生态的整体生命稳定循环效应。

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不仅仅是先哲的预言, 也是经验与事实, 并得到“盖 亚假说”的科学证明。于是,作为太地能量循环不可缺少的石油, 自然就是地 球母亲的血液了。石油是有生命的!

 

球内“本生通道 

 

通过生命作用在地球内外进行微观物资交换的网络路径叫本生通道。因为 这一通道是本生发现的,就叫本生通道。这是我们在“整体生命学”中提出的 概念。事实上, 地球内部也存在微观物资交换的网络路径, 我们把它叫作球内“本 生通道”。

球内“本生通道”是微生态变异原理的基础。

这是太地能量循环的产物,什么是太地循环呢?

宇宙能量(物质)在太阳与地球、地下的相互循环, 我们称作太地能量循环。 简称:太地循环。

有证据证明,太地能量循环最少已经存在了 35 亿年,并早为人类发现。  2400 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轻微的地震来自于地球内部的风吹出洞穴, 而严重的地震则是由吹入地下洞窟的大风造成的。不管这种解释是否符合现代 人的观点,这已经说明古代先哲已经认识到风能吹入地球,风也能吹出地球。 这就是古代朴实的太地能量循环说。现代科学已经对太地能量循环有着理论和实验证明, 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来。 这里,我们可以从能量转换机制,去深刻理解光合作用,就能进一步认识到: 宇宙能量循环的体系中,存在太地能量循环。即太地循环。

太地循环图:

太地循环是:太阳的能量,通过阳光照射在绿色植物上,植物吸收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绿素作用,把二氧化碳分解为碳和氧。碳与植物体内的水 分起化学变化,成为碳水化合物,留做植物本身的营养料,氧放出,又回到空 气中,这就是光合作用。有证据表明,在光反应中将照射到叶绿素分子上 75% 的光子能量转换为 ATP 键中的化学能量,这是通过中央电站的原动机将矿物燃 料转换为电能比率的两倍,其光 - 化学能转换效应十分巨大。光合作用把光能 转化为生物能, 植物是动物的食物,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宇宙生态能。 死亡的动植物尸骸, 进入土壤, 转换成能基质, 由水和细菌作用进入地质层序, 沉积,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形成地球地质生态位,在成岩运动的过程中,富集 形成石油、气、煤(碳氢化合物),石油滋润、营养着地球地质生态(位), 润滑板块运动,作为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补充,普遍存在于岩石结构的各个层 序,再随地球生态运动的火山、地震、地表缝隙泄露,回到地面,或从河网水 系浮出,进入大气……以各种形式使碳氢化合物返回地表……很大部分能量被 太阳悄悄回收。完成了从太阳到地球,又从地球地下到太阳的能量循环 - 太地 能量循环。这种时时刻刻永远相互往复的循环,就形成了亘古至今宇宙能量循 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太地能量循环是宇宙能量循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经验和  事实。太地能量循环存在一个前提条件, 即构成宇宙、太阳的氢、氧、氦、碳等…… 元素与构成地球内无机物和地球上、大气层中无机物, 与构成所有生命体的氢、 氧、氦、碳等……元素必须是相同的!科学家利用光谱仪将可见光和频率高与  频率低的紫外线及红外线的几百万条光谱线编成目录。光谱学的证据表明最遥 远的宇宙和地球一样,是由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只是组成的比例不同。地球 上所有生命物也都是由构成地球和宇宙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这从本生实验也 能得到证明,并且物质能量互换的每一事件都可在波谱表中某个位置上表示出 来,这就为太地能量循环提供了元素广普可循环性的保证与事实。

石油,特别是液态石油是十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碳的来源主要是动物、 植物尸体转化成的能基质和腐殖质、渗透到地下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细菌、酶 的作用。植物体内有 45-50% 的物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这些碳素可以从二氧 化碳中获得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 0.02-0.05%。这就需要燃烧、有机物腐 败和分解、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消耗能量; 而植物光合作用分解出来的氧,又反过来供给燃料的燃烧,动物的呼吸,以及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氧化需要的氧。这就完成了自然界的碳与氧的两大循环。这 种循环是太地循环的地上部分,它通过腐殖质和能基质、大气、水、细菌不间 断地向地球内部渗透、沉积,形成地球地质生态深层次的能量循环。

这图里面还应该增加, 100 多年来, 人工开采石油(气),从地下, 向地表、 大气释放能量(循环),矿石燃料燃烧是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环节,客观上起 到加速能量循环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也在悄悄吸收能量,这有很多自然现象可以证明。  比如:光在辐射时的惯性力受到太阳质量曳引现象,表现出太阳的引力吸收能 量。在地面上,太阳的白光都被吸收,以热的形式重新辐射出去。植物的叶子 在光合作用的同时, 把未被吸收的太阳光再发射出去, 其中最强的是绿色波长。 叶子的花朵,颜料和染料,金子和银子的原子与分子有选择地再辐射太阳光中  某些频率的光,被人感觉到的就是光谱的颜色,这是对太阳光的反射;以及水 蒸气蒸发的虹吸现象,空气中晶莹的小水珠……都在把太阳光悄悄发射回去。  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太地能量循环模式。

光合作用在地球内最早的证明,大约在 35 亿年前。1980 年,肖普在澳大 利亚西北荒漠,称“北极”的沙漠热点附近的古老沉积岩中,发现了光合作用 的细菌证据,在沉积岩层能看到无数的光合作用的蓝细胞所造成的像细丝织成 的垫子状的叠层。化石证据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 35 亿年前,或更早,活的细 胞就已经生活在空气和水中,进行着光合作用,进行着碳与氧的两大循环,进 行着太地能量循环。我们用这种宇宙能量大循环的思路与事实,去重新认识石油在地球内的作 用,石油绝对不单单是可有可无的复合碳氢化合物,不然石油也不会由 1000 多种不同的,十分复杂的物质组成。总之,石油是宇宙能量循环不能缺少的一 个中心环节。假如人类单单把石油作为一种燃料,只是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去认识,问题就太简单了,太幼稚了。地球是活的有 生命的有机整体,太地循环的真实存在,得出的结论只能是:石油是地球的血 液!

循环中的循环物,必须有自己物质交换的网络通道,比如,碳氢化合物在 地上循环,有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生命网络通道,形成碳氧循环。如果让人们承 认石油再生,最起码要使人们能感觉到,地球内部有着普遍微小的网络通道, 能使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外随便进进出出, 不受地球巨大的岩石体结构的阻碍。 于是,我们只要想一想埃及石像的变化,就找到了感觉——石像表面看是光滑 坚硬的,可石像身上本来是有无数细小的缝隙,像毛细管网一样遍布全身;到  了冬天,缝隙中的水分、水蒸气就会冻结成无数冰碴,水遇冷结冰,体积要增   1/10, 使石像周身拼命往外扩张。据测算这缝隙的小冰碴的伸张力异常巨大, 它能使 1.5 平方厘米的面积受到五千公斤的力。这样大的力作用,必然把石像 的裂缝撑大,被夏日(潜存)腐蚀的沙粒和粉末,就会纷纷落下,日积月累,  石像就会消瘦下去……让我们把这种现象进行换位思考,把巨大的石像看作地 下岩石板块,它在 0-500 度温度区间的物理、化学变化中运动,同样会“有无 数细小的缝隙, 像毛细管网一样遍布全身。”自然形成球内本生通道!事实上, 地下岩石存在普遍的原生孔隙,化石证明,光合作用在 35 亿年前就在地球上 存在,化石和“石内生物”也证明细菌在 35 亿年前在地下的存在,这就为通 过生命作用在地球内外进行微观物资交换提供了网络路径,并得到理论和经验 的证明,就能感觉到球内本生通道的真实存在!

 

 

附录

本生通道

 

我们先述说两例世界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从其污染因子富积进入人体的 渠道,会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本生通道“存在的真实效应。

1956  4 月, 日本水俣镇发现了一种怪病 患病者言语不清, 走路不稳,  性情狂暴。 一年内有 116 人患病,43 人死亡。病人手颤动得不能喝水,连划火 柴点烟都不能;重者卧在床上,常是不断跳起,痛苦万分。当时小镇医生查不 出病因, 只好叫“水俣病”。经过两年的调查, 才认定“水俣病”是重金属中毒, 研究人员从病人体内发现了甲基汞(一种剧毒化学物质)。甲基汞是如何进入 人体的呢?

从图示我们可以看到,甲基汞是硫酸和氯化物与小镇海底淤泥的细菌相互 作用产生的。甲基汞因其易溶性使水污染 。甲基汞比氯的毒性大 200 倍。陆 地污染水溶入了甲基汞, 灌溉粮食或人喝了这样的水……甲基汞就会进入人体, 毒素便转移到——人

 

 

 

甲基汞在人体的不断聚集,机体便产生病变。根据调查,水俣湾上游,  1949年建成一家氮肥公司的醋酸合成车间, 氯化物和硫酸是该车间催化用后, 随污水排放进入小俣湾的。

让我们再看一个案例。在 1999  3 月,比利时从饲料中发现二恶英引起 鸡不生蛋, 肉鸡生长异常的恶性污染事件。同时在牛、猪的饲料也发现了二恶英。 随后欧洲的荷兰、法国、德国也发现二恶英污染饲料,引发畜类生长异常。经 研究认为:二恶英并不是人类生产的化学产品,主要来源于城市垃圾焚烧,含 氯化学品的杂质、纸浆漂白、汽车尾气等……二恶英是多氯甲苯,乙苯等元素 的俗称, 属有毒含氯化合物。毒性比氰化甲大 1000 倍,毒性和 DDT 相当, “毒 中之王”。它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包括动物); 90% 以上是由膳食受害,微量摄入二恶英立即发生病变,引发神经系统,内 分泌紊乱、畸形、致癌。二恶英耐高温,稳定性强,一旦摄入很难排除;又不 易降解。通过生物链富积,其渠道如图:生态能循环图

 

我们把上面这两个案例图示和达尔文的生态链:猫 - 鼠 -  -  -  - 

的循环图,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生物链理论和英国生态学家斯坦烈的大生态   系统理论,和法国昆虫学 家法布尔提出的生物能本质:昆 - 粪块 -  -  -   人的同一性;和中国古老的民谚: “大鱼吃小 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草泥。 相互联系对比,就能发现这些科学家从不角度,在不年代,以不同的形式,都   深刻地认识到:宇宙、生命、地球、万物在特定条件下,都存在着普遍开放的   微观物资交换的物流通道;有生命的物种个体与无生命的物质交换通道是永远   相通的,任何物质在特定条件下,都能自由进出任何生物物种的个体生命系统   和群落系统。形成了地球大生命网络性本生通道。

在土壤、空气中,正是水、气、细菌形成的无形的通道,才给生命与无生 命物实现全天候的同化异化,提供了必须的条件,保证了各种形式生命因子自 由运动,存在与交换。我们把这种自然的,无形的,有机物与无机物交换的生 命网络通道叫做本生通道;本生通道产生的自然生命形态效应叫做通道效应。

为什么叫作本生通道呢?因为是德国梅德尔的化学教授罗勃特·本生,最 早用科学实验方法,真实地发现了一种实验室用灯 -- 本生灯。本生灯点燃可 发出极高热量的火焰,本生把盐粒、煤屑、金属屑放在火焰上燃烧……他发现 每一种物质在燃烧中,会发出自己特有的光。像金属钠永远发出黄色火焰,钾

发出紫色火焰……于是他发现了一种极简单,极迅速的物质分析方法;但是, 因钾盐、钠盐、锂盐都发出相同的黄色火焰,无法区分。使本生遇到了难题。 此时,梅得堡的物理学教授基尔霍夫,利用三棱镜能分析光的性质,把本生灯 上各种物质的火焰,分解成各种不相同的光谱特性,从而发明了一种新仪器 -- 分光仪。当本生灯的光线,射到分光仪的三棱镜上,可看到钾盐、锂盐、钠盐 的屑在火焰里燃烧时,每一种物质的火焰都发出不同的,由几条不同颜色带组 成的光谱。比如钠的光谱只含有一条黄色线条、钾的紫色火焰有三条:两条红 一条紫色……这样,光谱分析便能把各种不同物质区别开来,并能察出一千万 分之一毫克钠的含量。于是本生用这种方法,观察各种物质。

本生通道是这样发现的。他在一块岩石中发现了微量的锂,这岩石的裂缝 生长着一棵灌木。本生想:这灌木从岩石吸收营养,它的叶子必然含有锂!本 生把树叶放到灯上燃烧,果然发出了锂特有的光谱(有一条极鲜明的红线和一 条朦胧的橘黄色线条) 。本生把树叶送给一头乳牛吃, 并把牛乳放在灯焰燃烧, 同样发现了锂光谱;本生又把一杯牛乳给养牛的主人喝了,把养牛主人的一滴 血,放在光谱仪中,他看到了鲜明的红色线条和旁边朦胧的橘黄色线条,证明 锂已进入养牛主人的血液里。本生用实验发现并证明了大自然生命场普遍存在 的物质交换通道 -- 本身通道。 这是对达尔文生态原理、斯坦烈生态系统、林 德曼生物链、法布尔的生物本质……普遍存在的微观物质交换网络通道的精确 实验证明,可惜被光谱分析在天文学的广泛应用所掩盖。本生通道遍布大自然 所有角落,它存在无限的广谱性。本生通道揭示了一个秘密:任何物质都有进 出任何生物个体的能力, 有形的物种个体生命与无形的物流通道是永远相通的, 这是宇宙能量微循环的“通道效应”,也是生态能能量转换网络存在的属性。

我们从本生实验能真实、深刻地感受到地球大生命场存在着生物间自由、  全方位开放的物流通道。从本生实验,能使我们亲眼看到,千万分之一毫克的 锂,从岩石通过树的根系 - 树干 - 树枝 -- 树叶流动,进入树的全身,又通过 树叶进入乳牛体内,遍布牛的细胞、器官、组织;再从牛乳走进人体,通过血 液遍布人体组织、细胞、全身:一滴血的光谱,证明了锂从岩石 -  -  -  进行物质交换的来龙去脉……如果再考虑牛、人的粪便, 锂会轻松地回到土壤。 再延着法布尔描写的昆虫小粪块, 走入禾本科植物 --  -  - ……这是真实、 直观、由实验证明了的大生命场的广谱物流通道。

本生通道的精微,深刻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的深层次内涵,它是 生态能网络属性最直观的证明。我们用本生通道的实验方法理解污染:大气 染;江、河、海洋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直到生物污染……就变得更直观、 更深刻、更易于理解。同样, 用本生通道实验去观查水俣病、二恶英污染案例,再去阅读美国生物学家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就会更关心地球的命运, 更深刻地理解卡森的良苦用心啦!

这里, 我们再把微生物, 在生态网络中无处不在的生态作用考虑进去的话, 本生通道的触角就会变得惊人的神奇。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一克花园的泥土含有几十亿的细菌。一滴口水 含有几百万”。

生物学家荷冈·马格理斯说: “人体皮肤每一平方公分就有 10 万左右的 微生物(微生物还包括非细菌的单细胞生物;但绝大多数都是细菌。)

如果人体总量 10% 的细菌存有量是精确的话,人和细菌共生、共溶就是不   争的事实。细菌在有机体形成的本生通道的细密、微小通道,用现代的显微镜   是无法观察到的。如果把“裂缝动物相”和南极古老的冻岩中都有的“石内生物” 考虑进去,生态能网络通道的下限,就要深入到海底和地球内部,其上限就要   上浮到宇宙。因为环球大气中的氧的生成、与构成,是和植物分不开的……总   之,本生通道证明:人(所有生物)和大自然存在微观自然选择,生命是一个   自洽的生物能微循环的相对独立的系统;任何生命从不排斥任何物质,运用本   生通道来去自由地进出有机体(细胞、器官、组织、DNA)。我们把这种自然   现象称作本生通道效应。简称“通道效应”,它说明人(生物)和大自然时时   刻刻是共生、共容、共洽、相通的, 这是中国五千年“天人感”、“天人合一  理论存在的最形象的实验证明。

 

人工自然选择律

 

 

关于人工自然选择律,我们有一本《人工自然选择律》的书专门讨论,这 里只录述其中一节:W = M+ N)×t,这是人工自然选择律公式。式中,W  示人工自然选择,M ( 人工选择 -manuaI work 一词第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 表示 广义人工选择、人类活动,N(自然选择 -naturaI  seIection 一词第一个大 写英文字母) 表示自然选择、自然变化, t 表示时间(时间单位:光年、亿年、 万年、年、月、日、时、分、秒、微秒、皮秒)。

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全球变暖就基本遵循人工自然选择律运行,它概 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同样遵循的整体生命学规法则

这从臭氧空洞现象就能得真实到证明:

人类广泛利用空调器、冷却装置和喷雾器的化学制剂氯氟烃,是一种人工 选择,选择的目的(冷却装置)绝对不是要去破坏大气层的生态(地球是巨大

 

的活生物体),这种人工选择无形中破坏了大气层氧臭分布的自然状态,破坏 的速度远远大于臭氧在大气中形成的速度,则捅出个臭氧空洞。这就是人工和 自然共同作用、最终选择产生的自然现象。这一规律反映了自然越来越多的受 人类“改造自然”的影响,然而,自然总又是做出与人的意志相反的选择;气 候变暖同样符合这一规律,100 年人类对矿石燃料的开发利用,完全是为了工 业社会的发展,为了人类的福祉,是一种人工选择,自然并不按着人类的美好 愿望进行相同的选择,自然总是做出与人的意志相反的选择,缓慢地形成了全 球气候变暖的生态趋势,悄悄地把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危机降临……

事实上,今天,大自然已经无法阻止人类对宇宙、地球、生命、万物(人 工选择)的影响了,大自然就用自己独特的自然选择方式(自然选择),形成 了人工自然选择(律)的结果!请看引文:  “W  =( M+ N )× t

生命的进化是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我们把它看作是进化路程。自然就存 在进化快慢的进化速度,很自然,根据物理数学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 时间 t 就表达了生命进化历程的长短, 是自然选择从变异到表达的衡量尺度。 把这种生命进化的宏观物理性认识,放到每一个生命个体或种群、群落,就能 从一个物种的进化速度与时间维度,以及整个生命自然进化的时间维度,发现 一个规律:生命进化(自然选择 N)和人类活动(人工选择 M )的关连式, 即:

W =( M + N)×t 。

这种关连式表达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然反控制的自然结果(方程式值)。 其原理源于经典遗传学公式:表型 = 环境 + 因。

经典遗传学公式表述的是以生命个体在生存斗争的残酷竞争中,因环境产 生性状变异的结果,产生的表现型生物性状遗传到子代的规律。现代分子生物 学的高速发展突破了这一公式,发展偏于“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生命 ( 因为基因只能存在处于软性封闭系统的生命 个体之中 ) 基因的广谱性是指基因普遍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细胞核的染 色体上,它存在着信息库,构成了碱基密码字母,是相同的遗传物质,有着共 同的可操作的标准。在生命个体遗传机制中是可兼容的。生命的遗传变异、生 老病死等……诸多生命现象都是由“碱基序列”决定的。这种理论在仅仅半个 世纪中, 已在生命遗传学中占统治地位。然而, 朊病毒的发现, 同卵双生组基因, 后天获得不同生命个体发育现象;超级病毒的出现……都构成了一种挑战。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自然选择受不受人工选择的“碱基序列”控制? 科学家对肿瘤 PNA 甲基化模式研究,发现癌细胞存在着异常甲基化行为,肿瘤 抑制是因常常过量甲基化而失去活性,  “碱基序”并无任何改变;也就是说, “碱基序列”与肿瘤细胞癌变规律无关;还有,表现遗传修饰实验认定:表现

 

遗传修饰,既能影响个体生命发育生长,又可以不改变 DNA 序列而遗传给下一 ……这都是“基因决定论”无法解释的生命现象。

凡此一种种,说明自然选择不受人工选择的“碱基序列”控制,但又不能 完全摆脱人工选择的影响。于是,自然规律就进入了人工自然选择规律!

事实上,2003 年人体基因组测序,仅仅完成了 30 万人体基因组,只占基 因数量的 2%。科学家把 98% 的基因作为“垃圾”基因,而排斥在基因组侧序之 外,自然不会有这么多“垃圾”基因,自然也不会把“垃圾”基因全放到细胞 核的染色体之中……因为它们仍然是自然选择的工具。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微生态变异学说, 论述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大 天与小天)对生物体性状变异的整体表达作用,是一部整体生命学理论。早就 为我们提出了整体生命科学发展的准则。离开生命整体性自然法则,这是基因 决定论最大的误区。

1963 年卡森生态理论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开创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的科学历史先河。其主题就是限制人工选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它反映了人类 活动 + 自然变化的结果,总是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性变异的事实,揭示了最 早的人工自然选择律起源。

1997 年,世界 1575 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 发出了让人类震惊地呼巅:“人类和自然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

W =( M + N )×  t 就表达了卡森的生态理论,表达了 1575 名科学家 揭示的人与自然抵触道路的法则。

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科学家早就认识到从人站立起来开始,人类进 化过程,就是在人类和自然进行着控制与反控制的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上,进 行着残酷的竞争。随着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迅速增强,单纯的自然选择 已经在地球上绝迹。(也许有人会说,还有未开垦的原始森林和人迹没有到达 的冰河……可“臭氧空洞”、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大气污染、水 系污染、海洋污染——是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逃避的。世界已无净 !)于是,以《寂静的春天》为标志,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自然选择时代 -- --W 时代!

我们把 W =(M + N)× t 展开为:

W = Mt + N t 即人工自然选择 = 人工选择 × t  + 然选择 × t =  与自然抵触形成的系统。所以 W 产生的效应, 往往与人类人工选择的目的相佐, 表达出了危及人类自身和生物存在的结果。

这里要说明一点,式中的人工选择是广义人工选择。什么是广义人工选择 呢?就是和人食性本能相关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它同样包

 

括战争。战争自人类诞生之始就存在,是人类食性本能选择最残酷竞争的最高 表达形式。它的目的是人类对资源的争夺, 人类的每一次战争, 都是争夺资源, 包括 2003 年美伊战争,其本质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现代战争与古代有区别 的是,以知识争夺为手段实现资源争夺,这一切都源于食性本能选择的占有 ……世界上恺撒对此表达得最为深刻:当恺撒大帝攻占罗马古城堡走进罗马 圣殿时,第一句话就是: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占有了啦! ……”这是不是 人类“控制自然”最早、最疯狂的潜台词呢?

是不是人类的占有欲的无限膨胀,导致了人类走上了一条人类与自然抵触 的道路呢?

卡森的解释,罪恶源于人类“控制自然”的自私行为! 源于人类自居为 灵长目之首的观念。然而,自然就甘愿受人类的控制吗?事实上,自然选择律 已经把人工选择纳入了自己固有自然力的运行轨迹,用自然力和时间不声不 响, 悄悄地用超级病毒、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热、疯鹿病、西尼罗河病毒、 SARS、禽流感……这些不曾有过的瘟疫回报着人类……这就是人工自然选择律 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它用时间一维的维度,在无限小尺度,进行无限微分化 产生的危机结果, 警告着人类:t 值越短, 这种回报就越快;S(路程) 值越大, 这种回报的自然力度就越大;这是物理学原始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的效 ,是在生命进化变异中物质变化的正常规律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表达。

W 式还告诫人类:

人工选择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表达有利变异的保存扩延或对有害变异的抑制 或消除,表达结果总是对自然保护的生物本身有利,对人工选择不利(如超级 病毒的产生)。

推论:人工选择必须通过自然选择起作用。或人类活动必须通过自然变化 起作用。

这就是人工自然选择律。

 

后记

 

自然规律规定了生命两个世界是有机体存在所必需的,生命微生态和微生 态变异是有机体量子世界的存在现象,永远制约着生命运动变化的形态特征。 由于,微生态变异观察的困难,有着不易查觉的固有属性,长期抑制了人类对 微生态变异的认识。所以,闪耀着生命两个平行世界理论光辉的《黄帝内经》 迟迟不为世人接受。《黄帝内经》的本质承继了《易经》的“阴阳平衡”理论 核心; “阴阳平衡”和西方现代科学(物理学)两个平行世界理论存在着完美

 

的统一。

事实上,人类对世界自然规律的认识,都是首先从大质量,低速度的宏观 物体开始的,于是,16 世纪诞生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划时代巨著,到了 17 世纪,又诞生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的成 熟,经典理论从此单独统治人类科学历史 300 年之久。于是,人类对经典世界 生命现象的认识,只能局限在经典世界理论之中,它的代表作是布丰的《自然 系统》 ……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深入,表现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以达·芬奇开创人体解剖学的典范, 诞生了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和哈维的《心 血运动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 主要表现在生物分类(个体) 和解剖学(组 织、器官)层面,生命个体特征与生命生理性状,宏观构造上。1600 年,虽然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了人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发 现了细菌……以及胡克发现了细胞,但是人类认识生命的微观现象,还有漫长 的路要走,还必须要等待到普朗克叩开量子力学的大门。

1900 年,普朗克在观察研究黑体辐射过程中发现了“量子跃迁”现象,并 推算出 E=hv 公式,从此开始了量子力学统治科学历史的时代。然而,在观察 认识大质量、大尺度、低速度物体运动过程,量子理论并不能取代牛顿的经典 力学,于是,在哥本哈根学派之外诞生了休·埃弗里特的两个平行世界构想。 他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实验难题。可惜,埃 弗里特的两个平行世界的理论一般不为人们理解,像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得到的 统计遗传学理论一样,沉寂在物理学的一个角落……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霍金 “大爆炸”理论的发展,2001 年,科学家提出了“火宇宙论”,用两张膜之间 的碰撞(就相当于“平行世界之间的碰撞”)来解释说明诞生宇宙的那场“大 爆炸”。也就是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先引进了两个平行世界的理论。

事实上,从人类认识世界的那一天开始,人类的认识就在经典世界和量子 世界的两个世界平行碰撞中展开,只是因为人类的认识规律,先宏观后微观的 认识顺序与阶段,才忽视了两个世界的平行存在。从生命的所有现象去观察, 所有有机体都是由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统一构成的,都是两个世界的物质运动 的统一体。特别是卡森《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她揭示的许许多多生命与 死亡的规律与现象,都是对两个世界最深刻的描述,都是对生命两个世界复杂 的生命现象和生态法则的表述。事实上,正是卡森开创了微生态学理论。

今天,当我们重温中国古代经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时刻,运用两个 平行世界理论对照,就会发现, 《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阴阳平衡”和西方 两个平行世界理论存在着完美的统一;对于生命微生态, 《黄帝内经》有着详 细精微的论述。我们把这些思想集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本《微生态变异原理》。

 

她作为“整体生命学”基础理论的一部分,希望能找回超越时代的经典医学瑰 宝《黄帝内经》失落的微生态变异理论的精粹,为世界人类的健康文明与可持 续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仅仅以此,倡导“不治有病治未病”居安思危的生存理念!

最后,用居安思危的生存理念,寄托哀思,缅怀在 5.12 汶川大地震中不 幸的遇难者!    

 2003  5  2 日初稿

2008  5  27 日第三稿 于北京 FR 

20023 6  26 日第稿于星河皓月

 

重要参考书目

 

1、《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著  吕瑞兰  李长生绎  吉林人民出版   1997 

2、《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著(罗来欧  罗辽复译)湖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3 

3、《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伊萨克·牛顿著  克迪译  陕西人民出版   2001 

4、《未来的灾难》(美)皮特·布鲁克史密斯著  (马永波译) 海南出 版社  1999 

5、《危机与振兴》(美)戴维·K·赫斯特著   (王恩冕译)   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  2000 

6、《果壳中的宇宙》  (英)史蒂芬·霍金(许明贤 吴忠超译)湖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5 

7、《科学时代 -20 世纪科学家的探讨与成就》(美) 杰拉德·皮尔著(潘 笃武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9、《宇宙的琴弦》格林著(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0、《诺 贝尔奖获得者演讲集》(郑伯承等著)  学苑出版社  1991 

11、《华佗神医秘传》   彭静山点校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12、《注解伤寒论》      (汉)张仲景著    (晋)王叔和撰   人民卫生出

版社  1972 

13、《细胞遗传学》  方宗熙著  科学出版社  1964 

14、《黄帝内经》(上、下册)   唐赤容编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9 

15、《物种起源》(英)达尔文著  谢蕴贞译  科学出版社  1972 

16、《细胞生命的礼赞》美刘易斯·托马斯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第二部分

JN.1 网络科研日志卷 1

《强燕平说 A(H3N2)亚型流 感病毒——人工自然选择律看

人类必须还清三年“口罩封环

‘债’”》

 

第一章 三年新冠病毒留下免疫 口罩封环债 

 

1、大疫不过三(年)

2023 年春二月新冠病毒大流行全世界已经戛然而止,谁也没有想到 2023 流感疫情又俏然登门讨“口罩‘债’”……媒体报道【2023  3 月广东省疾控 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此次主要流行的毒株是 A(H3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流 感后主要出现以下症状:

1. 高烧明显(38.9~40℃) , 短时间内的体温快速上升 2. 疼痛明显(头痛、 咽痛、肌肉酸痛)3. 疲劳乏力明显 4. 剧烈咳嗽明显

当然,感染流感病毒大部分人为轻症,在 5-10 天可自愈,少部分人可发 展为重症。】

2023 年流感主要特征是多种病毒混杂叠加;正如我们在《强燕平说新冠 病毒 - 终结篇》预言说:

“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 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  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 ……”引自《强燕平说新冠病毒》六(终结篇)支点神侃 4833;从理论上讲 美国科学院院士确认的“刘易斯准则”:即“不允许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发病 机制”。刘易斯例举了“三期梅毒,慢性结核病,还有顽固性贫血”、“牵涉 到多细胞、多组织、而且多器官的疾病”;根本原因在于多细菌病毒多组织器 官感染是自然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人体疾病不能丝毫例外——事实上,这 “人工自然选择律”法则全天候起作用!

什么是“人工自然选择律”?

这是强燕平和清华大学教授在 2004 年完成的“整体生命学”三部曲之一(卷 3)。

在了解“人工自然选择律”之前,必须理解什么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 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工自然选择律”。

人类进化史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 , 已进入人工自然选择的进化 历史进程。也就是说 , 达尔文理想、单纯的自然选择的时代已告结束 ; 从此 , 在自然界再也找不到单一、纯天然、来自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代替自然选择的 是人工自然选择。这是人类站立起来……

“控制自然”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好把人类自身自私目的的人工选择 整合到自己的法则序列运转“控制自然”, 其结果却往往表达出与人类选择目 的相佐的自然意志力 , 告诫人类“不适者死亡”。比如三年新冠病毒留下“口 罩封环债”正在转换成 2023 流感疫情大爆发并存在致死性特别是儿童和 60 

 

以上的老人……

在《物种起源》-《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 1859  11  24 日在伦敦出版,该著作前四个章节,达尔文描述了家养鸽变异  编年史。在那个时代出现人工选择,是久远世界人类应用人工选择挑战自然之  始。然而,中国是养鸡历史最久远的国家,早夏以前改良鸡就远近闻名;达尔  文也说:在撰写人工选择理论时 , 确实参考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古籍 , 从中借鉴  了中国宋代人工培养金鱼的生物杂交技术的早期理论——也就是说,有人类就  有人工选择了!

3 什么是人工选择

什么是人工选择呢 ?

人工选择是人类对生物的定向培育 , 以达到保存对人有利的变异 , 渐变成 人为的品种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工选择是人 (  ) 生命食性本能驱使形成的科学实践。马尔

萨斯在《人口论》提出的第原理即 :“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

食本能中国古代圣典早就强调 :“食色性也。”

从地球起源看 , 远古无论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 ?  ( 类群居或个体人 )  一需要是食本能。远古人类无论处于什么时期 , 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 , 任何生  (  ) 只能以食为本能(民以食为天) 。所以, 中国圣人长歌 : 民以食为天—— 自然而然出现选择食物的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人 (  ) 生命食性本能驱使 形成的科学实践。马尔萨斯在《人口论》提出的第原理即 :“第一、食物是人

类生存所必须的………。”- 食本能中国古代圣典早就强调 :“食色性也。”

事实上, 人工选择是人类对生物的定向培育 , 以达到保存对人有利的变异 , 渐变成人为的品种的过程,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渐渐变成人类“控制自然”的“宏 ”目标!?从地球起源看 , 远古无论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 ?  ( 类群居或个 体人 ) 第一需要是食本能。远古人类无论处于什么时期 , 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 , 任何生命 (  ) 只能以食为本能。所以,中国圣人长歌 : 民以食为天 !

4、什么是自然选择呢 ?

用达尔文的语言说 : 就是“从另一方面讲 , 任何有害的变异 , 虽为害程度 极轻微 , 亦必然消失。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 , 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 , 我称之谓自然选择或“适着生存”。

据说“适者生存”是英国博物学家华菜士在热带赤道的马来群岛上进行科 学考察过程中发现的。他跋山涉水从英国行程 2  5 千里 , 在热带雨林收集了 3127000 件标本。在恶劣的热带林生存环境下 , 使他在德那第岛考察时 , 患上 了间歇热病。使他发热难忍 , 卧床不起。他躺在床上无法到丛林工作 ,十分痛苦。

 

病重期间连床都下不了 , 可在病榻上他没有停止思考,多少天苦思冥想 , 不得 要领;在他病痛难忍的无奈之时,突生灵感 : 感觉到只有战胜间歇热病 , 适应 热带雨林的生活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 只有生存下去 , オ能把科学考察完成…于 是他感悟到“适者生存”的法则。便坚持在病痛中分析研究标本 , 又把在与热 病斗争思考的问题和自己的感想记述下来 , 病一好就写成了论文 :《论变种无 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 并写信给达尔文请他转交给莱伊尔发表。这是 真实的历史事实!

由此历史揭示了自然对所有变种都进行着全方位、全天候的选择 , 并且让 最适应的生存下去。而且 , 它告戒人类自然选择比人工选择优越。其本质就是 生命进化过程的生存斗争的必然趋势 - 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的两个时间维度 的方向。本质就是生命优选律。它是从拉马克一 - 赖尔、马尔萨斯、华莱士、 胡克到达尔文一个时代精英的团队精神的历史产物。

5、什么是人工自然选择律

简明地说,人工自然选择律即:

人工选择只能必须通过自然选择整合生物自然法则起作用最终结果完全产 生与人类自私意志相反恶性灾难后果。

人工自然选择律公式:

W  =(  S  +  E  ))× t

w=(S+E)×tw 表示人工自然选择 ,S 表示广义人工选择 ,E 表示自然选择 ,t 表示时间。( 时间单位 : 亿年、万年、年、月、日、时、分、秒、微秒、皮秒 )

公式中 t 表现(时间) 维度向无穷小微分化、反向无穷大积分一直到亿万、 百亿年。

根据孟德尔的理论的核心是, 遗传是由遗传因子按3:1数比自由与分配(律) 实现的。预言“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

这就是后来形成的经典遗传理论公式初衷:环境十基因 = 表型。经典遗 传学公式说明两种学说,两种理论是应该汇合的。因为两种理论没能在早期整 合,所以科学历史出现了重新认识孟德尔遗传学——这就自然出现公式破坏生 物环境多重属性 : 随机性、扩大性、无穷小微性、长期永久性、灾难性、无法 修复性等等……对人来说是亘古恶性灾难!

这从卡森《寂静的春天》论述之天地万物化学污染、殆害地球生物、甚至 大量物种灭绝、罪孽滔天、多少代人都无法弥补的啊!

卡森《寂静的春天》暴露人类已经打开“潘多拉匣子”,《未来的灾难》(皮 ·布鲁克史密斯)忠告人类 100 多年“控制自然”,天注定自然选择(律) 从未间歇向人类投放莫名其妙的多元病原体并通过“微生态变异”,反复无

 

常变异给全人类制造疾病死亡灾难不时引爆且反复出现——最强新冠变异株来 袭!全球 12 国快速蔓延 或引发新一轮新冠浪潮

环球时报 2023-12-12 16:24 北京

本文转自于【观察者网】

财联社 12月 12 日讯,近期,一种名为JN.1 的新冠变异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 并已在 12 个国家被发现。据英国和美国卫生机构声称,该变异株是当前已知 的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预计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

传播最快新冠变异株来袭

当地时间 12  8 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网首次将 JN.1 单独纳入新冠临近预报 (SARS-COV-2Nowcast),称 JN.1 是当前美国增长最快的 新冠变异株。

CDC 数据显示,截至 2023  12  8 日,JN.1 占美国当前流行变异株的 15-29%。CDC 声称,其“最佳预估”表明JN.1 可能约占当前流行变异株的 21%。“最佳预估”是指在缺乏确切数据或信息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信息和 专业知识给出的最可靠估计值。

英国健康安全局(UKHSA)也声称,JN.1 是英国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率, 其每周增长率预计为 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已知变异株。英国健康安 全局主管警告称,该变异株将在未来几周内继续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目前正在监测该变异株,但尚未将其指定为关注的变 异株(VOC)。

JN.1 是什么来头?

JN.1 属于奥密克戎(Omicron) 系的亚变体, 今年 8 月在卢森堡首次被发现。 此后,它在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 12 个国家被发现。该变异株今年 9 月份在 美国首次检测到,在今年 10 月在英国被首次检测到。

JN.1 被认为属于奥密克戎亚变体 BA.2.86 的后代谱系。而 BA.2.86 本身传 染性极强,此前已经引起多国科学家们警告。

CDC 声称,JN.1和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

自今年 8 月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密切追踪 BA.2.86 的情况。科学家指出, 与之前变异株不同的是,BA.2.86 的突变数量创造了纪录。与 2022 年初占主导 地位的奥密克戎 BA.2 相比,BA.2.86 发生超过 30 处变异,这意味着它可能更 容易地逃避目前的疫苗和抗体防护,即将推出的加强针可能对其防护能力也有 限。

JN.1  Pirola(即 BA.2.86) 的孩子,”阿肯色州立大学纽约理工学 院研究助理院长兼副教授 Rajendram Rajnarayanan 博士表示, 由于突变,

 

BA.2.86 变种及其后代令人担忧。

是否会加重健康风险?

CDC 认为,JN.1 的持续增长表明它要么更具传染性,要么更能逃避人类免 疫系统。但是目前,目前没有迹象表明 JN.1 的致病严重程度有所增加,也没 有证据表明 JN.1 相对于其他当前流行的变种对公共健康的风险增加。

不过, 曼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 Sheena Cruickshank 教授认为, 刺突蛋 白突变意味着感染 JN.1 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或者可能导致 更严重的疾病。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初级保健和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人马吉德(Azeem Majeed)教授表示,感染 JN.1 病毒的症状“可能与感染其他变异病毒的症状 相似”。

这意味着JN.1 的感染症状可能包括发烧、流鼻涕、头痛、失去嗅觉、腹泻等。 医生提醒,虽然大部分感染者可以自愈,但如果症状恶化,仍需及时就医。

新冠疫苗和测试仍然有效

一些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周内,JN.1 的感染将达到峰值。不过,预计 2021  11 月奥密克戎大爆发那样的情景不会重演。

CDC 声称,早期实验室数据表明,新冠测试和治疗手段预计 JN.1 有效, 同时,接种今年最新新冠疫苗的人的血清也可以阻 JN.1 病毒进入细胞。

但坏消息是,美国接种最新疫苗的人太少了 —— 不到美国成年人的 16%——因此专家建议 CDC 应该敦促尚未接种疫苗的公众立即接种。

6、人工自然选择律公式的推导

 用人工自然选择律来解释(口罩债)和新冠卷土再来;我们应该把实 验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即把细菌注入小鼠或羊有机体前为人工选择阶段, 其全部实验过程都是人为的目的指使下,用人工限制其生活方式达到定向培育  的菌体产生菌落的生存、变异。这都是在人控制下产生变异, 其自然的成分较小。 把细菌注入小鼠或羊体后的实验过程,可视为相对的自然选择。 因为这是和 正常自然进入小鼠或羊体内的菌落相对比来说的。所以两个选择时间段衔接的  结果,只能是人工自然选择律对性状变异的表达。因为这两个实验菌落都是相  对在基因层面进入有机体的,所以这种人工自然选择表现出了微观性。根据公  W  =(  S  +  E  ))× t   所以  t 值单位就从年变更成以小时和天来 计算。也就是说  t 值计算单位越短(50 万年、年、月、日、小时、分秒、皮 ),人工自然选择的微观层次就越深,变异就越快。

那么人工自然选择深入微观层次,应该是从巴斯德的羊实验就开始的 !?因为羊实验和小鼠实验方法并没有本质区别,同高温处理菌落,移植

 

到动物体内。可见巴斯德早于格里菲思走进基因工程的领域。于是可以作出 这样的结论:A、DNA 存在另一套模式。B、或者在 DNA 以外存在另一种信息指 令复制的遗传机制。所以相同的人工自然选择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性状变异表 达。”——引自《人工自然选择律》赵大庆 强燕平著

7、“公式”依马尔萨斯《人口论》几何级数和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3:1  理推导并有突变发生:

“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人口是几何级数增长, 植食物是按数学级数增长, 得出人口灾难规律。其实,动物(人)的增长级数并不是 2 的平方。从孟德尔  豌豆十年杂交统计学得到的增长级数并不是 2 的平方;经典遗传学理论表述的  数理“3 1 ”规律计算,动物(人)的增长级数“遗传方阵”,我们从“遗  传方阵”板块基因数理变幻的隐性斐波那契数列分析秘密数学公式:“□ ×4” ,我们把公式展开□内四个圆,三个○、一个·是遗传方阵的数理学本原;孟  德尔的 3:1 的用法就揭示了“J、K、L、M、N、0、P、Q”从 Q  J 形成的“Q-J  方程”-3:1(3:1) 4=3×4:1×4(n 是自然数列 1、2、3、45、6……). 显然, 这是一个到几个数列组合展开的整体板块公式,生命智能巨阵遗传繁殖的数理  变形规律,其生命繁殖爆发力度比斐波那契数列更猛,构成了生命螺旋线(正  或负)两向性强力爆发、增加或者减少趋势,能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大爆发和生  命大灭绝(蝗虫)!我们发现这种增长方程式,称为“Q-J 方程”。

这也是蝗虫起飞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和“恐龙灭绝”一瞬间神秘消失 的数理方程式。”同样是三年新冠病毒全球大爆发无处不在之数理机理;

鉴此,人工自然选择律就有“Q-J 方程”全天候属性,彰显变异、突变迅 速出现或神秘消失……

这就是“JN.1 今年 8 月首次在卢森堡被发现, 短短时间传播到美国、英国、 法国和其他国家,现已在 12 个国家被监测到,包括 10 月份于上海被报告。以  新加坡为例,11  26 日至 12  2 日这一周的新冠肺炎病例估计数量增长 1 万例,其中 JN.1 感染的病例占据 60% 以上。”——乃按“Q-J 方程”级数急速 全球传播扩散非人力所为的根本原因!

JN.1 是一种“日本东京大学于 2023  12  9 日在预印本上发表的一篇 研究简报表明,JN.1 是奥密克戎 BA.2 两个变异体重组的一个新变异株,属于 BA.2.86 亚系。与 XBB  BA.2 相比,BA.2.86  JN.1 携带了大量的突变,  在刺突蛋白的突变就超过 30 个,而 JN.1  BA.2.86 之间唯一的不同在于携带 了刺突蛋白 L455S 突变,因而获得了超级免疫逃逸能力,成为一种优势毒株。 但关于这种突变是如何帮助 JN.1 躲避免疫系统的,CDC 还在了解中。

8、人工自然选择五大模式与特征

 

“1、人为的目的性 , 任何人工选择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某种需要进行的, 往往出现环境污染、病原体突变与变异体 -JN.1 被认为属于奥密克戎亚变体 BA.2.86 的后代谱系。而 BA.2.86 本身传染性极强,此前已经引起多国科学家 们警告。

2、即时性、任何人工选择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人为完成对某生命个体物 种性状的变化、这种干预的时间是即时、无限、灾难的 - 自今年 8 月以来,科 学家一直在密切追踪 BA.2.86 的情况。科学家指出,与之前变异株不同的是, BA.2.86 的突变数量创造了纪录。与2022年初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BA.2相比, BA.2.86 发生超过 30 处变异,这意味着它可能更容易地逃避目前的疫苗和抗体 防护,即将推出的加强针可能对其防护能力也有限……

3、局部性。任何人工选择都是通过对某一生物个体局部的干预 , 来达到 改变生物性状变异积累的过程 , 因为人工选择不能整体地完全改变任何一物 的个体 , 希望产生一个新物种“控制自然”是妄图的 -“JN.1  Pirola(即  BA.2.86)的孩子, ”阿肯色州立大学纽约理工学院研究助理院长兼副教授 Rajendram Rajnarayanan博士表示, 由于突变,BA.2.86变种及其后代令人担忧。

4、随机性。任何人工选择的生物个体的性状变异都是随机的 , 这种变异 不可能按人为目的所需的定向目标完全发展。所以人工选择多是机遇性变异, 危害极大 - 曼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 Sheena Cruickshank 教授认为,刺突蛋 白突变意味着感染 JN.1 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或者可能导致 更严重的疾病。

5、最重要的一点是 : 人工选择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表达对生物性状有利变 异的保持扩延或对有害变异的抑制、消除……然而,根据卡森变异法则一:生 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和法则二: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鉴此,人工自然选择律。”之生物学原理必然出现 2023 年流感的特征主 要是以甲型H3N2 亚型为主、支原体 ( 微生物 )、甲乙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鼻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多病毒、微生物、细菌相互混杂叠加、交 叉感染风险极高……且出现突变株 -JN.1 被认为属于奥密克戎亚变体 BA.2.86 的后代谱系。而 BA.2.86 本身传染性极强,此前已经引起多国科学家们警告!

   12  9 日,CDC   JN.1  异株        变异   15%  29%,已占据流行毒株排名的第二位,要知道在 10 月底时,这一比例还 不到 0.1%。所以它也被称为“美国目前已知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这一消 息主要源于美国 CDC,数据监测显示,截至 2023  12  2 日的过去一周,美 国新冠住院患者人数已突破 2 万。新冠检测阳性数和住院数分别增长 11.5%  17.6%,死亡数增幅高达 25%。】———美国 CDC 官网

 

9、 卡森理论的核心是“人不能控制自然”突出表现在人工自然选择律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上。

因为任何人工选择都不能离开自然选择 , 而任何自然选择都无需人工选择。 所以人类不能创造出超自然的生命物。自然选择是自然力作用的存在。这种存 在从时间维度上是无穷无尽的 , 所以是永恒的。

事实上,人工选择是人力作用于大自然的一相存在。这种存在由于个体生 命的时间维度限制和对生物时间维度的相对久远 , 并因为个体人的死亡总是出 现断层现象。所以存在从时间维度上是断续的有限与无限的断层进化。这就决 定了人工自然选择律法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亘古或有或无的存在——这就是 “呼吸系统感染者中,20% 是新冠感染——这个比例非常高;6% 是流感,7%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彰显多病原体叠加感染的优者胜出、劣者淘汰,百 分百就是最佳证明! ……

10、现代克隆羊多莉灾难后彰显人工自然选择律的经典案例

让我们用目前生物高科技的经典例证 - 现代克隆羊多莉 , 来讨论一下人工 选择与自然选择这种系统“相悖”关系。1996 年维尔穆特 434:1 的成功率 , 成功克隆诞生了多莉羊。这种克隆可以说是人

工选择 , 其方法是在前胚胎期 , 把母羊的卵取出 , 除去卵细胞核 , 代之以 另一羊的体细胞 , 通过电脉在人工环境 ( 试管 ) 达到受精 , 并经早期人工培育 达到胚初期 , 再植入一母羊的子宫怀胎 , 直到生出。也就是说 , 人工选择只存 在取出卵核到胚胎前进入母羊子宫怀孕这段时间。当母羊怀胎之后人工选择的 各种后续方法 , 手段已经无法直接实施、起任何微小的作用 , 完全靠母羊生殖 器官和母羊个体生长发育的自然选择机制运转、生长发育 , 任自然选择全方位 表达这一生长过程的方方面面。( 怀胎到出生 ) 羊性状的变异 - 对有利变异的 保存 , 对有害变异的消除完全是自然选择起作用。而且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在 多莉羊出生到 2003  3  21 日安乐死之前 , 人工选择并不起任何决定生命性 状变异和延长生命的作用、只是在取卵核过程阻断了基因产生隐性危险,成为 以后永恒的腿病变异和灾难……可见人工选择是即时的、有限的、局部的。多 莉羊在怀胎到安乐死的 6 年中 , 它腿部的关节病变是随机的不为人的;人肉眼 看不见的,与人意志和人的目的相反产生羊腿病疼的定向培育,违背产生人工 选择的理想与结果灾难。

事实上这种随机性 , 和即时性在多莉羊存活的 434:1 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 验。就是我们不去怀疑维尔穆特在克隆多莉成功时实验的准确性 , 假如在提取 母羊卵生殖细胞的操作过程中 , 有百万分之一细胞卵源核因子被遗漏或者损坏 的话 , 多莉羊的这种受精就完全是人工选择的灾难;出现另一回事了 ,( 这就

 

进入了自然生殖的系列 )。这点在世界爆光高科技造假的事件后 , 虽然我们任 何人都无法证实多莉羊的非克隆性 , 但我们可以肯定证实人工选择存在的局部 性、人无法控制的灾难后果。从时间的维度去考察 , 从取卵 - 取卵的细胞核 , 到胚胎前期的时间总计不到一个月甚至只有几天 , 这是人工选择的时间段。这 和多莉羊从 6 月胚胎出生、生长 6 年的时间相比 , 可以说是无穷小比无穷大 , 这正应了达尔文对人类的告诚 :“人的愿望和努力、只是瞬息间的事 , 时间是 那么的短 , 若和‘自然’在全部地质时期内累积所得的成果相比 , 他的成果是 何等的贫乏 !”——最重要的一点是 : 人工选择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表达对生物 性状有利变异的保持、扩延或对有害变异的抑制消除 , 这是人工选择不可逾越 的法则 - 人工自然选择律之伟大就在于自然优越人工选择万万亿倍的呀! ……

英国病毒学家皮特·布鲁克史密预言瘟疫复活与人类生存之战 - 病毒、癌 细胞、艾滋病、流感大爆发在近 100 年频频在全球多国、地区引爆;一个瘟病 流行的时代是否会卷土重来?这实在是人类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否则,最终 摧毁我们的,不是天陨星,不是地球爆炸,而人类自身滋养出的病菌——未来 的灾难方显人工自然选择律属性——而今,新冠病毒新变种在英国爆发,人们 担心新一波疫情即将到来 每日邮报-英美卫生机构纷纷示警。英国卫生官员称, JN.1 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目前已知的新冠变异株,目前正在席卷英国,很可能 会引发新一轮的新冠感染潮。图:

 

第二章  三年被迫带口罩欠了多少“免疫债 

 

让我们回头看运用人工自然选择律来讨论 2023 年流感与三年被迫口罩欠 多少“免疫债”

“免疫债”假说最早是英国人发明,经过近半年的宣传,对很多人来说并 不陌生。这一理论原本是指无害菌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促使免疫系统发育完善。 2021 年经由法国科学家再创造,用于解释当时一些国家的流行病防控工作完成 保障转段之后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根据该假说,已知正常人在一年当中会感染各种致病菌和病毒多次,但是 多数感染是无症状或轻症状。由于此前曾有一段时间,人们前往公共场所需强 制戴口罩,人的呼吸道缺少病原体的刺激,没有形成抗体,摘掉口罩之后就更 容易感染传染病,并且病情更重,甚至叠加——其本质是卡森生态、微生态变 异理论原理!自 1856 年至 1860 年,第一次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巴 斯德发现病原体微菌理论、一直以来,在生态学诞生到《寂静的春天》问世专 家学者总是把变异看作微菌生物 ( 细菌、病毒、真菌、微生物等等 ) 自身变异 上;尽管贝尔内(1856 年至 1860 年)提出“内外环境”论 - 外环境,指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体内环境即: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也就是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定是保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卡森 1062 年在《寂静的春天》 提出生态与“微生态变异”,就是贝尔纳“内环境”变异,因为“内环境的稳 定是保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理解“微生态变异”?

我们就以口罩债来说明:三年口罩让 90% 的人们长期在“公共场所需强   制戴口罩, 人的呼吸道缺少病原体的刺激, 没有形成抗体”这时口、鼻、气管、  呼吸道、支气管联通左右肺统统发生系统性微变异-这种变异就是“微生态变异” “也就是细胞外液”系统性变异】- 内环境(微系统包括口液、鼻液、气管粘膜、  绒毛、肺泡……)完全得不到自然呼吸时需要的“病原体的刺激,没有形成抗   ”——三年后人们”摘掉口罩之后就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并且病情更重,甚   至叠加”,就出现了 2023年流感的特征主要是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支原体 (微   生物 )、甲乙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   多病毒、微生物、细菌相互混杂叠加、交叉感染风险极高, 在多国蔓延的现象。

让我们会更新冠病毒按 2019  12  30 日 17  48 分左右,李文亮吹哨 算到 2023  3  3 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大约 93% 的美 国人口居住在新冠疫情传播水平足够低的地区,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不需要 在室内戴口罩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超过三年——也就是说,全球人为了抗疫

 

80% 被迫带了三年口罩、中国人大約有 95%——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在长达三 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生存在口罩微环境中呼吸、新陈代谢;这种微小环境系统性 利用人工口罩滤过生存空间系统体液, 口罩几乎过滤了空气 90% 的细菌、病毒、 微粒、尘埃和益生菌——这完全是一种(被迫防疫)人工选择——【财新网】

当地时间 5  5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   会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强燕平   说新冠病毒》6 卷我们记录了三年疫情“口罩债”的每一天……到了今年,人   们突然因为缺少抗体欠下“免疫债”,集中发病了——这就是“人工自然选择律” 滞后效应的突然显现……

12、三年不长不短的时间必然形成一种过滤了空气 90% 的细菌、病毒、微粒、 尘埃和益生菌之微小生态环境,导致人体特别是呼吸道出现这种位小环境的适 应性与微系统变异,也可以是生理微结构体液微变异,这样这些口罩人渐渐随 时间的久远就适应了——这就欠下一笔不大不小的口罩债(过滤了空气 90%  细菌、病毒、微粒、尘埃和益生菌之微小生态环境青壮年则小 三年后这些 人都同时摘除口罩,进入平常人正常的呼吸自然环境。也就是说无需再过滤掉 空气 90% 的细菌、病毒、微粒、尘埃和益生菌之微小生态环境 - 这就是进入自 然选择的大自然……

于是,大麻烦就来了——这些人 - 特别是过滤了空气 90% 的细菌、病毒、 微粒、尘埃和益生菌之微小生态环境的口罩人,又如何面对呼吸没有滤过的自 然选择之空气适应带有流感病毒的大环境???

鉴此,这些口罩人自然而然必须偿还“口罩免疫债”……

鉴此,为什么“广东疾控中心提醒,60 岁及以上老人、5 岁以下儿童、孕 妇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等,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这些人 必须还清三年“口罩封环‘债’”!

同理,国际同样存在口罩债 -“新加坡卫生部 12  11 日发布公告,11  26 日至 12  2 日当周, 新冠确诊病例激增至 32035 例,而此前一周为 22094 例, 增幅达 45%。”

“综合媒体报道,12  11 日,印尼雅加达报告了两例新冠死亡病例。12  12 日的数据显示,11  26 日至 12  2 日当周,马来西亚的新冠确诊病例 数一周内几乎翻倍,从前一周的 3626 例增至 6796 例。此外,新冠变异株 JN.1 也已在印度引发担忧。

欧美多国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新冠感染病例数增加和新冠变异株 JN.1 流行有关。截至 12  2 日的过去 7 天数据显示,美国新冠检测呈阳性的病例 数和住院数分别增长 11.5%  17.6%,死亡数增幅达 25%。此外, 截至 11 月中旬,

 

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欧洲多个国家的新冠病例数也在增长。 13、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三年前的(口罩)人呼吸和呼吸道已经形成一种易感染发病、诱 发病原体进入生命体“微生态”机制——请看人类生态学的来龙去脉:

1935 年,英国生物学家斯坦烈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概念。这就把达尔文 的猫、草、牛、人(海军)个体与群体生命的兴盛与衰弱的因果关系,升华到 生命的整体生态和环境系统统一的概念上来,把生态系统看作是,在具有同样 生物群落,同样气候条件和同样土壤条件的同样土地上,有较明显界线的一个 地带内形成的,生命群体与区域环境的动态生命平衡态势,或者是整体状态。 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相对平衡式。

然而,到此,对生命整体性系统理论生态学还没有登上科学历史;遂之林 德曼提出“生物链”概念却不能把生命有机体更微小层次,特别是微生态的量 子世界表述清楚。因为生命是两个平行世界的现象。也许,我们从法布尔“食 粪昆虫的工业”的理论能得进一步的启发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德国生物学家 海克尔 1866 年提出“生态学”,海克尔在其动物学著作中定义生态学是: “研 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 的有益和有害关系。”却没有提出环境污染,是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赋予人 食物链、所有物种与环境相互关联……卡森说:

“在我的每一本书里,我都力图说出,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 关联的,每一个物种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其他物种相联系,而所有物种又都和地 球相联系。这是《我们周围的海洋》的主题, 也是《寂静的春天》的主题。”—— 1962 年卡森首创“生态学”和“微生态变异”理论学说,也就是微生态与环境 污染长期关联不可逆、污染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JN.1 变异突变同样是这 种关联传导效应导致引爆的: “除了美国之外,有些地方比如奥地利和荷兰的 污水里也检测出来新冠病毒了,而且数值都超过或者接近它们之前最高的纪录 ”——那么,为什么 2023 多种病原体感染都有迅捷出现的;类似症状:

1. 发热

发热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果你在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之后  再次出现发热, 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较高, 可能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性。

2. 咳嗽和呼吸困难

咳嗽和呼吸困难也是新冠感染的典型症状。如果你在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后再次出现这些症状,并且伴随着胸闷、气短等不适感,应该考虑是否存在二 次感染的可能。

3. 嗅觉和味觉丧失

 

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嗅觉和味觉丧失或减退。如果在过去的感染经历后, 再次出现这个症状,可能意味着存在二次感染风险。

4. 乏力和全身不适

乏力、全身无力和不适感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新冠病毒感 染。如果你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后再次出现这些症状,应该提高警惕。

5. 肌肉和关节疼痛

肌肉和关节疼痛也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果你在过去的感染 经历后再次出现这些症状,应该考虑是否存在二次感染的风险。

6. 消化系统不适

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如腹泻、恶心和呕吐等。如果曾经 感染过新冠病毒后再次出现这些消化系统不适,可能存在二次感染的风险—— 这就是“微生态变异”在人体表露的实证;所以, “刘易斯准则”:即“不允 许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发病机制”。刘易斯例举了“三期梅毒,慢性结核病, 还有顽固性贫血”、“牵涉到多细胞、多组织、而且多器官的疾病”;根本原 因在于多细菌、病毒、真菌多元病原体往往诱发组织器官突变、微生态变异感染, 并且症状几乎类似如上……

14、卡森发现并提出人体生物与生存环境之“生态法则”“微生态变异” 理论学说

1962 年《寂静的春天》揭开了生态学理论序幕,特别是微生态理论的历史 新篇章,这是值得人类最最庆幸的整体生命学历史事件!

让我们永远牢记卡森的生态法则,来完成卡森未竟的伟业吧!

卡森生态法则:

法则一

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法则二

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卡森生态法则的发现与诠释:

A、卡森生态法则一: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 可逆转的。

这一规律说明,人类不会直接破坏生态,完全是通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来达到对生态的破坏。所以最大的危害是化学药物和任何物质对环境的破坏与 污染,所有污染和破坏都是不可恢复的。卡森说: “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 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的物质的 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

 

界,这一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逆转的。

卡森生态法则二: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即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作用于另一种化学物质而改变或放大其作用效果。这 样就更增大了对生态破坏的力度和恢复的重重难度。

这一卡森生态法则,在环境“量”传递方面表现得就更明显。

这种传导效应在病例反应在各国特别迅速 -“新加坡自己公布的数据是:  11  26  -12  2 号这段日子里,他们上报了 3  2000 多人感染,比起 上个星期又翻了整整四分之一!每天需要住院的人和住在重症监护室的人都从 136 人和 1 个,各自上涨到了 225 人和 4 个。

这段时间里,泰国也报告了新增新冠感染 500 多例。而整个 11 月份呢, 他们才只有 545 例。”台湾地区“截止到 12  5 号的七天里,当地的死亡人 数和重症人数分别达到了 31 人和 260 人。这些病人大部分都是年纪较大、身 体不好的老年人,尤其是 65 岁以上有慢性病的。这数字的增幅可是近一个月 来的新高。

欧美更烈。以英国为例“英国那头儿的卫生安全管理局也发表声明了, 他们说 BA.2.86 这货里头有二十多个突变, 这些可能会让它变得更加诡异难搞, 比如会换掉对抗原的面目或者增强逃跑免疫系统的能力什么的。然后呢,JN.1 又自己加了一个狠角色, 把刺突蛋白给改造成了自己独特的版本。”也就是说, 病毒个体变异和在各国各个地区变异传播速度惊人,存在大流行的风险……

15、看惊世駭俗的“微生态变异”现象

卡森研究说: “毒物被小的生物吞食后得到浓缩,又传递给大一些的捕食 生物,浮游生物的组织中发现含有 40-300/ 百万的杀虫剂;食肉类的蓄集的量 最大,一种褐色的鳅鱼含有令人吃惊的浓度:2500/ 百万。这是民间传说中的‘杰 克小屋’的故事的重演,在这个序列中,大的肉食动物吃了小的肉食动物,小 的肉食动物又吃掉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再吃掉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摄取了水中 的毒物。

这恰巧是法布尔“食粪昆虫的工业”的传导作用, 作用持续的时间随着“食 粪昆虫工业”效应长期进入生态环链, 作用几乎无法消失。对此, 卡森继续说:

“以后甚至发现了更离奇的现象。在最后一次使用化学药物后的短短时间 内,就在水中再找不到 DTT 的痕迹了。不过毒物并没有真正离开这个湖,它只 不过是进入了湖中生物的组织里。在化学药物停用后的第 23 个月时,浮游生 物体内仍含有 5.3/ 百万这样高浓度的 DTT,在将近两年的期间内,浮游植物不 断地开花和凋谢,虽然毒物在水里已不存在了,但是它不知什么缘故却依然在 浮游植物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这种毒物还同样存在于湖中的动物体内。”——

 

这样的微生态变异现象,在《寂静的春天》问世好 61 年不间断地集聚、不可 逆放大效应必然出现:“美国截至 2023  12  2 日的过去 7 天数据显示,新 冠检测阳性数和住院数分别增长 11.5%  17.6%,死亡数增幅达 25%。大量婴 幼儿和老人被送入急诊”……

16、卡森《寂静的春天》宣告“微生态变异学说”和“微生态”诞生

1962 年拉马克首创的生物学进入微观纳米世界——卡森在剖析中注意到 “亚硝酸盐作用于血色素”,于是卡森就自然进入到生态的微观生命基—— 血色素也叫血红素,血液呈红色就是由于含有血红蛋白的缘故。血红蛋白是血 液中含铁与蛋白质的红色化合物,很容易与氧气或二氧化碳结合分离。血液借 血红蛋白从肺泡里吸取氧气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又从体内各个组织把二氧化 碳带回肺脏,排出体外。血液是人和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 液体组织,是暗赤和鲜红色,有腥气,血液由多种成分组成,主要是血浆、血 球和血小板、血红蛋白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循环,收集养分送给体 内各组织,并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输送循环,收集废物送给排泄器官,调节体 温和抵御病菌、免疫应答。由此可见,卡森已经把生态学放到生态微观生命元 的细胞、细菌的微观平台进行剖析。这从血色素到“粮库死亡”事件就是最好 的证明。

可见卡森生态法则,不仅仅把生态学深入到细菌(瘤胃细菌)的微生态, 并进一步深入到所有微观生命元——这就诞生了人体(动物、植物食物链)“微 生态学说”和“微生态”理论——可惜西方社会并不认可,而在全球疯狂炒作 “碳排放”- 京都议定书;目标在于“碳交易”【摘要:碳交易是以碳定价为 基础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激励机制。《京都议定书》签署后,碳交易市场 制度体系的构建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十多年来, 国际上以《京 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以欧盟 EU ETS 为代表的国家级碳交易 市场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城市等区域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碳交易市场 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建构 从各地区的试点,到全国碳市场的建构,已经历整整十年,在碳减排和区域 境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制度体系建设中, 应重点规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配额超发分配风险,加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 关立法,发展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碳金融工具】三年疫情仅中国总共 付出二十多万亿的资金总额。咱的经济增长速度由百分之八下降到平均百分之 五。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二点三,如果总体测算,经济损失总在二千多亿元 …… 这是多少“碳交易”呢?

问题在于三年“疫情防控”全球死亡人数两千万! “碳交易”能救活多少

 

?!

“不需长期带口罩”呜呼哀哉……

钟南山发声!不主张长期戴口罩!除非这些情况

光明网 2023-12-24 08:08:21

12  22 日下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到深圳市人 民医院进行院士查房活动,并与该医院联合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疑难病例 讨论。

 

对于近期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的情况,钟南山认为,呼吸道疾病进入 高发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常规原因,即天气骤冷后,鼻黏膜的免疫功 能降低,所以病毒容易进入呼吸道。二是因为长期戴口罩也会使得自身免疫系 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削弱了抵御疾病的能力。

“除非出现病毒大流行的时期,或者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否则不是特别 主张长期佩戴口罩。”钟南山说。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

2023 年版)

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有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 胞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吸入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或密切接触等途径 传播。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为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 罩,有效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指引。

一、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 新冠病毒感染、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 传染病感染者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距离小于 1米,下同)时。

2. 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 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

3. 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

4.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托幼 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

5.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 托幼机构、学校 等重点机构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

二、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

1.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 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2.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厢式电梯等环 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

3.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间,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 公共场所时。

4. 与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共同学习、生活或工作期间。

三、建议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

1. 进行体育锻炼时。

2. 处于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3.3 岁及以下婴幼儿。

四、口罩选择

1.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建议佩 N95  KN95 等颗粒 物防护口罩(无呼吸阀)或医用防护口罩,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 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2.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建议选用儿童防护口罩, 其他儿童建议选用儿童卫生口罩。

3. 口罩产品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五、其他注意事项

1. 个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 换。

2. 心肺功能障碍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

3. 各地疾控部门应及时动态发布当地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形势,提醒公众科 学佩戴口罩。

 

本指引将根据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需要动态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地 方和行业实际,参照本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

“除非出现病毒大流行的时期,或者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否则不是特 别主张长期佩戴口罩。”钟南山说。】——这是不是对《强燕平说 A(H3N2)亚 型流感病毒——人工自然选择律看人类必须还清三年“口罩封环‘债’”》本 文的某种形式之认可! ……

17、卡森“生命之网”是一个“微生态”全新概念

卡森刻骨铭心地说: “诸如环境正被人为环境迅速取代,而这个人为环境 是由许多新的化学和物理因素所组成的,其中许多因素具有引起生物等变化的 强大能力。人们至今还不能保护自己免受这些由人类自身活动所创造的致癌物 的危害……

卡森生态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生命之网”,这是一个微生态生物学全新 概念。“生命之网”亘古存在久矣。本质就是生命“微生态变异”之网,有历  史记载“生命之网”在黑死病人体组织症状表现得非常久远,自公元前 431  黑死病突然在古希腊大爆发,在世界 2600 年历史有记载的已经反复爆发 500 年了、最终定性“鼠疫”; “微生态变异”之网到了 102 年前的 1918 年,演 绎突然转圜成西班牙女士大流感,震撼性记入人类瘟疫历史、历时两年、死亡 1000 万万;到了 2003 “生命之”突变一种未知呼吸道传染病 SARS,痛苦 的历史记载肆虐 1 年、2014  H7N9 禽流感反反复复 2 年多、2014 年西非埃博 拉周期性爆发2、3年轮回一次……这些世界突发瘟疫的所有病毒、细菌、微生物、 真菌人类科学家至今知之甚少,基本看不见、摸不到;来无踪、去物影!即使 美国科学家陶本伯格破解了西班牙大流感病毒,也摸不着完整的大流感病毒, 只是“生命之网”微生态变异之基因片段……更麻烦的是 2023  A(H3N2)亚 型流感病毒和上述微生物叠加袭击了全球多国,特别要提到的是其中 JN.1  播迅捷重病尤烈;尚不知是否在陶尔伯格命名的系列病毒之中?!

事实上,已知甲流家族陶尔伯格开创了“H”“N”“半”命名法,是否 存在误区尚不得知, 却隐隐约约在三英文corona、virus、disease语句中读出“天 ”(天之命也)乃“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生命科学前沿之蛛丝马 ……

事实上, 历史的看, 判断病毒“半株”(H  N)数列组合”重组困难重重, 陶本伯格 2005 年复制并开创一种整个流感系列病毒基因“半”(H  N)数 列组合命名体系:这是 H、N 几何级数的分解乳糖两种酶标记符号、16  9  几何数理组合。

16 “H”和 9 “N”排列组合就有 144 种组合;9 N”和 16 “H”

 

排列组合也有 144 种组合,再加上变种病毒变异重组就构成一个相当庞大的 几何级数病毒系列命名数据。也就是说,“H1”“N1”合起来是 1 种病毒,  Orthomyxoviridae 系列的 1  H1N1 病毒。与 H1N1 同一系列的还有 H5N1、 H7N2、H1N7、H7N3、H13N6、H5N9、H11N6、H3N8、H5N2、H4N8、H10N7、 H2N2、H8N4、H14N5、H6N5、H12N5、H9N2H15N9 等等……不计其数! 人类并 没有完全认识全部几何级数病毒系列,目前知之甚少!

这里,“H”“N”病毒“半株”命名法陶尔伯格想象力特别丰富。这里

“H”与“N”只是一种标记。

“H”号码是“血凝素类型”;

“N” 号码是“神经氨酸酶类型”……凡此种种,可见卡森“生命之网 比大海宇宙还要浩瀚无边无极的啊!

转基因是孟山都想突破“生命之网”的险恶用心——德国拒绝螺蛳粉,转 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深思!

爱本草的金蟾 2023-07-01 17:00 河北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将外 源基因导入到植物或动物的基因组中,以改变其性状或增加其产量。

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耐旱性和产量,从而解 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然而,反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 成潜在风险。

德国拒绝螺蛳粉 , 只因检出转基因!

2021  2  9 日,德国的 VETAMT 部门(汉堡兽医和进口办公室)下达了 最终的实验检测报告 , 检测结果为螺师粉中的米粉含有转基因成分(大米品系 Bt63), 不允许进入德国。

厂商要求赔偿 90 万元。

最终法院判决,螺蛳粉公司返还货款 33 万元及利息,仓储费用 20 万元, 销毁货物费用 6 万元,海关费用等 3 万元。

袁老曾说过,转基因不能确定不安全,也不能确定安全,他的安全验证需 要长时间的验证,它需要志愿者的牺牲参与实验,而不是把它强制性端上中国 人的餐桌,让所有人变成它的试验品。

艾跃进教授也说过,中国很多机构和国外的转基因公司存在着巨大的利益 输送,他们企图把中国人当成他们小白鼠。

全世界都在高举反对转基因食品,为什么我国还在 4  28 日批准了 113 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以及 1 个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转基因食品从起源到争议的全过程:

 

转基因食品的商业销售始于 1994 年,当时 Calgene 首次推销了失败的延 迟成熟番茄。大多数食品改良主要集中在农民,大豆,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等 农民需求较高的经济作物上。转基因作物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抵抗病原体和除 草剂,并具有更好的营养成分。

尽管截至 2015 年,市场上都没有转基因牲畜, 但已经开发出了转基因牲畜。 截至 2015 年, 鲑鱼是 FDA 批准用于商业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唯一动物。这是 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人类消费的转基因动物。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议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监管,是安全的。 许多科学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 差异。并且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一方面,反对者则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抗生素抗性等问题。此外,转基因 作物的种植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例如对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生 存和繁殖造成影响。

 

许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 态度:

美国: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美国政府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并且不需要特殊标识。转 基因食品在美国市场上广泛销售。

欧洲联盟(EU):欧盟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

欧盟要求对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进行标识,并且对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种 植实行严格的监管。 一些欧盟成员国甚至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之一。

中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持支持态度,并且已经批准了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种 植和销售。然而,中国也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并且对转基因食品的安 全性进行严格监管。

巴西: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之一。

巴西政府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并且没有要求对转基因食 品进行特殊标识。

在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中,科学研究和透明的信息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 学家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

政府和食品监管机构需要加强监管和标识要求,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做出知 情的选择。同时,公众也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参与讨论,以形成全面的观点。

总体而言,不同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对转基因食 品持支持态度,认为其安全性已经得到科学验证;而另一些国家则对转基因食 品持谨慎态度,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和标识。

之前就有很多网络上关于“袁隆平说转基因影响生育”的谣言,对此,在 面对凤凰网记者的采访时,袁隆平亲自进行了辟谣,他表示自己从未说过这样 的话,是有人曲解了他的意思。

目前袁隆平团队正在试验,将玉米中的碳四高光合作用基因转移到碳三光 合作用的水稻上来,用来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通过这 种方法得到的转基因水稻对人体不会有伤害,因为这种基因只是用于提高光合 作用。

因此在袁老看来,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保证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量 的一种科学措施。在接受凤凰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还表达了自己对转基因食物 的看法。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了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比如进口大豆, 都是没有问题的,在他看来,利用转基因技术来为人们带来安全和高产的粮食 并没什么不妥。

 

如今,随着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几十年的实验数据证明,袁隆平 已经逐渐从早期的转基因“中立派”转为“挺转派”。

关于转基因的 3 个谣言

谣言一:欧盟、日本都不吃转基因食品

欧盟在 1998 年就批准了转基因玉米在欧洲进行种植和上市,有 23  玉米、1 种甜菜、3 种油菜、3 种大豆、1 种土豆获得了转基因授权。除了很少 一部分是用作工业用途或饲料,其他绝大部分作物都是用于食品。

 2010 年,一共有十种转基因作物得到了欧盟网站的许可;日本连 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和第三大的大豆进口国,在 2010 年,日本 就进口了 1434.3 万吨美国的玉米和 234.7 万吨美国的大豆,其中大部分都是 转基因品种;2012 年,罗马尼亚、西班牙、葡萄牙、斯洛伐克、捷克五个国家 也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

谣言二:我国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豆浆、豆腐也都是转基因做的

由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脂肪含量高,但是蛋白质含量比较低,并不适合做 豆腐、豆浆,但是更适合用于榨油。我国市面上所销售的豆制品大多数都是国 产的非转基因大豆制作,不需要过度的忧虑。

谣言三:水果蔬菜不容易坏就是转基因产品

不同品种水果蔬菜的储藏性差距是很大的,有些果蔬品种本身就比较耐储 藏,比如国光苹果的皮比较厚,即使不放进冷库也可以储藏 2-3 个月,这种苹 果表面的蜡质层也厚,相对不容易受到霉菌的侵入。此外,不同品种的蔬菜水 果都有不同的保存条件,如果能够按条件储藏,保存很久也很正常。比如一个 完整的西瓜可以存放半个月以上,完整的胡萝卜和洋葱放一周也没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始末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涉及到科学、政策、经济和 伦理等方面。只有通过科学研究、透明的信息传播和公众参与,我们才能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转基因食品的挑战和机遇——不管什么国家、科学家怎么说,全 球转基因生物都不能逃脱“人工自然选择律”的裁决 - 有害无害的关键是时间 - 根据“人工自然选择律”公式:

W  =(  S  +  E  ))× t

w=(S+E)×tw 表示人工自然选择 ,S 表示广义人工选择 ,E 表示自然选择 ,t 表示时间。( 时间单位 : 亿年、万年、年、月、日、时、分、秒、微秒、皮秒 )

公式中 t 表现(时间) 维度向无穷小微分化、反向无穷大积分一直到亿万、 百亿年。

人类能等待亿万、百亿年研究证明转基因食品有毒或者无毒才食用吗?! 此时此刻,制定政策的人早就烟消灰灭了,仅仅把灾难留给子子孙孙、子子孙

 

……假如人类没有灭绝的话!

妈妈咪呀!!!

18、无论是宏观生态, 还是微观生态-微生态,都是一个无限大的“生命之网” 的无穷积分

卡森说: “地植物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  一些植物与另一些植物之间, 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重要的联系。有时,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而必须破坏这些关系时,我们必须谨慎一些要充分了解我们 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远期后果”……“然而当灭草剂降落在森林 和田野,降落在沼泽牧场的时候,它们给野生动物栖息地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甚至是永久性的毁灭。从长远来看,毁掉了野生动物的住地和食物——也许比 直接杀死它们还更槽糕。

人类“毁掉了野生动物的住地和食物”这显然是致野生动物于死地,是人 类对生态,特别是微生态的无知!当我们对生态微观生命元神奇的生化作用有 了进一步了解的今天,人类还能够这样随意控制自然吗?

也就是说, “生命之网”是由无数细小的生命基元 - 土壤、大气、天空、  动物、植物、微生物、食物链……在微生态内外环境相关联的一个有什与无生  命全球性系统的整合并无穷大积分,在自然选择的麾下亿亿万年进化形成的自  然选择机制;网与网的全天候细微变异无处不在,形成宇宙地球万物的平衡和  ——“微生态变异”完全是为了这种和谐——纳米微小病菌流感病毒竟然存  在几何级数的变异?为什么要有 H\  N  144 编号整合,完全是为了无穷尽  地生存下去……鉴此, 2023 年持续发现 JN.1 突变病毒, 恰恰是“微生态变异 址网的自然宠物;关键是搞明白 JN.1 是如何突变的!?

我们摘录了一些媒体报道 JN.1 突变病毒如下,能顿悟一点点来龙去脉:

·专家和机构表示,JN.1 是当前已知传播速度最快的新冠变异株,可能引 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JN.1 包括一些自 2020 年和 2021 年阿尔法和贝塔新冠 变异株出现以来未曾见过的突变,这些变化意味着 JN.1 可能更容易逃避人体 免疫系统,并且复制传播得更快。

·日本东京大学于 2023  12  9 日在预印本上发表的一篇研究简报表明, JN.1 是奥密克戎 BA.2 两个变异体重组的一个新变异株,属于 BA.2.86 亚系。

 XBB  BA.2 相比,BA.2.86  JN.1 携带了大量的突变, 仅在刺突蛋白 的突变就超过 30 个,而 JN.1  BA.2.86 之间唯一的不同在于携带了刺突蛋白 L455S 突变,因而获得了超级免疫逃逸能力,成为一种优势毒株。但关于这种 突变是如何帮助 JN.1 躲避免疫系统的,CDC 还在了解中。

与此同时——

 

·新冠变异株 JN.1 与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86 切相关,两者之间主要 有一个刺突蛋白的变化, 不过其他地方也有些突变。克鲁克申克对媒体表示,“这 与免疫逃避机制相结合,意味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很难对付它。

·英国皮尔布赖特研究所的病毒学家尼古拉斯·洛克也表示,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迹象表明感染 JN.1 的严重程度有所增加。“我们只是看到了新冠病毒 的自然演变,现在尚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过度担心。

·早期的研究表明 BA.2.86  XBB 系列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能力相当;而 最近的研究发现 JN.1 突变株的 L455S 突变进一步增强了其免疫逃避能力,对 XBB.1.5 突破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具有一定的逃逸能力。

·除了美国之外,有些地方比如奥地利和荷兰的污水里也检测出来新冠病 毒了,而且数值都超过或者接近它们之前最高的纪录了。

·JN.1 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力,可能会在 2024  1-3 月在国内传播,引 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标志文字均引自网络——对于 2023 年下旬以来疫  -“中疾控:当前急性呼吸道疾病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他多种病原体共同流 

光明网 2023-12-26 10:23

12  2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 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彭质斌介绍,根据 12  11 日到 17 日的监测结果,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开始呈下降趋势,全 国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量,以及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的构成比 有所下降。

彭质斌表示,总体来看,当前急性呼吸道疾病呈现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他  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其中,流感活动现在处于高位,但是开始呈下降  趋势。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呈现波动变化,新  冠病毒活动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专家研判认为,在未来一周,急性呼吸  道疾病可能还是继续呈下降趋势, 病原体也是以流感病毒为主。(记者乔业琼)

来源:人民网”- 上述《中疾控:当前急性呼吸道疾病以流感病毒为主, 其他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诠释之疫情现实,是对 2020  12 月强燕平《双病 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预言精准兑现与证明!

18、无论是宏观生态, 还是微观生态-微生态,都是一个无限大的“生命之网” 的无穷积分 附录: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全文中英对照)

网站首页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全文中

 

英对照)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全文中英对照)

 2019  12  30 日中国“李文亮出于提醒以及防护的目的,就在 150 人的同学群里发布消息称,已经确诊 7  SARS 病例”开始,到 2020  11  30 日,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灾难已经肆虐 11 个月个月了。至今人类科学家、 临床医生、生物学家、病理学家……对新冠状病毒仍然知之甚少,只是被动应 “隔离”、“封城”,找不到“特效药”、“疫苗”迟迟不到位,特别是对 新冠病毒基础理论、科学前沿研究无暇顾及,对 2010 新冠病毒大流行知之甚 少! ……

鉴此,强燕平应用 18 年网络科研瘟疫的经验,提 2020 新冠病毒《双病 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

爱因斯坦说 ,“科学研究就是提出问题。”问题的解答靠理论, 靠科学前沿 ; “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什么 ?... 

○提出问题:

一、2020  3  18 日强燕平网络科研明确提出问题,博文说:“新冠状 病毒疫情有太多的未知秘密需要破解 (支点神侃 4005)_ 寻金者 ... 

2020  3  18 日 -  · 新冠状病毒疫情有太多的未知秘密需要破解 (  点神侃 4005) 强燕平说新冠病毒 1212  · 新冠状病毒疫情自 2019  12  12 人第一个病例出现已经三个多月了 ,...

新浪博客 - 百度快照摘要:

A、病毒为什么在极短时间在中国武汉爆棚感染 76395 例(人 -22 日疫   情报告 B、死亡率仅仅在 2%-3%, 重症病例不到 5%;C、存在“无症状感染” 现象,C、存在“假阴性”(武汉重症患者口述:核酸检测 4 次阴性 曾签病危   通知书),D、潜伏期超长 - 湖北神农架新增 1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 潜伏期长    27 天, E、人传人(钟南山 : 可以肯定 , 存在人传人现象 !_ 腾讯新闻 F、  家庭集聚感染(家庭聚集性感染突出 , 节制社交还得咬牙坚持),G、出现巨   量轻病例 80%,H、存在自愈性,L、存在自限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   疾病 ? 是的 !- 新闻中心 - 温州网);J、存在眼膜感染等等……

还有,为什么新冠状病毒不像 SARS、H7N9、西非埃博拉病毒那样局限于某 国家地区,很快爆发全球大流行? 新冠状病毒疫情确实有太多的未知秘密需 要破解!特别是在国内疫情平稳的时候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新冠病毒的这些瘟疫属性相互矛盾、异常混乱, 有悖生物学和病理学常理, 常规临床症状根本无法解释!

 

如果是单一“新冠肺炎”,就不可能存在:B、死亡率仅仅在 2%-3%,重症 病例不到 5%;C、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C、存在“假阴性”(武汉重症患 者口述:核酸检测 4 次阴性 曾签病危通知书……G、出现巨量轻病例 80%,H、 存在自愈性,L、存在自限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 ? 是的 !- 新闻 中心 - 温州网);

iang Yanping, "Double Virus, Half Infection, Two Stages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1 Since December 30, 2019, China "Li Wenliang, for the purpose of reminding and protection, announced in a group of 150 students that 7 cases of SARS have been confirmed" began. By November 30, 2020, the new crown virus worldwide The pandemic disaster has been raging for 11 months. So far, human scientists, clinicians, biologists, pathologists... still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new coronavirus. They just passively respond to "quarantine" and "blocking the city", and there is no "special medicine" or "vaccine". Not in place, especially for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and cutting-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2010 new coronavirus pandemic! ... In view of this, Qiang Yanping applied 18 years of experience in on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plague and proposed the 2020 new crown virus "two-stage virus half-strain infection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Einstein sai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o ask questions." The answer to questions depends on theory and the frontiers of science; "It is the theory that determines what we can observe?..."  Ask questions: 1. On March 18, 2020, Qiang Yanping's network scientific research clearly raised questions. The blog post said: "There are too many unknown secrets in the 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that need to be cracked (Pivot Shenkan 4005)_Gold Seeker..." March 18, 2020-The 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has too many unknown secrets to be solved (fulcrum Shenkan 4005) Qiang Yanping said the new coronavirus 1212 The 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has appeared since the first case of 12 people in December 2019 It's been more than three months,... Sina blog-Baidu snapshot summary: [A. Why the virus has been infected with 76,395 cases in Wuhan, China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human -22-day epidemic report), B. The mortality rate is only 2%-

 

3%, and the severe cases are less than 5%; C. There is "asymptomatic "Infection" phenomenon, C. There is "false negative"  (Wuhan critically ill patient dictates: Nucleic acid test is negative 4 times and has signed a critical illness notice), D.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extremely long-a new confirmed case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n Shennongjia, Hubei has an incubation period of 27 days , E,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Zhong Nanshan: To be sure,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_Tencent News), F, family cluster infection (family cluster infection is prominent, social restraint has to clenched teeth), G, there are 80% of large light cases , H, there is self-healing, L, there is self-limiting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is a self-limiting disease? Yes!-News Center-Wenzhou Net); J, there is eye membrane infection, etc... Also, why is the new coronavirus not confined to a certain country like SARS, H7N9, and West Africa Ebola virus, and a global pandemic will soon break out? The 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does have too many unknown secrets to be solved! Especially when the domestic epidemic situation is stable, in-depth scientific research is needed...] These plague propertie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are contradictory and abnormally chaotic, contrary to the common sense of biology and pathology, and routine clinical symptoms cannot be explained at all! If it is a singl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t cannot exist: B. The mortality rate is only 2%-3%, and the severe cases are less than 5%; C. There is "asymptomatic infection" phenomenon, C. There is "false negative" ( Wuhan critically ill patient oral statement: 4 negative nucleic acid tests have signed a critical illness notice...G, 80% of cases of massive light cases, H, self-healing, L, self-limited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is a self-limited disease ?Yes!-News Center- Wenzhou Net);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二

二、无症状感染者

①、特别是 3 月以来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病例;4  1 日中国开始 报告“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  1 日起将无症 状感染者情况列入每日通报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编辑:郭子煜 2020-03-31

 

20:34 分享;

国家卫健委: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30 例,系首次通报)

②、2020  10  25 日新疆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137 例、第二天达到 164  无症状感染者在病例!

③、“据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介绍,无症 状感染者分两类:一类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只是还在潜伏期,没有症状,需 要把他们甄别出来纳入确诊病例管理;另一类没有任何症状,没有任何影像改 变,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不是病人,只是核酸检测阳性。

④、对于疫情一开始就存在的“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属性:一部分不是 病人, 这部分自然没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是弱新冠感染病人, 处在“潜伏期”、 没有症状,传染性极小……

⑤、无症状感染者新冠病毒“阳性”和“阴”“阳互变”!

⑥、“记者刚刚从天津市防控指挥部获悉,天津 11  9 日确诊的无症状 感染者张某某(货车司机),在海河医院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最高体  38℃,自觉咽干,大量出汗。11 日经市级专家组综合分析确定为天津市第 139 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

鉴此,要科学解释上述相互矛盾、完全对立的新冠病毒属性,就必须从科 学基础理论层面去认识、去突破,重新认识、命名“双病毒”新冠流感和“新 冠病毒”平行 疫概念! ……

Qiang Yanping's Hypothesis of Two-Phas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ed by Two Virus Half Strains 2 2. Asymptomatic infection  Especially since March, 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cases; China began to report cases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on April 1 (the spread of the national epidemic has basically been blocked, and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ill be released from April 1 The situ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daily report. Source: Modern Express, all media editor: Guo Ziyu, sharing by 2020-03-31 20:34;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130 new cases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this is the first notification) ② . On October 25, 2020, 137 cases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occurred in Xinjiang, and 164 cases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ere in the next day!  , "According to Tong Zhaohui, a member of the Central Steering Group's expert group and vice president of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new coronary pneumonia, but they are still in the incubation period and have no symptoms, and they need to be screened out. Included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firmed cases; the other type has no symptoms, no image changes, and is truly asymptomatic. They are not patients, but have a positive nucleic acid test."  . Regarding the viral attributes of the "asymptomatic infected people" that exis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pidemic: some are not patients, this part is naturally not infectious! There are also some patients with weak COVID-19 infection, who are in the "incubation period", have no symptoms, and are extremely contagious...  The "positive" and "yin" and "yang" of the asymptomatic infection of the new coronavirus will change!  . "The reporter just learned from the Tianj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dquarters that Zhang Moumou (truck driver), who was diagnosed with asymptomatic infection in Tianjin on November 9th, developed fever during the isolation and medical observation at Haihe Hospital. Dry, sweating a lot. On the 11t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y a municipal expert group determined that it was the 139th local confirmed case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light type) in Tianjin." In view of this,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explain the above- mentioned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tely opposed propertie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break through from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basic theory, re-understand and rename the "double virus" new coronavirus influenza and the "new coronavirus" parallel epidemic concept! ...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三

三、新冠病毒存在自限性

所谓自限性;即: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 痊愈,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 这是感冒、流感、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手足口、口腔溃疡、咽喉痛、幼儿急 疹等等……自限性疾病才有的专自愈属性!

为什么 2020 武汉病毒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存在这种自限性呢?这不符 合生物学、病理学常理!特别与“科赫法则”背道而驰。

Qiang Yanping, "Two-stage and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

 

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3 Third, the new coronavirus is self-limiting The so-called self-limiting; namely: refers to the disease that can automatically stop afte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 degree, and gradually recovers, without special treatment, on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or no treatment, and can be cured by autoimmunity. This is a cold, flu, diarrhea caused by norovirus, hand, foot and mouth, mouth ulcers, sore throat, acute rash in children, etc....the self-healing properties only for self- limiting diseases! Why is there such self-limitation in the new coronavirus pneumonia caused by the 2020 Wuhan virus? This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common sense of biology and pathology! Especially contrary to the "Koch Law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四

四、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的提出

○“科赫法则”

                ·  赫(Robert Koch, 1843  1910 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 被后人奉为传染病病原鉴定的金科玉律。它为病原微生物学系统研究方法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科赫法则内容:

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 du 同的微生物,且在 zhi 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要从宿主分 dao 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 culture);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 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科赫法则”根本不存在任何理论缺陷,只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的 本质于特征存在差异,症状与生态各有自己特立独行之属性,在人类认识历史 出现或多或少误区而已。事实上,人类根本无法否定科赫法则的基本原则是突 发大瘟疫细菌、病毒永远不能违背的规律。3000 年人类科学历史记载的所有突 变大瘟疫完全证明 :“科赫法则”金科玉律就是:

“细菌病毒微生物只能感染一种专属性疾病。”

人类瘟疫历史证明:无论是流行长达千年的“黑死病”,还是天花、麻疹、 埃博拉、猪瘟、H1N1 大流感、H7N9 禽流感、SARS、疟和 2020 年的 SARI……以 及未来的未知瘟疫病原体……都不会违背“科赫法则”。

 

这是 3000 年人类瘟疫历史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Qiang Yanping's Hypothesis of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ion with Two Viruses and Half Strains 4. Qiang Yanping's "Two- stage and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 "Koch's Law" Koch's Law is a set of scientific verification methods proposed by the great German bacteriologist Robert Koch (1843 ~ 1910)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 and diseases, and was regarded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pathogens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 golden rule.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s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making it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Koch's law content: 1. The same microorganisms appear in every case, and they do not exist in the body of healthy people; 2. Separate such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host and obtain pure culture in the medium; 3. Use the pure culture of this microorganism to inoculate a healthy and sensitive host, the same disease will recur; 4. This microorganism can be isolated and cultivated again from the host with the disease in the experiment. "Koch's Law" does not have any theoretical flaws, but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es, viruses, and fungi are different. Symptoms and ecology each have their own unique attributes, and there are more or less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understanding. In fact, human beings cannot deny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Koch's Law is the law that bacteria and viruses can never violate when a major plague occurs. All the mutant plagues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cience in 3000 years completely prove that the golden rule of "Koch Law" is: "Bacteria, viruses, microorganisms can only infect one specific disease." The history of human plague proves: whether it is the "Black Death" that has been circula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r smallpox, measles, Ebola, swine fever, H1N1 influenza, H7N9 avian influenza, SARS, malaria and SARI in 2020...and the future The unknown plague pathogen... will not violate the "Koch Law". This is the truth that the 3000-year history of human plague has proved to be unbreakable!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五

五、“科赫法则 ”是自然属性多维生物学法则的整合机制

从今天生物学理论、病理学理论的发展进化研究观察, “科赫法则”并不 是孤立的一条法则;而是整合了“种性制約机制”、贝尔纳“内环境”原理、“时 间窗”理论、“生命螺旋线”形态法则、“Q-J 方程式”、“逃逸病例法则”、

“神秘消失定律”等等……一系列天地人万物自然属性规律集大成之系统法则   整合机制;是任何细菌、病毒、微生物病原体无法不遵循的规律,  科赫法则 构成了《整体生命学》理论、原理规律、法则理论基础核心。更多请阅读《H7N9   网络科研日志》、《强燕平说疫情》、《强燕平说埃博拉》卷 1、《强燕平说   埃博拉》卷 2、《强燕平说新冠病毒》卷 1、《强燕平说新冠病毒》卷 2、《强   燕平说新冠病毒》卷 3。(可在【原创力支点网站】查询 对于“科赫法则”  与上述理论分门别类的论述,我们在论文后部分理论。

Qiang Yanping, "Two-stage and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 viruses" 5 5. "Koch's Law" is an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natural attributes and multidimensional biological laws From today’s 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theories, "Koch's Law" is not an isolated rule; it integrates "species restriction mechanism", Bernard's "internal environment" principle, and "time window." Theory, "Life Spiral" morphology law, "QJ equation", "Escape Case Law", "Mysterious Vanishing Law", etc.... a series of system laws integrating the laws of nature, earth, man and everything; it is any bacteria or virus , The laws that microbial pathogens cannot fail to follow, the "Koch's Law"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principles and principles of "Integral Life".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ad "H7N9 Network Research Diary", "Strong Yanping Talks about the Epidemic", "Strong Yanping Talks about Ebola" Volume 1, "Strong Yanping Talks about Ebola" Volume 2, "Strong Yanping Talks about the New Coronavirus" "Volume 1, "Strong Yanping Talks about the New Coronavirus" Vol. 2, "Strong Yanping Talks about the New Coronavirus" Vol. 3. (You can find it on [Original Power Fulcrum Website]); For the discussion of "Koch's Law" and the above-mentioned theories, we will discuss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thesis.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六

“科赫法则 ”的大瘟疫生态历史见证

“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 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威廉 · 麦克尼尔

▲黑死病最早爆发于公元前 431 年(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 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炎 - 肺鼠疫。 导致公元前 430 年,雅典爆发了 大规模的传染病,约四分之一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的领导人伯里克里斯。 之后雅典迅速走向衰败,希腊世界霸权被斯巴达所替代。

▲公元 164—180 年,安东尼王朝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爆发了伤寒、天花、 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等多种瘟疫。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 就有 2000 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 1/4。

▲公元 541  542 年,查士丁尼皇帝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再一次被黑死病 (鼠疫)屠城,城君士坦丁堡 40% 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史载,死尸 不论男女、老幼、贵族平民层层叠叠近百层,埋葬在一起,惨不忍睹!

 1347 年至 1353 年,黑死病又一次大爆发,史称:欧洲黑死病;一口气 夺走了 2500 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 1/3。

黑死病在公元前 431 年到 1353 年间多次卷土重来,都是单一的鼠疫病 毒! ……

 15 世纪末,美洲大瘟疫天花是哥伦布开发新大陆,带来的灭绝美洲土 著人种的大瘟疫;史说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原住民,天花 使 3000 万原住民剩下不到 100 万人。

 19 世纪黄热病传染美洲成又一大瘟疫;1648 年,黄热病首次爆发在墨 西哥的尤卡坦半岛肆虐异常, 300 年来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 最残酷的传染病。

▲霍乱!是“19 世纪的世界病”,一个世纪七次全球大流行。史载:印度, 百年间就有超过 3800 万人死亡,欧洲则在 1831 年一年內死亡 90 万人。

▲俄国虱子传播斑疹伤寒在 20 世纪初大爆发;时值 1917  10 月俄国前后, 动荡不堪,瘟疫迅速传开。俄国斑疹伤寒严重流行,多达 300 万人死亡……

▲非洲疟疾至今无法根绝;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威胁生命的寄生虫疾 病。全球最普遍、最严重的热带疾病之一,每年全球约有 2 亿病例, 百万人死亡; 90% 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且大部分是儿童。

从上面论述记载的突变大瘟疫历史,无论哪一种瘟疫的微生物细菌、病毒 它都只是传染一种专属疫病(鼠疫只传染爆发黑死病、 ……疟原虫只传染爆发

 

疟疾),无一例外!

这就是“科赫法则”历史规律的忠告:人类无法改变与控制微生物病原体(细 菌、病毒)“专属性”感染一种独特瘟疫疾病的天条。

Qiang Yanping's Hypothesis of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ed by Two Viruses and Half Strains Witnesses of the Great Plague Ecological History of the Six "Koch Law" "We can never escap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cosystem. Whether we are happy or not, we are all in the food chain, eating and being eaten." ——William McNeill  The Black Death first broke out in 431 BC (rat fleas as a vector, introduced through human skin to cause bubonic plague, and passed through the respiratory tract to cause pneumonia-pneumonic plague.), leading to a large-scale outbreak in Athens in 430 BC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bout a quarter of Athenians died, including the leader of Athens, Pericles. Afterwards, Athens quickly declined, and the Greek world hegemony was replaced by Sparta.  From 164 to 180 AD, the Roman Empire under the rule of the Anthony dynasty broke out with typhoid fever, smallpox, measles and toxic shock syndrome. The Roman historian Diocca said that at that time, 2,000 people in Rome died of the disease a day, equivalent to a quarter of the infected people.  From 541 to 542 AD, the Byzantine Empire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Justinian was once again slaughtered by the Black Death (Plague), and 40% of the urban residents of Constantinople died in the plague.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dead corpses, regardless of men and women, young and old, and nobles and civilians, were buried in nearly a hundred layers and buried together. It was terrible! ▲ From 1347 to 1353, the Black Death broke out again. According to history, the European Black Death; killed 25 million Europeans in one go, accounting for 1/3 of the total European population at that time. The Black Death made multiple comebacks between 431 and 1353 BC, and it was a single plague virus! ...  At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the Great American Plague Smallpox was a great plague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World by Columbus to exterminate Native Americans. History says that European colonists gave blankets used by smallpox patients to the natives, and smallpox

 

left 30 million natives. Less than 1 million people were dropped.  Yellow fever in the 19th century became another major plague in the Americas; in 1648, the first outbreak of yellow fever raged in Mexicos Yucatan Peninsula and became the most severe and cruel infectious disease in America, Africa and parts of Europe in 300 years. .  Cholera! It is the "World Disease of the 19th Century", seven global pandemics in a century. Historical records: In India, more than 38 million people died in a century, while in Europe, 900,000 people died in 1831.   ▲ Russian lice spread Typhus fever broke ou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round October 1917, Russia was in turmoil and the plague spread quickly. Typhus fever is severely prevalent in Russia, with as many as 3 million deaths...  Malaria in Africa cannot be eradicated so far; malaria is a life- threatening parasitic disease transmitted by mosquito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serious tropical diseas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about 200 million cases and millions of deaths worldwide every year; 90% occur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most of them are childre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mutant plague recorded in the above discussio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lague's microbes, bacteria, viruses, it only infects a kind of exclusive disease (the plague only infects the outbreak of the black death,...the malaria only infects the outbreak of malaria), without exception ! This is the advice of the historical law of the "Koch Law": human beings cannot change and control the "exclusiveness" of microbial pathogens (bacteria, viruses) infected with a unique plague disease.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七

七、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本原的叁个核心 ○假说本原核心一

鉴于 2020 年新冠病毒大流行属性与症状特征很多完全违背“科赫法则” 天条, 只能用“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科学基础理论解析;也就是说, 新冠病毒大爆发是两种病毒、两个疫情表里汇聚平行展开同时爆发的世界性突  变大瘟疫;“双病毒”就是并行不悖大流行的新冠流感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半  株感染”是半株病毒在人体“内环境”变异转换进入病情第二阶段的新冠肺炎  感染; “平行疫”即 2020 新冠大流感整合新冠肺炎两种疫情同时平行大流行

 

的复合瘟疫;称谓:“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

○假说本原核心二

双病毒转换本原机理是“半株感染”,从新冠流感患者的“内环境”一旦 出现“半株跳跃”,半株病毒变异重组即时转换为新冠肺炎病例;双病毒(新 冠感冒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表里关联两阶段平行疫“阴阳”相互转换,变幻 莫测是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诡秘大流行的本原转换,终极达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ARDS) 之核心机理。

○假说本原核心三

两阶段是双病毒转换疫情的整体波动在患者“内环境”“双病毒”“半 株感染”的表达;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新冠流感疫情,多是感冒症状,轻型自 愈和无症状感染者自限性病例,全部占新冠病毒疫情病例比 90%。第二阶段主 要是患者通过“半株感染”变异进入新冠肺炎疫情;此时“半株”已潜伏人体“内 环境”诱发变异感染引爆潜在的新冠肺炎机制,新冠感冒病毒“转化”成不明 原因的“重症肺炎”,表现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病变、患者症状短时间出现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晚期窒息、突然死亡。

Qiang Yanping, "Double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Two 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7 7. The three cores of Qiang Yanping's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Double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The original core hypothesis on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any of the attributes and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pandemic in 2020 completely violate the "Koch's Law", it can only be analyzed by the scientific basic theory of "double virus half-strain infection and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 other words, the new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Two viruses and two epidemics converge in parallel and spread ou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global mutant plague; "double virus" is the new crown influenza virus and new crown pneumonia virus that do not contradict the pandemic in parallel; "half strain infection" means half the virus in the human body" "Internal environment" mutations transform into the second stage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nfection; "Parallel epidemic" refers to the compound plague of the 2020 new crown influenza integrating the two epidemics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t the same time; the title: "Double virus half-strain infection two- 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The original core hypothesis

 

II The original mechanism of dual virus conversion is "half-strain infection". Once a "half-strain jump" occurs from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a patient with new crown influenza, half of the virus 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are instantly converted into new coronary pneumonia cases; dual viruses (new crown cold virus and new crown influenza virus) Pneumonia virus) The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yin and yang" interconverts between the outer and inner links. The unpredictability is the origi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ysterious pandemic of the global new crown virus epidemic, and finally reaches the core mechanism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The original core hypothesis three The two stages a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overall fluctuation of the dual virus conversion epidemic in the patient's "internal environment", "dual virus" and "half strain infection"; the first stage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new crown flu epidemic, mostly cold symptoms, mild self-healing and asymptomatic infection Self-limited cases, all accounted for 90% of the 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In the second stage, patients enter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through the mutation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at this time, the "half-strain" has been latent in the human body's "internal environment" to induce mutated infection to deton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nd the new coronavirus "transforms" into unknown causes The "severe pneumonia" of the patien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ever and persistent lung lesion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with short-term symptoms, advanced asphyxia, and sudden death.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

八、死亡率完全来自“新冠肺炎 ”之真实佐证

▲在 10 月份的世卫组织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 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若按以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量和上报的新 冠肺炎病例数量来计算,各国新冠肺炎死亡率差异较大,不同时期的死亡率差 异也较大。如果有基础疾病或是年龄超过 60 岁,发展成重症患者或死亡的风 险更高。

▲钟南山在“CBioPC2020 中国生物制品年会”上表示,重症新冠肺炎死

 

亡率非常高,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显示,重症新冠患者死亡率为 1.4-4.5%,武汉 地区的危重症新冠患者死亡率约 40%。

▲玛丽亚·范·科霍夫指出,有的国家新冠肺炎死亡率不到 1%,有的则超  20%,这只是粗略估计,但死亡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此外,如果以新冠 肺炎死亡病例数量和感染人数来计算死亡率, 一些估算得出的结果在0.6%左右。

权威专家为什么在涉及 2020 新冠病毒大流行“死亡率”时, 完全冠以“新 冠肺炎”命名?!

○“黄色字条”完全是对 2020 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疫情“新冠肺炎疫情” 真实存在之佐证, 证明了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的科学性、  真实性!鉴此,‘半株感染’转换“新冠肺炎”第二阶段“病毒变异”成为理   论核心疑难。

Qiang Yanping, "The Hypothesis of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ed by Two Viruses and Half Strain" 8. The mortality rate is entirely from the true evidence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t the WHO routine press conference for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n October, Maria van Kokhov, the technical director of WHO's health emergency project, said that if the number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deaths and the number of reported new coronary pneumonia cases are calculated , The mortality rate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varies greatly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mortality rate at different periods also varies greatly. If there is an underlying disease or the age is over 60, the risk of developing severe illness or death is higher.  Zhong Nanshan stated at the "CBioPC2020 China Biological Products Annual Conference"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sever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s very high. National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severe new coronary patients is 1.4-4.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Wuhan is about 40%.  Maria Van Kokhov pointed out that in some countries, the death rate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s less than 1%, and some are more than 20%. This is only a rough estimate, but the death rate will increase with age. In addition, if the death rat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deaths from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nd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some estimates result in about 0.6%. Why do authoritative experts completely name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when it comes to the

 

"mortality" of the 2020 new coronavirus pandemic? !  The "yellow note" is entirely evidence of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global new crown virus pandemic in 2020,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and prov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authenticity of Qiang Yanping's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double virus half-strain infection"! In light of th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into the second stage "viral mutation"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has become the core theoretical problem.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九

九、“半株感染 ”生物遗传学原理

 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 存在,不相融合 ;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史称遗传学“分离定律。

概率 3;1 原理:

红球),隐形性状只在具有 aa 基因型的个体中(白球)才表现出来。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 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 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 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摩尔根定律(遗传学第三定律):就是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  F2 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摩尔根的连 锁定律证实了孟德尔“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伟大预言控制性状遗传的载体是基 因!

Qiang Yanping, "Two-Phas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Two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9 9. Biogenetics principle of "half- strain infection"   △ Mendels first law: In the cells of an organism, genetic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same traits exist in pairs and do not fuse; when gametes are formed, the paired genetic factors separate, and the separated genetic factors enter different Among the gametes, they are inherited from the gametes to offspring. History called genetics "the law of segregation." Probability 3; 1 Principle: The cross between two pea lines with different traits shows dominant traits (red balls) in individuals with AA or Aa

 

genotype, while recessive traits are only in individuals with aa genotype ( White ball) just showed it.   △ Mendel's law of free combination: When the parents with two pairs (or more pairs) of relative traits are crossed, when the offspring produces gametes, while alleles are separated, genes on non-homologous chromosomes behave as free combinations . The essence is the free combination of non-allelic genes, that is, the separation or combination of alleles on a pair of chromosomes and alleles on another pair of chromosomes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and each is independently allocated to gametes. Therefore it is also called the law of independent distribution. To  Morgan's law (the third law of genetics): It is the two traits originally possessed by the same parent. In F2, there is often a tendency to be inherited together.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chain inheritance. Morgan's law of continuous locking confirms Mendel's great prediction of "genes on chromosomes" that the carrier that controls the inheritance of traits is genes!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

十、“半株感染 ”的实验室证据

△艾弗里在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行肺炎球菌菌株科学实验,发现了遗传 物质的转化现象,细菌发生无毒转换变成有毒传给细胞后代的过程:即从生 长的两种不同的肺炎球菌菌株,一种有平滑的外膜(S),一种没有外膜,外 表粗糙(R),显然 R 菌株缺少某种构成这种碳水化物被膜的酶。同时发现, 如果将 S 菌株的浸出物与 R 活菌株相混合,注射于小鼠,小鼠的组织中就会含  S 活菌株。S 浸出物(完全是非活性的)显然含有一种因子,能够供给 R  株以所需要的酶,并将之转变成 S 菌株感染了小鼠细胞,在世界上继格里菲斯 1928 年从实验室完成“半株感染”无毒半株“转化”为有毒半株细胞实验后完 成的。

1944 年艾弗里及共同事研究了 S 菌株浸出物, 提取 S 型菌中的DNA、蛋白质、 荚膜物质等……与他的合作者提出报告,指出引起转化现象的是细胞内的脱氧 核糖核酸分子;最早用科学实验证明这就是现代遗传学的 DNA(基因)。

Qiang Yanping, "Two-stage and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 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Ten 10. Laboratory evidence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 Avery conducte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on pneumococcal strains at the Rockefeller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discover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netic material. The process of non-toxic transformation of bacteria into toxic to cell progeny: that is, from growing two different pneumococcal strains One has a smooth outer membrane (S), and the other has no outer membrane with a rough appearance (R). Obviously, strain R lacks certain enzymes that make up this carbohydrate envelope.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found that if the extract of S strain is mixed with the live strain of R and injected into mice, the tissues of the mice will contain the live strain of S. The S extract (completely inactive) obviously contains a factor that can supply the R strain with the required enzymes and transform it into the S strain to infect mouse cells. In the world, following Griffith's experiment in 1928 The laboratory completed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non-toxic half-strain "transformation" into toxic half-strain cells experiment. In 1944, Avery and Co-workers studied the extract of S strain, extracting DNA, protein, capsular material, etc. from the S strain... and his collaborator made a report, pointing out that it was the deoxyribose in the cell that caused the transformation Nucleic acid molecule; the earliest scientific experiment proved that this is the DNA (gene) of modern genetics.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一

十一、“半株感染 ”的跳跃基因或转座子原理

△“跳跃基因”的发现

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 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DNA序列,史称:“跳跃基因”。美 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一种普通的人类 " 跃基因 " 转化成一种运动速度比普通老鼠和人类细胞中的跳跃基因快几百倍的超级跳跃 基因,这种“跳跃基因”正是“半株感染”本原与原理。

△强燕平提出“跳跃基因”推论“半株跳跃”

“半株跳跃”是“跳跃基因”推论:麦克林托克发现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 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的 DNA 序列……鉴于基因序列的线性, “断裂下来”的基因片段出现“半株片段”跳跃, 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就会出现“半株跳跃”,这就“半株感染”原理。

 

根据贝尔纳“两个环境”理论, “半株感染”只能在“内环境”生物(人) 体内产生。

Qiang Yanping, "The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 Viruses" 11 11. The principle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jumping genes or transposons  The discovery of "jumping genes" American scientist McClintock discovered a DNA sequence that can be copied or broken down from the original position alone, inserted into another site after circularization, and regulate the genes behind it, known in history as "jumping genes." Scientist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uccessfully converted an ordinary human "jumping gene" into a super-jumping gene that moves hundreds of times faster than the jumping genes in ordinary mice and human cells. The "jumping gene" is the origin and principle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Qiang Yanping put forward "jumping gene" inference "half plant jump" "Half-plant jump" is the inference of "jumping gene": McClintock discovered a DNA sequence that can be copied or broken down separately from the original position, inserted into another site after circularization, and regulate the genes behind it. ……In view of the linearity of the gene sequence, the "fragmented" gene fragments will have "half plant fragments" jumping, and if they are inserted into another site after circularization, "half plant jumping" will occur. This is the principle of "half plant infection". According to Bernard's "two environments" theory, "half-strain infection" can only occur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rganism (human)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二

十二、“半株感染 ”在人体“ 内环境 ”转换理论原理

○贝尔纳“两个环境”之“内环境”是“半株感染”原理

1854 年贝尔纳在《实验医学研究导论》里提出生物个体的“内环”概念,  讲述了关于“内环境”恒定原理, 认为复杂动物具有两个环境: “两种环境中,  一种是外环境,生物体置身其间,另一为内环境是身体组织的各个部分赖以生   存之处。在外环境中并不发生生命进程中那些活动,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相   的内环境中。这一液相的内环境是由包围并浸浴着组织中所有解剖学成分的循   环体液所构成的。”也就是说, 根据“遗传学三定律”和麦克林托克“跳跃基因”

 

推论“半株跳跃”原理,贝尔纳“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相的内环境中”法则 规定,半株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自然可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 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感冒半株病毒变异感染肺炎,导致患者突发新冠肺炎 疾病,症状会突然恶化,新冠感冒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甚 至在短时间内窒息、突然死亡。新冠病毒内环境“半株感染”是完成第一阶段 新冠流感(轻症)转换到第二阶段新冠肺炎(重症肺炎)的病毒变异转换契机 “二阶段”模式。

Qiang Yanping, "Double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Two 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12 12.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body  ○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Bernard's "two environments"  is the principle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In 1854, Bernar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biological  individuals in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scribed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invariability. He  believed that complex animals have two environments: "Of the two  environments, one is the external The environment, the organism is  in it, and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where all parts of the body  depend for survival.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ose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life do not occur, and the process of life only  occurs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quid phase.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a liquid phase is composed of circulating body fluids  that surround and bathe all anatomical components in the tissue.  In oth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laws of genetics and  McClintock’s “jumping genes” inference,  “half The principle of  “strain jumping”, Bernard “the process of life only takes place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quid phase stipulates that half  a strain of virus enters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body, and naturally it can  “circularize and insert into another  site and follow it The gene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The cold  half-strain virus mutates to infect pneumonia, causing the patient  to suddenly suffer from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nd the symptoms  will suddenly worsen. The new coronary cold rapidly develops into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and even suffocates and

 

suddenly died .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two-stage" mode to complete the conversion of the first stage of the new coronavirus (mild) to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severe pneumonia)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三

十三、陶本伯格破解西班牙女士大流感病毒的“半株 ”组合秘籍

○陶本伯格,美军病理学研究所成员。1996 年,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   美军病理库的 1918 年死者的肺切片中分离出 1918 年大流感病毒的片段。这仅   仅是片段,很难确认,曾去冻土带考察;1997 年,陶本伯格收到乔汉 · 赫尔   汀的样本后研究进展顺利,于 2005  10 月人工复制成功 1918 年大流感病毒   株,确立了两个“半株”病毒的“转化”重组模式,确定西班牙女士大流感病   毒是猪型和人基因进化组合的 H1N1 病毒, 开创了世界人畜半株病毒“H1”“N1” 瘟疫半株命名法。

△陶本伯格 2005 年复制并开创一种整个系列病毒基因“半株”(H  N) 数列组合命名体系:这是 H、N 几何级数的分解乳糖两种酶标记符号、16  9 的数理组合。

16 “H”和 9 “N”排列组合就有 144 种组合;9 N”和 16 “H” 排列组合也有 144 种组合,再加上变种病毒变异重组就构成一个相当庞大的  几何级数病毒系列命名数据。也就是说,“H1”“N1”合起来是 1 种病毒,   Orthomyxoviridae 系列的 1  H1N1 病毒。与 H1N1 同一系列的还有 H5N1、  H7N2、H1N7、H7N3、H13N6、H5N9、H11N6、H3N8、H5N2、H4N8、H10N7、  H2N2、H8N4、H14N5、H6N5、H12N5、H9N2H15N9 等等……不计其数! 人类并  没有完全认识全部几何级数病毒系列,目前知之甚少!

△“H”“N”病毒“半株”命名法

“H”与“N”只是一种标记。

“H”号码是“血凝素类型”;

“N” 号码是“神经氨酸酶类型”;

 H1N1 号码为标记的原理是:根据 1  H  1  N,包括变种所有上述每   一个病毒已经“转化”变异, 成为具有不同致病症状、专属性概况的“H”与“N” 不同组合的各种“半株性”菌株 ; 专属致一种疾病的微生物病原体的 1 个物种、  半株感染只能转换感染一种专属性传染病。这符合孟德尔到摩尔根定律、“科   赫准则”、麦克林托克“跳跃基因”与“半株跳跃”、贝尔纳“内环境”等生   物学法则、规律。

 

Qiang Yanping, "The Hypothesis of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ed by Two Viruses and Half Strains" 13 13. Taubenberger cracked the "half-strain" combination secret of the Spanish lady flu virus  Taubenberger, member of the US Army Pathology Institute. In 1996,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solate fragments of the 1918 influenza virus from the lung slices of the 1918 dead in the US Army Pathology Bank. This is just a fragment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nfirm. I went to the tundra for investigation; in 1997, Taubenberger received a sample from Johan Helting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ed smoothly. In October 2005, he successfully replicated the 1918 influenza virus strain. Established the "transformation" recombination model of two "half strains" of viruses, determined that the Spanish lady influenza virus is an H1N1 virus that combines swine type and human genetic evolution, creating the world half- strain virus "H1" and "N1" plague half Strain nomenclature.  Taubenberger copied and created a whole series of viral gene "half strain" (H and N) sequence combination naming system in 2005: this is the H and N geometric progression of lactose-decomposing two enzyme marker symbols, and the mathematics of 16 and 9 combination. There are 144 combinations of 16 "H" and 9 "N" permutations; there are also 144 combinations of 9 "N" and 16 "H" permutations, plus the 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the variant virus constitutes a huge Named data of geometric progression virus series. In other words, "H1" and "N1" together are one virus, which is one H1N1 virus of the Orthomyxoviridae series. The same series as H1N1 are H5N1, H7N2, H1N7, H7N3, H13N6, H5N9, H11N6, H3N8, H5N2, H4N8, H10N7, H2N2, H8N4, H14N5, H6N5, H12N5, H9N2, H15N9 and so on... Humans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all the geometric series of viruses, so little is known at present!  "H" "N" virus "half strain" nomenclature "H" and "N" are just a mark. "H" number is "hemagglutinin type"; The "N" number is "Neuraminidase Type"; The principle of marking the H1N1 number is: According to 1 H and 1 N, including variants, each of the above viruses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mutated to become "H" and "N" with different pathogenic symptoms and specific profiles.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half-strain" strains; infection of one species or half of a microbial pathogen that is exclusively responsible for one disease can only be transformed into one specific infectious disease. This conforms to Mendel's to Morgan's law, the "Koch criterion", McClintock's "jumping genes" and "half plant jumping", Bernard's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biological laws and laws.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四

十四、“H ”“N ”半株百年轮回瘟疫奇幻谜团

○从 2004 年前一年的世界“生物学事件”考察,H5N1“RNA”病毒和 SARS 病毒, “N” 置换“RS”就爆发了 2003 年世界 SARS 病毒 - 非典型肺炎瘟疫; 这种“半株”转换是随时间充足与否是不确定性的。

如果从 1997 年香港 3 岁儿童死亡确认 H5N1 禽流感病毒,到 2000 年发现  H9N2 病毒,接下来 2003 年非典病毒、第二年的 2004 年中国爆发大规模 H5N1  禽流感病毒疫情、2009 年爆发西班牙流感……4 年后的 2013 年爆发 H7N9 禽流  感的“半株”病毒组合循环与 102 年前大爆发的 1918 年西班牙大流“半株” 病毒 H1  N1 组合,呈现一种诡秘百年历史瘟疫关联与规律性时间不规则性病  “半株”大循环!? ……

Qiang Yanping, "Double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Two 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14 14. "H" "N" half a century-old reincarnation plague fantasy mystery  From the survey of the world "biological events" in the year before 2004, H5N1 "RNA" virus and SARS virus, replacing "RS" with "N" resulted in the outbreak of SARS virus-SARS in 2003; this kind of " Whether half-plant conversion is sufficient over time is uncertain. If the H5N1 bird flu virus was confirmed from the death of a 3-year-old child in Hong Kong in 1997 to the H9N2 virus found in 2000, then the SARS virus in 2003, the large-scale H5N1 bird flu virus outbreak in China in 2004, and the Spanish flu outbreak in 2009 ……Four years later, the "half strain" of the H7N9 avian flu outbreak in 2013, the "half strain" of the virus combination cycle and the 1918 Spanish flu "half strain" of the Spanish influenza that broke out 102 years ago, the "half strain" of viruses H1 and N1 combined, presents a mysterious century-old plague association The "half strain" of the virus with regularity and time is in a big cycle! ? ...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五

十五、“新冠病毒 ”命名简述与弃“半株 

误区

○新冠病毒”命名

 2020 年突发大瘟疫的命名,最早出自 2019  12  30 日中国“李文 亮出于提醒以及防护的目的,就在 150 人的同学群里发布消息称,已经确诊 7  SARS 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WHO)虽暂时称其为 2019-nCoV,但相当冗长又难念,无 法顺利发音。为此,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十位委员已秘密开会讨论两 周时间,花了两天时间。讨论了一个新名字。

▲在中国官方媒体,自疫情开始,它就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新型冠状病毒 引发的肺炎”,后来缩减为“新冠肺炎”。

▲世卫组织, 官方暂定名是“2019-nCov”,2019 代表发现此病毒的年分, n 代表新型(Newornovel) 的意思,“CoV”就是冠状病毒(Coronavirus)  英文缩写。在英文主流媒体,它被称为冠状病毒(Coronavirus),武汉冠状 病毒(WuhanCoronavirus),甚至更简单的武汉病毒(WuhanVirus)。

▲在日内瓦的国际会议上,WHO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目前爆发 的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 COVID-19,它将取代之前流传较广的 2019-nCoV 名字。

▲世卫命名新冠病毒规则:

1. 对于 COVID-19 的命名,这是依据 2015 年定下的新命名方式取的,其中 CO 代表的是 corona,VI 代表的是 virus,D 代表的是 disease,19 代表的就是 年份,这是 2019 年底出现的,所以新命名就是 COVID-19。

2. 新病毒的命名要避免带有国名或者地名之类的歧视性信息。被病毒感染 的那些是人类,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告诫各国不要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

 COVID-19 命名简译

COVID-19 其中 CO 代表的是 corona(corona, 在天文里还挺常见。日冕的 英文是 solar corona,或者是 sun's corona,就是日全食时外面哪些张牙舞 爪的白色部分;寓意“天上来”),VI 代表的是 virus1、【医】病毒;滤 过性病毒;滤过性病原体, 2、毒害;有害影响 D 代表的是 disease(disease 用作不可数名词时 , “疾病”的通称。disease 用作可数名词时 , 指某种具 体的疾病。disease 引申可指对社会、心理方面有害的 , 有破坏性的或不健康 的状态),19 代表的就是年份(2019 年末发生的瘟疫)。

▲弃“半株”与误区

COVID-19    COVID-19 的      同,   “n    

 

Newornovel) 的意思, “CoV”就是冠状病毒(Coronavirus) 的英文缩写”; 同时放弃了陶尔伯格开创的“H”“N”“半株”命名,只有年代“19”保留。 虽然存在误区, 却隐隐约约在三英文 corona、virus、disease 句中读出“天 ”之“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科学前沿蛛丝马迹! ……

Qiang Yanping, "The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Double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15 15.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naming of "new crown virus" and abandoning "half strain" Misunderstanding   ○ New crown virus" naming   ▲ The nam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Great Plague in 2020 came from China on December 30, 2019. "For the purpose of reminder and protection, Li Wenliang released a message in a group of 150 students that 7 SARS cases have been confirmed";   ▲ Althoug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emporarily calls it 2019-nCoV, it is quite lengthy and difficult to pronounce and cannot be pronounced smoothly. To this end, ten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 (ICTV) have met in secret for two weeks and spent two days. A new name was discussed.   ▲ In the Chinese official medi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pidemic, it has a long name "pneumonia caused by the new coronavirus", which was later reduced to "new crown pneumonia".  WHO, the official tentative name is "2019-nCov", 2019 represents the year when the virus was discovered, n stands for Newornovel, and "CoV" is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 for Coronavirus. In mainstream English media, it is called Coronavirus, Wuhan Coronavirus, or even simpler Wuhan Virus.   ▲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Geneva, WHO Director-General Tan Desai announced that the current outbreak of the new crown virus was officially named COVID-19, which will replace the previously widespread name of 2019-nCoV.  ▲ WHO naming new coronavirus rules: 1. For the naming of COVID-19, this is based on the new naming method set in 2015, where CO stands for corona, VI stands for virus, D stands for disease, and 19 stands for year. This is It appeared at the end of 2019, so the new name is COVID-19. 2. The naming of new viruses should avoid discriminatory information such as country or place names. Those infected by the virus are humans, not cold numbers,

 

and warn countries not to use discriminatory language.   ▲ Short translation of COVID-19 name In COVID-19, CO stands for corona (corona, which is quite common in astronomy. The English word for the corona is solar corona, or sun's corona, which is the white part of the teeth and claws outside during a total solar eclipse; it means "Heaven comes"), VI Represents virus (1, [medical] virus; filtered virus; filtered pathogen, 2, poison; harmful effects), D represents disease (when used as an uncountable noun, disease is a general term for "disease" When used as a countable noun, disease refers to a specific disease. The extension of disease can refer to a state that is harmful to society and psychology, destructive or unhealthy), 19 represents the year (the plague that occurred at the end of 2019) .  Abandoning "half plant" and misunderstanding The naming of COVID-19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 naming of COVID-19. It sublates the meaning of "n for Newornovel, and "CoV" is the abbreviation of Coronavirus"; at the same time, it abandons the "H" pioneered by Taulberg. "N" and "half plant" are named, only the age "19" is reserved. Although there is a misunderstanding, it vaguely reads "Tianyi" in the sentence of Corona, Virus, and Disease in the three English words, "Double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Two-stage Parallel Disease" clues to the frontier science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六

十六、“新冠流感 ”与“新冠肺炎 ”平行疫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从前面第八节我们已经用“新冠肺炎死亡率”证实了“新冠肺炎”的真 实存在于 2020 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之中;事实上, “新冠流感”同样真实 同时存在!

 11  18 日马斯克感染了新冠病毒, 确切地说: “我的症状是轻微感冒, 这并不奇怪, 因为新冠病毒(症状) 也是感冒的一种。”表示自己很好。说:“过 去几天没有任何症状,除了疲劳。除非有什么变化,否则只能说感觉像是轻微 的感冒。

 10  2 日凌晨,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他和夫人梅拉尼娅新冠 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他们将立即开始隔离和康复住院,仅仅 3 天治疗,10  4 日就得到控制, 离开医疗中心回到白宫, 根本与新冠肺炎不沾边, 完全是“新 冠流感”之历史见证。

 

▲无症状感染者病例自始至终存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自限性与“新冠肺 ”风马牛不相及,是“新冠流感”存在铁证!强燕平经过 10 个月网络科研 认为:无症状感染者病例是解析全球新冠“双病毒两阶段平行疫”大流行的突 破口! ……

▲截至北京时间 11  21 日 19  30 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 58029066 例, 死亡病例 1380085 例。按钟南山在“CBioPC2020 中国生物制品 年会”上表示,重症新冠肺炎死亡率非常高,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显示,重症新 冠患者死亡率为 1.4-4.5%,武汉地区的危重症新冠患者死亡率约 40%。来测算 138 万(11  21 全球死亡患者)的百分之百是 345 万(新冠肺炎患者)是 11 月 21 日全球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占 21 日全球新冠病毒确诊 58029066 例;四  舍五入是 5800 万,  345  ÷5800  =5.9% 近似 6%; 大数据测算显示,11  21 全球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只有 6% 是新冠肺炎患者;94% 都是新冠流感患者。

▲最值得特别注意的是:11  20 日谭德塞突然发布官宣: “世卫组织总 干事:过去四周的新冠肺炎病例数量比疫情头六个月的病例总数还要多”;这 里确定无误提出“新冠肺炎病例”,世卫组织完全承认 2020 年新冠病毒全球 大流行是“新冠肺炎”与“新冠流感”平行疫!

▲按“截至北京时间 11  21 日 6  30 分左右,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 炎病例 12238334 例, 累计死亡 259943 例。 测算, 死亡 26 万; 确诊病例 12238334 例四舍五入 1224 万。26  ÷66  =0.0539=5.4%; 比全球新冠肺炎 病例少 0.6 个百分点。大数据显示:全球新冠流感病例占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 90% 可确认!

 11  27 日专家钟南山指出,  “未来会面临同时患有流感和新冠的患者。 目前收到的反馈情况中已经有 4 例同时患有 H1H3 甲流和新冠的病例。”(钟  南山最新提醒 : 已有 4 例同时患有流感和新冠的病例 _ 腾讯新闻

1 天前  “在疫情防控中 , 我们发现了流感与新冠共同感染病例。”随着冬 季来临 , 流感进入暴发期 , 钟南山指出 , 未来会出现同时患有流感和新冠的患 者。目前收到的反馈情况中 , 已经 ...

腾讯网)这是专家钟南山对《双病毒平行疫假说》的个案确认与证明!

Qiang Yanping, "The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 Viruses" 16 16. Parallel epidemics of "New Coronary Influenza" and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re indisputable facts  From the previous section 8 we have used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mortality rate" to confirm that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really exists in the global new crown virus pandemic in

 

2020; in fact, the "new crown flu" is also true at the same time! ▲ On November 18, Musk was infected with the new crown virus. To be precise: "My symptom is a mild cold, which is not surprising, because the new crown virus (symptom) is also a kind of cold." Said that he was fine. Said: "The past few days have not had any symptoms except fatigue. Unless there is any change, I can only say that it feels like a mild col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October 2, Trump posted on social media that he and his wife Melania had tested positive for the new crown virus. They will immediately begin isolation and recovery and hospitalization, only 3 days of treatment, and they will be under control on October 4th. They will leave the medical center and return to the White House. They are completely indifferent to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t is a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the "new crown flu".  ▲ The self-limiting nature of the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new coronavirus pandemic is not related to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It is an iron proof of the "new crown flu"! After 10 months of online scientific research, Qiang Yanping believes that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are a breakthrough in the analysis of the global new crown "two-virus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pandemic! ...  As of 19:30 on November 21, Beijing time,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worldwide reached 580,29066 and 1,380,085 deaths. According to Zhong Nanshan at the "CBioPC2020 China Biological Products Annual Conference", the mortality rate of sever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s very high. National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severe new coronary patients is 1.4- 4.5%,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Wuhan is about 40%. It is estimated that one hundred percent of the 1.38 million (patients who died globally on November 21) was 3.45 million (patients with new coronary pneumonia) who were patients with sever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on November 21. It accounted for 580,290,066 global confirmed cases of new crown virus on the 21st; rounded to 58 million, using 3.45 million ÷ 58 million = 5.9% approximately 6%; big data calculations show that on November 21, only 6% of the

 

global confirmed cases of new crown virus were patients with new crown pneumonia; 94 % Are patients with new crown flu.  The most noteworthy thing is: On November 20, Tan Desai suddenly issued an official announcement: "WHO Director-General: The number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cases in the past four weeks is more than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in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the epidemic"; here is confirmed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cases were unmistakably put forward. The WHO fully recognized that the global pandemic of the new crown virus in 2020 is a parallel epidemic of “new crown pneumonia” and “new crown flu”!   ▲ According to "As of around 6:30 on November 21, Beijing time, a total of 12,238,334 confirmed cases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total of 259,943 deaths." Estimated, 260,000 deaths; 12,238,334 confirmed cases were rounded to 12.24 million. 260,000÷660,000=0.0539=5.4%; 0.6% less than the global cases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Big data shows that the global new crown flu cases account for 90% of the global new crown virus pandemic, which can be confirmed!  On November 27th, expert Zhong Nanshan pointed out, “In the future, we will face patients who have both influenza and new crowns. At present, there are 4 cases of H1H3 influenza and new crowns in the feedback situation." (Zhong Nanshan's latest reminder: There are 4 cases of flu and new crown at the same time A day ago, "During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 found cases of influenza and new crown co-infection." With the advent of winter, influenza entered an outbreak period. Zhong Nanshan pointed out that patients with both influenza and new crown will appear in the future. Among the feedback received so far, it has been... (Tencent.com) This is expert Zhong Nanshan’s case confirmation and proof of the "Double Virus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七

十七、新冠病毒晚期的“ARDS ”绝不是“任何一单个发病机制 ”的疫情, 必须引入“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 ”合理内核之科学前沿理论。

○近 400 年西方通过实验科学对生命运动的研究发现了许多规律,积累了 许多详实的文献,并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科研、临床实践证明:分子生物学、

 

基因学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疾病,特别是突发大瘟疫与人体健康和微生物病原 体的诸多矛盾,更无法治愈癌症、HIVSRAR、疯牛病、禽流感、2020 年全球 大流行的新冠病毒……

▲究其原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刘易斯 . 托马斯在《医学的历史教训》 中深刻总结临床检验时,语重心长地说:“按着惯例现代医学的开端被定在 20 世纪 2、30 年代中期,以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进入药典为标志,人们还通常把 医疗实践中的革命性力量归因于这些事件。在那个时候事情看上去就是这样。 医学被翻了个个儿,有的给革命化了。从前的许许多多不治之症,在那时找到 疗法了。已经有了治愈的良方……几乎一夜之间,柳暗花明;一些最常见,最 要命的人类疾病——大叶肺炎、脑膜炎、伤寒、结核病、各种类型的败血病, 都可能用抗生素立时治愈了。”……

然而, 《未来的灾难》的预言,已经为艾滋病等疾病在全世界无度肆虐又 出现了令人恐怖的世界疫病灾难新趋势:比 2004 年本来已经远离人们的小 儿麻痹症又冲破了免疫“糖丸”的抑制, 在非洲部分地区死灰复燃、肺结“白 色瘟疫”也在世界范围重新大规模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传染病的第一大杀 手、2004 年南亚禽流感至今没有完全消声灭迹、2005 年马尔堡出血热到 4  17 日据报告已有 255 人感染,233 人死亡,死亡率达 91% 以上……世界多种疫 病尚无治疗药物、疫苗和方法、特别是对 2020 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残酷 肆虐,尚束手无策……

▲这里的症结与教训,托马斯曾总结说:

“我相信, 迄今为止的纪录倾向于支持这一预感。我所知道的最为复杂的, 牵涉到多细胞、多组织、而且多器官的疾病,是三期梅毒,慢性结核病,还有 顽固性贫血。在每一种情况中,至少有五个主要器官和组织卷了进去,而且每 一器官, 每一组织似乎都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对之进行科学评估之前, 每一种都被认为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多因素”疾病;它们过于复杂,不允许 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发病机制。

历史证明,美国著名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刘易斯 . 托马斯以一生临床 经验对医学与疾病死亡“多因素”真实状态深入骨髓经验教训的总结。鉴此, 我们不能面对 2020 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固守在“新冠病毒”一种疫情传统 观念的束缚之中,必须引入“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的合理内核 之科学前沿理论。

Qiang Yanping, "Two-stage and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of two viruses" 17 17. The "ARDS"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s by no means an epidemic

 

of "any single pathogenesi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 frontier theory of the reasonable core of the "two-virus half-strain infection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In the past 400 years, the West has discovered many laws and accumulated many detailed documents through experimental science research on life movement, and has proved for modern medicine, bi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that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cannot completely solve human diseases. , Especially the many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outbreak of the pandemic, human health and microbial pathogens, and it cannot cure cancer, HIV, SRAR, mad cow disease, avian influenza, and the new coronavirus that is pandemic in 2020...  Investigate the reason; when Lewis Thomas, an 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eeply summarized clinical testing in "The Historical Lessons of Medicine", he said with earnest words: "According to the usual practice,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medicine The entry of sulfa drugs and penicillin into the pharmacopoeia is a sign, and people usually attribute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in medical practice to these events. At that time, things looked like this. Medicine has been turned over, and some have been revolutionized. Many incurable diseases in the past have been treated at that time. There is a cure...Almost overnight, the willows are bright;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deadly human diseases-lobar pneumonia, meningitis, Typhoid fever, tuberculosis, and various types of septicemia may all be cured immediately with antibiotics."... However, the predictions of "Future Disaster" have caused AIDS and other diseases to raging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 terrifying new trend of world epidemic disasters has emerged: for example, in 2004, polio, which was already far away from people, broke through the immune "sugar". The suppression of "pills" has revived in parts of Africa, and the "white plague" of tuberculosis has spread again on a large scale worldwide. It has become the number one killer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today. The bird flu in South Asia in 2004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2005 Marburg haemorrhagic fever was reported to have been infected by 255

 

people and 233 people died on April 17th,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more than 91%... There are no cures, vaccines and methods for many disease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for the 2020 new crown virus. The cruelty of the global pandemic is still at a loss...  Thomas once summarized the crux and lesson here: "I believe that the records so far tend to support this hunch. The most complicated diseases I know of, involving multiple cells, multiple tissues, and multiple organs, are tertiary syphilis, chronic tuberculosis, and refractory anemia. In each case, at least five major organs and tissues are involved, and every organ, every tissue seems to be affected by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fore scientific evaluation, each of them is Think of it as what we call "multifactorial" diseases; they are too complex to allow people to consider any single pathogenesis." History has proven that Lewis Thomas, a well-known American medical scientist and academicia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used his lifetime clinical experience to sum up the bone marrow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multi-factor" true state of medicine and disease death. In view of this, we cannot face the global pandemic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n 2020.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new crown virus”, we must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 frontier of the reasonable core of the "two-virus half-strain infection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theory.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八

十八、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八种形式

○九种形式:

1、自己不知道感染了新冠流感,没有治疗自然痊愈;

2、本人感染新冠流感轻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由“自限性”病毒属性无 医疗记录自愈;

3、感染人是无症状感染者,被检测为无症状感染者,治疗观察自愈; 4、无症状感染者“阳性”短时间治疗痊愈;

5、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明显住院治疗 21 天内、或左右痊愈(多是同时患有 重症新冠流感和新冠肺炎患者);

6、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明显住院治疗受“半株感染”转换新冠肺炎重症, 经一段时间治疗痊愈(多是危重症新冠病毒患者“新冠肺炎”,痊愈比例

 

60%;

7、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明显住院治疗受“半株感染”转换新冠肺炎,经一 段时间治疗病情恶化死亡(危重症新冠病毒患者“新冠肺炎”住院死亡比例 40%。)

8、同时患有新冠流感和新冠肺炎的患者。

9、新冠肺炎合并症患者,住院治疗,

或痊愈;或死亡。

Qiang Yanping, "Two-Phas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Half- Strain Infection with Two Viruses" 18 18. Eight forms of global infection with new coronavirus   ○ Nine forms: 1. I didn't know I was infected with the new crown flu and healed naturally without treatment; 2. People wh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the new coronavirus with mild or asymptomatic infection will heal themselves from the "self-limiting" virus without medical records; 3. The infected person is an asymptomatic person who is detected as an asymptomatic person and healed by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4.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are "positive" and cured in a short time; 5. The symptoms of new coronavirus infection are obvious within 21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or healed around (mostly patients with severe new coronavirus influenza and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t the same time); 6. The symptoms of new crown virus infection are obvious and hospitalization is converted to severe new crown pneumonia by "half-strain infection", and it is cured after a period of treatment (mostly patients with critically ill new crown virus "new crown pneumonia", the recovery rate is 60%; 7. The symptom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nfection are obvious in hospitalization. The "half- strain infection" is converted to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nd the condition deteriorates after a period of treatment. 8.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both COVID-19 and COVID-19. 9. Patients with new coronary pneumonia complications, hospitalized, Or healed; or die.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十九

十九、《假说》理论难点

●难点 1:既然专家钟南山已确认“双病毒两阶段平行疫”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钟南山称已出现同患流感和新冠病例 今年流感发生率大大降低11

 

 27 日 21 世纪经济报); 《假说》理论的难点就是新冠流感病毒转换到新冠 肺炎病毒的“半株感染”;鉴于贝尔纳“内环境”法则: “两种环境中,一种 是外环境,生物体置身其间,另一为内环境是身体组织的各个部分赖以生存之 处。在外环境中并不发生生命进程中那些活动,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相的内 环境中。这一液相的内环境是由包围并浸浴着组织中所有解剖学成分的循环体 液所构成的。”另外,根据贝杰林克病毒法则: “病毒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 能生长”,就必须从人体内研究双病毒转换机制、进行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病毒: 《现代病毒学导论》讲解;病毒是亚微观的寄生性的含有蛋白质 衣壳的遗传物质颗粒 ; 病毒与细菌不同,是一类极小的非细胞生物;其体积小 到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人们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病毒的结构非 常简单,通常由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组成。

事实上, 是德国农业化学家麦尔(Adolf Eduard Mayer,1843-1942) 最 早发现病毒,麦尔自 1879 年开始对烟草的种植展开了长时间的观察与实验研 究,并于 1882 年将这种烟草疾病命名为“烟草花叶病”这就是最早发现的病 毒(Tobacco Mosaic Virus, 缩写 TMV); 麦尔是发现烟草花叶病致病因子第 一人,其研究结果对正在撰写与烟草花叶病有关的学位论文的俄国学生伊万诺 夫斯基和在瓦格宁根工作的荷兰同行贝杰林克影响巨大,奠定了独一无二的基 础。鉴此,斯坦利在 1944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有相当多的理由将俄国 的植物生理学家伊万诺夫斯基(Dmitri Ivanovsky, 1864-1920) 视作新兴的 病毒学学科之父 ; 因率先成功制备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结晶而分享 1946 年诺 贝尔化学奖。植物病毒发现后,病毒概念进入动物界,成为现代感染人类最重 要病原体。

○贝杰林克在 1898 年通过过滤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比细菌还要 细小,因此推论出病毒的存在。他把这种病原体命名为virus”;并提出贝 杰林克病毒法则: “病毒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之前俄国科学家伊 万诺夫斯基在 1892 年发现了病毒,但他没有公布其发现;美国化学家斯坦利 证明了病毒其实是微粒。贝杰林克发现了通过还原硫酸盐进行缺氧呼吸的细菌, 能够以硫酸盐代替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这个发现深远地影响到现时对生物 地质化学循环的重要作用;贝杰林克还发现了氮气转化为植物所能够吸收的铵 离子的过程──固氮作用。

○那么,病毒如何进入人体“内环境”?从新冠病毒“刺突”构造看,新 冠病毒感染人必须进入人体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钩,钩住人体细胞,进入细 胞核;进入“微生态”细胞甬道是依赖无处不在的“细胞膜水道”;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

 

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  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 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  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新冠病毒刺突钩住膜就会诱发免疫系统抑制、紧 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 “半株感染”得以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ARDS);根据卡森“微生态三原则”不可逆、叠加、扩增法则;一旦肺部“半 ”感染炎症,就会短时间扩散,感染者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危重患者 快速进入第二阶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浓毒性休克、凝血性障碍、突然死亡。

○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分析‘’细胞膜水道共同获得了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这是个重大发现,开启了 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之门。

细胞膜水道的发现和小分子团水的力量,揭开了细菌、真菌、病毒微生物 病原体进入人体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的微生态“内环境”水通道。

○我们早在 2013 年《H7N9 网络科研日志》中提出“半株传染”假说,见 5  2 日:强燕平二假说:二、“半株传染”①(支点神侃 1208)

什么是“半株感染”?

生物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缺位基因的半株病毒(细菌)在进入生物体 后不存在整株(细菌病毒) 固有的传染性, 表现不出相应病毒细菌的感染症状, 在与同源细菌病毒所缺基因片段进行自洽基因重组的“微生态变异”过程会还 “整株”细菌病毒的毒性, 出现细菌病毒原有传染病属性而感染宿主生物个体, 并获得整株传染性潜伏传染同种生物;这种体内“内环境“微生态变异”细菌 病毒基因重组获得整株传染性的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现象,称为“半株传染”。

○事实上, “半珠传染”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生物学现象,在 1944 年艾弗 里小鼠实验报告之前的 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进行了一项“格里菲斯 实验”,发现了转型定律,后人发现其中原理为 DNA 的转移。格里菲斯实验室 证明“半株感染”是观察肺炎双球菌时,发现存在两种细菌(图 - 百度图片强 燕平 - 小鼠“转化”机制示意图):1、无毒性的活的Ⅱ型 R 肺炎双球菌;2、  毒性很强的Ⅲ型 S 细菌即双球菌。格里菲斯把无毒的Ⅱ型 R 肺炎双球菌同加热 杀死了的Ⅲ型 S 细菌(已经灭毒),一起注射到老鼠体内,结果却从这种老 的血液中,分离出了活的Ⅲ型 S 细菌,这说明活的无毒性的Ⅱ型 R 肺炎双球菌 “半株传染”细菌(病毒) 潜伏感染源, 虽然已经过灭毒杀死了Ⅲ型 S 细菌, 整株细菌灭活了;但是,细菌的基因片段仍然可以击活重组Ⅲ型 S 细菌毒性,  R 细菌提供的基因片段(格里菲斯的转化因子),使“半株传染”细菌重组 (重配)从无毒的“半株传染”转化出Ⅲ型 S 细菌的毒性;即格里菲斯说的获 得了某种物质(基因片段)。这种物质(基因片段)使Ⅱ型 R 转化成为具有

 

 S 多糖荚膜的致命的“整株传染细菌”,使细菌毒性还原了。格里菲斯实验 结论是: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 片段),将其 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 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的细 菌学家格里菲斯 (Griffith)  1928 年发现提出的,

▲片段转化机理是“半株感染”原理,以 H7N9 病毒为例, “半株感染” 本原就是无毒的 H7N9 病毒(不感染鸡、不感染男童)的“半株传染”病毒进  入人体,在“内环境”“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 片段)  “半株”,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 “半株片段”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  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 获得能感染人的完整病株……”转化使“半  株传染”无毒的 H7N9 病毒转化为爆发长三角 H7N9 流感的有毒的整株传染 H7N9  病毒;用中科院说法就是“基因重配”。

 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 必然存在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 S 型活细菌的“半 株感染”的实验室证明,进一步为 1944 年艾弗里小鼠实验升华,进入 DNA“转 化理论”发展到 21 世纪的“嵌合病毒”。

▲“嵌合病毒”实验文摘:“2015 年

11  9 日, 石正丽团队在 PLosPathgens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 类似SARS 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在人类中出现的可能性》的论文。内容提到: “为了研究循环蝙蝠冠状病毒的出现可能性 ( 即感染人类的可能性 ) ,我们 构建了一种嵌合病毒”,这种杂交病毒使我们能够评估这种新的棘突蛋白引起 疾病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我们合成了一株具有感染性的全长SHC014 重组病毒, 并证明了该病毒在体内外的复制能力”。他们通过对云南某一山洞中马蹄蝠连 续五年的样品搜集,他们发现了蝙蝠中的 SARS 相关病毒(SARSr virus )是  SARS 病毒祖先的更直接的证据。

●难点 2:

▲陶尔伯格破解 1918 年西班牙女士撒流感, 建立半株片段系统H”“N” 猪流感、人流感病毒变异组合之“H1N1”流感病毒。

▲中科院认为 2013 “H7N9 禽流感”病毒是携带 H 亚型(包括 H7N3  H7N9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野鸟在自然迁徙过程中与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 群携带的 H9N2 禽流感病毒进“基因重配”的结果,可能是感染人的 H7N9 禽流 感病毒的格里菲斯“转化”。

▲以此类推 2020 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应该与 2019 年大流行的“非洲 猪瘟”病毒片段相关联,才能产生新冠肺炎病毒的酷烈属性。2010  11  14

 

日网络媒体报道“天津海联冷库疫情细节:装卸工搬运猪头、司机捡猪头致感染 暴露了非洲猪瘟猪流感病毒感染的蛛丝马迹;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秘非洲猪瘟病   毒片段“半株感染”的机理与证据。

▲世卫组织专家曾瑞安说:“寻找中东唿吸综合征(MERS)病毒的动物源 头就耗费多年,而严重急性唿吸综合征(SARS)病毒如何打破物种界限至今也 没有实证。因此,确定新冠病毒如何打破物种界限将十分困难,但为了将来能 防患未然,我们仍需找到这些重要信息。

▲“第一新冠病毒源头”?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最初分布在全球各地  汉只是发现地“(新冠病毒)可能有不止一个首例病例,因为该疾病很可能源 于好几种动物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新冠病毒最初分布在全球各地。 研究人员最近在蝙蝠体内发现了这种病毒,我们还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其他潜 在的病毒源头。

●难点 3:

▲考察 2020 年全球最公布的大流行大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最严重、最惨 烈的都是大城市:比如纽约、武汉、伦巴第、马德里、奥克兰……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 4  8 日电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土木 工程学院教授尼古拉  瓦京向卫星通讯社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暴露了全 球城市的缺陷,各地城市应改造污水和雨水排水系统、建筑物通风系统,并消 除排队现象。

▲网上有人传言疫情严重的地方基本都在北纬 40 度疫情严重的境外国家 基本上是意大利、伊朗、韩国、日本,法国、德国……

▲传言新冠病毒大流行与 2020 “双星汇”天象(2020 年木星也进入 摩羯座像是追来抚平土冥压迫下的残破焦土之上始现生机 .12 月土星和木星彻 底离开摩羯座进入水瓶座冬至当日土星和木星合相在水瓶座 0  .  2020  将是新旧更迭最为明显的一年 . 此前土星能量始终强悍阻力非凡。)果真如此 乃天命难违,非人类所能控制;只能等待冬至到来新冠病“负熵耗散”……

○上述百年生物学、医学科学基础理论文献、规律、法则与科学实验证据 与传言,已经成为 2020 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 疫假说》理论难点, 并提供了宝贵“科学前沿”前所未有的破解最佳科学方法、 实验路径对 COVID-19 感染临床特征的全新理解,并为未来的机制和治疗学研 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必须转变观念,把故步自封的  “一种瘟疫一种病原体一种病毒”的传统未有传染学、认识论在全人类观念彻 底剔除,深入研究“半株感染”理论,难点将自消自灭!

Qiang Yanping, The Hypothesis of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ion with Two Viruses and Half Strain 19. The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of "Hypothesis"   ● Difficulty 1: Since expert Zhong Nanshan has confirmed that the "two-virus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s an objective fact ("Zhong Nanshan claims that there have been cases of co-influenza and new crown cases this year, the incidence of influenza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 November 27, 21st Century Business News) The difficulty of the "Hypothesis" theory is the conversion of the new crown influenza virus to the "half strain infection" of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virus; in view of Bernard's "internal environment" rule: "of the two environments, one i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organism is in between, and the other One is that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where all parts of the body depend for survival. The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life do not occur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process of life only occurs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quid phase. This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quid phase is caused by It is composed of circulating body fluids that surround and bathe all anatomical components in the tissu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Bergerinck virus law: "Viruses cannot grow in non-living substances outside the bod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ouble virus conversion from the human body. Mechanism, conduct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research. ○ Virus: "Introduction to Modern Virology" explained; viruses are submicroscopic parasitic particles of genetic material containing protein capsids; viruses, unlike bacteria, are a very small non- cellular organism; their size is small enough to pass bacteria Filter, people can only see it with the help of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structure of virus is very simple, usually composed of protein capsid and nucleic acid core. In fact, it was the German agricultural chemist Adolf Eduard Mayer (1843-1942) who first discovered the virus. Since 1879, Mayer has carried out long-term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obacco cultivation, and in 1882, The tobacco disease is named "tobacco mosaic disease". This is the first virus discovered (Tobacco Mosaic Virus, abbreviated as TMV); Maier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iscover the causative factor of tobacco

 

mosaic disease. Ivanovsky, a Russian student with a dissertation related to the disease, and his Dutch counterpart Bergerinck, who worked in Wageningen, had a huge influence and laid a unique foundation. In view of this, Stanley pointed out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1944: There are quite a few reasons to regard the Russian plant physiologist Dmitri Ivanovsky (1864-1920) as the father of the emerging virology discipline. ; Sharing the 1946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aking the lead in successfully preparing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protein crystal. After the discovery of plant viruses, the concept of viruses entered the animal kingdom and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pathogen that infects humans in modern times.  In 1898, Bergerinck proved that the pathogen of tobacco mosaic disease is smaller than the bacteria through filtration experiments, so it inferred the existence of the virus. He named this pathogen "virus"; and proposed the Berger inck virus law: "Viruses cannot grow in non-living substances outside the body." Previously, Russian scientist Ivanovsky discovered the virus in 1892, but he did not announce his discovery; American chemist Stanley proved that viruses are actually particles. Bergerinck discovered that bacteria that perform hypoxic respiration by reducing sulfate can replace oxygen with sulfate as the final electron acceptor. This discover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urrent important role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Bergerinck also discovered the process of converting nitrogen into ammonium ions that plants can absorb-nitrogen fixation.  So, how does the virus enter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ike" structure of the new coronavirus, people infected with the new coronavirus must enter the human body by the hook of the virus surface spike protein, hook human cells, and enter the nucleus; entering the "micro-ecological" cell channel is dependent on the ubiquitous "cell membrane waterway" ";   ○ Cell membrane refers to a very thin membrane surrounding the cell surface,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mbrane lipids and membrane proteins; its basic function is 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within the cell and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Exchange, energy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vival, growth, divi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ells. Especially when the new coronavirus spikes hook on the membrane, it will induce immune system suppression, damage to tight junctions, and large-scale metabolic disorder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can occur in "half-strain infection"; according to Carson's "Three Principles of Microecology" irreversible, superimposition, and expansion law; once the lung "half-strain" is infected with inflammation, it will spread in a short time and the infection The patient developed high fever and had difficulty breathing.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quickly entered the second stag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oxic shock, coagulopathy, and sudden death.  Peter Agre and Roderick McKinnon jointly won the 2003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analyzing  ‘’cell membrane waterways. The Nobel Prize Selection Committee said that this is a major discovery that opened the door to the bio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research of bacteria, plants, and mammalian water channels.    The

discovery of cell membrane waterways and the power of small molecular clusters of water have uncovered the ubiquitous and unpredictable microecological "internal environment" water channels where bacteria, fungi, and viruses enter the human body.  As early as in 2013, "H7N9 Network Scientific Research Diary" proposed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hypothesis, see May 2: Qiang Yanping two hypothesis: 2. "Half-strain infection"  (Pivot Shenkan 1208) What is a "half-strain infection"? In the natural selectio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half of the virus (bacteria) lacking the gene does not have the inherent infectivity of the entire strain (bacterial virus) after entering the organism, and it does not show the symptoms of infe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virus and bacteria. The "microecological mutation" process of self-consistent gene recombination of the missing gene fragments of the bacterial virus will restore the toxicity of the "entire strain" of the bacterial

 

virus, appearing the original infectious disease properties of the bacterial virus and infecting the host organism, and obtaining the infectivity of the entire strain. Infects the same organism; this kind of natural selection genetic variation in which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microecological variation" bacterial virus gene recombines to obtain the entire strain of infectiousness in the body is called "half-strain infection."  In fact, "half bead infection" is a long-standing biological phenomenon. In 1928, before the report of Averys mouse experiment in 1944, British scientist Griffith conducted a "Griffith "Experiment", found the law of transformation, and later generations discovered that the principle is the transfer of DNA. Griffith laboratory proved that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was observed when observing pneumococcus, two kinds of bacteria were found (Figure-Baidu picture Qiang Yanping-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mice): 1. Non-toxic live   Ⅱ Type R pneumococcus; 2. The very toxic type III S bacteria namely diplococcus. Griffith injected the non-toxic type  R pneumococcus together with the heat-killed type   Ⅲ S bacteria (which has been inactivated) into the mice, but in the result of the separation of the live Type  Ⅲ S bacteria, which means that the live non-toxic type  Ⅱ R pneumococcus is a "half-strain" bacteria  (virus) latent source of infection, although the type    S bacteria has been inactivated, the entire strain is destroyed Alive; however, bacterial gene fragments can still inactivate the virulence of recombinant type III S bacteria. The gene fragments provided by R bacteria (Griffith's transformation factor) enable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bacteria to recombine (reconfigure) from The non-toxic "half-strain infection" transforms the virulence of the type III S bacteria; that is, a certain substance (gene fragment) is obtained as Griffith said. This substance (gene fragment) transforms type II R into a lethal "whole strain of infectious bacteria" with a type III S polysaccharide capsule, reducing the toxicity of the bacteria. The conclusion of Griffiths experiment is: transformation means that the recipient cell directly takes up the genetic material (DNA

 

fragment) of the donor cell, base-pairs its homologous part, and combines it into its own gene to obtain the donor cell’s For some genetic traits, this kind of mutation is called trans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phenomenon of pneumococcus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Griffith, a British bacteriologist, in 1928.   The fragment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Taking H7N9 virus as an example, the original "half- strain infection" is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of the non-toxic H7N9 virus (which does not infect chickens or infect boys). ,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recipient cells directly take up the genetic material (DNA fragments) of the donor cells, "half plants", base-pair their homologous parts, and combine the "half plants" into their genes, thereby Obtain certain genetic traits of the donor cell and obtain a complete strain that can infect humans..."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s the "half-infected" non-toxic H7N9 virus into a virulent whole strain of the H7N9 influenza outbrea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s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ys it is "gene rematch."  In 1928, British scientist Griffiths proved that in S-type bacteria, there must be a "half-strain infection that converts non-toxic R-type live bacteria into toxic S-type live bacteria." The laboratory proved that it further sublimated the Avery mouse experiment in 1944, entered the DNA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developed into the "chimeric virus" of the 21st century.  Experimental abstract of "Chimeric Virus": "2015 On November 9th, Shi Zhengli's team published a paper titled "A SARS-like bat coronavirus group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appearing in humans" in the magazine PLosPathgens. The content mention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that is, the possibility of infecting humans), we constructed a chimeric virus." This hybrid virus allows us to evaluate the new spike protein caused by On this basis, we synthesized an infectious full-length SHC014 recombinant virus and proved the virus’s ability to replicate in vivo and in vitro." They tested horseshoe bats in a cave in Yunnan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After collecting samples from bats, they

 

found that the SARS-related virus (SARSr virus) in bats is mor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ancestor of the human SARS virus."  Difficulty 2: ▲ Taulberg cracked the 1918 Spanish lady's flu, and established a half-strain system "H" "N" swine flu, human flu virus mutation combination "H1N1" influenza viru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lieves that the 2013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 a H9N2 bird carried by wild birds carrying H subtypes (including H7N3 and H7N9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their natural migration with ducks and chicke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 of influenza virus "gene reassortment" may be Griffith "transformation" of the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 that infects humans.   ▲ By analogy, the new coronavirus of the global pandemic in 2020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fragment of 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the 2019 pandemic to produce the violent attributes of the new coronavirus. On November 14, 2010, the online media reported "Details of Tianjin Hailian Cold Storage Epidemic: Infection caused by stevedores carrying pig heads and drivers picking pig heads" exposed clu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swine flu virus infection; further in-depth study to reveal fragment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The mechanism and evidence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WHO expert Zeng Rui'an said:  “Finding the animal source of the Middle East Sucking Syndrome (MERS) virus has taken many years, and how the severe acute breathing syndrome (SARS) virus breaks the species boundary has not yet been confirmed. Therefore, it is determined. How the new coronavirus breaks the boundaries of species will be very difficult, but we still need to find this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problems in the future."   ▲ "The first source of the new coronavirus"? WHO: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w coronavirus in Wuhan is just the place where it was discovered. "(New coronavirus) may have more than one first case, because the disease is likely to be transmitted by several animal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shows that, The new coronavirus was original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discovered this virus in bats, and we have also seen

 

other potential sources of the virus in different places."  Difficulty 3:  A survey of the world's most announced pandemic data in 2020 shows that the most severe and tragic COVID-19 pandemic are in large cities: such as New York, Wuhan, Lombardy, Madrid, Auckland...   ▲ Sputnik News Agency, Moscow, April 8th. Nicholas Vatin,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the Peter the Grea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St. Petersburg, told the Satellite News Agency that the new crown virus pandemic has exposed the defects of global cities. Cities everywhere should transform sewage and rainwater drainage. System, building ventilation system, and eliminate queue phenomenon.  Some people on the Internet say that the places where the epidemic is severe are basically at 40 degrees north latitude. The severely affected overseas countries are basically Italy, Iran, South Korea, Japan, France, Germany...    Rumor has it that the new crown virus pandemic and the 2020 "double star converging" celestial phenomenon (Jupiter will also enter Capricorn in 2020, it seems to be chasing to calm the earth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broken scorched earth, and it will begin to emerge from life. Saturn and Jupiter completely leave Capricorn and enter Aquarius in December On the day of the winter solstice, Saturn and Jupiter conjunct at 0 degrees Aquarius. Therefore, 2020 will be the most obvious year for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Previously, the energy of Saturn has always been strong and resistance. Can wait for the arrival of the winter solstice, the new coronavirus "negative entropy dissipation"...  The above-mentioned basic theoretical literature, laws, rules,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rumor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entury of biology and medical science have become the theoretical difficulty of the global new coronavirus pandemic in 2020, an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Science Frontiers" unprecedentedly solve the best scientific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pathways to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infection, and provide precious resources for future 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research; the key to the problem is that humans must change their

 

concept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research the theory of  “half-strain infection” without epistemology and epistemology i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a plague, a pathogen, and a virus”, the difficulties will be eliminated and eliminated!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二十

二十、全球突发大瘟疫晚期多暴露该疫未来轮回未知秘密

 2003 年非典 10 月份疫情进入晚期, 突现神秘消失征兆;强燕平提出“神 秘消失”定律。匈牙利科学家卡门 (1881-1063) 这样回答说: “科学家预言未 来是要冒风险的。因为预测往往会出差错,出了差错难免出乖露丑。”所以, 科学家没有足以准确预言的科学理论根据,不会贸然预测。强燕平敢于大胆预 言说:

“今冬明春无非典!”非典将永远“神秘消失”,得到至今科学历史证明; 同样,2013 “H7N9 禽流感”亦遵循此规律“神秘消失”;2020 年新冠病毒 大流行必然在不久的将来“神秘消失”……

 2013  H7N9 禽流感

▲中科院从事生物信息分析的副研究员刘翟说; “数据”“重配”“结果 显示,在 H7N9 病毒的 8 个基因片段中,H7 片段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 毒相似,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再往上追溯,又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 毒基因相似;N9 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余 6 个基因 片段(PB2、PB1、PA、NP、M、NS)  H9N2 禽流感病毒相似。”“重配”理论 没有深入解析贝尔纳“内环境”法则,如何传人不传鸡、鸽、鸭等等禽类、在 全世界尚没有发现因 H7N9 病毒感染鸡禽死亡事实! ……

 H7N9 禽流感

2014 年,突现“重症肺炎病例”:广东通报 2  H7N9 病例死亡 江苏、广 州各新增 1 例,热点资讯发布时间:2014-04-03 09:53: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 2 日通报,广州市新增 1 例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确诊病例。

患者田某,男,68 岁,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住广州市海珠区。3  31 日 确诊为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例,目前患者病情危重,在广州市的定点医院收 治住院。

佛山市顺德区 2  23 日确诊病例黄某、潮州市 3  7 日确诊病例杨某均 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于 3  29 日抢救无效死亡。H7N9 禽流感感染病例为何转 换禽流感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 (38℃以上 ),咳嗽等呼吸 道感染症状。起病 5-7 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 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这和 2020 年新冠病毒危重患者的

 

“ARDS”是不是存在某种诡秘轮回与关联!?

 20 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进入 10 月末世界新冠疫情出现大量无症状感 染者病例:

▲喀什 1-137-164 无症状感染者乃外输病例沉积反弹 ( 支点神侃 42...

2020  10  28 日 喀什 1-137-164 无症状感染者乃外输病例沉积反弹 (  点神侃 4249) 强燕平说新冠病毒 370- 10  24 日喀什突现 1 名无症状感染者 , 第二天增加到 137 例、再一天增加 ...

hjcgzd.blog.sohu.com/3282514..... 百度快照

 2020  11  25 日网络媒体报道: 【美国疾控官员:新冠肺炎病例激 增主要因无症状感染者室内聚集】

▲所谓自限性;即: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 复痊愈, 不需特殊治疗, 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 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 这是感冒、流感、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手足口、口腔溃疡、咽喉痛、幼儿急  疹等等……自限性疾病存在独立专属自愈属性!只有新冠流感存在;无症状感 染者自限性与新冠肺炎病毒属性背道而驰! ……

▲无症状感染者大量出现在冬至前夕是不是预示 2020  12  22 日后, 不久的将来全球新冠病毒“负熵”耗散殆尽的轮回与冬至后新冠疫情即将“神 秘消失”……

Qiang Yanping, "Two-Phase Parallel Epidemic Hypothesis of Two Virus Half Strain Infection" 20 Twenty.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global epidemic, the unknown secrets of the future reincarnation of the epidemic are often exposed  The SARS epidemic in October 2003 entered its late stage, and the signs of mysterious disappearance emerged; Qiang Yanping proposed the "mysterious disappearance" law. Hungarian scientist Carmen (1881-1063) replied:  “Scientists predict the future by taking risks. Because predictions often go wrong, and mistakes will inevitably show ugliness. ” Therefore, scientists do not have sufficient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Will not rush to predict. Qiang Yanping dared to predict boldly: "There will be no SARS in this winter and next spring!" SARS will forever "mysteriously disappear", which has been proven by scientific history; similarly, the "H7N9 avian influenza" in 2013 also followed this law and "mysteriously disappeared"; the new coronavirus pandemic in 2020 will inevitably come soon "Mysterious

 

disappearance" in the future...  2013 H7N9 avian influenza  Liu Zhai,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ngaged in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aid; the "data" and "rematch"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8 gene segments of the H7N9 virus, the H7 segment is similar to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ed from the Zhejiang duck flock. The viruses in the group are traced back up again, and they are similar to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ed from wild birds in East Asia; the N9 segment is similar to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olated from wild birds in East Asia. The remaining 6 gene segments (PB2, PB1, PA , NP, M, NS) is similar to the H9N2 avian influenza virus." The "rematch" theory does not thoroughly analyze Bernard's "internal environment" rule, how to pass humans to chickens, pigeons, ducks and other poultry has not been found in the world The fact that chickens and poultry died from H7N9 virus infection! ...  H7N9 avian flu In 2014, a "severe pneumonia case" emerged: Guangdong notified two H7N9 cases of death, one new case in Jiangsu and one in Guangzhou, hot news release time: 2014-04- 03 09:53:09 Source: China News Network-Guangdong Provincial Health The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otified on the 2nd that there was a new confirmed case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H7N9 avian influenza in Guangzhou. Patient Tian, male, 68 years old, from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currently lives in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A human case of H7N9 avian influenza was confirmed on March 31. The patient is currently in a critical condition and is admitted to a designated hospital in Guangzhou. The confirmed case Huang in Shunde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on February 23 and Yang in Chaozhou City on March 7 both died on March 29 due to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ailure. Why do H7N9 avian influenza infection cases convert to avian influenza virus pneumonia, the onset is rapid, and early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are high fever (above 38 degrees Celsius), cough and oth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symptoms? Difficulty breathing occurs 5-7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illness, severe pneumonia is progressively worsening, and some cases can rapidly develop into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die.

 

Is this related to the "ARD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the new coronavirus in 2020? ?  ○ The global new crown virus pandemic in 20 years has entered. At the end of October, a large number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have appeared in the world's new crown epidemic:  ▲ Kashgar 1-137-164 asymptomatic infection is a rebound in the transfer of cases (fulcrum Shenkan 42... On October 28, 2020, Kashgar 1-137-164 asymptomatic infection is a rebound in the transfer of cases (fulcrum Shenkan 4249) Qiang Yanping said that the new crown virus 370-October 24, Kashgar has an asymptomatic infection. Increased to 137 cases in two days and increased in another day... hjcgzd.blog.sohu.com/3282514.... Baidu snapshot  ▲ On November 25, 2020, online media reported: [U.S. disease control officials: The surge in new coronary pneumonia cases is mainly due to the indoor gathering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The so-called self-limiting; namely: refers to the disease that can automatically stop afte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 degree, and gradually recovers, without special treatment, only symptomatic treatment or no treatment, and can be cured by autoimmunity. This is diarrhea caused by colds, flu, norovirus, hand, foot and mouth, mouth ulcers, sore throat, acute rash in children, etc... Self-limiting diseases have independent and exclusive self-healing properties! Only the new crown flu exists; the self-limitation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 runs counter to the attributes of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virus! ... ▲ A large number of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appear on the eve of the winter solstice, does it indicate that after December 22, 2020, the global new crown virus "negative entropy" dissipates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new crown epidemic will "mysteriously disappear" after the winter solstice...

强燕平《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

二十一、假说的现实作用与生物学历史意义

爱因斯坦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观察到什么(东西)!

○现实作用

△认清双病毒新冠流感和新冠肺炎平行疫是 2020 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 的本原。可激发平静心态、胜出信心、平息恐慌:尽管截至北京时间 11  21

 

 19  30 分,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 58029066 例, 死亡病例 1380085 例, 其中 90% 是新冠流感病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只占 6%;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 率只有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 1.4-4.5%,自然好心态无需恐慌。

△可以启动成熟的流感病毒疫苗防疫机制、充分运用新冠病毒的自限性对 新冠流感实施对症治疗,早期自愈!

△集中全社会医疗资源更多关注新冠肺炎感染早期的调节异常,临床研究 新冠肺炎感染临床特征与解析;搞清楚新冠肺炎微生态和形态上与新冠流感存 在的本原区别、“半株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异转换的种种临床特征,尽早 攻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减少全球不必要的社会防疫封锁,可大大减少全球 GDP 损失。

○生物学历史意义

“半株病原体”来自麦克林托克“基因跳跃”推论“半株跳跃”原理。自  公元前 431 年古希腊黑死病爆发一直到 1918 年西班牙女士大流感, 3000 “半  株病原体”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从更久远的人类、动物“两性繁殖”本原进化  奇迹考证:“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在“内环境”子宫变异重组完成  胎儿(可以称“半株繁殖”),就是亘古证明;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同  样是生命, 和动物(人)必然遵循完全同样的生物学规律、法则:既然动物(人) “半株繁殖”,细菌、病毒、真菌在“内环境”进行“半株感染”就顺理成  章。自从 1945 年陶尔伯格揭示西班牙女士大流感病毒H1”“N1”的半株属性;

102年以来虽然突变大瘟疫屡见不鲜, 目前世界科学家却忽略了对“半株病原体” 的深入研究;《假说》未来的生物学意义就在于“半株感染”将是 21 世纪 2、

30 年代责无旁贷的科学无尽的前沿——破解“半株感染”秘籍可有效阻断各种 瘟疫病毒“半株病原体”“转化”感染肺炎(黑死病肺鼠疫一直到新冠病毒人  3000 年瘟疫致死本原都是“半株感染”肺炎 避免或根绝重症肺炎、“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必将引爆一场全球医学、生物学大革命!

让我们 拭目以待……

●结束语

【基因污染是生物能微循环层次的污染, 是最微小的生命粒子“弦”的污染, 是细胞核内无法测定的污染。当这“中微子层面”的污染在个体生命性状表现  出来的时候, 产生突变的基因共振早己形成。此时, 任何人也无回天之力。所以, 最严重的污染是基因污染。今天的人类, 决不能透支明天人类(我们后代子孙) 的绿色生存空间。欠债还钱,父债子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如果让我们后  代子孙,明天偿还我们透支的绿色生存空间,那比欠债还钱更残酷,代价绝不  是几代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也许真的会有末日来临,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

 

《给你创新的支点》(强燕平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年)122-123 页】

2020 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原罪就是“最微小的生命粒子“”的污染”, 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罪恶的报复!这是环境污染已经进入“基因污染” 才彰显的基因粒子“弦”转化机制,引爆隐秘的“半株感染”灾难效应……

人类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吧!

○鸣谢

最后, 《假说》引用了大量科学家的理论、原理、定律、规律、法则、历  史文献;特别是 2020 年世界各国科学家、学者、医生、专家的理论文章、期刊、 杂志网络报道专著、疫情大数据、媒体报道等等……作为假说证据。对此谨表 示由衷感谢!谢谢你们的辛勤劳作为《假说》蓬荜生辉,谢谢!谢谢!谢谢!

草根强燕平

2020  12  1 日

Qiang Yanping, "The Hypothesis of Two-stage Parallel Epidemic Infected by Two Virus Half Strains" 21. The realistic function and biologic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hypotheses Einstein said: "It is the theory that determines what (thing) we can observe!" ○ Real effect  △ Recognize that the dual-virus new crown flu and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parallel epidemic are the origin of the global pandemic of the new crown virus in 2020. It can inspire calmness, win confidence, and calm panic: Although as of 19:30 on November 21, Beijing time, there were 580,290,065 confirmed cases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worldwide, and 1,380,085 deaths, of which 90% were new coronary influenza cases and patients with sever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Only 6%;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s only 1.4-4.5% of tha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Naturally, there is no need to panic.   △ A mature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prevention mechanism can be activated, and the self-limiting nature of the new coronavirus can be fully utilized to implement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the new coronavirus, and self-heal early! △ Concentrate medical resource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normal regulation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nfection,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new coronary pneumonia infection; to find out the

 

origin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croecology and morphology of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and the "half-strain pathogen" The various clinical features of mutation conversion in patients can overcom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ing unnecessary global social epidemic prevention blockades can greatly reduce global GDP losses.   ○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biology The "half plant pathogen" comes from McClintock's "gene jump" and the inference of the "half plant jump" principle.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Black Death in ancient Greece in 431 BC to the Spanish lady flu in 1918,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half the pathogen" existed in 3000; the original evolutionary miracle of human and animal "bisexual reproduction" is verified: "Half from the father, half from the mother"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uterine mut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to complete the fetus (can be called "half plant reproduction"), is the ancient proof; microorganisms, bacteria, viruses, fungi are also life, and animals (humans) must Follow exactly the same biological laws and rules: since animals (humans) are "half-strained reproduction", it is logical that bacteria, viruses, and fungi carry out "half-strain infection"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Since Tulberg revealed the half-strain attributes of the Spanish lady influenza virus "H1" and "N1" in 1945; although the mutant plague has been common since 102,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have negle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half-strain pathogen"; The futur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Hypothesis" is that "half-strain infection" will be the inexhaustible frontier of science in the 21st and 30s-cracking the "half-strain infection" cheat can effectively block various plague viruses and "half-strain pathogens" "Transformation" of infection with pneumonia (the black death pneumonia until the death of the new crown virus in humans in the 3000 years is "half strain infection" pneumonia), avoiding or eradicating severe pneumonia,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will definitely Detonate a global revolution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let us wait and see……  Conclusion [Gene pollution is the pollution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level of biological energy, the

 

pollution of the smallest life particle "string", the pollution that cannot be measured in the cell nucleus. When this "neutrino level" pollution is manifested in individual life traits, gene resonance that produces mutations has already formed. At this time, no one has the power to recover. Therefore, the most serious pollution is genetic pollution. Today's mankind must not overdraw the green living space of tomorrow's mankind (our descendants). If you owe debts to pay, fathers and sons pay off debts, this is justified. If we let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repay our overdrafted green living space tomorrow, it would be more cruel than paying off debts, and the price would not be affordable for generations... Maybe the end will come, which is by no means sensational.   —— "Give you a pivot for innovation" (edited by Qiang Yanp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ess, 2003), pages 122-123] The original sin of the global pandemic of the new crown virus in 2020 is the "pollution of the smallest life particle "string"", which is nature's revenge for the evil of mankind's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is the "string"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ne particles that is manifested only wh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entered "gene pollution", detonating the hidden "half-strain infection" catastrophic effect... Human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knowledgements Finally, the "Hypothesis" quoted a large number of theories, principles, laws, laws, rule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scientists; especially theoretical articles, journals, journals, online reports, monographs, and epidemic big data by scientists, scholars, doctors, and exper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2020 , Media reports, etc... as hypothetical evidenc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is! Thank you for your hard work as a brilliant "Hypothesis",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Qiang Yanping December 1, 2020

 

2020  12  1 日 13:18

 

 

 

第三章  卡森开创了“微生态 ”与微生态理论新纪元

 

 

19. 什么叫“微生态 ”与微生态理论由来

微生态:  “内外环境基元和微观生命基元在软性封闭系统内自洽的新陈 代谢与生化反应平衡形成的整体微小生命系统永恒转换运动状态。

微生态概念可追朔到古希腊公元前 220 年;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原子论至今, 物质由原子构成早已为科学实验证明,成为事实。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 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他找到了自然界 65 种元素,元素均按原子重量 规律地变化。现在已经发现自然存在 105 种元素,科学家沿用了门捷列夫的排 列模式,完成了有 105 种化学元素的周期表。随着有机化学的诞生,人们认识 到地球上的生命,并不是由什么特殊物质组成的,有机体和无机物有着完全相 同的共用元素。生物体的组成等元素诸多化学元素构成和无机物的元素完全相 同,其主要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铁、钙、镁、钠和稀有金属。这些元素 在地球普遍存在,即使其它星球,这些元素也有发现。

自然界存在的 105 种元素,构成了宇宙,构成了所有行星,构成地球,构 成了岩石、土壤、大气、山川、海洋、江湖;构成了植物、动物、人体、微生 ……人所吃的食物统统是元素,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肢体,我们的血液都是 由元素组成。然而,这些元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特殊的结构和构成 规律,任何生命物质,都以自己属性有着自己特别的元素组成方式,它们用化 学键连接在一起,混合交换,成为化合物,彼此挤压相连;它们没有突兀的边 界,总是和大自然溶于一体,形成美好的自然和谐。比如,草原在平地延伸,  挨着蜿蜒的河谷,河谷慢慢高起,变成高耸的大山,山脉慢慢延伸,形成连片 的高原……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糅合、秀美、自然、奇妙。我们从来看不出其微 生态共组元素的一小点痕迹。也就是说, 环境!任何环境都是由环境基元组成, 任何环境都是由一定微生态共组元素构成的奇妙微小系统的无限放大。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 100 多个元素表现出元素周期的规律呢?

事实胜于雄辩!人类 5000 年瘟疫历史完全是“微生态变异”的历史,进 入 21 世纪仍然愈演愈烈。环境污染不开逆、污染叠加放大彰显瘟疫与污染休 戚相关:“奥地利和荷兰的污水里也检测出来新冠病毒”无可争辩,2023 年流 感爆发充分展现叠加是重要特征A(H3N2)和 JN.1 病毒叠加、流感、肺炎支原体、 腺病毒、鼻病毒……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叠加高发!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  2020  12 月我们就提出 ,《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就是对疫情 叠加的预测, 如今得到印证:【“双病毒”是本轮疫情核心本原, 空气感染达“接 触面的 1000 ”;整合历史科学家诸多理论、原理难达主流统一:【●难点 1:既然专家钟南山已确认“双病毒两阶段平行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钟南山  称已出现同患流感和新冠病例 今年流感发生率大大降低》11  27 日 21 世纪  经济报); 《假说》理论的难点就是新冠流感病毒转换到新冠肺炎病毒的“半  株感染”;鉴于贝尔纳“内环境”法则: “两种环境中,一种是外环境,生物  体置身其间,另一为内环境是身体组织的各个部分赖以生存之处。在外环境中  并不发生生命进程中那些活动,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相的内环境中。这一液  相的内环境是由包围并浸浴着组织中所有解剖学成分的循环体液所构成的。 另外,根据贝杰林克病毒法则: “病毒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就必  须从人体内研究双病毒转换机制、进行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病毒: 《现代病毒学导论》讲解;病毒是亚微观的寄生性的含有蛋白质 衣壳的遗传物质颗粒 ; 病毒与细菌不同,是一类极小的非细胞生物;其体积小 到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人们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病毒的结构非 常简单,通常由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组成。

——【JN.1 被认为属于奥密克戎亚变体 BA.2.86 的后代谱系。而 BA.2.86 本身传染性极强,此前已经引起多国科学家们警告。

CDC 声称,JN.1和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

自今年 8 月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密切追踪 BA.2.86 的情况。科学家指出, 与之前变异株不同的是,BA.2.86 的突变数量创造了纪录。与 2022 年初占主导 地位的奥密克戎 BA.2 相比,BA.2.86 发生超过 30 处变异,这意味着它可能更 容易地逃避目前的疫苗和抗体防护,即将推出的加强针可能对其防护能力也有 限。】 ……在 A(H3N2)与 JN.1 加流行相比也许 JN.1 交叉感染更危险(新 华社洛杉矶 12  15 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15 日公布 的新统计数据显示,近期美国流感病例数持续上升,据估算在当前流感季,美 国已有至少 370 万例流感病例,其中死亡病例约为 2300 例)。

20、1962 年由美国科学家卡森提出微生态 ”理论

62 年前的 1900 年,普朗克敲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用“量子跃迁”来解   释元素构造与组合极其简单的能量原理,用排斥原理说明物质结构的周期变化   规律,体现的是原子的电子结构的周期性。人类掌握了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和   物理性质,以及它们能形成哪些化合物,掌握着每一种物质实体固有的平稳而   生动的个性, 特别是生命复杂的属性——人类科学家五千年就这样才弄明白了” 微生态”的真正存在并在 1962年由美国科学家卡森代表作《寂静的春天》提出“微   生态”与“微生态变异”理论学说。

事实上,经典遗传学就是人工自然选择律和微生态变异相关联引爆的生命 科学前沿学科;为什么孟德尔杂交实验选用了豌豆而不是其他植物 ,1851 年孟

 

德尔留学维也纳大学学习深造,院长耐普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热爱 , 离不开他 对孟德尔就选定使用豌豆作为植物杂交的品种因为豌豆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 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1856 年孟德尔 回到修道院时候 , 已经不是当初步入圣托马斯修道院时的没有高级中学“教师 资格’的普通修道士了。已是一个具有教师资格的布隆高等技术学院生物、物 理教师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杂交。因为豌豆属于具有稳定品种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种,容易逐一  分离计数,这对于他发现遗传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豌豆的杂交实验从 1856  年至 1864 年共进行了 8 年。孟德尔将其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论文《植物杂交试验》 发表,但未能引起当时学术界的重视——这里,时间 8 年;

这里,豌豆杂交乃强制不能自花授粉!

这里,实施人工授粉 - 这样就进入了人工自然选择律范畴;

这里,虽然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 组合规律。然而, 它的属性人工选择仍然是通过自然选择起作用, 存在某种局限, 首要原因是它是针对分离性传染状而设计的,无法很好地描述基因间的复合作 用。此外, 它忽略了遗传变异的存在, 以及基因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突变的重要性, 无法从基因的表态行为上判断哪些基因在给定环境下才具有实用价值,太过偏 重其中的单离性因子——并非大自然普适法则 ……

21、水和微生态是天生孪生姐妹

从生态的微观生命元到每一种环境基元(微生物和水、空气、土壤、温度、 地球甚至宇宙等),正是它们的共组才构成了普遍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它们的  普遍联系。

为什么生物体由 50-90% 的水组成?

因为水和微生态是天生孪生姐妹!

这从氢二氧一的水分子组成,就完全可以看出,它和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元 素几乎完全相同,氧之所以是任何生命有机体时刻不能离开的原因,就在于与 水溶液中的溶质进行着氧化反应,氧既离不开水,水又离不开氧,呼吸的本质 就是氧化,生命的动力源就来自细胞内的氧化。所以有机体总是表现出有充足 的含水量,最少都必需有 60% 以上的水分子来养护生命,甚至有的蔬菜含水达  90%,这也是细胞存在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原因,这是共组元素必需有的结 构性通道。

我们说空气的主要气体是氧、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这正符合了所有生 物细胞氧化产生能量的需要;二氧化碳是植物最需要的生命要素,是生命微生 态最重要的共组元素。所以植物 40% 的碳才才来源于光合作用,才有新陈代谢

 

的物质交换原料。

我们分析土壤的结构,它分布在大气表面,柔软疏松,包容了各种生命所 需要的细小颗粒状矿物质,透吸着大量的水分,包含着充足的空气,溶解着生 命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物质和微生物,土壤里还有生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成为微 观生命元取之不尽的共组生命元素源泉,这才能形成微观生命元与环境基元共 济共溶,为微观生命共组元素同化异化能量交换提供了生态平衡场,这种平衡 场就是普遍的生命存在状态——微生态。

水通道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部分,深入脂双层的疏水区,与脂肪酸链共价 结合,它们可分布在脂双分子层中或跨越全膜。跨膜蛋白在基本生理过程中起 着重要作用,包括分子运输、信号转导和能量利用等。一方面,它们可用于向 细胞传递外部环境的信号。另一方面, 它们充当接收器收集有关外部环境信号,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又名水孔蛋白, 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 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 胞的水泵”一样;水分子经过水通道蛋白时会形成单一纵列,进入弯曲狭窄的 通道内, 内部的偶极力与极性会帮助水分子旋转, 以适当角度穿越狭窄的通道, 因此水通道蛋白的蛋白构象为仅能使水分子通过之原因,证明水和微生态是天 生孪生姐妹!

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所发现, 他与通过 X 射线晶体学技术确认钾离子通道结构的洛克斐勒大学霍华休斯医学 研究中心的罗德里克·麦金农共同荣获了 2003 年诺贝尔化学奖。

22、“JN.1  Pirola(  BA.2.86)的孩子, ”阿肯色州立大学纽约理工 学院研究助理院长兼副教授 Rajendram Rajnarayanan 博士表示,由于突变, BA.2.86 变种及其后代令人担忧。

12  8 日媒体报道平【截至当日, CDC 估测 JN.1 变异株在美国流行变异 株中约占 15%  29%,而在 11  27 日的估测中,其占比还低于 1%,更早的 10 月底它所占的比例还不到 0.1%。

CDC 表示“仍在了解”JN.1,并正在调查它是如何携带突变,从而避免被 免疫系统发现的。

多个国家发现 JN.1 变异株

欧洲国家新冠疫情监测数据也显示了 JN.1 变异株感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呈现上升趋势。截至 11 月中旬,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 等欧洲多个国家出现指数级增长,尤其在丹麦,该变异体病毒感染已经覆盖了 50% 人口。英国也声称,JN.1 每周增长率预计为 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 他已知变异株。

 

随着 JN.1 变异株的蔓延,英国和美国卫生机构声称,它已成为当前已知 的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预计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世界卫生组织 WHO)目前正在监测该变异株,但尚未将其指定为关注的变异株(VOC)。】

23、事实上“ 口罩封环‘债 ’”本质上就是人肉眼看不见的呼吸道“微生 态变异 ”使然

口罩诱发生物性状变异或突变的微生态变异,导致口罩人的呼吸和呼吸   道产生相关变异:降低鼻、口、呼吸道免疫力——比如, 1918 “西班牙女士” 大流感的爆发,开始的时候是不令人注意的,在美国波士顿市郊的一所陆军训   练营中,仅仅有几个士兵发高烧。第二天又有十几人发病,类似呼吸道症状,

住进了医院。初期病状和普通流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上呼吸道不适,随之出 现发热。但此时病毒已经在呼吸道产生了微生态变异,使上下呼吸道组织快速 受到剧烈损伤,导致肺部充血,皮肤出现泛青,呼吸困难, 一旦窒息,48 小时 之内即死亡。可见,上呼吸道不适、发热、皮肤泛青、窒息……都是病毒入侵 产生的微生态变异的不同程度的表征。也就是说,2023 年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公 布的《流感监测周报》显示,11  13 日至 11  19 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 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  A(H3N2) 亚型为主, 其次为 B(Victoria) 系。全 国报告 205 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此次 主要流行的毒株是 A(H3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流感后主要出现以下症状:

1. 高烧明显(38.9~40℃) , 短时间内的体温快速上升 2. 疼痛明显(头痛、 咽痛、肌肉酸痛)3. 疲劳乏力明显 4. 剧烈咳嗽明显

当然,感染流感病毒大部分人为轻症,在 5-10 天可自愈,少部分人可发 展为重症。”多是 60 岁以上和 5 岁以下儿童……校园、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是 流感暴发防控重点场所,应做好场所通风与环境清洁消毒……

卡森开创了“微生态”与微生态理论新纪

1、媒体报道 2023 年流感预防五招,为什么没有预防新冠的“带口罩”。 请看五招:

1)勤洗手勤洗手并注意正确洗手。平时不要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2) 掩口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应及时扔到垃圾  桶内,及时洗手。(3)少聚集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如  必须前往, 应佩戴口罩。(4) 常通风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3 次, 每次至少半小时,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5) 增强免疫力增强体质与膳食平衡。保持科学饮食起居, 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自今年 8 月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密切追   BA.2.86 的情况。科学家指出,与之前变异株不同的是,BA.2.86 的突变数  量创造了纪录。与 2022 年初占主导地位的奥密克戎 BA.2 相比,BA.2.86 发生

 

超过 30 处变异。”、“截至 11 月中旬,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 国等欧洲多个国家出现指数级增长,尤其在丹麦,该变异体病毒感染已经覆盖  50% 人口。英国也声称,JN.1 每周增长率预计为 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 其他已知变异株。”、“曼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Sheena Cruickshank 教授认为, 刺突蛋白突变意味着感染 JN.1 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或者可 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

这就是“微生态变异”使然!

12  28 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做好 2024 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病毒感 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 元旦春节假期临近, 春运即将开始, 人员流动将大幅上升, 群众探亲访友、旅游、 聚餐聚会等聚集性活动将明显增加,可能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

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2023  11 月以来我国入境 人员中 JN.1 新型变异株检出明显增加。当前我国新冠疫情保持低水平波浪式 流行态势,但冬春季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全国流感疫情仍在高位流行,部分 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呈波动变化。预计全国多数地方元 旦春节期间仍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

《通知》明确,要从加强春运疫情防控、加强旅游活动疫情防控、加强重 点人群重点机构疫情防控三方面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各地要强化新冠和其 他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按照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开展流行病学调 查、实验室检测、传染源管理、疫点疫区消毒等处置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传 播蔓延。要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准备,结合本地区多发的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等特点健全完善应急预案, 强化传染病应急队伍应对准备, 提升灾害应急处置和卫生防疫能力,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通知》指出,元旦春节期间出行人员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个人防护:

一是出行前, 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提示, 合理安排行程。倡导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员避免参加集体活动或前往 人群密集场所。

二是旅途中, 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间科学佩戴口罩;建议老年人、 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的旅游景区和室内公共 场所,如确需前往应科学佩戴口罩。

三是返程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后及时就诊,回国人员应 主动告知医生出境史。

此外,《通知》强调,各地要大力推进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接种工作,引导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

 

高风险人群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综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广东卫生在线

来源:广西日报】

24、2023 年流感是自限性传染病

“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此次主要流行的毒株是 A(H3N2)亚型 流感病毒。感染流感后主要出现以下症状:

1. 高烧明显(38.9~40℃) , 短时间内的体温快速上升 2. 疼痛明显(头痛、 咽痛、肌肉酸痛)3. 疲劳乏力明显 4. 剧烈咳嗽明显

当然,感染流感病毒大部分人为轻症,在 5-10 天可自愈,少部分人可发 展为重症。

“5-10 天可自愈”就是定位“自限性”- 不治自愈!

2-23 年流感和新冠病毒对比【比如:A、病毒为什么在极短时间在中国武 汉爆棚感染 76395 例(人 -22 日疫情报告),B、死亡率仅仅在 2%-3%,重症病 例不到 5%;C、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C、存在“假阴性”(武汉重症患者 口述:核酸检测 4 次阴性 曾签病危通知书),D、潜伏期超长 - 湖北神农架新  1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潜伏期长达 27 天,E、人传人(钟南山 : 可以肯定 , 存在人传人现象 !_ 腾讯新闻),F、家庭集聚感染(家庭聚集性感染突出 ,  制社交还得咬牙坚持),G、出现巨量轻病例 80%,H、存在自愈性,L、存在自 限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 ? 是的 !- 新闻中心 - 温州网);J、存 在眼膜感染等等……】——《强燕平说新冠病毒 -2020  3  18 日》, 也就 是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 ? 是的 !- 新闻中心 - 温州网) 。那么, 2023 年流感的字限性是不是来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 或者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留下的“口罩债”?

从微生态变异原理解读是肯定的!

然而,麻烦的是 2023 流感和多病原体关联叠加。特别是“欧洲国家新冠 疫情监测数据也显示了JN.1变异株感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截至 11 月中旬,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欧洲多个国家出现 指数级增长,尤其在丹麦,该变异体病毒感染已经覆盖了 50% 人口。英国也声  称,JN.1 每周增长率预计为 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已知变异株。”目前, 还没有发现 JN.1 变异株自限性报道……

25、2023 流感症状和新冠病毒症状对比看三年口罩变异留下多少“债”?

2023 流感主要流行的毒株是 A(H3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流感后主要出 现以下症状:

1. 高烧明显(38.9~40℃) , 短时间内的体温快速上升 2. 疼痛明显(头痛、

 

咽痛、肌肉酸痛)3. 疲劳乏力明显 4. 剧烈咳嗽明显

当然,感染流感病毒大部分人为轻症,在 5-10 天可自愈,少部分人可发 展为重症。

三年新冠病毒症状:

“1、死亡率仅仅在 2%-3%,重症病例不到 5%;2、存在“无症状感”现 象,3、存在“假阴性”(武汉重症患者口述:核酸检测 4 次阴性 曾签病危通 知书),4、潜伏期超长 - 湖北神农架新增 1 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潜伏期长达 27 天,5、人传人(钟南山 : 可以肯定 , 存在人传人现象 !_ 腾讯新闻),6、 家庭集聚感染(家庭聚集性感染突出 , 节制社交还得咬牙坚持),7、出现巨 量轻病例 80%,8、存在自愈性,9、存在自限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 疾病 ? 是的 !- 新闻中心 - 温州网);10、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咳嗽、流 鼻涕、发烧高热 39℃、存在眼膜感染等等……

还有,为什么新冠状病毒不像 SARS、H7N9、西非埃博拉病毒那样局限于某 国家地区,很快爆发全球大流行?

从两种病毒症状对比我们能看出二者存在多少遗传属性?

三年口罩债是真实存在的吧!

存在就是真理!

可是啊!危害更大的 JN.1 病毒正在起飞 -“据报道,约翰斯·霍普金斯大 学卫生安全中心的医学博士 Amesh Adalja 表示,虽然应该关注 JN.1 变异株, 但是“这不是已经传播得非常广泛或很深的东西”,他说, “这是一个罕见的 变种,  BA.2.86 的一个分支,  BA.2.86 从未真正‘起飞’”。中国不能幸 “11 月份,新增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例 135 

2023  11  1 日 -11  30 日,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 135 例、死亡病例 8 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 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 0 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 8 例)。

2023  11  1 日—11  30 日,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 5255 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   戎变异株,涵盖 73 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 XBB 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   的分别为 XBB.1.9 及其亚分支、XBB.1.16 及其亚分支、XBB.1.22 及其亚分支。

可见,全球污染生态、病原体瘟疫微变异乃当前最紧迫的生命科学前沿课 ……

26、第五章 微生态变异的真实存在与存在七种变异效应

微生态变异是真实存在的客观规律!微生态变异有显性微生态变异,就是 能观察到的,或能由生物体感觉到的微生态变异。

 

隐性微生态变异又分为有害的和有益的两种,有害的隐性微生态变异,一 旦变成显性,就表现出对有机体的伤害,甚至是致死性变异。

这种变异有突发性和转换性复杂状态,彼此常常相互关连,相互影响,相 互转换 -“除了 JN.1 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衍生变种 HV.1 传播性也很强,而且 具有免疫回避性,它已经成为美国的主要病毒株之一。贝德福德大学公共卫 生首席讲师克里斯 - 帕帕佐普洛斯博士表示,人们需要注意这两种菌株的症 状:感染 HV.1 菌株的人可能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倦、鼻塞或流鼻涕等症状, JN.1 菌株也有同样的症状,但感染者可能还会出现头痛和腹泻。”转换就是从 隐性变化为显性、猛然加剧感染传播 -“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和美国疾病控制 与预防中心的信息,新冠变异株 JN.1 与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86 密切相关, 两者之间主要有一个刺突蛋白的变化,不过其他地方也有些突变。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 JN.1 的持续增加表明, 它可能更具传播性, 又或者更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也可逆转免疫逃逸 -“JN.1 的一个突变似乎 有可能帮助它更好地锁定细胞, 从而更容易感染我们。”克鲁克申克对媒体表示, “这与免疫逃避机制相结合,意味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很难对付它

这往往是微生态变异效应和免疫体相互作用的微生态表达。

27、微生态变异效应可分为:

寄生效应。

一、微观生命元的细胞本身就是共生细胞。细胞的共生属性为细菌、病毒 微生物直接进入细胞形成某种微生态共生微小组织器官微系统,并提供了普适 性。但是任何细胞对共生微生物都是有选择性,往往是一种细菌(病毒)形成 一个共生小微生态。这样就产生了内环境恒定的规律。这由免疫系统的应答, 经过严格的自洽性检测控制着,所以人体大肠能寄生 500 多种细菌来营卫着自 己微小的微生态系统平衡,达到相互共生存在的恒定平稳的寄生或突变效应、 扩大感染人数 -“预计今年冬天新冠确诊病例数量大幅增加,不是因为 JN.1  问题更大或更严重,而是因为人体的免疫力在减弱,再加上现在还有流感等疾 病正在流行。”洛克说 ,“如果出现症状,应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以便知道如 何最好地保护周围的人。

28、二、叠加效应。

当一种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微小病原体)进入有机体器官、组织时, 对组织内微生态作用往往起到叠加效应。即加大了原来微生态变异的状态和变 化速率。比如,酶作用,蛋白酶对酶作用起到叠加效应;再比如,酵母菌在胃 肠对食物的消化,都是一种微生态变异叠加效应。科学家研究认为,如果胃中 没有酵母菌和胃酸,食物的完全消化得几十年时间。叠加效应是一种对原生态

 

固有微生态变异的几何级数的变化。也可表现为入侵微生物按几何级数增殖。 可见,叠加效应的生物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存在巨大的破坏性,出现交叉感 染或重症肺炎 -“有专家预测,JN.1 会很快在国内流行,可能于元旦前后掀起 一波感染潮,并持续到 2024  1 月中下旬。

也有专家担心,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如果新冠再来一波,各种病原体叠 加后的重症、死亡率都将冲高。”、“多地预测,这波感染高峰或持续到 2024  1 月中下旬。有儿科感染专家祈祷天气不要太冷。“若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 叠加后的重症、死亡率都将冲高。

2023-12-20  光明网报到:

世卫组织将 JN.1 单独列为需留意的新冠变异株

鉴于新冠病毒变异株 JN.1 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世界卫生组织 12  19 日发布初步风险评估,将 JN.1 单独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但基于目 前可用的证据,JN.1 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额外风险目前被评估为低水平。评 估报告显示,JN.1 是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86 谱系的一个后代谱系。

 

 

来源:界面新闻

 

也就是说,新冠病毒变异株 JN.1 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世界卫生组  12  19 日发布初步风险评估,将 JN.1 单独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我们也不能不重视,防止在中国进一步扩延、严防死守!

29、三、逆行效应。

这是一种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相互作用入侵有机体后,对机体内微生态 产生相反变异的逆转变化,能有效减缓某种微生态变异功能。逆行效应在身体

 

出现某种疾病时,往往产生逆行或者相反变异效应,使微生态变异有利于有机 体对疾病的抑制或者相反蜕变。也就是说,逆行效应会帮助机体修复曾一度被 改变的与身体不利的微生态变异,或者通过性行为环境逆转一度变坏的微生态 态势,甚至破坏原来有利于身体的微生态状态。为什么疾病向坏或向好发展都 有逆转变化、现象,就在于微生态变异的逆行性行为效应。它常常有着逆转过 程和逆转转化效应。也就是说,病毒存在逆行之逆行效应。

全球真正逆转录(病毒) 就是 HIV 病毒, - 吕克·蒙塔尼因发现 HIV 获诺奖:

 

 

受父亲影响,吕克·蒙塔尼小时候就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后来,他的祖父 患上结肠癌死亡,他因此决定投身医学研究。

1981  6  5 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道了 5 例艾滋病病 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 年,该疾病被 正式命名为 " 艾滋病 " AIDS)  。此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

1982 年, 法国巴黎比查特医院的临床医生 Willy Rozenbaum 请求病毒学 家吕克·蒙塔尼帮忙确定当时神秘的新型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因。

吕克·蒙塔尼 团队从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了一种逆转录病毒,将其命名 为淋巴结相关病毒 LAV 并于 1983  5  20 日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 这项发现。这其实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吕克·蒙塔尼 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病毒学家,他是最早发现 HIV 病毒的科 学家之一,并在艾滋病的研究和防控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为他赢得了科 学界的声望和诺贝尔奖的认可。

 

发现 HIV 病毒是一个偶然过程:“一个将随便、频繁的商业性的性关系视 为正常的社会, 当然就是艾滋病毒的主要饲料, 当比利时、刚果在 1960年独立时, 它的社会结构是非洲最为脆弱的。今天,扎伊尔沙巴产铜带的艾滋病感染率已 高达 40%。( 该地区位于穿过大裂谷直通赞比亚产铜带的卡车线上。) 也许并非 偶然,乌干达和卢旺达自独立后连年遭受令人胆战的政变、内乱、流血和压迫 的折磨,还有今天非常高的 HIV 感染率。有人估计卢旺达成人中的感染率高达 30%,反过来,对艾滋病无法避免的后果的认识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恐怖的、 互相传染的无能为力之感。一个人毫无办法 , 只能奇怪维多利亚湖周围国家这 种蔓延的无望是否会助长 90 年代中期自杀般的狂乱。

80 年代初期艾滋病在非洲流行的时间,几乎与它在美国同性恋中发作的时 间一致。在疾病吸引了西方研究者们的注意时,至少我们可以从非洲学习到两 门课程。首先,艾滋病不仅仅局限于同性恋,这是极为正确的。第二,需要牢 记的是, 1960  1975 年间,大约每年有一万名短期合同工人从海地去往扎伊尔。 似乎很可能艾滋病毒随回家的工人一同旅行到海地,从那里找到途径进入了美 国同性恋旅游者的行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扎伊尔存在着最终的艾滋病源。  在贸易路线顺利传播病毒时, “艾滋高速公路”穿过的整个地区自 60 年代中 期便是一片混乱。战争、种族冲突和残忍的独裁政体将浪潮般的难民赶出他们  世代居住的家园 ; 许多人死在扎伊尔。问题仍然存在 : 如果中非最有可能是艾 滋病源头,那么它是怎么在那里开始的 ?

80 年代初期当这个问题首次提出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引自《未来的灾难 - 瘟疫复活与人类生存之战》美皮特 . 布鲁克史密

博茨瓦纳总统莫加在非统组织曾说:目前世界上艾滋病感染者将近4000 万, 其中 7 成左右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60 万人口的博茨瓦纳已经超过三分之一 感染了艾滋病。

30、四、转化退行效应。

微生态变异的转化就是从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因为任何 微生态都是一个微小的系统微观运动状态,这种微小的系统状态,一旦有了某 一微小环境基元或微观生命元发生突变,必然影响微小系统产生变异,有时会 向突变方向转化,有时会抑制突变。转化效应都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 化。这是由蛋白质存在的多种多样形态决定的。如果一种转化是对有机体有害 的,而另一种转化是对有机体有益, 转化往往和叠加、寄生、逆行效应相互作用, 才能决定转化的方向。这里的一切转化多是在微生态内环境中完成的,往往并 不显现出来,只要这种转化从细胞扩散到组织、器官,才能表现出某种明显的

 

性状特征,一般总是表现出转化再转化的状态,很难查觉出转化存在的往复循 环状态。

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科学家吕克·蒙塔尼 反对新冠疫苗?

是疫苗的专属性吗!还是存在不可告人的秘密?

新冠疫苗对身体的副作用

郭兮恒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三甲专科第 9 咨询

新冠疫苗对身体的副作用——郭兮恒主任医 呼吸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三甲专科第 9 咨询

新冠疫苗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副作用一般有 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和严重反应。

1. 局部反应:

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疼痛、硬结、红肿、瘙痒等情况,一般不需 要特殊治疗,2~3 天会自行缓解。

2. 全身反应:

如发热、头痛、乏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平常多注意饮食 和休息,通常 1~3 天自行缓解。

3. 严重反应:

主要包括过敏性休克或晕厥,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头晕、 头昏、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

孕妇应避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不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与其他疫 苗同时接种。育龄期女性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 应至少在3个月内避免怀孕。

接种每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应现场留观至少 30 分钟,以备出现不良 反应时能及时处理。接种后 14 天内,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有局部反应或全 身反应,随时记录并报告给接种机构的医疗人员。

31、五、循环效应。

所有微生态变异都是循环存在的。这是由万物循环自然规律规定和制约的。 由于微生态构成的主要微观生命元 - 细胞(细菌是单细胞)的新陈代谢、同化 与异化作用固有的循环作用,必然规定微生态变异的循环属性。在人体内正常 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会新生出来数十亿的新细胞,同时,要有相同数量的  因不同原因受损的细胞死亡,细胞的生命规模和细胞同化与异化的速度,和生 命循环的周期与微生态变异循环效应总是相互统一。由于构成组织、器官的细  胞功能与结构的不同,和细胞循环代谢的循环周期就自然不同,而且新生细胞 取代死亡细胞产生的循环效应从来不影响微生态变异的系统状态。比如,小肠

 

的细胞只能存活 3-4 天,然后被新细胞取代,但是有机体从来感觉不到这种细 胞的生生死死,就因为新生细胞在取代旧细胞时并没有改变小肠内微生态变异 的状态;这种循环效应也从不影响食物消化和新细胞对营养的吸收,并向血液 正常输送。所以细胞生死消亡并不为有机体感觉。另外,由于每种细胞的“死 亡程序”的时间不同,呈现一种交错消亡循环状态:小肠 3 天、骨骼 60 天、  7 天、指甲 90 ……这样人体不同组织的细胞总是处于不同时差的循环代 谢的生死交替状态, 各个代谢周期不同, 互无影响,尽管人体的细胞有几十万亿, 发挥着 274 种不同作用,每一个和所有细胞的循环效应的交错,从不影响有机 体的正常功能的发挥,不影响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其原因就在于微生态变异永 远处于平衡循环状态,并且细胞微生态变异的无感知循环效应,保证了细胞之 间的和谐再生,才保证了有机体生命运动的长期稳定。

吕克·蒙塔尼“多年以来, 他一直反对疫苗接种 ,也是反疫苗群体的“标 杆人物”,还曾亲自到场支持反疫苗活动。

 

 

对于新冠疫情,他更是语出惊人, 他没有根据地表示,新冠病毒是实验 室人造的 。他还表示,新冠突变株是由于接种新冠疫苗导致的。

他还表示,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都会死,没救了 。原话是: There is no hope and no possible treatment for those who have been vaccinated already. We must be prepared to incinerate the bodies.

他的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加上他个人的巨大光环,造成了非常大的恶劣

 

影响。以至于法国总统都不得不出来发表声明,称吕克·蒙塔尼的这些说法没 有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2010 年,上海交通大学曾计划引进吕克·蒙塔尼,并计划 建设一个以其名字命名的医学研究中心,预算超过 3 亿元。但这一计划在第二 轮评审时遭到了作为评审专家组成员 饶毅 的强烈反对,饶毅认为吕克·蒙塔 尼近些年的研究已经沦为伪科学,坚决反对在国家层面对他的引进提供任何支 持。最终,建设以其名字命名的医学中心未获通过,但上海交大仍全职引进了 吕克·蒙塔尼。

2022  2  9 日,吕克·蒙塔尼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出,由于他在生前强烈 反对新冠疫苗,因此一度引发许多阴谋论传言。但他的忠实的合作者 rard Guillaume 医生表示,吕克·蒙塔尼是在法国塞纳河畔纳伊市的一家医院,在 孩子们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皮特 . 布鲁克史密斯在《未来的灾难》“引言”说: “疫苗、抗 生素以及近年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 然而我们却认识到艾滋病可以感染任何人,没有办法治愈它也几乎没有培养出  有效疫苗的希望。几乎与此同时,其他可怕的毁灭性的新型疾病在世界各个遥 远的角落出现。人们还发现医院竟然是这些恐怖的新型超级细菌的温床。这便 是我们如今所面对的’生物危害’。是什么出了故障? ”——皮特 . 布鲁克史 密斯和吕克·蒙塔尼是同样反对疫苗的斗士。从对艾滋病的发现与描述我们就 看得出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特征和不训服人类任何人工选择的本性! ……

因为“饶毅 的强烈反对,饶毅认为吕克·蒙塔尼近些年的研究已经沦为 伪科学,坚决反对在国家层面对他的引进提供任何支持。”那么,饶毅 为什 么不去攻克艾滋病、癌疫苗,给中国人民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的伟大举动与非伪 科学的科学历史成功交代呢?为什么只是一个劲说吕克·蒙塔尼、皮特 . 布鲁 克史密斯怀疑、反对疫苗者沦为伪科学呢?

也许,恰恰他是全球最大伪科学维护者!?

本质来讲,疫苗是人工自然选择律范畴的人工产物……只能按自然选择起 决定性作用—— “人不能控制自然”

——卡森

自去年 8  JN.1  2924   月又有乙流来袭:[ 据国家流感中心 1  4 日发布的第 52 周《流感监测周报》(2023  12  25 日 -12  31 日)显示, 甲流 H3N2 毒株比例下降,但乙流占比上升,其中南方的乙流占比为 26.4%,北 方达到 47.3%。

此前有感染科医生曾向记者介绍,甲流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强,容易发生流

 

感的全球大流行,如历史上的西班牙流感就是甲流引起的。乙流的致病性和传 染性相对弱,但也可能导致区域性的流行。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此前报道,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刘珏表示: “尽管乙型流感占比上升,但总体流感病例数量仍在下降,只是不同流感病毒 亚型的相对占比发生了变化”,乙型流感通常以小规模或散发为主,因此乙型 流感占比上升不必过于担忧。

有平台奥司他韦胶囊 12 月环比增长 38% 多合一抗原检测产品受关注根据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 年版)》,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 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可 以看到,治疗方案并未区分甲流或乙流。

抗病毒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 M2 离子通道阻滞剂 三大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其中常见的“流感神药”奥司他韦就属于神经氨酸酶 抑制剂。上述方案指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1  9 日,记者从 1 药网了解到的数据显示,从周环比看,1 药网旗下 B2B 平台,2024  1  1 日至 1  7 日对比 12  25 日至 12  31 日,感冒类药品 销售额增幅达 30%,解热、镇痛类达 27.6%,止咳化痰平喘类 34.8%,抗菌消 炎类达 34%。其中磷酸奥司他韦胶囊 12 月对比 11 月环比增长 38%。

另外,在 1 药网旗下 B2C 医药平台,抗流感病毒代表药物奥司他韦的销售 额大幅增长。11 月整体销售额对比 10 月增幅接近 5 倍,11 月日均销售额达到 10 月日均的 6 倍。

乙流检测产品近期频繁受到关注,明德生物、科华生物、博晖创新等多家 上市公司表示,公司拥有多合一的检测产品。]

32、六、后滞效应。

微生态变异往往反应出一种后滞性,后滞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总是呈现出 后滞性。这主要表现在污染和疾病的潜伏期。比如,一旦细菌入侵有机体,从 细胞膜浸透,进入某一组织的细胞,细菌或病毒分子与细胞分子相互作用,开 始了个体命运的选择,一般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或是细菌病毒征服细胞, 在细胞内破坏细胞原有的微生态状态,产生微生态变异的细菌繁殖;或是被细 胞免疫系统所制服,细胞不会发生有利于细菌的微生态变异。无论是前者还是 后者,这都需要时间 - 皮秒——7-15 天!所以,微生态变异是一个时间概念;  这样, 细胞的免疫功能起作用就存在一个后滞效应, 需要一个反复较量的时间, 就更增加了不确定的时间性。于是,微生物病原体进入人体后滞效应就自然产 生潜伏期,甚至反反复复。又因为,往往病原体不会在一次入侵达到目的,必 然与寄生效应相互作用,形成细胞的寄生物,寄希望细胞产生某种生态突变,

 

这种长期潜伏期后的突然爆发,就是微生态变异的突变效应——JN.1 是奥密克 戎变异株 BA.2.86 谱系的一个后代谱系,于今年 8 月在卢森堡首次被发现。该 变异株今年 9 月份在美国首次检测到, 在今年 10 月在英国被首次检测到(8-10 月滞后 3 个月)。截至 11 月中旬,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 欧洲多个国家出现指数级增长,尤其在丹麦,该变异体病毒感染已经覆盖了 50% 人口(8-11 月中旬滞后 4.5 个月)。

英国也声称,JN.1 每周增长率预计为 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已知 变异株。

如果看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周期滞后就更漫长《未来的灾难》“第三章无形 的瘟疫

一个将随便、频繁的商业性的性关系视为正常的社会,当然就是艾滋病毒 的主要饲料,当比利时、刚果在 1960 年独立时,它的社会结构是非洲最为脆 弱的。今天,扎伊尔沙巴产铜带的艾滋病感染率已高达 40%。( 该地区位于穿 过大裂谷直通赞比亚产铜带的卡车线上。) 也许并非偶然,乌干达和卢旺达自  独立后连年遭受令人胆战的政变、内乱、流血和压迫的折磨,还有今天非常高  HIV 感染率。有人估计卢旺达成人中的感染率高达 30%,反过来,对艾滋病 无法避免的后果的认识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恐怖的、互相传染的无能为力之感。 一个人毫无办法 , 只能奇怪维多利亚湖周围国家这种蔓延的无望是否会助长 90 年代中期自杀般的狂乱。

80 年代初期艾滋病在非洲流行的时间,几乎与它在美国同性恋中发作的时 间一致。在疾病吸引了西方研究者们的注意时,至少我们可以从非洲学习到两 门课程。首先,艾滋病不仅仅局限于同性恋,这是极为正确的。第二,需要牢 记的是, 1960  1975 年间,大约每年有一万名短期合同工人从海地去往扎伊尔。 似乎很可能艾滋病毒随回家的工人一同旅行到海地,从那里找到途径进入了美 国同性恋旅游者的行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扎伊尔存在着最终的艾滋病源。  在贸易路线顺利传播病毒时, “艾滋高速公路”穿过的整个地区自 60 年代中 期便是一片混乱。战争、种族冲突和残忍的独裁政体将浪潮般的难民赶出他们  世代居住的家园 ; 许多人死在扎伊尔。问题仍然存在 : 如果中非最有可能是艾 滋病源头,那么它是怎么在那里开始的 ?

80 年代初期当这个问题首次提出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最初是什么导致 艾滋病的泛滥。

猎捕病毒

致力于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们早就认定,很可能是一种病毒导致受害者白 细胞的破坏。感染的形式也表明病毒是通过血液而不是空气传播的。此外进展

 

便很小了。分离和鉴别病毒本身也是一种科学上的竞赛一 - 它变得越来越艰苦, 但是在两年中秘密仍未解开。

争端和充满仇恨的辩论,因为以下的事实而复杂化 - 为了适应一个个体宿 主,艾滋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变异,甚至在实验室中也是如此。主要由法国人和 美国人组成的研究小组相信他们正与不同的病毒打交道,并分别给它们取了不 同的名字,每一方都相信“他们的”病毒才是艾滋病的真正起因。事实上,他 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同一种微生物轻微的变种,它们是在实验室中培育的。

鉴别病毒的最初一步发生在 1982  1 月,当时巴斯德学院的法国小组分 析了一名患者在感染初期肿大的淋巴结组织。关键的发现是在感染组织免疫系 统细胞中发生的“逆转录酶”的活动。那时只知道有两种病毒喜欢表演这样独 特的恶作剧 - 人类白血病 / 淋巴瘤病毒 (HTLV-1  HTLV-2),它们能够致癌。 大多数病毒的 DNA 基本上被一层脂肪和蛋白质外壳封着。它们利用蛋白质搭在 一个细胞的细胞壁上,然后将 DNA 注射进去,进入基因核。像一个分不清孔雀 蛋和自己的蛋的麻雀,细胞激发病毒的 DNA 产生核糖核酸 (RNA)。这便产生了 病毒蛋白质,它利用细胞的能量和物质形成新的病毒。细胞最后挤满了病毒, 它们冲出细胞去寻找新的可以入侵的目标。”——引自《未来的灾难》104- 105 

33、七、突变效应。

变异法则:任何变异都是微生态变异, 同样, 突变也是微生态的突然变异。 突变效应一般由环境污染诱发产生,诱发因子可以是环境基元(放射性、化学  药物、医药、抗生素等)或是微观生命元的强力作用,在短时间内改变微生态 的整体代谢正常状态,而产生突然的变化变异、突变。就目前对突变的研究成 果看,穆勒的突变致死性、麦克林托克的转换因子和凯恩斯的“定向突变”都 有一个共同的诱因:突变是环境突变诱发产生的,是环境变化导致生物有机体 产生突发性变异,这里突变体大部分是生物有机体,并随食物链传导放大、突  变有致死性!往往的不可逆的。

比如癌细胞的超级增殖 -”究竟什么样的辐射对人类是有害的呢 ? 很多人 把所有类型的辐射都视为危险的电离辐射。这种辐射的能量很大,可以从原子 中释放出电子。手电筒等可见光无法穿过胸部,但是无线电波和微波能很顺利 地穿过它。而电离辐射则更恐怖了, 它不仅会穿过, 还会损害体内细胞的原子, 把电子从 DNA 分子上分离出来。紫外线辐射就是一种电离辐射,过多的紫外线 辐射能让人患上皮肤癌。X 射线和 γ 射线也是一种电离辐射。如果做太多 X  检查,有可能引发器官肿瘤。所幸最恐怖的电离辐射是在太空中产生的,地球 的大气层挡住了大部分,让它没办法来到地球表面。而无线电波、微波、红外

 

线和可见光,无论有多大能量,都不会从原子上激发出电子而导致细胞损伤。 只有具有足够能量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 2016 年开始“白宫抗癌登月 计划特别小组”集政府 13 部门优势 7 年过去拜登政府并没有完成此计划!

奥巴马设抗癌“登月”特别小组

据新华社华盛顿 1  28 日电 ( 记者林小春 ) 美国总统奥巴马 28 日签署总 统备忘录 , 设立一个抗击癌症的特别小组。特别小组全名为“白宫抗癌登月计 划特别小组”, 由副总统拜登主导负责 , 成员包括国防部、商务部、卫生与公 众服务部、能源部、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等 13 个政府机构的高 级官员。该特别小组将在今年 12  31 日前向奥巴马提交一份相关报告。

白宫表示 , 该特别小组的任务主要包括 : 一、了解癌症研究的现状 , 提出 一系列具体建议 , 从而加深对癌症及其预防、早期检测、治疗与治愈等方面的 了解;二、改善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三、支持更多的新研究;四、鼓励开发 癌症疗法;五、找出并解决任何不必要的监管障碍 , 考虑加速行政改革;六、 加强联邦政府与私有机构的合作等。

试问饶毅:7 年过去了为什么没有癌疫苗研究与问世!?难道奥巴马麾下 的都是伪科学?

那么,你为什么不用真科学创造出癌疫苗成为历史最伟大的科学家去拯救 世界玉中国的几百万癌病痛灾难呢!?

请看 2016  1  28 日报到:

外媒:中国每天 7500 人死于癌症 吸烟污染是元凶

社会万象参考消息“白宫抗癌登月计划特别小组” 00:43

参考消息网 1  28 日报道 外媒称,研究人员 1  27 日说,慢性感染性 疾病、吸烟和污染是导致中国癌症发病率激增的元凶,去年新增癌症确诊病例 约为 430 万例、死亡 280 万例。

饶毅应该知道:“2020 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 300 万,肺癌死亡人数遥遥领 先,高达 71 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 23.8%。2020 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 癌症分别是:肺癌 71 万,肝癌 39 万,胃癌 37 万,食管癌 30 万,结直肠癌 29 万,胰腺癌 12 万,乳腺癌 12 万,神经系统癌症 7 万,白血病 6 万,宫颈癌 6 万,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 83%。”-6 年过去了中国癌死亡依旧有增无 减! ……

34、第六章 2023 年甲、乙流感、JN.1 等多元微生物病毒细菌感染源集中 2024 爆发

疫情病毒叠加源于两种、两种以上微生态变异相互突变叠加平行突变。

2023 年流感的特征主要是以甲型 H3N2 亚型为主、JN.1 病毒、支原体 (  生物 )、甲、乙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

 

多病毒、微生物、细菌相互混杂叠加、交叉感染风险极高。从感染理论上说: “一般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或是细菌病毒征服细胞,在细胞内破坏细胞原 有的微生态状态,产生微生态变异的细菌繁殖;或是被细胞免疫系统所制服, 细胞不会发生有利于细菌的微生态变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这都需要时间! 所以,微生态变异是一个时间概念,这样,细胞的免疫功能起作用就存在一个 后滞效应,需要一个反复较量的时间,就更增加了不确定的时间性。”与危机 感起到了放大作用……

其实, 自古以来水和空气都是水乳交融的,污染从来都是双向互增放大效 应明显——科技日报北京 2016  12  14 日电  (记者马爱平) “迅速增长的 水汽分子吸附在颗粒物的表面,形成了颗粒物水汽表面层,进而对霾污染的增 长起到了放大作用。”14 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铁学熙对科技日报记 者说,大气中的水汽分子对中国东部严重的霾污染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造成 了霾污染的爆发性增长,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具体来说,大气中的水汽分子对中国东部严重的霾污染起到了放大器的 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增加了颗粒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和散射,加强了对近地边界层的压抑作用;第二个过程是,提供了两次性颗粒 物的反应界面,增强了两次性颗粒物(如硫酸、硝酸等)的化学反应,造成了 颗粒物(PM2.5)浓度在高湿条件下的迅速增长。”铁学熙说。

35、免疫功能起作用就存在一个后滞与弱化效应这就是三年后的 2023  8-9 月(“在我国南方省份, 9 月以来出现甲型H3N2 亚型为主导的流感活动升高, 与乙型Victoria 系流感病毒共同流行、同时流行JN.1姻缘。而在北方个别省份, 10 月以来开始出现流感活动升高,以甲型 H3N2 亚型为主”和 JN.1 双病毒)肆 虐蔓延——免疫力最早是巴斯德研究鸡瘟发现的。1870 年,巴斯德在研究鸡霍 乱病时发现,鸡霍乱弧菌经过连续几代培养,当年就是巴斯德熬病鸡汤,其毒  力可降低,就将这种病鸡汤减毒菌夥同饲料喂鸡,鸡身上就有了免疫力后,鸡  不但不致病, 还获得了对霍乱弧菌的免疫力, 从而发明了首个细菌减毒活疫苗。 左右免疫力的出现诸如就存在一个后滞效应、且疫苗的有效期、暂时性与专属   ( 一种疫苗只能适用该病原体减毒瘟疫的特效作用 )

疫苗真正的神奇是巴斯德对狂犬病的研究创建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 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 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实践完成了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 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并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 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 染,巴斯德在 1889 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并特别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

 

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134 年过去了至今成为行之有效、广 为全球医用的狂犬疫苗、并充分体现了隐秘的专属性、时效性! ……

36、从临床理论和实践美国已故科学院院士刘易斯给全世界留下珍贵的“刘 易斯准则 

“刘易斯准则”- 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经过一生医学实践, 对这方面的有精彩论述: “我认为,过去半个世纪的记录确立了两条关于人类 疾病的普遍原则。第一,必须多多了解疾病的潜在机理 , 才能真正采取有效的 行动;必须知道,是肺炎双球菌引起了大叶肺炎,才能想到用抗生素,用不着 知道所有细节,甚至用不着知道肺炎双球菌是怎样对肺造成损害的,但你得知 道它在哪儿,并且起着决定的作用。

每一种疾病都有一单个关键的机制,压过其它所有机制。如果能找到它, 然后想出法子来对付它,就能够控制那种疾患。这一概括较难证明,并且容易 有争议,与其说是一条科学论断。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强烈的预感,可我相信, 迄今为止的记录倾向于支持这一预感。我所知道的最为复杂的牵涉到多细胞, 多组织,而且多器官的疾病,是三期梅毒,慢性结核病,还有顽固性贫血。在 每一种情况中,至少有三个器官和组织卷了进去,而且每一器官,每一组织, 似乎都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对之进行科学评估之前,每一种都被认为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因素”疾病。它过于复杂,不允许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 发病机制, 然而, 当所有必要的事实都到手时, 很清楚, 只要关掉一件事情—— 螺旋杆菌,结核杆菌,或者是那一种维生素缺乏,那么,整套紊乱的,似乎不 相干的发病机理都能够一下子全关掉了。

托马斯的两个普遍原则:潜在机理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多因素”单个机制 的本质就是对微生态的预言和表述。因为托马斯强调:“我们关于自己知之甚少。 关于我们如何运作,占什么位置,最要紧的是关于我们扎根于其中作为工作部 件的这个巨大的,不可思议的生命系统,我们是无知的。我们并不了解自然, 一点都不了解。

“刘易斯准则”经典与简单描述即: “不允许人们考虑任何一单个发病机 ”。刘易斯例举了“三期梅毒,慢性结核病,还有顽固性贫血”、“牵涉到 多细胞、多组织、而且多器官的疾病”;根本原因在于多细菌、病毒、真菌多 元病原体往往诱发组织器官突变、微生态变异感染,这是自然普遍存在的生物 学现象。事实上,病原体侵入人体引爆“微生态变异”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不 能存在丝毫例外和幸免……事实上, “刘易斯准”是整体生命学的根基,在 三年世界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强燕平应用“刘易斯准则”完成了《双病毒半株 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核心强调新冠病毒大流行是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病毒肆

 

虐大流行! ……原因在于无症状感染大量出现【①、特别是3月以来出现大量“无 症状感染者”病例;4  1 日中国开始报告“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全国本土 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  1 日起将无症状感染者情况列入每日通报 来源:现代 快报全媒体编辑:郭子煜 2020-03-31 20:34 分享;

国家卫健委: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30 例,系首次通报)

②、2020  10  25 日新疆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137 例、第二天达到 164  无症状感染者在病例!

③、“据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介绍,无症 状感染者分两类:一类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只是还在潜伏期,没有症状,需 要把他们甄别出来纳入确诊病例管理;另一类没有任何症状,没有任何影像改 变,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不是病人,只是核酸检测阳性。

④、对于疫情一开始就存在的“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属性:一部分 ……】——引自《双病毒半株感染两阶段平行疫假说》。也就是说, “无症 状感染者”的属性本质存在“自限性”,不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大流行完 全是两种、两种以上病毒与细菌所为。并得到 2034 年流感多病毒微生物细菌 短时间高发印证!

疫苗的专属性是来自“柯赫准则”,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 出来的。即: 一种病原菌只能感染传播一种疾病。

根据“柯赫准则”著名科学家吕克·蒙塔尼“曾发表论文称细菌和病毒的 DNA 水溶液会发射电磁波信号,并表示帕金森病、自闭症等疾病源于细菌,并 通过发酵木瓜治疗帕金森病,使用抗生素治疗自闭症。

此外, 多年以来, 吕克·蒙塔尼一直反对疫苗接种 ,也是反疫苗群体的“标 杆人物”,还曾亲自到场支持反疫苗活动。”

本质地说疫苗完全是“人工自然选择律”的产物, 又带有“柯赫准则”属性, 一种疫苗只能对人工研发的当下肆虐流行的病原体起作用,且存在短期和长期 的副作用 - 疫苗往往是资本运营的宠物。吕克·蒙塔尼反对无可厚非!事实上, 厂商往往夸大疫苗功效——辉瑞在美国被起诉:夸大新冠疫苗效果,压制真相

www.163.com 2023-12-01 13:44

(观察者网讯)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 11  30 日,美国得克萨斯州总 检察长肯·帕克斯顿起诉制药巨头辉瑞公司,指控辉瑞在其新冠疫苗有效性方 “误导公众”。他要求法院对辉瑞处以 1000 万美元罚款,并禁止辉瑞公开 宣传其疫苗的效力。

帕克斯顿在起诉书中称, 辉瑞疫苗有效率95% 说法具有误导性, 是通过“相 对危险降低率”的统计手段得出的结论,临床试验数据则表明,辉瑞疫苗实际

 

“绝对危险降低率”仅为 0.85%。他指责辉瑞公司没有透露有关其疫苗的真 实情况。

帕克斯顿还指控辉瑞公司试图“恐吓”任何质疑疫苗有效性的人, “辉瑞 故意歪曲其新冠疫苗的功效,压制传播真实信息的人,以促进产品得到快速采 用并扩大商业机会。

帕克斯顿认为,辉瑞“虚假、欺骗性和误导性”的行为和做法违反了得克 萨斯州欺骗性贸易行为法。他要求法院判处 1000 万美元罚款,禁止辉瑞公开 谈论其疫苗的效力。

对于帕克斯顿提出的指控,辉瑞公司予以否认。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 关于辉瑞疫苗的描述“准确且具有科学依据”,“疫苗在所有年龄组中都表现 出良好的安全性,有助于预防新冠病毒造成的住院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辉瑞补充说,他们认为得克萨斯州的诉讼没有法律依据,将在法庭上对起 诉书作出回应。

路透社称, 根据辉瑞公司的说法, 全球已有超过 15 亿人接种了辉瑞疫苗。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显示,该公司 2021 年和 2022 年与新冠免疫有关的 收入超过 740 亿美元。

这是帕克斯顿 11 月对辉瑞公司提出的第二起诉讼。11  20 日,帕克斯顿 指控辉瑞公司及其供应商 Tris Pharma 操作质量检测结果,在明知它们生产的 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可能达不到预期疗效的情况下,仍将其推荐 得克萨斯州的联邦医疗补助项目。

帕克斯顿认为,辉瑞和 Tris 是在骗取得克萨斯州的医疗补助,构成了欺 诈行为。但辉瑞公司坚称,没有发现产品安全性存在问题,帕克斯顿

的诉讼缺乏法律依据。Tris Pharma 的一名发言人也否认指控,称要在法 庭上“严格辩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

37、第七章 2023 年流感高发期的多微生物病毒细菌感染体治疗方案的甄 

2023 年流感高发期属性出现交叉感染风险较高和潜伏期短在 2、3 天、长  7 天,对甄别微生物、病毒、细菌感染体与确定何种治疗方案的选择是短时 间治愈的关键。

鉴于流感病毒、支原体和甲乙流特别相似, 自然导致许多诊断者容易混淆。 甲乙流是由病毒侵袭, 而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 属于微生物的一种, 两者用药完全不同,学会甄辨异常重要。因为感染体不同,误诊概率较大,治  疗会走弯路!

 

“新冠变异株 JN.1 冲上热搜第一

12  8 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官网首次 JN.1 单独纳入新 冠临近预报(SARS—CoV—2 Nowcast),  JN.1 是当前美国增长最快的新冠 变异株。

截至当日,CDC 估测 JN.1 变异株在美国流行变异株中约占 15%  29%,而  11  27 日的估测中,其占比还低于 1%,更早的 10 月底它所占的比例还不  0.1%。

CDC 表示“仍在了解”JN.1,并正在调查它是如何携带突变,从而避免被 免疫系统发现的。

多个国家发现 JN.1 变异株

欧洲国家新冠疫情监测数据也显示了 JN.1 变异株感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呈现上升趋势。截至 11 月中旬,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 等欧洲多个国家出现指数级增长,尤其在丹麦,该变异体病毒感染已经覆盖了 50% 人口。英国也声称,JN.1 每周增长率预计为 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 他已知变异株。

随着 JN.1 变异株的蔓延,英国和美国卫生机构声称,它已成为当前已知 的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预计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世界卫生组织 WHO)目前正在监测该变异株,但尚未将其指定为关注的变异株(VOC)。

JN.1  BA.2.86 密切相关

JN.1 属于奥密克戎(Omicron) 系的亚变体, 今年 8 月在卢森堡首次被发现。 该变异株今年 9 月份在美国首次检测到,在今年 10 月在英国被首次检测到。

JN.1 被认为属于奥密克戎亚变体 BA.2.86 的后代谱系 。而 BA.2.86 本身 传染性极强,此前已经引起多国科学家们警告。

CDC 声称,JN.1和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

自今年 8 月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密切追踪 BA.2.86 的情况。科学家指出, 与之前变异株不同的是,BA.2.86 的突变数量创造了纪录。与 2022 年初占主导 地位的奥密克戎 BA.2 相比,BA.2.86 发生超过 30 处变异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 JN.1 高发期到来 -“欧洲国家新冠疫情监测数据也显 示了 JN.1 变异株感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呈现上升趋势。据英国健康 全局披露, JN.1 已经成为英国目前增长最为迅速的毒株, 超越了以往任何毒株。 2023  12  18 日,欧盟发布了最新的疫情报告显示,目前流行的 BA.2.86  系即 JN.1 毒株, 占比最高达 78%, 在欧洲多个国家, JN.1 都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此外, 亚洲地区的疫情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尼等地区。

中国又不例外“2023  12  14 日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JN.1 数据:13 

 

仅从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来看,意味着仅短短一个月时间,JN.1  异株监测从 13 例增加到 127 例,增加近 9 倍!”……

 

38、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支原体和甲乙流又有所不同,多感染儿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 5 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 重要的病毒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优势病毒株每年变异,易 反复感染。它的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咳嗽和飞沫及密切接触(如抚摸、亲吻 感染者)传播,可以在被污染的桌面、玩具等体外存活好几个小时。

大多数健康的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轻症及感染早期症状类似于普 通感冒,会出现鼻塞、咳嗽、打喷嚏、流涕、低烧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严 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喘息、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甚至并发呼 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合胞病毒没有特效药,发病就发烧——麻烦的是人体免疫力对瘟疫多元微 生物、病菌、病毒之病原体集中流行仍然完全遵循“科赫准则”没有共同的应 答能力;

39、鼻病毒是很小的感染万恶之源,其基本特征:一种直径约为 20~27nm 的无包膜的 20 面体的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手到鼻等途径 传播,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将近半数高热 389 度的;急性 呼吸道疾病感染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极易感染儿童。潜伏期为 12 小时至 5 天, 一般为 48 小时。;

症状主要表现:流涕、鼻塞、喷嚏、头痛、咽痛及咳嗽等……

鼻病毒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世界各国已鉴定出超过 120 种。

40、“腺病毒感染症状包括眼部刺激、发热、咳嗽以及血尿等等。患者感 染腺病毒后会对身体多个部位造成损伤,症状是因人而异的,流感腺病毒合胞 病毒,腺病毒感染主要表现就是发烧,一上来就是 39 度以上的 40 度高烧,并 伴有咳嗽、喘息,轻症的一般烧 7  11 天体温就正常了,退的烧其他症状就 消失了,而重症的孩子高热可能会持续二到四周,反复烧。一些孩子的体温可 能会超过 40 度,出现呼吸困难。腺病治疗没特效药,只是对症治疗,特别重 要的就是早期重症的判断,所以这几类孩子感染之后一定要警惕重症。合并基 础疾病,包括慢性心肺的疾病,移植后或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神经发 育障碍的孩子。以及早产儿。现病毒感染都是没有特效药。

北京疾控发布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的前三,流感腺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 感染之后,主要表现就是发烧, 上来就是39度以上的高烧, 可能会伴有咳嗽喘息, 轻症的一般烧 7  11 天体温就正常了……并特别要注意:

 

1、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首先会有身体发热畏冷、喉咙发痒、连续咳 以及流鼻涕等症状,大部分抵抗力差的患者还容易出现咽喉部位充血以及嗓子 疼痛等表现。病情严重时, 患者可能会感觉呼吸费力以及身体没有力气等症状。

2、消化系统感染症状, 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以及腹泻等症状, 小部分患者一天内腹泻次数超过三次。

3、角膜结膜炎症状, 患者眼睛发红、有异物感和灼烧感, 遇到光线刺激后, 容易出现流眼泪以及看不清东西的症状。部分患者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肺 炎并发症,患者还可能会有胸口憋闷喘不上气等表现,加重咳嗽症状。”(摘 自网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杨鹏飞副主任医师

41、“肺炎链球菌是一种能够长期黏附定植于人类上呼吸道表面而不引起 任何临床症状的细菌,它是引起侵袭性疾病(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伴有 菌血症的肺炎等)和非侵袭性疾病(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的主要病原体, 常见肺炎中 50% 以上是由肺炎球菌引起。 

也就是说,2023 年流感是上述流感病毒、支原体和甲乙流(流感病毒、支 原体和甲乙流特别相似难以区分)、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肺炎链球菌、 腺病毒(可能还有不知名的感染体)在流感高发期(2023  8、9 月到 2024  夏至)出现交叉感染风险较高且因潜伏期短 48 小时 -7 天。鉴此防疫形势不容 乐观。

 

 

第八章 口腔、鼻构成呼吸、呼吸道与“外环境 ”新陈代谢对外开

口形成人体 ”微生态 

 

人体”微生态”免疫力的专属性欲“科赫法则”专属性是今天混合交叉感 染新特质。这是今年会出现反常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峰姻缘……

三年口罩产生该呼吸道(看不见的微小纳米级呼吸道酶)变异,这是一种 因强迫抗疫出现的“定向变异”,甚至出现流感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季节性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导致 300  ~500 万的重症和 29  ~65 万呼吸道疾 病相关死亡。

1988 年,哈佛分子生物学家约翰·凯恩斯实验报告提出的“定向突变”, 它仍然没有脱离卡森“微生态变异”这一框架的生物学法则。凯恩斯认为:细 菌在环境的压力下,可以选择产生变异的模式。在凯恩斯的实验中,细菌生长 的环境是氨基酸色氨酸等主要成分的培养基。细菌一直在突变,这种突变在大 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有利突变。由于饥饿的压力帮助细胞合成了自己所需要的氨 基酸,实验表明细菌在饥饿状态下,能提前“知道”哪种变异对生存有利,就 一直延着这一方向发生突变。这一实验结果显然表现出拉马克“获得性”特征, 是后天获得变异,成为软遗传的证据,对达尔文突变的随机事件进化提出了挑 战;虽然科学家目前还不能证明这种突变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细菌存在“定向 突变”是一个事实,特别是将这一定向突变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的“增变”基 因更是一个实验事实——三年口罩是一种不得已的抗疫选择,令人体呼吸、呼 吸道与口腔、鼻构成从生命新陈代谢的本质出现或多或少的细菌变异并连带呼 吸系统“微生态变异”——本质说,生命完全是生态微观生命元的物理化学反 应运动的平衡态,是微观生命元在平衡过程同化异化过程的能量交换的平衡。  因为生物化学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元素、原子层面展开的化学合成或分解反应的 平衡态势,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态,都不能离开这种微观“元”态势,这种态势 和外界环境之间存在普遍的本生通道,与所有生命元相互密切(纳米能量)交 换;可见,一个基因一个酶的一一口罩无纺布罩着鼻口对应长时间呼吸,自然 而然出现定向“微生态变异”;当口罩全部去除口罩人恢复自然呼吸, 这种“定 向变异”必然导致呼吸道疾病突然爆发,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英国和美国卫生机构声称,该变异株是当前已知的增长最快的新 冠变异株,预计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

据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数据,今年 10 月、11  JN.1 在上海、福建、中国台 湾报告的病例中检出。

 

 

 

 

截图自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网站

 

截图自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网站

43、事实上,早在 9、10 月,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

11  13 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今冬“多病同防同治”的 现状与应对措施。

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与三年口罩导致微观生命元就进 入到更微小的酶生化功能的奇异变化过程逐渐演变——专家确认,今冬明春 我国可能面临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 显现出生命量子世界微小运动的无穷变异和变化,三年口罩人的呼吸道缺少病 原体的刺激,没有形成抗体,摘掉口罩之后就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并且病情更 严重—— 这样就能很好解释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反常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我 们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众多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之现——曾几何时,西方出现 “免疫债”假说,该理论原本是指无害菌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促使免疫系统臻致 完善;2021 年由法国科学家再创造,用于解释当时一些国家的流行病防控工作 完成保障转段之后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2023  9、10 月在中国显现出了是一个事实,可以身临其境地顿悟“人工 自然选择律”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牢记卡森“人不能控制自然! ”——果不其然“当地时间 12  8 日,美 国疾控中心首次将“新冠变异株 JN.1”单独纳入新冠临近预报,并称 JN.1  目前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冠变异株。截至当日,美国疾控中心预估计 JN.1 占美国流行变异株的 15-29%。而在 10 月底时,JN.1 只占美国新冠变异株的不  0.1%,可谓增势明显。数据显示,一周时间(12  2 日 -8 ),美国新冠 住院患者人数超过了 2 万人。

 

 

 

 

 

 

 

 

 

 

 

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洪洲 12  12 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 访中介绍,JN.1 突变株是新冠病毒 BA.2.86 突变株的亚分支,其 RBD 域具有 一个额外的 L455S 突变。早期的研究表明 BA.2.86  XBB 系列突变株的免疫逃 逸能力相当;而最近的研究发现 JN.1 突变株的 L455S 突变进一步增强了其免 疫逃避能力,对 XBB.1.5 突破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具有一定的逃逸能力。

从事新发传染病防治研究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鹏飞 12  12 日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 考虑到上一波感染后抗体水平下降的情况, 加上 JN.1 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力,可能会在 2024  1-3 月在国内传播,引发

 

新一轮的感染高峰。但是由于当前人群感染背景复杂,难以判断新一轮的传播 强度。

44、定向突变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然而,有一点却是无法改变的,任何突变的诱因都是环境变化引发的生物 学事件,均始于微观生命元和环境基元微生态变异的生物学事件。

我们从拉马克的获得性到凯恩斯的“定向突变”的所有变异案例与事实中, 都没有发现一个物种生命个体,由于环境变化而突变成另一个物种生命个体的 种间变异现象。也就是说,上述科学家揭示的突变规律,对物种的稳定不构成 任何威胁。充其量出现众多个体生命的死亡;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那样, 季节性流感在全球每年可导致 300  ~500 万的重症和 29  ~65 万呼吸道疾 病相关死亡,对全人类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要杞人忧天——“美国疾病控制与 预防中心认为,没有证据能证明 JN.1 变异株的出现会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超 过其他变异株的风险。

卢洪洲也认为,尽管 JN.1 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加,但是目前没有证据 表明 JN.1 变异株的致病性增加。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微生物学家金冬雁 12  12 日在接受澎湃科 技采访时表示, “公众无需担忧 JN.1,它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可能造成重大疫情, 一个基本的规律是,现在的变异株所产生的变异都是小的变异,并不是发生大 的变化。新冠疫情‘大海啸’后,全世界监测比较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显示, 它们都已经经历过由好几个不同变异株引起的感染潮,但都没有引发重大的疫 情。

金冬雁表示, “新冠病毒会和人类长期共存,肯定会出现传播性强一点的 变异株,但是传播性强也没有关系,致病性没有增强。

45、第九章  “生态 ”的由来

“生态”由来的科学历史, 需要从“生物学”一词(bioIogy) 诞生说起: “生物学”是拉马克创造第一个提出来的。

拉马克开创了一个生物学全新领域,创造了生物学学科,又是世界进化理  论第一人并成功地开创了对无脊柱动物的研究。然而,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在  科学历史上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凯恩斯的实验又唤起人们重新认识软遗传现象; 事实上,拉马克的长颈鹿现象——在非洲半干旱的草原,牧草稀少,长颈鹿栖  息在没有牧草的环境,只有采食挂在高处的树叶充饥;干旱草稀树高和长颈鹿  的生活环境就形成了一种“生态”——“生态”一词就这样诞生了,“生态” 概念应该是拉马克的首创。虽然拉马克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概念,但长颈鹿  现象(无草、树叶高、长颈鹿)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现象千古流传, 无需质疑! ……

 

随着生物学发展,生态学一词,由德国动物学家 E·HaeckeI  1866 年提 出的。在他的《有机体的普遍形态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 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 或敌对关系。

生态学的英文 ecoIogy,来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是房子、住处、家 务和“IogosL”,其原意为学习、学科,即研究生物住处的科学。

目前 JN.1 病毒是环境污染产生的“微生态变异”宠——同样,疫苗依 然是人工自然选择律的产物, “按人自身需要接种”是符合自然选择规律的 而不是强迫——“11  26 日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目前 XBB 新冠病毒 疫苗多地开打,北京多个新冠疫苗接种点增加成都威斯克重组三价新冠病毒 XBB+BA.5+Delta 变异株)三聚体蛋白疫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工作人员提醒, 需要注意,这一疫苗需要在   最近一次接种 3  -6 个月后或最近一次感染 6 个月后接种。”接种前一定要   跟工作人员沟通好此前的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 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进行接种。

46、卡森用《寂静的春天》升华“生态 ”奠定“微生态 ”与“微生态变异  学说。

卡森著作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对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河流、以及海 洋遭受致命的化学药物微观污染的研究,揭示了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令人震惊的 生态大破坏,强调破坏生态对生物危害的残酷事实,来唤醒人类对地球生命环 境的保护。这里更多的是对蓝天、绿地、美丽的荒野、小鸟的啭鸣、家园的毁 损等等……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忧患,述说着千千万万生命的死亡。通 篇流露着回肠荡气的对生态的忧患情感,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对不负责任者 的深刻批驳。虽然,人们把《寂静的春天》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巨著。 事实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开创了真正意义的微观生态变异学,并深刻揭 示了生态学的微观变化规律,提出了卡森的生态法则。

对于生态卡森这样说: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任何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 造的。这相当于揭示了生态的形成和“微生态变异”的由来。正如卡森讨论人 类的代价那样——人类正在深刻思考“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

引发广泛关注

尤其是有老人和幼儿的家庭

那么

当前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

如何判断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

应该怎样预防 ?

 

中国疾控中心权威解答

↓↓↓

通常提及的呼吸道传染病包括一大组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人 体的鼻腔、口腔、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疾病。

比较常见的有 : 由病毒引起的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水痘等,细菌引起的流脑、百日咳、白喉等,以及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  肺炎等。

根据我国的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结果,当前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以流感病毒 和肺炎支原体为主,另外还包括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 毒和普通冠状病毒等。

47、卡森说的“ 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 ”广袤的空间 , 而是正 在威胁包围整个地球的大气层 , 威胁到整个地球生存的生命物 -…  所以 ,   5910 人和发病等就不足为奇了。当地球“温室效

”达到并超过人体所适应的体温波动的极限时 , 人类同样和即将灭亡的 物种一样走向灭绝的趋势。

讨论例证三 : 人类破坏北极“臭氧空洞”最明显 , 最突出地表现了广义人 工选择为了改变室内高温 , 使用了氟利昂导致的自然选择的灾难后果。氟利昂 ( 氯氟径化合物和哈龙 ) 只在冰箱制冷过程的循环中存在 , 但它却通过自然选 择的气化循环升腾到几万米的高空 , 聚集到北极上空 , 吃掉臭氧形成黑洞 ,  致过量紫外线进入大气层 , 反过来危及人类 , 对生物产生病 ( 皮肤癌 )。

确定是污染环境导致 JN.1 病毒变异株在多个国家传播的瘟疫,有污水见 ——【近期多国新冠病例增加

新加坡卫生部 12  11 日发布公告,11  26 日至 12  2 日当周,新冠确 诊病例激增至 32035 例,而此前一周为 22094 例,增幅达 45%。

据报道, 新加坡各大医院人满为患, 国立大学医疗系统(NUHS)表示, “我 们继续保持警惕,并调动重症监护室等应对此轮新冠病例增加的医疗需求。

除了新加坡,印尼等亚洲国家的新冠确诊病例也在增加。综合媒体报道, 12  11 日,印尼雅加达报告了两例新冠死亡病例。12  12 日的数据显示, 11  26 日至 12  2 日当周,马来西亚的新冠确诊病例数一周内几乎翻倍,从 前一周的 3626 例增至 6796 例。此外, 新冠变异株 JN.1 也已在印度引发担忧。

欧美多国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新冠感染病例数增加和新冠变异株 JN.1 流行有关。截至 12  2 日的过去 7 天数据显示,美国新冠检测呈阳性的病例 数和住院数分别增长 11.5%  17.6%,死亡数增幅达 25%。此外, 截至 11 月中旬, 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欧洲多个国家的新冠病例数也在增长。

 

据报道,已有多个国家发现新冠变异株 JN.1,有媒体称是 12 国,也有媒 体称有 38 个国家发现该变异株。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 (GISAID) 显示,  全球已检测出 3618  JN.1 感染病例。由于新冠检测较少, 实际数据可能更高。

JN.1 可能更易传播

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信息,新冠变异株 JN.1 与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86 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主要有一个刺突蛋白的变化, 不过其他地方也有些突变。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 JN.1 的持续增加表明, 它可能更具传播性, 又或者更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

英国剑桥大学先天免疫教授克莱尔·布莱恩特表示,JN.1 包括一些自 2020 年和 2021 年阿尔法和贝塔新冠变异株出现以来未曾见过的突变,这些变 化意味着 JN.1 可能更容易逃避人体免疫系统,并且复制传播得更快。布莱恩 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刺突蛋白的变化可能与其更具传染性相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希娜·克鲁克申克持类似看法。在他看来, JN.1 变异株包含的突变意味着,患者在感染 JN.1 变异株后,可能需要更长时 间才能恢复,或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JN.1 的一个突变似乎有可能帮助它更好地锁定细胞,从而更容易感染我 们。 克鲁克申克对媒体表示, “这与免疫逃避机制相结合,意味着我们的 免疫系统可能很难对付它。

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其官网写道,尚没有证据表明 JN.1  严重程度有所增加,也没有发现 JN.1 比其他当前流行的变种对公共健康的风 险增加。

英国皮尔布赖特研究所的病毒学家尼古拉斯·洛克也表示,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迹象表明感染 JN.1 的严重程度有所增加。“我们只是看到了新冠病毒 的自然演变,现在尚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过度担心。”他说。】

48、人工自然选择律经典案例①

1949 年日本某氮肥公司在小镇附近建造了合成醋酸的车间 , 产出的氯化物 和硫酸废液进入水湾。这些化学物沉淀进入水俣湾污泥 ,  7 年时间就表达了 对人体 ( 最早是 ) 的危害 - 人工自然选择律深刻表达了水俣病甲基汞中毒。而 且甲基汞形成过程借助于某种微生物的催化合成 , 这一过程时间之短 ( 与烟雾、 臭氧空洞、DDT 土壤污染相比 ) 的表达特点 , 可能与污泥微生物参与催化有关。  所以危害更惊人 ( 甲基汞造成无法治愈的怪病 ) 

——“微生态变异”是很玄冥、俱有莫名其妙的路线图:氮肥公司在小镇 附近建造了合成醋酸的车间→氯化物和硫酸废液进入水湾→←化学物沉淀进入

 

水俣湾污泥中↓↑多种微生物 + 催化合成 = 甲基汞 = 污染土壤、水——导致周 边生物一人患一种怪病 - 水俣病(甲基汞中毒)很难治愈 - 时间恰恰 7 年!

那么,长时间污染危害又如何? ……

49、人工自然选择律经典案例②

地球大气污染已经进入 pm2.5 灾难时代。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  等于 2.5 微粒的颗粒物 ,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的头发粗细的  1/20。PM2.5 的主要来源是发电、工业生产、汽等过程中燃烧产生的残留物。  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 , 很难自然降落在地面上 , 而是长期悬浮在空气中 , 可直  接通过呼吸进入肺部甚至融入血液。  PM2.5 既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为。  但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就产生过程而言, PM2.5可以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称  为一次颗粒物或一次粒子),也可以是各污染源排出的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  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称为二次颗粒物或二次粒子)。直接排放主要来  自燃烧过程, 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 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 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 PM2.5 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受到日光照射后所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及有  机碳等二次颗粒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 厨房烟气。

 PM2.5 形成机理:

PM2.5 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一般形成机理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直接以 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二是由高温下排放的过饱和气态物质冷凝而成的一 次粒子;三是由气态前体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多相化学反应转化而成的二次 粒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二次颗粒物形成 的重要前体污染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化学或光化学反应,生产二次颗粒 物。在空气中,含氢、氧、氮、碳和硫等元素的化合物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 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铵,氮氧化物生成硝酸铵,这些化合物又通过反应成粒径较 小的颗粒物。由于这些颗粒物亲水性较强,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团聚,生成影响 空气质量的 PM2.5。

 PM2.5 的防范措施:

防范 PM2.5 对健康的伤害,要从日常生活着手,养成节约用电、少开车、 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的自觉行为。坚持“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降低小 汽车空载率。

汽车尾气不仅危害长时间在道路周边行走的人,也危害司机,长时间堵车 时、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烧,最好熄火,尽量少开车窗。

大雾、大风天气少开窗,老人、小孩、晨练者以及心肺疾病患者等易感人

 

群最好不要外出,正常人群也要减少体育运动和负重的户外活动。大雾、大风 天气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户外,最好戴上口罩,口罩虽然不可能完全阻止吸入 PM2.5,但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回到室内一定要及时洗脸、洗手、漱口, 清洗鼻腔。如有条件也可以在室内使用合格的空气净化设备。 ——来自网络

事实上,已经成为诱发人肺炎的罪魁祸首!

50、人工自然选择律经典案例③

疯牛病 - 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   又称为牛海绵状脑病 (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是动物传染性海绵样脑病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 中的一种, 一类传染病。疯牛病为朊病毒 引起的一种亚急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脑细胞组织出现空泡,星形胶质  细胞增生,脑内解剖发现淀粉样蛋白质纤维,并伴随全身症状,以潜伏期长、  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该病自 1985 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以来,逐渐在世 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对养牛业、饮食业以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是其暴发流行期,截至 2004 ,仅英国已经 确诊的病牛就有 179000 头,涉及 35181 个农场,共屠宰和焚烧病牛 1100 多万 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20 多年来,疯牛病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  31 个国家,受到疯牛病牵连的国家有 100 多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  社会恐慌——疯牛病和疯鹿病存在因果关系是人工自然选择律折射的自然选择 结果——疯牛病的病因是人工硬性食性选择的结果,疯鹿病的病因至今不清楚。 因为从脑切刀看和羊痉氧症都有海绵状小孔 , 能不能是疯鹿病源于羊瘙痒症 , 鹿吃了由受病羊感染的饲料引发的呢?

鹿科动物并不是通过食物感染的呀 !

那么疯鹿病到底是如何感染传播的呢?于是科学家又想到了疯牛病 , 想到 朊病毒 , 想到没有碱基的蛋白对分子生物学 - 人工自然选择律法则的背离……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疯鹿病类似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有咬 伤传播、动物传播、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传播、医源性传播,其中接触感染者 的体液、血液及其他物品也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这又与疯牛病起因完 全是人类硬性改变草食生理结构、人工硬性食性选择与自然选择冲突的灾难结 果的事实不一样——“大约在20世纪 70年代,北美的鹿和麋鹿最早出现疯鹿病, 有人猜测可能是西部某大学将研究用的鹿关在得了瘙痒症的羊栏旁边,由此被 感染病毒,研究结束后,这些鹿被带到野外放生。(现在,这种放生被视作刑 事犯罪。)这些遭到感染的鹿又被人捕捉后,在各州的乡村俱乐部辗转,供人 狩猎,疫情因此扩散开来。我们还不知道疯鹿病会不会像疯牛病那样传染给人

 

类,但最近发生了记起狩鹿的猎人死于库贾氏病的事件,在一些地方引起了人 们的警惕。威斯康星州就很担心疯鹿病会影响年产值高达十亿美元的狩鹿业, 所以在感染区一气扑杀了 25000 头鹿以控制疯鹿病的疫情。

“这些遭到感染的鹿又被人捕捉后, 在各州的乡村俱乐部辗转, 供人狩猎, 疫情因此扩散开来”这完全是人为灾难、犯罪 - 自作孽不可活! ……

 

 

第十章  人工自然选择律经典案例综述

 

51、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维度内突然产生水俣病二恶英、沙尘暴、毒烟雾、 “臭氧空洞“、“温室效应 ”、“赤绿潮 ”、“厄尔尼 ”现象、“油膜事件 ”、

“酸雨 ”、“化学烟雾 ”、“重金属中毒 ”、“荒漠化 ”、pm2.5……等灾难?

特别是:

( 氯化物、硫酸 + 水俣湾淤泥细菌 )×7= 水俣病 ( 甲基汞 )。 ( 煤烟尘、二氧化碳 + 大气层循环系 )×150= 伦敦烟雾。

垃圾燃烧、汽车尾气 + 氯化学品 + 氯苯循环 )×50= 二惡英

麦场谷草 + 草原荒漠 )×20= 美国黑风暴。

肉骨粉饲料 + 乳牛草食生态 )×20= 疯牛病

氟利昂 + 大气微生态环境 ) メ 20= 臭氧空洞。

( 氯化钛催化 + 土壤无法降解 )×20= 白害。

( 盘尼西林 + 微生物变异 )×70= 细菌抗药性超级病毒——抗生素的滥用严  重催生超级耐药菌 -1928 年费莱明无意中发明了盘尼西林,一时间成为神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挽救了无数生命,成为西方医药革命发开始。家喻户晓一生  病就用抗生素,一直到二战结束抗生素滥用十分严重,在抗生过程催生了超级  耐药菌 - 显现“人工自然选择律”在全世界的“灾难”效应。例如,2010   10  26 日 , 宁夏两名患儿被检测出带有超级细菌 NDM1, 它能抵抗绝大多数抗  菌药物。有专家表示 , 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 , 让人们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 中国  已经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之而来就引爆了“超级病菌” 的诞生和抗生素没有用了……

事实上,人工自然选择律公式完全表达的广义人工选择效应及灾难 , 在人 类历史上曾有过明确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科学家柏拉图在《对话》这 一巨著中 , 深刻地留下了人类 2000 多年前曾有过的悲哀 :

“先前富饶的土地现在只剩下一付病块块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 被冲蚀饴尽了 , 剩下的只有光禿裸蕗的骨架。许多现在的荒山都是可耕作的土  , 眼前的沼泽原为通布沃土的平原 ; 那些山丘上曾覆盖着森林 , 并生产出丰 富的畜产品 , 而如今只有仅够供蜜蜂吃的食物。再者 , 当时每年的雨水滋润着 土地 , 土壤不会流失 , 不会像现在这样从光禿的地上冲到海里;当年的土层很  , 吸存着雨水 , 把水分存储在具有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里 ; 这些吸存在土 壤中的水分则在各地聚集 , 汇成湍急的山泉和潺潺的小溪。一些现在已经荒芜 了的古神殿 , 就座落在那些曾经涌出喷泉的地点 , 它们证实了我们关于土地状 况描绘的真实性。”……

事实上,今天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超级病  菌是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  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  它对普通杀菌药物 -- 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随着时间的无限延续一点一点慢慢就阻断了人们的健康、人类幸福的生存空  间!

因为,根据卡森生态法则耐药性是不可逆的呀! ……

 

 

第十一章   回顾卡森生态法则

 

法则一: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这一规律说明,人类不会直接破坏生态,完全是通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来达到对生态的破坏。所以最大的危害是化学药物和任何物质对环境的破坏与 污染,所有污染和破坏都是不可恢复的。卡森说: “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 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的物质的 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 界,这一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逆转的。

“2023  8  24 日下午 1 时, 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日方所作所为是将风险转嫁给全世界, 将伤痛延续给人类的子孙后代,成为生态环境破坏者和全球海洋污染者。

正如卡森研究证明“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按照网 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在第一轮核污染水排海中,已经向海洋排放了将近 7800 吨核污染水。按照第二轮的排放量, 同样将会排放 7800 吨左右的核污染水。 有了前两次的排放经验后,日本将会在之后的 30 年时间内,将福岛核电站中  储存的超过 130 万吨核污染水逐步排放入海。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一意孤行, 很有可能会在反人类的道路上走到黑,将再也无法回头。

让我们牢记卡森生态法则一: “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 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53、卡森谈环境“微生态变异 

卡森说:我们单纯从物理学看环境,它既是时间又是空间,生命是时间的  延续,有机体占据了空间必然占有着延续的时间,这就是两个世界平行存在概 念的物理学原理。哥白尼的时间概念是地球的“周日旋转”,把这个原理运用 到生命概念中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有机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它都要随 地球一起自转,也必须随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所以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无 法把时间和空间分开,这符合爱因斯坦广意相对论,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时空  概念的统一。相对论存在的原理是受制于人的视觉,人永远不能同时观察到两 个不同空间物象的自然运动存在。所以传统对环境的认识总是把时间和空间分 开,这样产生的环境的定义就是:周围的地方或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里, 地方、 情况、条件都相对是死的,呆滞的,是经典世界概念,是宏观大尺度概念。

对于环境的文字解释,让我们接下来诠释:既然环境的定义是:周围的地 方或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我们把地方、情况,条件可分述为:

地方:某一区域;部分。

情况:情形;军事上的变化。

条件:状况,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为某事而提出的要求或定 出的标准。

把这所有的一切分述集合起来诠释,它们都不涵概两个平行世界概念,都 不涵概生命存在环境中的活的生命要素。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地球看作活的生 命有机体。公元 400 年前,柏拉图就认为地球是巨大的活生物体。这样地球上 的任何环境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这种理解是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人类 只有有了地球是有生命的意识, 20 世纪 60 年代才树起了“环境保护”的旗帜, 这完全是卡森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来的。

卡森生态学法则是从杀虫剂破坏环境触目惊心的事实为切入点,卡森的环 境概念是:环境塑造生命,生命于环境相互作用,协调平衡。她说: 地球上 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 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 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

事实上,环境存在两个概念 A、自然环境、B、人工环境;这就是人工 自然选择律的两种选择与结果。因为自然是为地球所有生物的福祉进行选择、  人工仅仅是为了人的利益进行选择!事实上,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完全是以人 工自然选择律为基石创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接下来的分子遗传学一直延续 了孟德尔(杂交)发现的交换与自由组合律 - 从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子遗传学 只是 30 年孟德尔式人工自然选择律的编年史:每一个章节完全都是打上人工 自然选择的烙印——遗传的物质基础 - 基因、有机体、染色体和基因、、DNA 的复制、修复与 DNA 的安全、突变、转录、翻译、原核生物基因个表达的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个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重组、遗传重组、遗传工 ……凡此种种,完全都是人工自然选择律的基础原理无一例外——可见,人 控制自然的欲望有多么强烈!

然而,这种欲望再强烈往往产生的都是灾难后果。自然总是用灾难报复人 类! ……

54、回顾卡森生态法则二: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即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作用于另一种化学物质而改变或放大其作用效果。这 样就更增大了对生态破坏的力度和恢复的重重难度。

这一卡森生态法则, 在环境“量”传递方面表现得就更明显。卡森说:“毒 物被小的生物吞食后得到浓缩,又传递给大一些的捕食生物,浮游生物的组织 中发现含有 40-300/ 百万的杀虫剂;食肉类的蓄集的量最大,一种褐色的鳅鱼 含有令人吃惊的浓度:2500/ 百万。这是民间传说中的‘杰克小屋’的故事的重演,

 

在这个序列中,大的肉食动物吃了小的肉食动物,小的肉食动物又吃掉草食动 物,草食动物再吃掉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摄取了水中的毒物。

这恰巧是法布尔“食粪昆虫的工业”的传导作用, 作用持续的时间随着“食 粪昆虫工业”效应长期进入生态环链, 作用几乎无法消失。对此, 卡森继续说:

“以后甚至发现了更离奇的现象。在最后一次使用化学药物后的短短时间 内,就在水中再找不到 DTT 的痕迹了。不过毒物并没有真正离开这个湖,它只 不过是进入了湖中生物的组织里。在化学药物停用后的第 23 个月时,浮游生 物体内仍含有 5.3/ 百万这样高浓度的 DTT,在将近两年的期间内,浮游植物不 断地开花和凋谢,虽然毒物在水里已不存在了,但是它不知什么缘故却依然在 浮游植物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毒物还同样存在于湖中的动物体内。

可见环境与生物是下休戚相关的。正是“食粪昆虫工业”效应,才能产生 环境与生物毒性的关连,污染叠加的传导法则,这也反映出环境与生态的动态 变化,这就是人类永远无法控制动态的环境,永远无法控制动态的生态的自然 规律。这一规律是卡森经过长达四年的研究,分门别类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 土壤王国、绿色斗篷、鸟儿歌唱、人类疾病,特别是对癌的恶性成因等……进 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查阅了大量科学文献和几千篇研究报告,总结发现的生态 法则,并经受了当时企业和官僚无情的阻止和媒体的嘲讽、漫骂,压制……最 遗憾的是卡森为此也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就是目前转基因(战争)案 例的焦点: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物,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 物种中去, 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产生遗传修饰生物体, 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 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从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  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

这里的“产生遗传修饰生物体,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 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完全是人工选择!

从孟山都转基因技术核心技术理论原理看,完全是用化学药物替代了基因 片段“剪辑插入融合标识”的核心技术内涵, 来源“落地黄”- 橙剂的修饰物 - 美军为了消灭越南的丛林战战士,特意将 7600 万升橙剂,全部投放到越南, 按照当时越南人的说法,橙剂投下去以后,瞬间就造成了 40 万人直接死亡, 越南境内有 10% 的草木瞬间枯萎,简直比生化危机还恐怖。用一句话越南人的 经典话来讲,那就是“橙剂所流之处,森林毁灭,农田绝收,孕妇流产,婴儿 致畸”——乃剧毒化学药品,这就是除草剂前身 - 草甘膦 ……

就这样, 孟山都利用这样转基因种子 + 农药技术, 控制了全球 80% 的大豆、 玉米生长。一旦孟山都发难停止转基因种子供应,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能遭遇

 

粮食危机,特别是巴西。

——草甘膦又称为草甘宁、镇草宁、农达、膦甘酸、磷酸甘氨酸,在 我国又叫嘉塞磷、年年春、好你春等多个商品名,它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 除草剂。

草甘膦本身是一种白色不易恢复的固体, 略溶于水, 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 但其异丙胺盐却很易溶于水,所以商品制剂多用异丙胺盐制成 41% 水剂。

草甘膦对人类的毒性较大, 经口摄入 41% 水剂 100ml 以上会引起严重中毒, 致死量为 150-500ml。

据统计,经口摄入误服、自服病死率达 5%-10%。在工农业生产中应尽量 将草甘膦农药杀草剂放置高位,避免小孩发作误服,同时也不要去自服草甘 膦。 ——余剑波北京大学医院摘自网络

55、卡森谈水“微生态变异 

“水也应该被考虑加入到它所支持的生命环链中去,这个环链从浮游生物 的像尘土一样微小的绿色细胞开始, 通过很小的水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的鱼体, 而且又被其它鱼、鸟、貂、浣熊所吃掉,这是一个从生命到生命的无穷的物质 循环过程。我们知道水中生命必需的矿物质也是如此从食物链的一环进入另一 环的。我们能够设想由我们引入水里的毒物将不参加这样的自然循环吗?

56、卡森谈化学药物“微生态变异 

“2. 4-D 另外一种奇怪的效能对牲畜、野生动物,同样明显地对人都具有 重大的反应。大约十年前做过的一些实验表明,谷类及甜菜用这种化学药物处 理后,其硝酸盐含量即急剧增高。在高梁、向日葵、蜘蛛草、羊腿草、猪草以 及伤心草里,可能有同样的效果。这里面的许多草,牛本来是不愿意吃的,但 当经过 2. 4-D 处理后,牛吃起来却津津有味。根据一些农业专家的追查,一 定数量的死牛与喷药的野草有关。危险全在于硝酸盐起的增长上,这种增长由 于反刍动物所特有的生理过程立刻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大多数这样的动物具有 特别复杂的消化系统——其胃分为四个腔室。纤维素的消化是在微生物(瘤胃 细菌)的作用下在一个胃室里完成。当动物吃了硝酸盐含量异常高的植物后, 瘤胃中的微生物便对硝酸盐起作用,使其变成毒性很强的亚硝酸盐,于是引起 一系列事件的致命环节发生了;亚硝酸盐作用于血色素,使其成为一种巧克力 褐色的物质,氧在该物质中被禁锢起来,不能参与呼吸过程,因此,氧就不能 由肺转入机体组织中。由于缺氧症,即氧气不足,死亡即在几小时内发生,对 于放牧在用 2. 4-D 处理过的某些草地上的家畜伤亡的各种各样的报告终于得 到了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这一危险同样存在于属于反刍类的野生动物中, 如: 鹿、羚羊、绵羊和山羊。”——最可怕的是草甘酸溶于水!而且孟山都草甘膦

 

最新产品一般用来搭配孟山都自研的种子才能使用,如果不是孟山都的种子的 话,农作物配上这种农药基本上就没法生长且有证据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所郑重宣布,在实验动物“有 充足证据”证明草甘膦是致癌物,另有“有限证据”证明草甘膦对人类可能致 癌。这是 11 个国家 17 位专家审阅文献和政府报告得出的结论。国际癌症研究 协会评估报告发表在权威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上。(《国际金融报》 2015  5  4 日)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15 年发布的报告, 全世界 80% 左右的转基因作物是为抗草甘膦设计的。孟山都公司当初培育转基 因种子的目的,就是为使用(农达)草甘膦控制市场。转基因种子在没有商业 化之前,草甘膦产品的需求量很小,随着孟山都公司转基因作物的推广,草甘 膦已在全世界 160 多个国家登记和使用,需求量一下子翻了十几倍。转基因种 子捆绑草甘膦是孟山都公司圈钱的“生命线”,左手卖矛——草甘膦,右手持 ——抗农达转基因种子,全球 90% 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来自孟山都。2014 

 

年,孟山都公司营业收入达 158.6 亿美元,净利润 27.4 亿美元,占农作物种  70%-100% 的市场份额, 赚得个盆满钵流。”- 草甘膦巴西农业受害最深! ……

56、卡森谈土壤“微生态变异”

卡森这样描述微生态变异:“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 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 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如果说我们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依然依赖于土壤的话,那么同样真实的 是,土壤也依赖于生命;土壤本身的起源及其所保持的天然特征都与活的动、 植物有亲密的关系。因为,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的创造物,它产生于很久 以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奇异相互作用。当火山爆发出炽热的岩流时,当奔腾 于陆地光秃秃的岩石上的水流磨损了甚至最坚硬的花岗石时;当冰霜严寒劈裂 和破碎了岩石时,原始的成土物质就开始得到聚集。然后,生物开始了它们奇 迹般的创造,一点一点地使这些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土壤。岩石的第一个覆盖 ——地衣,利用它们的酸性分泌物促进了花岗岩的风化作用,从而为其他生 命造就了栖息的地方。藓类在原始土壤的微小空隙中坚持生长,这种土壤是由 地衣的碎屑,微小昆虫的外壳和起源于大海的一系列动物的碎片所组成的。

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 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 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

土壤置身于无休无止的循环之中,这使它总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当岩   石遭受风化时,当有机物腐烂时,当氮及其他气体随雨水从天而降时,新物质   就不断被引进土壤中来了。同时,另外有一些物质被从土壤中取走了,它们是   被生物因暂时需用而借走的,微妙的,非常重要的化学变化不断地发生在这样   一个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来自空气和水中的元素被转换为宜于植物利用的形   式。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活的有机体总是积极的参与者。”——最恐怖的是草   甘膦参与了这种微生态变异,污染土壤致癌 -【《法制日报》2017  3  25   日报道: “转基因捆绑草甘膦“农达”导致美国农民罹患癌症。加州一所学校   的园丁约翰逊诉孟山都,因使用孟山都生产的农达草甘膦除草剂罹患非霍奇金   淋巴瘤——一种淋巴类恶性肿瘤。2018  8 月,陪审团一致认为孟山都的除草   剂产品导致约翰逊罹癌,并裁定孟山都赔偿 2.89 亿美元,其中 2.5 亿美元是   惩罚性赔偿,3 900 万美元是补偿性赔偿。美国洛杉矶的鲍姆、赫德伦和阿利   斯特律所, 代表全美 136 名原告提出诉讼, 声称他们因使用“农达草甘膦除草剂” 患上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在全美和各州起诉孟山都公司的案子已达到 700    起,估计在未来这类诉讼案将增加到 3000 起,诉求转基因捆绑草甘膦是致癌

 

之源”。

国际癌症研究所宣布草甘膦致癌,美国癌症学会迅速跟进将草甘膦列 为组 2A 致癌物, 93% 美国民众的尿液中发现了草甘膦。美国佛蒙特州通过法律, 规定所有食品需要在标签中注明是否含有基因改造成分。被孟山都公司控制的 转基因大豆、玉米生产国——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宣布, “鉴于国际癌症研究 所报告草甘膦的毒性,当局将着手评估草甘膦用于转基因种子的风险”。被孟 山都公司转基因控制的第三位的阿根廷,有 3 万多名医生与卫生工作者联合会 发表声明,支持世卫组织的研究,要求禁绝使用草甘膦,呼吁“农业产业不能 以牺牲人民健康为代价继续发展 。】

57、卡森谈放射性“微生态变异 

卡森描述得令人触目惊心说: “在核爆炸中所释放出的锶 90,会随着雨水 和飘尘争先恐后地降落到地面,停驻在土壤里,然后进入其生长的草,谷物或 小麦里,并不断进入到人类的骨头里,它将一直保留在那儿,直到完全衰亡。 同样地,被撒向农田,森林和菜园里的化学药品也长期地存在于土壤里,然后 进入生物的组织组,并在一个引起中毒和死亡的环链中不断传递迁移。有时它 们随着地下水流神秘的转移,等到它们再度显现出来时,它们会在空气和太阳 光的作用下结合成为新的形式,这些新物质可以杀伤植物和家畜, 使那些曾 经长期饮用井水的人们受到不知不觉的的伤害。正如阿伯特·济慈所说: ‘人 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当前日本核污染水倾泻大海。 请看日本核污染水排放肇始:2011  3  11 日,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 站核泄漏事故。图自美联社

 2011 年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1  3 号机组 堆芯熔毁。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持续向 1  3 号机组安全壳内注水以冷却堆芯 并回收污水。

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

● 反应堆原有的冷却剂

● 事故后为持续冷却堆芯而新注入的水

● 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

 2023  3 月央视财经相关报道,核电站内的存储容量为 137 万吨,如 今核污染水已增至 132 万吨,接近饱和。

为何日方不顾反对

强推核污染水排海?

● 宣称核污染水储存罐容量即将达到上限

 

东电公司宣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面积有限,已无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设储 水罐,现有储水罐的 137 万吨储存容量将于今年秋季全部用完。而且,一旦发 生大地震, 大量核污染水存在泄漏风险, 因此不得不对核污染水进行过滤、净化、 稀释处理后排放入海。

●  “排污入海”成本更低

日本政府专家组发布的报告中, 曾经提出过注入地层、排入海洋、蒸汽排放、 电解释放、固化填埋等五种方案。成本造价显示,排入海洋花费最少。

 日方不愿承担废水罐维护成本

有分析称,从卫星影像中可以看到,最早一批废水罐已经锈蚀斑斑,更换 是早晚的事,而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不是因 为空间不够,而是不愿承担维护成本。

● 或与日本能源战略密切相关

为应对不断加剧的电力短缺问题,尽管曾经历过核电站事故的痛苦, 日本 政府仍在积极考虑重启核电站。有分析称,如何处理福岛的核污染水是今后类 似核污染事故的风向标。如果按照科学环保的标准来处理核污染水,等于说阻 遏了未来对核电的投资。

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主要时间轴

 2021  4  13 日

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污染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

 2022  7  22 日

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东京电力公司有关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后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2022  8  4 日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含有氚等放射性物质的核 污染水排入大海的排海设施工程,已于今日正式开始施工。

 2023  6  26 日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用于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海底隧道建设 工程已全部完工。

 2023  8  22 日

日本政府举行相关阁僚会议后宣布, 将从 8  24 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根据计划,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续 30 年。

后患无穷!

核污染水排海有何危害?

 

● 放射性物质广泛扩散,造成放射性污染

首先,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受到影响,特别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之 后污水还会污染东海。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

从排放之日起 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

3 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10 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以上为德国海洋科学研究对核污染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从 图中可见,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时间持续扩散,进而蔓延至全球海域。来源: GEOMAR

● 长期影响生物多样性

核污染水经过处理,依然还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氚,是无法消除的。排入 海洋后,氚还会产生低强度的 β 射线,有可能长期影响鱼类、浮游生物、底 栖生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

● 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含氚废水排入 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同时现有经过处理的废水 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进一步净化处理。

● 负面影响长期存在,或造成基因损害

 

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 日本核污染水所含碳 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 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日本自私自利行为应受全人类谴责”

多方强烈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在日本政府正式宣布 8  24 日开始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同时,在东京 的首相官邸前,日本民众自发举行集会,反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 韩国正义党党首李贞味 6  26 日开始在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举行抗议, 要求日本撤回核污染水排海计划。韩国市民团体“阻止日本放射性污染水排海 全国行动”在首尔市政府附近举行大规模集会,数千人参加。

 斐济南太平洋岛国亚洲研究院院长约瑟夫·维拉姆对人民日报记者表 示:“在未充分论证其他可行处置方案的前提下, 直接选定了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日本自私自利行为应该受到全人类谴责。

 8  22 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表示,这一行径公然向包括中国 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转嫁核污染风险、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地区和世界各 国民众长远福祉之上,极其自私自利,极不负责任。

海鲜还能吃吗?

核污染水排海对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 长期看来,对食品、护肤品、衣服等有一定影响

放射性同位素是挥发性的物质,不单单污染海洋,它可以存在于土壤、空 气中,所以对农产品、日用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食品、 还是护肤品、衣物等,长期看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进行有效监管, 还是可以买到安全的产品的。针对大众,建议在国内正规渠道购买核辐射残留 检测合格的进口产品。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吴巍

● 海鲜可能会受不同程度影响

无论深海还是近海的海鲜,可能会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和影响,具体能不能 达到食品安全的要求,需要仔细检测。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 杨华

● 或将祸及餐桌安全

相关危害最终将祸及我们每个人的餐桌安全,严重威胁全人类健康。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与生物系统工程教授 孙大文

● 人体局部癌变风险增大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后有各种破坏路径,比如锶会侵入骨骼,即使微量 也会对局部器官产生很大破坏,发生局部癌变的风险增大。

 

——日本工程技术专家 后藤政志

高度警惕!

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中国海关:

● 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

 对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严格审 核随附证明文件,强化监管,严格实施 100% 查验,持续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 检测监测力度。

● 将保持高度警惕,视事态发展及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香港特区政府:

  8  24 日开始, 禁止源自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 新潟、长野、埼玉 10 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 当中包括所有活生、冷冻、冷藏、  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品、海盐及未经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藻。

 香港食安中心将加强检测日本食品,环境局每天将公布食品、水域等 辐射检测结果。

澳门特区政府:

● 从 2023  8  24 日起禁止进口源自福岛县、千叶县、栃木县、茨城县、 群马县、宫城县、新潟县、长野县、埼玉县及东京都共 10 个都县区的鲜活食品、 动物源性食品、海盐及海藻, 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 肉类及其制品、禽蛋等。

 对从日本乘搭航班入境澳门人士所携带物品,提升检查力度,防止有 关食品流入澳门。

 在进口、零售等层面加强监测日本进口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每天公 布日本进口食品辐射检测数据。

(整理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国之声、海关发布、生命时报、 澎湃新闻等)

58、卡森微生态法则的忠告

卡森说:“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 胜过大自然的从容步态。放射性远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命以前就已经存在于 岩石放射性本底,宇宙射线爆炸和太阳紫外线中了;现在的放射性是人们干预 原子时的人工创造。生命在本身调整中所遭遇的化学物质再也远远不仅是从岩 石里冲刷出来的和由江河带到大海去的钙、硅、铜以及其他的无机物了,它们 是人们发达的头脑在实验室里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而这些东西在大自然是没 有对应物的。

 

在大自然的尺度来看,去适应这些化学物质是需要漫长时间的;它不但需 要一个人的终生,而且需要许多代。即使借助于某些奇迹使这种调整成为可能 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新的化学物质像涓涓溪流不断地从我们的实验室里涌出, 单是在美国, 每一年几乎有 500 种化学合成物质付诸应用。这些数字令人震惊, 并且其未来含意也难以预测。想象一下——人和动物的身体每年都要千方百计 地去适应 500 种这样的化学物质, 而这些化学物质完全都是生物未曾经验过的。

这些化学物质中,有许多曾应用于人对自然的战争中,从 19 世纪 40 年代 中期以来,200 多种基本的化学物品被创造出来用于杀死昆虫、野草、啮齿动 物和其他一些用现代俗语称之为“害虫”的生物,这些化学物品是以几千种不 同的商品名称出售的。”——前面我们说过巴西农业受孟山都灾难在严重、研 究草甘膦最通透!比如: [1] 巴西学者发表的科学调研报告说:用 BT 类型转 基因食品作物喂养哺乳动物,短期内无异常,较长期则发现其损害血液、譬如 颇似发生白血症 ( 血癌可能 ) 的现象。那些学者要求 BT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开 发者和核准者提供有有科学证据和有说服力的对该危害风险做出解释 ; 不然, 那就只好说 BT 类型转基因食品作物可严重损害哺乳动物血液健康 ( 类似白血 病症状 )。详见:

Hematotoxicity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s Spore-crystal Strains Cry1Aa, Cry1Ab, Cry1Ac or Cry2Aa in Swiss Albino Mice.Bélin Poletto Mezzomo, Ana Luisa Miranda-Vilela*, Ingrid de Souza Freire, Lilian Carla Pereira Barbosa, Flávia Arruda Portilho, Zulmira……[2] 据加拿 大和中国的合资企业世界农化网报道,在巴西,多年商业化种植 BT 转基因玉 米后,其抗虫效能越来越低甚至丧失, 结果,新的虫害更严重地损害农田玉米 (被 损害作物包括设计为具有抗虫功能的 BT 转基因玉米 ),形成生态环境和农田的 新的严重危害。相关报道如下:

巴西出现新虫害严重侵害 Bt 玉米。世界农化网,2013-07-09。

连接: 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5473.htm 

内容: 巴西 Phytus 研究所昆虫学家及顾问 Mauro TADEU Braga 博士近日 表示,“Bt 玉米在巴西种植已有 5 个年头,目前除了主要虫害蠕虫以外,出现 了新的虫害,并易造成严重损失。

本周,这名专家介绍了这款杂交 Bt 玉米目前的种植情况。Bt 玉米是  2007 年引入巴西, 当时的主要虫害为草地夜蛾 (Spodopterafrugiperda) 的幼虫。目前 Bt 玉米已占巴西玉米种植总面积的 75%。他说,由于杀虫剂 效用在玉米营养生长期下降,导致虫害上升。在某些地区,成年巴西叶甲 (Diabroticaspeciosa) 的幼虫病害尤为明显,造成严重损失。( 摘录完 )。

 

60、、卡森详谈细菌“微生态变异 

卡森说:细菌是自然界无处不在的最小的生态微观生命元,也是在地球上 存在时间最长的小生物,大约已经有 40 亿年了。虽然,今天人们已经习惯, 认识到细菌是无核,只有一条染色体的原核微生物。但是人们对细菌的认识还 没有达到极致。科学家对细菌的命名,只是以它的外观形状和它能传染的疾病 为准则。对细菌能很快产生青霉素耐药性,产生“超级细菌”的内在机制还不 十分清楚。

1963 年日本生物学家勤渡边发现了细菌的一种神秘现象,发现了细菌还含 有自由漂浮的 DNA 环。即今天我们说的质体。认为它有可能是独立的有机体, 这样质体才是世界上最小的生态微观生命元,认为它有可能是独立的有机体, 这样质体才是世界上最小的生态微观生命元,它有细菌的细胞壁内生活和繁殖 能力,当一对细菌碰到一起时,质体能从一个传到另一个里面去,甚至从一种 细菌传到另一种细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自己也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质体 的片段能从一个质体移向另一个质体,或者它们自己会连接到所在细菌,或另 一个细菌的染色体上。这就是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的“量子跃迁”理论在最小生 命元的体现, 细菌的这种随机的变通与交换繁殖, 存在永远也不会逆转的特征, 用生物学家杰弗雷·卡农的话说:

“由特定细菌的随机变异导致的抗药性总是可以使用一种不同的抗生素来 解决……但是在细菌之间和不同种类细菌之间传递,增殖的抗药性,则是难以 预测的不祥之兆。因为根本无法知道这种药性传播得多远、多快、或者它在何 时何地发作……如此,细菌感染将变得无法治愈。”——细菌游离与内外环境 看贝尔纳内外环境论 ;【贝尔纳“内环境与外环境理论”核心有二:

A、“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相的内环境中, ”“这一液相内环境是由包 围并浸溶着组织中所有解剖学成分的循环体液所构成的。

“循环体液”是内环境的关键,它构成了“微生态”液相概念的天缘。彰 显阿格雷发现了细胞膜水道,和麦金农发现了供离子出入的细胞膜离子通道的  全部“微生态”液相丰富生命内涵: “世界上大部分物质都是溶于水的,很容 易形成其相应的水溶物。化学药物以分子、原子、离子溶于水中,自然所有溶 于水中的物质, 都可由细胞膜水道和离子通道自由进出细胞。”这就是微生物、 细菌、病毒出入生物体“物竞天择”机理!

B、“在外环境中并不发生生命进程中的那些活动。”……例如,  7 月以来, 我国已有 9 地先后在进口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特别是 8  至少 5 地检出的阳性样品,均是来自从厄瓜多尔的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 包装;其余地区检出的阳性产品包括自巴西进口的冻鸡翅等……这些都是“外

 

环境”污染新冠病毒, 鉴于贝尔纳“外环境法则”,新冠病毒在外环境不能“发 生生命进程中的那些活动”感染人类;又因为新冠病毒附着冷冻(食品)低温 环境下,病毒无法复制而感染人,但是低温下病毒生物结构没有破坏,只要命 运灭活进入人体 " 内环境 " 就存在感染人体风险……

防控要点:这些“外环境”污染病毒只要不进入人体,就不能感染人体; 高温灭活!这就是人们认识新冠病毒感染的进化:

“外环境”是指所有生存环境。即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通 常特指某区域或个体所面对的特定生存条件, 如就业、医疗、教育、福利、卫生、 法制、污染等的统称。

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源、土地、 野生动植物等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经过人工创造的用于人类生活的各种 客观条件, 人类生活的建筑物、公园、绿地、服务设施等“人工选择”的一切“物 ”……】同样表述了人工自然选择律反复内涵。

 

 

第十二章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污染现实

 

61、“微生态变异”从 1962 年《寂静的春天》出版、发现并问世已经过   61 年了!半个多世纪, 随着人类科学快速发展和没有根除人类“控制自然” 理念,随时间推移人类天空、大地、水、海洋、宇宙、动物、植物、微生物、  病毒、细菌 - 万物、微生态污染 { 遵循卡森法则:①、破坏生态是通过破坏环  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②、 环境之间存在关连和叠加放大污  染传导效应。} 污染关连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与不可逆性 - 污染灾难只能  越来越严重……三年’“口罩债”论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关注——让我们回  到现实,投入战胜 2023 年流感取得全面胜利而去拼搏吧!

世卫组织致电中国,要求我们说明情况,24 小时内,中方已有回复 !

www.163.com 2023-11-25 15:50——世界卫生组织问了什么并不重要, 关   键是中国如何迅速搞定2023年流感;强燕平在三年瘟疫期间记录了疫情全过程,  编撰《强燕平说新冠病毒》1-6 卷,在卷 6《终结篇》我们强调“这一波奥密   克戎疫情的最高峰——超过 50% 的人被感染——随之带来的群体自然免疫和疫   苗接种形成的免疫屏障,将在之后一段时间内使得全球感染水平保持在较低的   水平,直到能够突破免疫屏障的新变体出现。”也就是说,疫情一开始西方就   提出“群体免疫”,由于专家一直抵制才出现了三年“口罩封环债”现象和阴   阳造假乱象骗钱,国家经济损失巨大,甚至出现今天的口罩债,从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该作讲述 1348 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瘟疫流行,10 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   一个故事,共住了 10 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   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   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 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成为瘟疫盛行记录“群   体免疫”之经典——成为今天西方对待“群体免疫”仅有之民间蓝本,却来源   3000 年日历瘟疫史! ——宗教战争与黑死病倒逼欧洲人 500 年进化“群体免疫” 公元前 431 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誓言》奠定了西方   医学基础成为医学起源,早就得到 2000 多年医学历史证明:体内各种营养物   质在肝中产生的各种液体总称为体液,分为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   四种。四种体液分为正常体液和异常体液两大类。 四体液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  属性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

1353 年意大利、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大自然免疫“适者生存”的现 实主义小说广为流传,拉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序幕,是一种宇宙自然主义“群 体免疫”畅销书,是另类医学理论著述经典;1852 年法国科学家克洛德 . 贝尔纳”“内环境与外环境理论”最新证明, 得到 2020  8  16 日网络最新报印证:

“9地 10 起冻品检出新冠 : 为何病毒存活那么久 ? 民众如何防护 ”这是“外 环境”新冠病毒污染所致。生物体“外环境”与“内环境”是对立统一规律、

全天候自然生存环境,相互抑制又密切关联依存的进化系统——内环境是围绕   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成为“软性封闭系统”为机   体的细胞提供了一个“适者生存”的生存内环境。内环境是人体“微生态变异” 微能量吸收与转换、释放, 诸多理化性转换的“微生态”微小液态属性的存在  才能保证人体(生命体)生命“新陈代谢”正常恒定运转。

63、2023 流感重点在呼吸道合胞病毒大量儿童感染

关于呼吸道疾病增加和儿童肺炎的个案症状报告 - 最近,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下简称 RSV)) 感染处于高峰。目前因咳 嗽、喘息住院的患儿中,在浙大儿院占据首位的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这 些孩子一般都因为持续发热、咳喘明显而住院。据悉,目前呼吸内科病房里住 着三十多位因为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导致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的患儿。

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污染物表面进行传播。婴 幼儿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发病两三天以后可能出现喘 息症状,甚至发展成喘憋性肺炎,出现缺氧、喂养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

HRSV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 2-8 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早  HRSV 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 哑等……

浙大儿院呼吸内科主任唐兰芳表示: “若近期 4-5 岁以下孩子出现发热、 咳嗽、喘息等症状,需警惕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她同时提醒:以往感染 RSV 的主要是 2 岁以下的婴幼儿,而这次不少 4-5 岁儿童也感染了。因此, 如果是读幼儿园及以下的孩子出现发热、喘息、咳嗽、 鼻塞流涕等症状,要警惕 RSV 感染。 ——引自网络

相关数据显示 2023 流感病例比往年增加了 30%~50%,曾一度出现人满为患 在北京的儿童医院日均的接诊超过了 7000 人次,南方上海的几家儿童医院日 均接诊超过了 6000 人次;到目前为止, 导致 2023 流感感染病原体都是已知(历 史出现过)的病原体, 尽管到目前为止流感样的病例数比往年增加了30%~50%(北 京的儿童医院日均的接诊超过了 7000 人)未来可能有新高……但是,只要病 原体不闪现未出现过的变异毒株就万事大吉! ……

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最担心的事……

64、2023 流感又一重点在支原体感染与 JN.1 病毒叠加流行

2023 流感预计今冬明春将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流行高峰,今后不管是流感支 原体还是核包病毒从临床表现上来说是很难区分,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咳嗽、 咳痰、鼻塞、咽痛等等,这些症状除了流感和支原体分别有针对性的药物奥司 他韦、阿奇霉素以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还没有什么针对性的特效药物;鉴此 症状的控制就很重要,如果是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这些症状可以用复方 木芙蓉涂比软膏、解表通窍清热解毒;这是一种纯中药制剂,不含激素麻黄碱 成分、安全有效,老人小孩儿都可以使用。还可以用于感冒引起的鼻塞、流鼻 涕、打喷嚏、鼻腔灼热……这些流感症状、一旦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咳嗽、 咳痰就可以用一些止咳化痰药——在目前这种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感流行形 式下,必须防止交叉感染、重复感染进入重症,特别是儿童。“对于如何确认 是流感还是支原体感染,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主任医师秦强介绍,目前主要 流行的流感病毒感染,早期症状是突然的高热,往往伴有全身的症状。一些年 龄较大的儿童会说头痛或肌肉关节酸痛,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不太会表达,通常 表现是精神状态跟以往不一样。小婴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不好好吃奶、甚 至少动等。

“而细菌感染初期没什么特别特征,但体温会有一个缓慢的上升过程。感 染到一定程度,体温很难控制,一般的退热药难以降到正常,细菌感染是一种 消耗性疾病。”秦强说。“

2023 流感儿童是易感染人群(成人一般不是易感人群),一旦儿童出现发 热、咽痛、轻微咳嗽的症状, 出现感染症状可以居家观察两到三天, 充分休息, 多喝水,给予退热止咳,清热利咽药物……也就是说,给予常规的对症治疗, 一部分孩子通过自身抵抗力可以治愈的。

一旦孩子反复发热超过三天,温度超过 38 度五以上,建议去医院就诊, 治疗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例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等。起病 初期不要第一时间来医院,经过治疗没有症状了,也不要再去医院复查了,因 为抗体会在体内。持续一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有症状,只是抗体呈阳性, 不需要治疗的点赞最近感染;2023 流感大部分患儿都是轻症患者,病程多在七 到十天左右,一般愈后身体良好,不会留有后遗症。更无须恐慌增加不必要心 理负担!

麻烦的是流感与 JN.1 病毒叠加流行——“印尼感染人数激增

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类似,印度尼西亚近期的新冠感染人数也出现激增。 据当地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病例与 11 月相比增加了 13%,首都雅加达平均每天 约有 200 例病例。印度尼西亚也开始督促民众推迟前往新冠病例增多的区域, “完成两剂疫苗接种, 佩戴口罩和洗手, 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待在家里”。此外印尼还重新启用了体温扫描设施。据《海峡时报》报道,印尼官员称已经重新 在包括雅加达的主要国际机场以及巴淡岛渡轮码头等边境检查站安装了热扫描 仪。

春节前后会迎来一波小高峰?

“最近一段时间,亚洲多国新冠疫情数据有所增加。其中,JN.1 变异株感 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呈上升趋势。”12  24 日,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 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介绍,不过这种变异株的致病 力没有明显提升,多国报告病例也以轻症为主,重症患者并未出现明显增加, 民众无需过于恐慌。

“新加坡从今年经历了三波疫情,包括今年初的疫情、今年 10  HK.3  EG.5 变种毒株主导的疫情,以及目前由 JN.1 毒株主导的疫情,尽管近期疫情 数据有明显增加,但已经开始趋于稳定,并未出现较大规模的感染浪潮。”李 侗曾称,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当新的变异毒株出现时,往往会出现小规模感染 高峰,但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李侗曾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国际流行株的出现和输入病例的影响, 新冠本土病例可能也会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春节前后,可能会出现一波的小 的感染高峰,但一定和一年前的峰值相距甚远。“对于老年、儿童以及患基础 疾病等的脆弱人群,应尽可能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等。

65、专家王全意权威解析甲型 H3N2 亚型疫苗

“目前流感的主要流行株为甲型 H3N2 亚型,根据测序分析,该亚型与疫 苗匹配程度较好,接种疫苗能够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王全意呼吁市民,尤其 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的重点人群积极接种疫苗,做好防护。

——我们讨论过疫苗是 100 多年前巴斯德在治疗鸡病疫“熬鸡汤”喂鸡发 现的, 1884 年又出现“科赫法则”(Koch postulates 又称柯霍假说、亨勒- 柯霍法则,是由四项标准组成的一套研究思维,用以建立疾病和微生物之间的 因果关系 - 一句话概括即:一种病原菌只能感染传播与此病菌属性相同的疾病 - 此法则由柯霍和勒夫勒共同于 1884 年将理论公式化,  1890 年由罗伯特·科 赫独立修正后公诸于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炭疽和结核的病原学,但这套思维 已被广泛运用在其他许多疾病上。鉴此,疫苗就出现专属性:一种疫苗只能对 该疫病减毒制疫苗起防疫作用且有时效性——在三年新冠大流行过程,因为资 本绑架疫苗制造商夸大疫苗效应往往对疫苗作用隐瞒造假 -【炸了 !FDA 败诉 ! 辉瑞被迫公开疫苗数据 ! 副作用足足 9 …_ 文件 ...

2023  12  16 日 3  1 日 , 美国食药监局 FDA 在官司中败诉 , 法院要  FDA 今年夏天之前要完成辉瑞新冠疫苗 32.9 万页完整审评文件的公开 ,  , FDA 已经发布了首批文件。  不过没有对文件提供任何形式的解读或 ...

搜狐网】——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赵雷 12  24 日在接受人民日 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免疫系统在面对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时,能够形成免 疫记忆,从而有效预防再次感染。因此,人们在短期内一般不会重复感染同一 种呼吸道疾病。然而,若短期内个体频繁地遭受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疾病感染, 免疫系统就可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任何类型的感染都会消耗人体内的免疫资源,反复感染会逐渐削弱免疫功 能,从而加大再次感染的风险。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短 暂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具体取决于感染疾病的种类、感染频率、感染持续的 时间以及后续治疗的效果。比如,流感等急性感染疾病,若未引发严重的后果 如肺纤维化,在治愈后通常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相对 较小。

66、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病毒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秦强说: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这 些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以观察病情变化和对症治疗为主。腺病毒有很 多种分型,其中只有部分型别感染才可能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引起比较重的腺 病毒肺炎,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经过一般的治疗往往没有缓解,同时伴有呼 吸系统明显的改变, 像呼吸费力、明显的咳嗽喘息, 甚至出现精神方面的改变。 一些比较大的儿童可能检测出腺病毒阳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明显的下呼吸道 感染,就可以在家对症处理。

67、2023 流感部分有自限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 5 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 的病毒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优势病毒株每年变异,易反复 感染。病毒潜伏期一般为 2-8 天,通常感染病毒 4-6 天后出现症状。该病毒具 有自限性。

另外,鼻病毒引起的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为自限性过程,无需特殊处理, 以多休息、合理饮食、居住环境通风、加强手卫生和防止交叉感染等标准防护 即可,病程 1 周左右可痊愈。同样,腺病毒感染一般属于自限性疾病,免疫力 正常的人群病程在 7 天左右可以自愈,可以不要用药治疗,平时注意休息,多 喝水……

鉴此, 大多数呼吸道感染疾病为自限性疾病 如能口服用药无需打针输液、 过度治疗! ……

68、愿 2023 流感疫情早日结束

综上所述,2023 年流感爆发呈现多元化叠加病毒、微生物、细菌多种病原

 

体蜂拥而起现象,主要有:甲型 H3N2 型、肺炎支原体、流感、鼻病毒、呼 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叠加……预示着今年的流行高峰也 将早于往年到来;细菌感染初期没什么特别特征,但体温会有一个缓慢的上升 过程。感染到一定程度,体温很难控制,一般的退热药难以降到正常,细菌感 染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还有多病原体存在自限性 - 不治疗自愈、还有大量无症 状感染者……虽然,两个多月流感高峰期临近,种种症状正在继续演化,但是 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因为自限性可不治自愈、无症状感染无需去医院,则没有 恐慌性蔓延!重要的的守住儿童感染流感底线,形势会渐渐逆转……

69、勿忘历史沉痛的教训

2019  12  30 日 17  48 分左右,李文亮吹哨:在我院急诊科隔离的华 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 7  SARS 病例(新冠病毒始发),2020  3  9 日世界 卫生组织确定新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 一时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所有国家地区, 最新海外疫情:新冠感染超 6.61 亿,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过 100 万例(截止 2023  9 );一直到 2023  2 月新冠病毒突然“神秘消失”——也许这是天意:2023 年太阳磁暴六天内(1  5 日至 11 日)连续爆发了三次最大级别(X 级)的耀斑次太阳风暴都属于高 等级的,其中两次更是达到了 X 级的最高级别,绝杀了新冠病毒……可是啊 人类用了 100 万鲜活的生命, 才换来新冠病毒在 2023 年早春二月“神秘消失”!

2023  05  06 日 07:59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

“新冠带来的最大悲剧之一在于,它本不必发生至此地步。”

今天,世界卫生组织来电关注的就在于全球不再出现未知病原体大流 ——人类再伤不起这样痛苦的三年了! 一天也伤不起啊——【2020 年春节前 夕,我们正在编撰《强燕平和阿基米德关于“原创力”的对话》书稿,突然看 到李文亮医生 2019  12  30 日下午发到同学群里的短句: “华南海鲜水果 市场确诊 7  SARS”……正在进行病毒分型”“大家不要外传,让家人亲人注 意防范。”……我们立刻警觉,开始在网络有关新疫情搜索、特别是华南海鲜 市场……

回顾 2017 年我们完成《强燕平说病毒》网络科研日志 II 时,曾发现多起 重症肺炎:支点神侃 (2645) 变不变异 H7N9 病毒都“重症 ( 肺炎 )”- 强燕平 - 搜狐 ...

2017年 3  1  - 支点神侃 (2645)变不变异H7N9病毒都是“重症 (肺炎)” 现在人们对病毒变异有些恐怖 , 其实 H7N9 病毒变不变异 ,H7N9 病毒传播的都   “重症 ( 肺炎 )”, 因为 2013  ...

 

hjcgzd.blog.sohu.com/3...  - 百度快照

支点神侃 (2697) 转变观念吧 ! 是重症肺炎流感不是禽流感 : 广西 - 强燕  ...

2017  3  28 日 - 支点神侃 (2697) 转变观念吧 ! 是重症肺炎流感不是 禽流感 : 广西新增 3  H7N9 病例 死亡 3  2017“2.19”广州发现两个 H7N9 禽流感变异株 , 一月以来 , 病毒已凸显高 ...

hjcgzd.blog.sohu.com/3...  - 百度快照

遂写博客在 2017  3  30 日预言重症肺炎是“霍金“人类毁灭论”,应 验最大的概率:“半株病原体”突变大瘟疫是未来百年毁灭人类灾难元凶!”】- 历史教训沉痛、血腥、残烈……人类需要一个平静、和谐、美好的未来! ……

70、千万不要忘记卡森发现的“微生态变异 ”法则

这就是我们重温卡森 62 年前用自己宝贵生命研究血写的《寂静的春天》 暨发表《强燕平说 A(H3N2)亚型流感病毒——人工自然选择律看人类必须还清 三年“口罩封环‘债’”》的缘由——不要忘记卡森生态法则一:破坏生态是 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的,生态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法则二:环境之间存在关连 和叠加放大污染传导效应。

人类违背卡森微生态变异法则必然遭受天谴报应!

71、2003  SAS  2023 流感 20 年我们经历了非典、H7N9、新冠病毒、 A (H3N2)亚型流感病毒之历史

回顾与展望

2003 年非典我们开始【网络科研人志】历经 20 年一共完全 11 部疫情记录, 今天做一个 20 年疫情回顾和展望。

2013  3  31 日全国媒体突然出现一个惊世骇俗的词儿:

H7N9 

——《支点神侃:(1180)“79 病毒”起源生物体自洽“微生态变异”与 死猪有关①》(上海死猪事件)。

一年过去了“因为在 2013 年我们著述有《H7N9 网络科研日志》, 4  7 日的第一篇日志,就预言:H7N9 病毒“不一定神秘消失”。

2014 H7N9 疫情果然卷土重来……这就是《强燕平说疫情》第一篇博文“强 燕平预言精准兑现”的由来! 2014 年新年钟声刚刚敲响,强燕平预言就精准 兑现了——

1  7 日浙江出现首例 H7N9 病例,立刻成为全国疫情中心,成为中国疫情 最严重的省份……最后媒体把 H7N9 病毒疫情推给了鸟类 - 请看记者的一段对 话:【迁徙的候鸟“玩”出祸

 

记者:您提到 H7N9 并不是一种新病毒,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江华:研究结果表明,当时流行的 H7N9 也许并非是一种新病毒。它起源 于鄱阳湖—洞庭湖水系候鸟,很大可能是一群从澳大利亚向西伯利亚迁徙的候 鸟,在途经中国鄱阳湖—洞庭湖时,由于多次往返留下病毒发展而来的。

记者:此前,有观点称流感大流行存在神秘的“十一年间隔”,这种周期 性和太阳黑子活动有联系。

江华:禽流感人际传播的周期性, 很可能仅仅是大规模随机突变的情况下, 禽流感病毒从一种传播模式突变到另一种传播模式的平均时间,而与猜想中的 太阳黑子关系不大。】——《禽流感最新消息:四川人民医院称 H7N9 人传人 理论上需要 11 年热点资讯发布时间:2014-04-03 09:50:45 来源:四川在线 - 天府早报 》当年研究认为 H7N9 也许并不是一种新病毒,就不了了之……

71、2003  SAS  2023 流感 20 年我们经历了非典、H7N9、新冠病毒、 A (H3N2)亚型流感病毒之历史

回顾与展望

2003 非典初发在南方广州一个小镇、”H7N9 诱发在南方上海……为什么 又是南方!南方、南方???

其实美国研究一目了然、早有说明:

1918 年:终结还是预言? 撰稿/赵艳燕

1918 年不应被遗忘。作家阿尔弗雷德·罗斯比 (Alfred W.Crosby) 在其《美 国被遗忘的传染病:1918 年流感》中写道:“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内,没有一场 疾病比这场浩劫夺走更多 的生命。

杰弗里·陶本伯格博士 (Jeffery Taubenberger),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 病理学家, 他最近揭开了 1918 年大流感病毒的 8 个基因片段。这一研究表明, 1918 年导致 5000 万人死亡的流感, 能是直接由某种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 而且,该流感病毒的某些变异情况与肆虐亚洲的 H5N1 流感病毒变异状况十 分相似。

这种比较结果意味着, H5N1 可能已经具备了从禽鸟直接向人类传播的能力。

杰弗里·陶本伯格博士 (Jeffery Taubenberger),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 病理学家, 他最近揭开了 1918 年大流感病毒的 8 个基因片段。这一研究表明,

 

1918 年导致 5000 万人死亡的流感, 可能是直接由某种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 而且,该流感病毒的某些变异情况与肆虐亚洲的 H5N1 禽流感病毒变异状况十 分相似。

这种比较结果意味着, H5N1 可能已经具备了从禽鸟直接向人类传播的能力。 1918 年的谜题故事还要从 1917 年说起。

那年 7 月,美国宣布加入由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行列,向以德国、奥  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宣战。当美国军队在国内集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兵使 流感病毒在军营中蔓延。当百万美国大军奔赴欧洲战场时,又把病毒带到了欧 洲大陆。接着,流感又通过三个相距遥远的海军港口——非洲塞拉利昂的弗里 敦、法国的布列斯特和美国的波士顿, 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 六大洲无一幸免。

1918 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残酷的堑壕战进入最后一年,流感开始夺走 士兵的生命。在费城,无人认领的尸体散布数日,直到马拉的车穿过街道,呼 唤活着的人带走他们死去的亲人。开普顿的人们倒空棺材,把还裹着毯子的尸 体直接倒进大型坟墓。成千上万的美国士兵死在被称为“死亡之船”的运兵船上, 没有任何方法阻止这幽灵般的“杀手”。

“如果这场传染病继续以成倍数增长, 文明在数星期之内就会轻易瓦解。 美国公共卫生官员维克托·沃恩 (Victor Vaughn) 写道。这就是 1918 “西   班牙流感”的恐怖威力。它可能感染了全世界 30% 的人口、夺走将近 5000     1 亿人的生命。在病毒流行的 24 个星期里,死去的人数甚至超过 24 年里死   于艾滋病的人数。

人们习惯把这次浩劫称为“西班牙流感”,但致命流感并非发生在西班牙。 显然是由于新闻媒体报道了 1918  5 月西班牙爆发流感,才出现此误称。事 实上,这种疾病在此之前早已在欧洲前线的敌对双方中蔓延开来,而且在那年 的春天和初夏,就已经击垮了整师的军队。那以后,流感似乎开始消退。但是 到了夏末,“西班牙流感”竟卷土重来,而且这一次袭击的大多数对象竟是青 壮年。

通常易感染流感的人群是小孩和老人, 但那年 20  40 岁是最薄弱的人群。 患者病倒时会发烧,伴有剧烈头痛和关节疼痛,有些人两三天就死了,死者 色呈紫色,且基本上是窒息而死。打开死者胸腔的医生非常震惊:正常的肺 很轻,并富有弹性,但他们的肺却重得像浸透水的海绵一样,里面满是带血的  液体。

科学家认为,原因很可能是“西班牙流感”不同于其他较弱的流感病毒, 它能明显地引发人类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在免疫细胞撕碎被感染的组织试图 消灭病毒后 ( 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接着血液和

 

其他流体物质就携带着这些免疫细胞、灌入肺部,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由于年轻人拥有较强的免疫系统,他们受到这种生理反应的几率就大 大提高。

到底是什么让 1918 年流感这样致命?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进化病毒学   家保罗·埃瓦尔德 (Paul Ewald) 认为, 拥挤不堪、糟糕的卫生条件为“掠食者” 般的病毒提供了进化的土壤。当时数以万计的部队像沙丁鱼般挤在运兵船上、

长椅上和军事医院中,病毒很容易繁殖,并且迅速传播。军人病死后堆积成山 的尸体,还能继续传播这种致命病毒,即使在死者睡过的病床上,病毒也能像 野火般蔓延。

“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把这种病毒吸入体内,其中有一半人生病。”美国军 事病理研究所病理学家杰弗里·陶本伯格博士说。他很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 使这种流感具有如此强大的杀伤力。1990 年代中期,陶本伯格和他的同事认识 到,如果患者感染上流感很快就死去,死时肺部仍然活跃着大量病毒,那么从 这些死者身上采集的样本,可能仍保存着当年病毒的基因痕迹。

2005  10  6 日,陶本伯格博士终于如愿以偿。

魔盒打开之路

“因为 1918 年的流感病毒并非是人们所熟悉的病毒,所以没有对这种致 命病原体进行分离提纯;结果人类没有办法去研究这种病毒。如今我们正在关 注一场新的传染病, 它很可能由蔓延在亚洲的 H5N1 型的流感病毒引起。所以, 去了解 1918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了新一轮的紧迫性”杰弗里·陶本伯格 博士向《新民周刊》解释研究 1918 年流感病毒的良苦初衷。1918 年的病毒学 还处于萌芽期,直到 1935 年,人类才第一次分离提纯出病毒。

作为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陶本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花了 10 年时间,完成了曾被众多专家认为的“不可能的任务”——成功破译了 1918 年流感病的 8 个基因片段。整个“追踪”过程就好比一场拼图游戏, 充满了坎坷。

研究的最大困难是没有被感染人群的切片组织。但在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 却有一个由林肯总统建立的尸体解剖储藏室。其中,储藏着两具死于 1918  流感病毒士兵的尸体,一名士兵来自马萨诸塞州,另一名来自长岛。陶本伯格 从尸体身上寻找切片组织,他把从肺部提取的切片组织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然 后用小块的蜡密封起来。虽然已有近 80 年没有人动过病毒,但病毒本身已有 损坏或退化,必须要有新的受感染的人类样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陶本伯格最后从阿拉斯加永久冻土带的一具女尸中 提取到了第三份样本。当时 1918 年流感袭击了她居住的小村庄,造成 72 名成 年人死亡,  5 人幸存, 死者被埋在永久冻土的大型坟墓中。一位名叫乔汉·哈

 

尔丁 (Johan Hultin) 退休的病理学家帮助他获得了珍贵的肺组织切片。哈尔 丁在报纸上读到陶本伯格的请求后,自费从旧金山的家里出发,来到这个妇女 居住的村庄,千辛万苦得到村民允许后,挖开坟墓,从妇女的尸体中提取冰冻 的肺组织,送往陶本伯格处。

陶本伯格博士和他的同事仔细提取、拼接病毒基因,陆续发布了他们和其 他人过去对 1918 年流感的研究发现,但起先他们只发布了构成病毒的 8 个基 因片段中的 5 个。构成病毒全长一半的最后的 3 个基因片段终于在 10  6 日 英国《自然》杂志上发布。翌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 《科学》杂志上宣布, 他们成功靠 1918 年的病毒基因序列复原了当年的致命“凶 ”,而且还在老鼠身上进行测试。

研究显示,1918 年的 H1N1 型流感病毒和其他人类感染的普通流感病毒的 运行方式完全不同。它能深度感染老鼠的肺部、感染肺细胞,就好比通常不被 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里衬着一团“气囊”。6 天后,老鼠全部死亡。这种病毒 会杀死老鼠,但人类流感病毒不会。“1918 年的病毒的形成和 1957、1968  不同,这就是我们努力去破译 1918 年病毒基因密码的原因。 陶本伯格博士说。 1918 年的流感病毒不像 1957 年和 1968 年的流感病毒,后者是获得了几个禽流 感病毒基因的人类流感病毒,  1918年的病毒可能完全是禽流感病毒转变而来。

复原后的 1918 年病毒的巨大杀伤力让科学家们开始担忧病毒泄漏或被恐 怖分子滥用。陶本伯格对此并不担心,他向《新民周刊》坦言: “自 1918  以来,1918 年病毒‘后代’依然在蔓延,这些病毒种类是自 20 世纪 70 年代 以来流感疫苗的一部分,现在人们已有了一定的防御 H1N1 型流感的能力。像 1918 年那样的病毒在今天造成流行病的几率很小。

除此以外,科学家们还担心 1918 年的流感病毒蛋白质中的 4400 种氨基酸 中只需有 25  30 种改变就能让病毒变成“杀手”。

陶本伯格和他的同事最后宣布的构成了病毒基因密码的 3 个基因片段,就 是所谓的“聚化酶基因”,它能让病毒在寄主内不断复制,所以是造成传染病 大流行的关键因素。如果去除这些致命基因,就能减低病毒的毒性。科学家们 正在尝试重组病毒基因,密切关注哪些基因与毒性有直接关联。

同时,陶本伯格的研究小组已鉴别出一小部分氨基酸在聚化酶中的变化, 他们还注意到某部分变化和现在自 1997 年在亚洲蔓延的 H5N1 高病原性禽流感 的变化十分相似, 这意味着H5N1型禽病毒可能已经具有直接传染给人类的能力。 “我们正在试图模拟出禽流感适应人体的变异方式。”陶本伯格说。

虽然,陶本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断受到争议,但赞助这项研究的美国 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的安东尼·弗西 (Anthony S. Fauci) 博士说:“这是我们必须严 肃对待的事情。负责生物安全的美国国家科学咨询董事会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已经一致投票通过,‘这项研究的利大于邪恶势力会滥用的 ’。”

陶本伯格也强调了此项研究的重要性:“去了解不断增强的动物感染的流 感种类、它们怎样适应人体的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传染病大流行是十分重要 的。

Genbank:世界流感基因库

如果说复原 1918 年病毒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的一个小口,那么建立世界 流感基因库,就等于把盒盖完全敞开,等待我们的是福,还是祸?

当陶本伯格的论文在 10  6 日《自然》杂志发表的当天,马里兰大学生 物信息和计算生物学的主管史蒂芬·沙伯 (Steven Salzberg) 领导的研究小组 发布了建立世界流感基因库的文章,此项目由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和 世界各地大学或研究所的病毒学家参与合作,其中包括解密 1918 年流感病毒 的陶本伯格。

文章表明,流感病毒基因组在不断进化,而且提出了监测流感病毒的新策 略。“我们从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中心直接得到流感样本,这些样本直 接送往马里兰。我们正努力让亚洲的医学中心提交他们的样本。样本包括人类 患的流感和禽流感,但现在大部分的工作还是针对人类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新 的更有效的方法对这些流感样本进行排序,大约收到样本后的 5 天内,就能完 成对流感病毒基因组的排序。然后,我们把这些序列存储在公共数据库‘基因 银行’(Genbank),此数据库和欧洲、日本的类似数据库共享资料。所有数据 都能不受任何限制, 供所有人使用。”沙伯向《新民周刊》解释他们的具体工作。

流感病毒每年变异,导致疫苗失效,需不断选择新的病毒株来制备疫苗。 如果病毒发生抗原性转变 (antigenic shift),则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即导致全球大流行。发生在 20 世纪的 3 次流感大流行 (1918 年、1957 年和 1968  ) 死亡人数就达数千万。虽然 1933 年人类就分离出了第一株流感病毒, 但对流感病毒是如何进化的还是不完全清楚。为更好地了解流感病毒的进化, 在过去 5 个流感季节 (1999-2004  ),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的科学 家们测定了 209 株流感病毒的全部基因组序列 ( 包括 2821103 个核苷酸 ),并 对其基因组进行比较。

研究证明,一小群流感病毒株与另一株混合即出现新的优势病毒株。 GenBank 已储存了所有研究报告。“所有的流感样本的时间跨度是从近期到 10 年不等,有些可能更早。”沙伯介绍说。

 

当问起发布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是否会受到官方限制时,沙伯回答道: “我 们现在还没有遇到任何生化防卫方面的障碍。说服流感研究者们共享他们的研 究成果是我们最大的障碍。

其实,储存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只是 Genbank 的一小部分任务。GenBank  由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1982 年建立并维护的,被称为世界上的权 威序列数据库。它包含所有已知的核苷酸及蛋白质序列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学 信息和参考文献,

 1994 年以来,沙伯改进了寻找人类基因的程序。随后的几年里,NCBI 的专家又研发出几个新的程序。其中的一个是与更为详尽的背景信息相整合, 进行基因预测。GenBank 发展极为迅速,仅 1995 年一年里增加的序列数据量, 即超过以往 14 年的累加数目。1995 年的版本含有 492483 个不同的序列,总长 度超过 353713490 个碱基。其中 54% 是人 Homosapiens  的序列, 此外还包括 线虫 (C.elegans  、酵母 S.cerevisiae  、小家鼠 (Mus musculus   15500 种生物的 DNA 序列。

提起现在不断蔓延的禽流感,沙伯认为防御现在禽流感最重要的步骤是: 一要监测禽流感的爆发,并且很快测试出流感病毒是否为 H5N1 型,同时关注 它们是否还在变异;二要努力发展比我们现在更快的制造新疫苗的能力。]—— 《强燕平说疫情》强燕平著 2014 年也许,深入研究可以展望未来人类的代 价! ……

到底转基因安全不安全?是不是会致癌、引起不孕不育?让历史告诉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关于转基因食品,农业农村部正式回应了!》

2023-08-24 17: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 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目前时间过半,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8  24 日,针对“为何一定要搞转基因”“转基因食品是否会致癌、引起 不孕不育”等问题,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 关负责人作出权威回应。

转基因是必须抢占的新赛道

为什么一定要搞转基因?

农业农村部表示,在当前,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是育种领域的革命 性技术,是必须抢占的新领域新赛道,并不是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的。

农业转基因技术在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草害损失、减少化学杀虫剂使

 

用、节省人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农村部指出,转基因技术研发我国并没有缺席,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启 动的 863 高技术研究和 20 世纪 90 年代启动的 973 基础研究中早有部署、持续 跟踪。从试点看,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 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除草效果在 95% 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 可增产 5.6%-11.6%。

在推动试点的同时,相关部门根据《种子法》《食品安全法》《农业转基 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 依法打击制种、售种、种植、加工、 销售等环节非法行为,落实产品标识管理制度,确保产业化应用规范有序。

这些都是谣言!

农业农村部指出,安全性是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转基因产品 上市前都要经过科学的、全面的、严格的食用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经过 批准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

至于传说中的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影响后代等, 都是谣言。

有关部门和专家用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的大量数据事实多次予以澄清,但 在互联网上仍然反复出现,误导了不少人,这些谣言中,有的是道听途说,有 的则是别有用心。

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转基因食品致癌

把转基因食品与癌症扯上关系, 源于 2012 年法国人塞拉利尼的一篇论文。

法国有关部门及欧盟食品安全局对此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研究,耗资超 1 亿 元人民币,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没有引发任何负面效应,更没有发现其有慢性 毒性和致癌性。

转基因食品与不孕不育毫无关系

相关谣言源于 2013 年的一篇报道,称“多年食用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 男性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

事实上,大学生精子异常的说法出自2009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 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长时间上网、熬夜等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根本就没有任何转基因的字眼。

转基因食品不会影响后代

转基因食品在人体中不会蓄积,不会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在体内积累,没有 产生长期影响的物质基础,不会进行代际传递,更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影响 后代。

目前,国内外已用模式动物小鼠、猪、肉鸡等开展了大量转基因产品的多 代喂养试验。我国有关医学研究机构对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猴,也开展

 

了长期喂养试验,证明对后代没有影响。

发达国家也吃转基因食品

农业农村部指出,欧美人不吃转基因,这是个以讹传讹的谣言。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国, 目前美国已经批准了 22 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近年来,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 11 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 40% 以上,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 因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 90%。美国生产的 50% 左右的大豆和 80% 以上的玉米都 在其国内消费而不是出口。

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 工品。据统计,2021 年,欧盟进口转基因大豆约 1500 万吨,占大豆进口总量  90% 左右,进口转基因玉米 300 多万吨,占玉米进口总量的 30% 左右。

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也都大量进口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转基因农 产品。

被销毁的转基因产品不代表不安全

农业农村部解释,大家有时在网上会看到有的国家销毁或者拒收转基因产 品的消息,这是因为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对进入本地市场的产品都有许可制度, 未经批准的产品都可能被销毁或者拒收,这并不仅限于转基因产品,更不能说 明依法依规生产的转基因产品不安全。

农业农村部食堂也用转基因大豆油

农业农村部表示,对于消费的是不是转基因产品,消费者有知情权。我国 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强制标识制度,如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均要求标注“加 工原料是转基因大豆 / 油菜籽”等字样。

这里要说明的是,转基因标识和安全性没有关系,通过批准上市流通的转 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采取标识制度,主要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农业农村 部机关食堂也是从普通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食品,如转基因大豆油等产 品一直都在购买和使用。

参考来源: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 人就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答记者问》,农民日报,2023  8  24 日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以引进新神、毒害青年的罪名被雅典公民大会 判决服毒自杀。苏格拉底遗憾地说毒溶于水人才死亡!淡静地将毒酒一饮而 ——临死苏格拉底揭开水与人生命千古之谜! ……

苏格拉底去世前 31 年的公元前 430 年,揭秘毒菌溶于水致死引爆一场瘟

 

疫迅速蔓延到雅典。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为我们记录了可怕的症状 :

“身强体健的人们突然被剧烈的高烧所袭击,眼睛发红仿佛喷射出火焰, 向内的部位,如喉咙或舌头,开始充血并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紧跟着这些症 状的是打喷嚏和声音粗哑,这之后痛苦很快延伸到胸部引起剧烈的咳嗽。当它 在胃部停住,胃便开始难受 ; 医生们命名的各种各样的胆汁开始流出,伴随着 巨大的焦虑和烦乱。

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受害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 …… 

修昔底德说: “至于神,无论哦是否崇拜它们,当你看到好人和怀人都不 分青红皂白地死去…… 

这样的瘟疫在 2000 多年后在埃博拉一条小河周围 400 公里范围重复了“神 的惩罚”- 毒菌溶于水而感染!

——“病人自从入院后血小板降低了 2/3。这意味着她的血液正在丧失凝 结力,血小板对控制出血是非常关键的。并且她现在已出现“明显的白血球减 ”。那时医生们开始意识到玛琳·拉哈娜有可能被一种出血热病毒所感染。

他们马上开始在南非国家病毒学院特殊病原体研究室进行一系列测试。首 先是立即测试拉哈娜血清对出血性病毒的抗体 - 马尔堡、埃博拉、大裂谷热、 拉沙、克里米亚一刚果和汉塔病毒。她的血清被注入实验室细胞进行培养,也 对出生一天的小鼠进行了注射。

直接血清测试没有显示出任何汉塔病毒的迹象, 但是到 11  14 日,星期四, 培养的细胞显示出埃博拉抗血清反应。当天取了更多血样,均显示出埃博拉抗 体的存在。

恶梦马上在医生们面前揭开了。埃博拉病毒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杀手之一 : 以前此疫爆发中感染者九死一生。他们在最初症状出现一周左右便即死亡,七 窍流血,内脏及连结组织被病毒变形成奇形怪状的粘乎乎一片。

这是埃博拉病毒首次在南非出现 , 并且远离它的自然产地。直到现在它一 直限于赤道南北 400 公里范围之内。然而此刻它却在约翰内斯堡现身 -- 这是 南非运输系统的中枢。它可能从此出发进行毁灭性的游历一不仅是穿过非洲大 陆,而是全世界。南非必须查明它从何而来并阻止它继续发展”……引自《未 来的灾难》

——这似乎是修昔底德说的“神的惩罚”之症状 - 埃博拉病毒属于动物源 性传染病 , 可引起出血热 , 其病毒性质与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 致死率更是高  50%-90%。能够通过感染者的体液(水) - 分泌物 , 如粪便、尿液、呕吐物、

 

腹泻物、血液等 , 或通过直接接触患者 , 造成病毒传播——于是,让我们想起 了苏格拉底遗憾地说毒溶于水人才死亡。于是 1976 年死灰复燃的神的惩罚降 临埃博拉小河、爆发地区在非洲苏丹南部的河流周围,那条河名叫美丽的埃博 拉河,因为“毒溶于水“与水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流行地域在中部 非洲、西非地域,如苏丹、几内亚、尼日亚等,目前我国境内还未出现埃博拉 出血热的病例 - 罪源是病菌溶于水污染埃博拉河 400 公里上下游水域……

一件诡秘的事,在我们写“没有结束的结束语”那时候,抖音突然出现一 “铊”中毒 (1994  -1995 年两次 )29 年的清华美女朱令死亡信息,正好摘 录下来作为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案例:作者用贝志成语说 -【他们当时是在北京 大学通过国内仅有的几个互联网,联系到了一些美国比较权威的医生来帮忙诊 断朱令的病情。为了方便,接下来我会用贝志诚的口吻和大家还原一些当时 的一些细节。贝志成说,我记得有一位科罗拉多州的医生,好像是个医院的副 院长,他似乎在有毒物研究方面是世界级的权威,他从一开始就明确怀疑是铊 中毒,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很不幸的情况,协和医院的医生回复我们说,他们 已经排除铊中毒和重金属中毒了。国外的专家于是相信了协和医生的判断,他 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其他的可能性了。后来才知道,协和神经内科的主任确 实曾经怀疑过是铊中毒,但是一方面因为朱令是被人在 94 年的 12 月和 95   3 月两次投毒。她出现过两次症状的高峰, 想不到是被人2 次下毒这一点的话, 会认为这个症状不符合一般中毒的症状。另外一方面,清华大学当时有证明说 朱令没有机会接触到铊岩,再加上协和医院当时确实没有检测的设备,这就排 除了这一可能性。那位科罗拉多州的医生后来给贝志诚写信说,我太相信我协 和的医生朋友了,我不敢想象他们怎么会没有经过化验就排除了重金属中毒的 可能。我有罪。

我的母亲因为当时是在做外事方面的工作,英语比较好,也帮忙参与到和 国外网友和医生的联系当中。有一次, 一位纽约的医生曾经打电话给我的母亲, 唠唠叨叨的说就是铊中毒。我的母亲接到国外医生的电话,问我铊盐中毒的事 情,我告诉他这个已经被协和的医生排除了。国外的那位医生似乎不信,他孜 孜不倦的过两天又打来电话,我的母亲据此告诉他重金属中毒已经被协和医院 排除了。对方一听呢, 在电话里暴跳如雷, 扬言根据他对当时协和医院的了解, 协和医院根本不可能有全套检测重金属中毒的设备,反问是怎么排除的,然后 又说了一大堆没有仪器的话,如何可以从指甲等一系列的表征来加强铊中毒怀 疑的一种观察方式?第二个细节也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协和的医生在证实是 铊中毒后,曾经提醒朱令的父母多半是投毒了,赶紧报警。但是当时由于忙着

 

救孩子,朱令的父母就给学校保卫科打了个电话,希望他们能帮忙联系警方, 封锁宿舍,保护现场。但是保卫科不仅没有第一时间报警,反而给租赁宿舍的 同学打电话说,现在确诊是铊中毒,请你们把租赁的东西保管好。那么后来为 什么大家都会去怀疑孙某是嫌疑人呢?

贝志成说调查之初其实没有人怀疑过孙维,朱令的同班同学也都没有怀疑 是孙维,反而是怀疑班上另外两位女生,因为她们和朱令有过矛盾甚至在朱令 重病的时候都坚决不去看望,后来为什么警方会把孙维列为嫌疑人的主要是两 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当时清华大学出具的材料说孙维是唯一能够接触到 重金属铊的学生;第二个原因是在清华大学的民乐队孙维是朱令的替补,朱令 两次中毒而清华的铊,也只有当时研究生班的一个课题组有过使用而本科生当 中,只有孙维在这个课题组实习, 通常本科生的实习就是帮忙制备实验药品啊! 然后洗器具……那朱令第二次中毒前,由于身体虚弱基本只能在宿舍和教室两 点活动吃饭喝喝水,都是都是靠宿舍的同学带过来,这个嫌疑已经很明显了。  但是由于前面保卫科的这个离奇的举动,一切证据都被破坏的干干净净。当时 是在五一期间,租赁宿舍同学声称发生了失窃案,丢的居然主要就是租赁所有 的洗漱用品。后来警方在当年的 5  7 号立案,再去寝室搜查,就从孙某的箱 子旁边滚出了租赁的水杯……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了解到,朱令的不幸不仅仅 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某些人和某些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共同造成的。这 件事情之所以给这么多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或许因为朱令是一个优秀的女 孩儿,或许是因为她的父母是克己隐忍的知识分子,或许因为行凶者依然逍遥 法外(澳大利亚),或许是因为贝志诚的挺身而出,或许是因为案件的扑朔迷 离。大家的感情里面,有同情,有义愤,更有数不清的恨意难平。就如朱令的 挽联中写道: “朱颜逢饰, 令人扼腕, 当年案底留追忆, 才女相销, 举世悲叹, 此生命运亦难平!】——于是,我们再一次联想到苏格拉底“毒溶于水”是毁 灭生命之梦魇(据说是在洗眼睛水下的鉈毒或者喝咖啡 - 铊溶于水)!

“毒溶于水” 这个梦魇自公元前 339 年至今已经过去 2362 年了,这么长 时间记忆并没有让人类学会防毒要防水 - 当你不知道有毒无毒的时候,先看看 这种化学物质溶不容于水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瘟疫、JN.1 病毒、病菌、微生物、二恶英、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氟 氯烃、草甘膦等等……几乎所有病菌和所有化学物质类物质都是溶于水,有卡森《寂静 的春天》证明! ……

特别是污染土壤的草甘膦——草甘膦又称为草甘宁、镇草宁、农达、膦甘酸、 磷酸甘氨酸,在我国又叫嘉塞磷、年年春、好你春等多个商品名,它是目前世 界上产量最大的除草剂。

 

草甘膦本身是一种白色不易恢复的固体, 略溶于水, 不溶于普通有机溶剂, 但其异丙胺盐却很易溶于水,所以商品制剂多用异丙胺盐制成 41% 水剂。

草甘膦对人类的毒性较大, 经口摄入 41% 水剂 100ml 以上会引起严重中毒, 致死量为 150-500ml。

据统计,经口摄入误服、自服病死率达 5%-10%。在工农业生产中应尽量将 草甘膦农药杀草剂放置高位,避免小孩发作误服,同时也不要去自服草甘膦。

哈哈 ! 铊这样的重金属都能轻而易举容于水致 29 年毒死美女才子朱令, 还需要多少年以后再讨论草甘膦安全吗!?

转基因粮到底能不能吃?

实事求是地说明白无误: 转基因的本质就是人工选择制造的“微生态变异”—— 问题就在于转基因粮它只繁殖一代,它到第二代的时候,种下去就不发芽了, 即使发芽它也不能长大发育成成株。也就是说,转基因背离了“种”!地球生物 本性是“两性繁殖”、我们人类 - 人生命的个体繁殖是由父精母血交媾产生受精卵,即爸爸给我无形的生命、妈妈 血肉能生成受精卵,在妈妈子宫胚胎慢慢发育(我)有形的肉身、十月怀胎、降生——这是人类个体的生命唯一由来和规律。对植物来说,两性繁殖同样是生命法则 - 花有雌性雄性,植物必须得 有雄性植株的茎与雌性进行授粉才会交媾、受精、繁殖下一代(种子)代代相 传!……对于转基因生物来说,子代种子胚胎里没有雄性基因的生命延续基因 “种性”第二代种子就不能孵化后天个体生命-(种子)! ……

这就是转基因水稻称作抗虫稻,转基因稻子蚜虫都是不吃的;事实上,在 转基粮的主产区田鼠都很少, 在繁殖旺季的时候, 四五天就繁殖一窝(一代  可下一代由于转基因种子里那个胚胎里没有无形(种性)的生命,就根本不能 孵化出后天(子代)动植物 -“蚜虫”、“田鼠”个体生命;因为蚜虫吃了转 基粮的叶子就绝育了。人也是一样, 长时间吃了转基因粮食, 慢慢就出现少精、 不孕不育!

在农村,老百姓都知道,特别是养殖户给那个种猪、种牛必须要吃非转的 粮食;如果你吃给他吃了转基因粮食的话, 它就掉羔子……也就是怀不上孕——   

最近媒体报道:未满 19 岁,确诊卵巢早衰 .

中国新闻周刊 2024-01-13 10:13 北京

去年高考结束后,居住在安徽的赵曼,在浙江一家医院妇科被诊断出卵巢 早衰, 当时她未满 19 岁。“医生当时说的话, 大部分我都不记得了, 只记得‘你 的卵巢状态相当于 40 多岁’这句话,当时很受打击。”赵曼告诉《中国新闻 周刊》 ……

是不是转基因姻缘没有报道。

到了21世纪的现在,全世界一共有四大粮商,3 个在美国,最大的是孟山都全 球第一草甘膦垄断种子企业——曾几何时,世界流传一句名言:

“谁控制了石油, 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 谁就控制了人类;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亨利·基辛格

这是不是在执行由共济会召开的 1995 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会议的计划:“清 除地球垃圾人口”首先在中国实施,然后在世界各国实施;

看到了吧! 2023  10  18 日“农业部公示:3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初审”预计 2024 年是中国转基因元年,举国之力发展 转基因、未来的转基因成效特别显著!转基因作物有害无害尚没有说明白!……  

不是么!?

这就是“无法结束的结束语”!

 

 

第三部分

请看《寂静的春天》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

化学药物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才被生产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 在其生产已达到了一个高潮。化学药物的大量生产很快就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健 康问题。就在不久之前,天花、霍乱和鼠疫等天灾还让人惊恐不已,现在它们 已经不再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因为高质量的生活、良好的卫生条件以及新型药 物已经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了。人类现在比较关心的是一种隐匿在环境中 的危害。这种危害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并且是由人类自己引入这 个世界的。引起环境健康新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辐射和化学药物开发 等, 杀虫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 些化学药物正侵入我们的生活, 毒害我们。化学药物的潜在危害让我们不寒而栗,因为它看不到摸不着,极其 隐蔽。我们一生都将在这些化学物质及其作用之下生活,所受到的影响是不可 估量的。

“我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某些事情会将我们的环境摧毁,使我们 像恐龙一样永久消失。”美国公共健康卫生署的大卫·普莱士博士说。

其实,现实情况或许更恐怖,在明显症状出现之前 20 年或更早,我们可 能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了。那么, 杀虫剂是如何引发环境性疾病的呢 ?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它们已经污染了土壤、水和食物, 使鱼儿和鸟儿绝迹。 而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整个大自然都深受这一污染的毒害时,人类难道 可以幸免吗 ?

有一点很清楚,如果摄入的剂量足够大,那么即使只与化学药物接触过一 次,人也会急性中毒。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很多农民、喷药人员、航天员等 因大量接触杀虫剂而突然得病或死亡,这种情况是令人悲痛和遗憾的,同时也 是可以避免的。但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说, 杀虫剂无声无息地侵袭了我们的环境, 人无意间摄入的少量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并不会立即显现,而是会潜伏 ~ 段时 间,这一问题才应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公共健康工作者指出,化学药物所造成的生物效应是可以长期积累的,一 个人会受到多大的伤害,是由他一生中摄入的总量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人们 往往对其不甚重视。而莱因·达宝斯博士早已看透这一切 :“只有那些已经表 现出明显症状的疾病,人类才会加以重视,这就让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有了可乘 之机。

这是一个彼此连接、相互依存的生态学问题, 对任何人而言, 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河边毒杀了石蛾后,河里的鲑鱼也随之死亡 ; 们消灭了湖面上的    蚋,但毒素会随着其尸体在食物链中传递下去,最后进入湖滨的鸟儿们的身体 ; 我们给榆树喷药,来年春天就再也见不到知更鸟了。我们没有直接向知

更鸟喷药,但毒物会通过树叶一蚯蚓一知更鸟这一食物链传递下来。这样的例 子比比皆是。它们反映的是生命之网,或者说是死亡之网,科学家们将之当作 生态学来进行研究。

类似这样的生态学的世界同样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在我们身体内部, 一个极微小的诱因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病变 ; 但由于诱因所在的位置与病变部位 相距很远,我们往往会将其忽略。一份医学研究报告指出 :“一个部位甚至一 个分子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变化,并导致那些看似无关的器官或 组织发生病变。”只要我们对人体的奇妙功能稍加关注,就会发现原因和结果 之间的联系往往不会以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很难从时间和空间上发现它 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只有将看似相互孤立、毫不相关的大量事实联系起来,才 能发现引发疾病和死亡的原因。而要获取这些事实,就要在诸多领域中进行大 量的研究。

我们善于发现那些显而易见的、直接的影响,却对其他方面视而不见。除 非这种影响突然出现,且表现得非常明显,否则我们总不愿意承认危险的存不 能在症状显现之前就检测出损伤,这是医学界正面临的一大问题。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对观点 :“我曾经常为草坪喷洒狄氏剂,却从未像 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喷药人那样出现抽搐症状,所以狄氏剂并未伤害我。”可 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只要接触过这类药物,毒素肯定 会在他体内累积起来。

我们熟知的氯化烃就是一点一点地在人体脂肪内慢慢积累起来的。一旦脂 肪被消耗,其中的毒素就会立即对人体造成损害。这已经被刊登在一家新西兰 医学杂志上的一个案例给证实了 : 一个正在减肥的人突然中毒了,经检查,发 现他身体脂肪内含有狄氏剂,它们在其减肥过程中随着脂肪的消耗发生了转

化。这种情况在因病迅速消瘦的人身上也会看到。

而且,毒素累积的结果也可能会非常隐蔽。早在几年前,美国医学会期刊 就已经提醒人们要警惕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杀虫剂的危险性。它指出,相较于 能被代谢掉的化学物质,那些能累积的化学物质更应被谨慎对待。它还指出, 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脂肪 ( 人体总重量的百分之十八都是脂肪 ),还有很多其他 功能,累积的毒素可能会损害这些功能 ; 而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都含有脂 筋,甚至包括细胞膜。所以,贮存在细胞中的杀虫剂会对细胞的氧化过程和能量产生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下一章中,我 们再来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氯化烃杀虫剂对肝脏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肝脏功能很多,且 不可或缺,可以说是人体所有器官中最特别的。很多重要的机体活动都是由肝 脏控制的,所以哪怕是一丁点儿伤害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提供胆汁来消 化脂肪只是它的功能之一,由于它占据着重要位置且拥有特殊的循环管道,可 以直接获得消化道的血液,因此它也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参与者。它以糖原 的形式将糖分储存起来,并严格控制葡萄糖的释放量 , 从而保证大处于正常水 平。它还能制造蛋白质,其中就有一些具有凝血作用的它能将胆固醇维持在固 有水平,当雄性和雌性激素超出正常水平折 . 对其进行钝化。它还贮藏有多种 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对肝脏维特自身正常功能非常有利。

如若肝脏功能受损,那么人体就如丢盔弃甲的士兵一年由年线体。有一些 毒素是新陈代谢产生的,肝脏通过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主策可以消除其毒性。 肝脏还能解除那些外来物质的毒素。杀虫剂马拉硝璃氯之所以看起来无毒或毒 性较小,就是因为肝脏酶对它们进行了转化 , 弱了它们的毒性。我们所吸收的 大部分毒素都被肝脏以这样的方式处理料。然而,抵抗毒素的这一防线如今越 来越弱,甚至不断被瓦解。肝脏线虫剂的损害,自身功能会发生紊乱,更别提 为我们抵挡住毒素的入侵了。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而更严重的是,由于这种 后果都是若干年后才显的,因此人们往往已经无从考证真实的原因了。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肝类惠有和肝硬化患者数量急剧增加,这就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 不无关系。

氯化烃和有机磷都能对神经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动物实验和种体的 观察都已证实了这一点。作为第一批盛行的新型有机杀虫剂,滴滴港挂就是对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中小脑和高级运动皮质层受到的影响量重。据 一本介绍毒理的书记载,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刺痛、灼烧、鉴鲜感,还伴 有发抖、抽搐等症状,很可能就是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滴滴涕造成的。我们从几 名英国研究员那里首次听说了滴滴涕急性中毒的症状。他们为了弄清楚滴滴涕 引发的中毒症状,亲自参与了一项实验。两名英国皇家海军生理实验室的科学 家直接触摸墙壁上含有百分之二滴滴涕的水溶性涂料, 从而吸收滴滴涕。之后, 他们详细陈述了滴滴涕对神经系统所造成的影响 :“感觉疲倦,四肢疼痛,精 神非常痛苦……敏感烦躁……毫无工作热情,思维混乱,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 思考。”还有一名英国研究员, 他将含有滴滴涕的丙酮溶液涂在自己的皮肤上, 也出现了四肢沉重、肌肉无力, 甚至神经性紧张痉挛等, 他回家休息了一天后, 身体稍微恢复了一点 ; 但当他回来工作后,症状又加重了。后来,他在床上躺 3 周,遭受着四肢疼痛、失眠、神经紧张以及巨大焦虑的折磨。他偶尔还会 全身颤抖,看起来和鸟类滴滴涕中毒的症状很像。连 10个星期,他都无法工作, 直到年底, 一家医学杂志对其实验进行报道时,他也没有彻底恢复。

虽有这一证据,美国的几名研究者仍认为滴滴涕实验对象的头痛和“全身 骨头都疼”是“明显的神经疾病”症状。在现有的许多病例记录中,患者的症 状和发病过程都显示致病源就是杀虫剂。这些患者都曾与杀虫剂有过直接接触, 当把所有杀虫剂都从其生活环境中消除后,症状就会减轻。但是,他们以后都 不能再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否则病情还会复发。

这些案例有力地支持了对其他病症进行药物治疗的工作。我们应清醒地认 识到,明知有危险,却仍把杀虫剂引入我们的环境是十分不明智的。

为什么并非所有接触过杀虫剂的人都表现出一样的症状呢 ? 这可能与个体 敏感度有关。有证据证明, 女人的敏感度高于男人, 儿童的敏感度高于成年人, 常坐办公室的人的敏感度高于户外工作者或经常锻炼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毫无规律的、很难发现的差别。为什么一些人相较于 其他人更容易对粉尘、花粉、某种毒素过敏,以及更容易感染某种传染病 ?  在医学上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客观现象,且影响广泛。

据某些医生估计,病人中出现过敏症状的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且数 量还在不断增加。不幸的是,一个以前从未出现过过敏症状的人也可能突然暴 发过敏症。一些医学工作者认为,间歇性地出现在化学品环境中就可能导致过 敏。假设这是真的,那么我们就明白为什么那些持续在含化学物质的环境中工 作的人却很少会出现中毒症状了一由于长期暴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中,这些人已 经产生了抗过敏能力。

不同于严格监管的实验室中的动物,人所接触的化学药物更加多样,这也 都使得杀虫剂敦毒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因为不同杀虫剂之间,承虫鹅与 A 学物 质之间,都会相互作用、从而造成重大影响。这些杀 4 剂侵入上壤。水及人体 血液后,彼此回会发生神奇的、无法看见的变化,于是,一种杀虫剂就会被另 一种杀虫制改变。

即使是着但不相关的两种杀虫剂也会相互作用。如果人体此前曾吸收了对 肝能有害的氯化经物质的话,那么有机磷的毒性会变得更强。如果肝功能能受 损,胆碱脂酶低于正常水平,它就无法完全发挥对有机磷的抑制作用,那么, 人就会突然中毒。

而且,成对的有机磷之间发生作用后,其毒性会提高百倍。有机磷还可以 与各种药物、人工合成物质以及食物添加剂等彼此作用。而现在这个世界就是 一个人合成应物质的世界,除此之外,谁还能说出其他什么吗 ? 于其他化学

 

物质  的作用,一种可能无毒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巨大变化。最有力的例 证就来自灞漓涕的近亲甲氧氯。( 事实上,甲氧氯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毫无 毒性。最近的动物实验发现它会直接对子宫产生影响,对脑垂体激素也有阻滞 作机。这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这些化学物质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生物效应。还 有些研究则显示,甲氧氯会危害到肾脏。)

如果只夢露在含有甲氧氯这一种化学物质的环境中,它并不会在人体内大 量贮存。于是,人们就觉得甲氧氯是无毒的,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如果肝脏 已受到别的化学物质的损害,甲氧氯就会成百倍地在人体内贮存,此时它就会 像满滴那一样,对神经系统造成持久影响。但由于引起这一结果的肝脏损害程 度非常低,因此很难被人发现。

当然,其他情况也会造成肝脏损伤一使用别的杀虫剂,使用含有四氯化碳 成分的清洁产品,或服用镇静剂 ( 很多镇静剂都是氯化烃类化学品,因此会危 害到肝脏。)

如果只是暴露在含有甲氧氯等化学物质的环境中,它并不会在人体内大量 储存。于是,人们就会觉得甲氧氢这一种化学物质的环境中,它并不会在人体 内大量贮存。于是,人们就觉得甲氧氯是无毒的,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如果 肝脏已经收受到别的的化学物质的损害,甲氧氯就会成百倍地在人体内存存, 此时它就会像嘀滴涕一样,对神经系统造成持久影响。但由于引起这一结果的 肝脏损害程度非常低,因此很难被人发现。

甲氧氯等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损害,除了表现为急性中毒症状外,还会 引发后遗症。早有文献对甲氧氯等化学物质对大脑和的神经系统的长久性破坏 进行了报到。狄氏剂不仅能引发急性中毒, 还能带来“健忘、失眠、噩梦不断、 狂躁”等后遗症。

医学研究证明,林丹会在大脑及肝脏组织中不断累积,从而造成“对神经 系统的长期损害”。然而,这种化学物质被当成六氯联苯的一种形式广泛应用 各种喷雾设备 ; 在家里、办公室和饭店,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设备不断地喷出 杀虫剂的蒸汽。

在我们看来,有机磷类化学物质只会引发急性中毒症状,其实,它还会对 神经组织造成无法恢复的损害。近代研究发现,它很可能会诱发精神疾病。由 于多种杀虫剂的使用,现在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麻痹后遗症案例。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禁酒时期的美国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它预示着祸患即将到 来。这一祸患不是由杀虫剂引起的,而是由有机磷杀虫剂同类的物质造成的。 为了避开禁酒令,一些化学药物被用来冒充烈酒,其中就有牙买加姜。由于医 用酒精类产品价格太高,于是,私酒商就想用牙买加姜作为替代品。他们手法

 

非常高超,连化学检测都没有检验出产品中的问题,政府药剂师也被蒙蔽了。  他们在姜汁酒中添加了一种被称作三原甲苯基磷的化学物质,以使其具有强烈 的气味--这种化学物质会对胆碱酯酶造成损害。由于饮用了私酒商的伪劣产品, 约有 1.5 万人的腿部肌肉出现严重萎缩,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姜瘫”。不 仅如此,他们的神经鞘出现了损伤,脊髓前角细胞也发生了病变。

 20 年后,多种不同的有机磷杀虫剂被广泛使用,“姜瘫”这一历史病 症很快就会重新登场。德国一名在温室工作的工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与马拉 硫磷接触后, 他不时表现出轻微的中毒症状。过了几个月, 他便瘫痪了。后来, 化工厂的 3 个工人也因为使用有机磷类化学物质而出现了急性中毒症状 ; 由于 治疗及时,他们都康复了。但 10 天后,其中两个人仍出现了腿部肌肉萎缩的 症状。其中一人足足过了 10个月才恢复过来 ;而另一个年轻女工病情更加严重, 不仅腿部肌肉萎缩,双手和手臂也受到了影响。两年后,当一家医学杂志对其 病情没进行报到时,她依然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虽然可能会引发这些病症的杀虫剂已被禁止销售,但目前仍在使用的杀虫 剂也可能会造成同样的损害。实验证明,深受园艺工人青睐的马拉硫磷会导致 小鸡出现严重的肌肉萎缩,看起来和“姜瘫”很像。该症状是坐骨神经鞘和脊 髓神经鞘受到损害造成的。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即使没有造成死亡,也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由于有机磷 杀虫剂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它肯定与精神疾病有关。

最近,墨尔本大学和普林斯亨利医院的研究专家先后提供了 16个精神病例, 它们都证明了这一联系的存在。这些病人都曾长期接触有机磷类药物,他们有 的记忆衰退,有的得了精神分裂症,有的患有抑郁症。这些人以前都很健康, 但他们长期使用的化学药物却掉转头,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就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多种医学文献都有类似病例的大量记录,不管是 关于氯化烃的,还是关于有机磷的。神志不清、幻觉、健忘、焦躁不安……人 类为短时间内消灭某些昆虫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除非我们能停止使用那些 会对我们的神经系统造成直接损害的化学药物,否则,我们将一直为此付出代 价。

 

《寂静的春天》附录:

好细菌,坏细菌

[美国 ] 克里斯托弗 ·万杰克

 

我愿意把细菌比喻为单细胞世界里的丹格菲尔德”。它们以垃圾为食,可 以把土壤变得更肥沃,还可以把我们摄取的食物转变为维生素,可是它们没有 受到应得的尊重。 一谈到细菌,绝大多数人都成了顽固派,他们恨不得将 2000 多种细菌都彻底消灭,只因为其中有一部分会让我们生病。

摆脱细菌毫无疑问是一种愚蠢至极的想法。在地球刚形成的时候,细菌可 能是出现的第一种生命形式 ; 在几十亿年后太阳爆炸的时候,细菌也可能是最 后的生命形式。细菌可以生活在任何一个你能想到的角落里, 比如温泉、火山口, 甚至是冰冷的南极大陆。古生物学家古尔德曾说,现在不是人类时代,也从来 没有恐龙时代,我们会一直生活在细菌时代里。的确,细菌统治着世界,随便 抓起一把泥土,你就会抓起一把细菌。

微小的细菌可能比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还要小。一个血细胞的直径是 5~8 微米, 而一个细菌的直径只有 0.5~1.5 微米 ( 病毒最小, 直径只有 0.05 微米 )。 藻类或蓝绿细菌含有叶绿素,只要有阳光和水它们就能生存。除此之外,其他 细菌都要像动物一样吃东西,其中一部分以气体等无机物为食,另一部分则以 动植物组织等有机物为食。人的身体内外都被细菌包围着,它们与人们体内细  胞的数量比大约是 10:1。

人的皮肤上有很多无害的细菌,无论你怎么洗澡也不会把它们冲掉。它们 在你出生的时候就来了,并慢慢组建起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这些细菌不会和 你发生冲突, 但对前来侵略的细菌却毫不客气。因为你只能提供这么多的皮肤, 它们必须要捍卫自己的领土。而且当你的皮肤上覆盖了一层无害细菌后,有害 细菌,也就是病菌就很难在你的皮肤上找到立足之地了。

此外, 你体内的消化道内也布满了细菌。它们和体内的化学物质一起工作, 将食物转化成有用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肠壁能快速吸收这些营养进入血 液循环。可以说,没有这些细菌,我们就不能消化食物。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相 对无菌,因此他们能吃的东西很有限。而当他们暴露在细菌中时,会慢慢建立 起有效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这就像注射疫苗一样,轻微的病毒可以促使体 内抗体的形成。血液中含有一些像步兵一样的蛋白质,当有害病菌偷偷越过皮 肤防线时就会被它们迅速消灭。要是生命早期没有暴露在细菌当中,那么机体 就不会建立起有效的防御系统。

 

在美国,一些医生认为现在的孩子容易哮喘和过敏,就是因为他们生活的 环境与以前相比相对无菌。也就是说,没有暴露在细菌中的孩子,体内就不会 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他们才会对灰尘或花粉过敏。塔夫特大学医学院和梅奥 医学中心还在研究中发现,有时候哮喘和过敏就是免疫系统不知道怎么征服入 侵颗粒的反应。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干净呢 ? 因为我们恪守着“干净近乎圣洁” 这一格言。我们并不是想让房子干净得发光,只是想让它无菌而已。据肥皂与  洗涤剂协会 ( 没错,真有这么个协会 ) 报道,超市里四分之三的液体肥皂和四  分之一的固体肥皂都含有三氯苯氧氨酚,它能够杀死大多数细菌,不管是好是  坏。同样,类似的抗菌成分还被加入到床单、玩具甚至牙膏里面。

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 ?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不认可的。外界确实存在 着坏的细菌, 如沙门氏菌 ( 常在鸡蛋内 )、大肠埃希菌 ( 常在被粪便污染的肉里 ) 和霍乱弧菌 ( 常在水中 ) 等都会损伤人体肠道,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但是, 这些细菌只有通过高温烹煮才能杀死,抗菌肥皂起不到任何作用。流感令我们 非常苦恼,但是它不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抗菌肥皂同样 起不了作用。此外,还有一些能引起咽喉炎、结膜炎和肺炎等疾病的细菌,只 用普通肥皂就可以杀死。

那么,抗菌肥皂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 首先,我们知道普通肥皂可以洗去 污垢,也可以洗去病毒和细菌,特别是那些新感染的,还没来得及进入体内或 繁殖的细菌。所以,你要是真的想减少有害细菌感染,那就多洗几次手吧,不 仅仅是在离开厕所的时候,只要你想起来,随时都可以。当然,这不是让你每 天用力擦洗 50 次,直到搓掉手上的皮。

同样,抗菌肥皂也洗掉了病菌,不过它还在你的皮肤上留下了一层化学薄 膜,它可以杀死残留的其他细菌,并在一两天内抑制细菌的再次生长 ( 没有人 能肯定 )。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抗菌肥皂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杀死某个种类的 细菌,很可能会残留下百分之十生命力比较强的细菌,它们可以抵抗三氯苯氧 氨酚这种化学物质。

这下问题来了。残留的那些细菌会不断繁殖,它们的下一代将会对三氯苯 氧氨酚有更强的抵抗力,直到最后变异成“超级病菌”,那时三氯苯氧氨酚也 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更糟糕的是,抗菌肥皂还杀死了很多无害的细菌,这样 有害的细菌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你的皮肤上横行了。厨房里的情形也是相似 的。抗药菌会在抗菌肥皂留下的薄膜里繁殖,但是酒精和漂白剂在杀死细菌后 会直接蒸发,不会留下供抗药菌繁殖的环境,所以酒精和漂白剂在杀死细菌方 面反而更加实用。

 

如今,抗菌肥皂仍在大量生产,这让科学家们很是担忧,他们呼吁美国国 会明令禁止生产抗菌肥皂。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爱干净而责备他,像 洗手、处理食物、饮用干净水以及隔离病人等基本卫生保健也确实延长了人类 的预期寿命, 这可比其他药物治疗和外科技术的作用强多了。在过去的 100年里, 美国人的预期寿命能从 47 岁增加到 72 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改善了自己 的行为。而在 19 世纪中期之前,人们完全不会意识到微小的细菌会导致病人 死亡。医生常常不戴手套去做手术,或者在解剖完尸体后不洗手就去接生。当 年加菲尔德总统遭到刺客暗杀, 医生就是用没戴手套的手检查伤口, 寻找子弹, 结果导致伤口感染。

19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了最早一批研究微生物理论和防腐技术的专家,李 斯特 ( 以发明李斯特防腐液而闻名 ) 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在 19 世纪末以前, 他的理论不仅没有引起丝毫重视,甚至还受到公众嘲笑。到了 20 世纪初期, 讲究清洁习惯的活动最终激发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人们很快就了解到,可 怕的霍乱其实就是由未经处理的污水中的细菌引起的,而这种污水无时无刻不 在大城市 ( 如纽约和芝加哥等 ) 的街道内流淌。为了摆脱这些细菌,市民们必 须使用清洁的饮用水和烹煮用水。此外,白喉和猩红热都是由垃圾堆里滋生的 细菌引起的,所以做好垃圾回收和处理工作就是使社区摆脱这两种疾病的最行 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良好的垃圾和污水处理措施还可以摆脱苍蝇,要知道。 苍蝇的腿有着很强的吸附能力,能轻易将粪便和垃圾里的细菌带到餐桌的食物 上。

虽然,美国人勉强也能接受食物供应中含有排泄物成分的存在,但是他们 会要求使用抗菌肥皂清洗。因为大多数细菌感染都是由食物传播的,比如沙门 氏菌、李斯特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而大量生产食物的工厂里往往细菌滋生, 从那里生产出来的大多数肉类中都含有排泄物成分。我们不可能使用三氯苯氧 氨酚来冲洗所有食物,只能希望政府出台更好的食品安全政策,把关注重点倾 向于当地小型的肉类生产商,而不是那些位于市中心的每小时就能生产几吨肉 的大型工厂。

此外,低强度的辐射可以杀死细菌,因此很多健康专家都建议辐射食物。 但是美国人非常惧怕辐射,所以专家们不得不用一种委婉的语言解释这种方法 “低温巴氏杀菌”。这个过程可以在屠宰场内进行。但是从屠宰场到家庭厨 房依然要经过长时间的运输,食物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被污染。这样看来, 只能在家里装上辐射装备了。

在畜牧业中还经常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细菌特别容易在饲养动物的狭 小空间内传播,所以为了预防疾病,拥挤的农场内的牛、猪和鸡等都会被喂食

 

很多抗生素,而较小的不太拥挤的农场是不需要使用动物抗生素的。世界上大 约百分之八十的抗生素都是用来饲养牲畜的,这也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 细菌有了抗药性。

此外,在医学上抗生素也经常被滥用。很多时候, 病人其实并不需要抗生素。 例如病毒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抗生素根本不起作用。抗生素通常会被 用来抚慰紧张的病人。2001 年底,美国爆发了炭疽热恐慌,人们纷纷开始储备 能对付炭疽病传染的抗生素环丙沙星。为了以防万一,数以万计的人都服用了  环丙沙星。更令人担心的是,他们甚至在刚刚感冒时就服用这种药物。

而在中国,人们很容易就能买到抗生素,滥用现象更是非常普遍。这使得 曾经会引起泌尿道感染和其他致命性疾病的大多数细菌在抗生素的刺激下,对 氟喹诺酮类 ( 这是一个包括环丙沙星在内的抗生素家 ) 抗生素已经产生了很 强的抗药性。专家对此非常警惕,他们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美国。现在要 是没有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我们就会像 100 年前那样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肺 结核和其他感染病虽然曾经被人类所控制,但是现在它们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为此,谨慎使用抗生素联盟主席、塔夫特大学医学院的利维在 2002 年出版的《抗 生素的利弊》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抗生素的滥用问题。

最后,不管本文的内容你记住了多少,抗生素确实是一种强效的、有毒的 药物。当你的健康面临威胁时,你绝对不能像吃维生素一样只依靠这些抗生素 药片来维持自己的健康。

 

《寂静的春天》第十五章 大自然在反抗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   !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然而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虽然很 少有人提及, 但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真情实况是, 大自然不是这样容易被塑造的, 而且昆虫也能找到窍门巧妙地避开我们用化学药物对它们的打击。

荷兰生物学家 C.J·波里捷说 :“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 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 通常看来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会 在昆虫世界里出现。一个深入研究昆虫世界的奥秘的人,他将会为不断发生的 奇妙现象惊叹不已。他知道在这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也 会经常出现”。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广阔的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 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这一问题将在下一章进行讨论。不过现在 我们就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 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每当我们把这些防线击破一 次,就有一大群昆虫涌现出来。

报告从世界各地传来,它们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我们正处于一个 非常严重的困境之中。在彻底地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昆 虫学家们发现那些被他们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他们 了。而且还出现了新的问题,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  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由于昆虫的天赋本领,化学控制已搬起石 头砸了自己的脚,由于设计和使用化学控制时未曾考虑到复杂的生物系统,化 学控制方法已被盲目地投入了反对生物系统的战斗。人们可以预测化学物质对 付少数个别种类昆虫的效果, 但却无法预测化学物质袭击整个生物群落的后果。

现今在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作 ; 自然平衡在比 较早期的、比较简单的世界上是一种占优势的状态,现在这一平衡状态已被彻 底地打乱了,也许我们已不再想到这种状态的存在了。一些人觉得自然平衡问 题只不过是人们的随意臆测,但是如果把这种想法作为行动的指南将是十分危 险的。今天的自然平衡不同于冰河时期的自然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还存在着 : 这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再也不能对它 漠然不顾了,它所面临的状况好象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 的人一样危险。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 ; 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 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 有利 ; 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

 

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现代,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 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 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 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可利用的食物数量、气候和天气情况、竞争生物或 捕食性生物的存在, 这一切都是极为重要的。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 :“防 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惨 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 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都一律格杀无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 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许多种生物的繁殖能力几乎超出了我们的想 象力,尽管我们现在和过去也曾有过省悟的瞬间。从学生时代起我就记得一个 奇迹 : 在一个装着干草和水的简单混合物的罐子里,只要再加进去几滴取自含 有原生动物的成熟培养液中的物质,这个奇迹就会被做出来。在几天之内,这 个罐子中就会出现一群旋转着的、向前移动的小生命——亿万个数不清的鞋子 形状的微小动物草履虫。每一个小得象一颗灰尘,它们全都在这个温度适宜、 食物丰富、没有敌人的临时天堂里不受约束地繁殖着。这种景象使我一会儿想 起了使得海边岩石变白的藤壶己近在眼前,一会儿又使我想起了一大群水母正 在游过的景象,它们一里一里地移动着,它们那看来无休止颤动着的鬼影般的 形体象海水一样的虚无飘渺。

当鳕鱼迁移经过冬季的海洋去它们的产卵地时,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控制 作用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在产卵地上,每个雌鳕产下几百万个卵。如果所有鳕 鱼的卵都存活下来变成小鱼的话,这海洋就会肯定变成鳕鱼的固体团块了。一 般来说,每一对鳕鱼产生几百万之多的幼鱼,只有当这么多的幼鱼都完全存活 下来发展成成鱼去顶替它们双亲的情况下,它们才会给自然界带来干扰。

生物学家们常持有一种假想 : 如果发生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大灾难,自然界 的抑制作用都丧失了,而有一个单独种类的生物却全部生存繁殖起来,那时将 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世纪之前,托马斯·修克思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  ( 它具有不要配偶就能繁殖的稀奇能力 ) 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 量相当于美国人口总重量的四分之一。失常的大自然自己所造成的可怕结果曾 被动物种群的研究者们所见识。畜牧业者们消灭山狗的热潮已造成了田鼠成灾 的结果,而以前,山狗是田鼠的控制者。在这方面,经常重演的那个关于亚利 桑那的凯白勃鹿的故事是另外一个例子。有一个时期,这种鹿与其环境处于一 种平衡状态。一定数量的食肉兽——狼、美洲豹和山狗——限制着鹿的数量不

 

超过它们的食物供给量。后来,人们为了“保存”这些鹿而发起一个运动去杀 掉鹿的敌人——食肉兽。于是,食肉兽消逝了,鹿惊人地增多起来,这个地区 很快就没有足够的草料供它们吃了。由于它们采食树叶,树木上没有叶子的地 方也愈来愈高了,这时许多鹿因饥饿而死亡,其死亡数量超过了以前被食肉兽 杀死的数量。另外,整个环境也被这种鹿为寻找食物所进行的不顾一切的努力 而破坏了。

田野和森林中捕食性的昆虫起着与凯白勃地区的狼和山狗同样的作用。杀 死了它们,被捕食的昆虫的种群就会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因为还有很多的昆虫尚未被 人们认识。不过,己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意味着,根据种类 的数量来看,地球上的动物有 70  80% 是昆虫。这些昆虫的……

 

强燕平 张正乾 2023  12  31 日修改

 

重要参考书目

《自然与希腊人科学与人文主义》埃尔温·薛定谔著 张卜天译  商务印 书馆 2015  2 

《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著(罗来欧  罗辽复译)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 

《物种起源》达尔文 商务印书馆 1995  5 

 

 

《给你创新的支点》强燕平编著

《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著 1997 

《科学发纵横现谈》   王梓坤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吕瑞兰  李长生绎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科学简史 - 从科学仪器的发展看科学科学的历史》托马斯·克拉普著 (朱 润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原创技术发明方法  自主创新源泉》  赵大庆  强燕平著 华夏出版社 2006 

《一个系统林奈的激情和自然秩序的梦》HELEN SCHMITZ NILS UDDENBERG NATUR KULTUR 2007 

《霍金的宇宙》  戴维·费尔津著   赵复垣绎  海南出版社  2000  《天体运行论》尼古拉·哥白尼著  (叶式辉译)武汉出版社 1992  《十问 霍金沉思录》史蒂芬 . 霍金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9 

 

《人为何是人》日佐腾方彦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12 

《人是机器》法  . 梅里特 商务印书馆 1959  8 

《细胞生物学》  梁卫红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  8 

《细胞生命的礼赞》美刘易斯·托马斯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1998  12 

 

2024年12月22日 18:2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