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燕平论变异》(全文)
《变异是种性制约机制下的变异——强燕平论变异》一
“遗传是种性制约机制的遗传,变异是种性制约机制的变异。”——《给你创新的支点》(强燕平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 )
2020年12月14日,英国发现了一可怕的新冠病毒突变毒株,S蛋白与人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提高了1000倍,传播速度比之前的毒株高达70%;很快就成为了伦敦地区的主要毒株,已经在英国60多个地方出现。
一时间新冠病毒变异成全球热门话题,恐怖之情在世界普遍蔓延开来!……
为了平抑病毒变异全球恐怖,遂有《强燕平论变异》。
一
人类发现病毒的时间明显是在大自然存在盘尼西林和DDT的天然模式之后,盘尼西林是自然选择进化的产物,自然菌落大约在36亿年就存在。人工生产抗生素就开始了人工诱发的突变体,甚至“超级细菌”成为未来灾难和最大风险!
人类发现病毒在1940年;为什么病毒的原形结构,处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在很小的粒子团集中了无数原子,形成了很大粒子量,基本是一种蛋白质化合物。病毒是不是和病原微生物这种简单的生命形态一样,存在地球早期的进化时间……病毒存在久远的几十亿年之前,是可以肯定的。但病毒的突变属性应该与人工选择产生的高变异菌类有着同一的属性。所以病毒的变种,就超越了细菌病原体对生命的危害与威胁,成为最大和第一危险、威胁……也就是说,人类加大了控制自然的能力,在完善人体免疫体系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的同时,病毒微生物病原体以从所未有的突变,变异超越人类调控的免疫系统,更无束缚地猖狂侵害生命(物)特别是人类:自百年前,1918年西班牙女士大流感、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H7N9病毒,一直到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灾难已经得到证实:最近,英国连续两次公布新冠病毒变异,12月14-16日媒体报道说;英国变异毒株“传播速度比之前的毒株高达70%;很快就成为了伦敦地区的主要毒株;12月23日第二次报道新冠变异病毒肆行,已在60多个地方出现。并在日本、非洲多个国家均有发现……
12月22日,世卫组织发布英国上报的有关变异病毒的相关信息。初步分析表明,该变体或使传染性增加40%至70%,传播指数增加0.4,在1.5至1.7之间……
在未来人类与病毒微生物变异的竞争中,人类能控制自然获得全胜吗?这里的关键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人类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对“微生物致病学说”的认识观念呢!?世卫组织强调说:新冠病毒不是人类最后一次疫情,“未来人畜共患病或将频繁爆发!”
值此2020年即将过去,辞旧迎新2021年之际,人类最不需要的是恐怖、失去信心!而应该深刻反思,全人类必须牢记并遵循卡森的至理名言:
“人不能控制自然!”而有所收敛: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大自然!
《强燕平论变异》二
变异最早是3000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在达尔文《物种起源》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开篇就论述了自然选择的由来。达尔文说:“在贝格尔号上的航行是我的《物种起源》的起源。”对于变异,最早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牙齿的描写;亚里士多德说:“没有一个动物同时是有长牙和角的,因为野兽有了长牙可以保护自己就不用角了。”“反雏动物有一种多重胃,但是牙齿很不行。”达尔文承认自己是从亚里士多德对牙齿的论述得到“自然选择”进化论的灵感,更早地论述选择与人类起源。“认为自希腊古文明时期就已经认识到自然选择,并有文字论述和记载。”
事实上,能证明时间早于5000年到1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的证据,都是零星地散落在不同地质层的个案,还没有大面积物种群落能表述一个物种全貌进化过程的发掘报告。这就是达尔文提出的学说的疑难。达尔文说:“因此,我们应该不能期望目前在每一地域内可以找到无数的过渡变种,虽然这些变种一定曾经在那里存在过,并且可能已经在那里埋入地下,而变为化石。不过在具有中间性生活条件的交接区域内,为什么密切连接的中间性变种,目前仍没有找到呢?这困难问题久使我惶惑,然而自大体说来,我想也是可以解释的。”事实上,这一疑难150年来一直没有解决。因为从量子生物学看:没有形成物种的中间变种是不存在的,而且中间变种并不构成分类的单位,并不具备独立物种的特征。所以它还是原物种,一旦跨越原物种形成新物种,它早已脱离了中间变种的状态,很难留下蛛丝马迹……这是变异理论的难点!
《强燕平论变异》三
达尔文说:“在贝格尔号上的航行是我的《物种起源》的起源。”从《物种起源》目录就可以得到诠释与论证,书的定位与开篇均是变异、变异就是《物种起源》的开篇与理论核心定位,目录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是理论变异 :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可见达尔文从“自然变异”和“人工变异”两个方面论述变异。
一般来说变异不是种变,变种不是物种,变异确是研究物种的密匙!
物种从最早的分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算起有2400年史实记载;如果按最早古希腊诗史讲述,在公元前1300年迈锡尼为中心的古希腊城帮特洛伊王朝的鼎盛,就得向前推1000年,即3400年;所以物种形成肯定早于人类王朝的建立……于,变异的存在就早在3400年之前,是在人类的史前就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并不是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才在英国出现、而由科学家发现的新的自然现象!
鉴此,全世界对英国新冠病毒变异不需要大惊小怪,甚至恐慌!……
《强燕平论变异》四
达尔文是怎样研究“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呢?
请看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一章家养状况下的变异(3)原文的中译版:
【为了支持上述观点,我补充如下:第一,已经发现野生岩鸽在欧洲和印度能够家养:并且它们在习性和大多数构造的特点上和一切家养品种相一致。第二,虽 然 英国传书鸽或短面翻飞鸽在某些性状上和岩鸽大不相同,然而,把这两个族的几个亚品种加以比较,特别是把从远地带来的亚品种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在它们和岩鸽 之间造成一条几乎完整的系列;在其他场合里我们也能做到这样,但不是在一切品种里都能做到这样。第三,每一品种的主要赖以区别的性状都是显著容易变异的, 如传书鸽的肉垂和喙的长度,翻飞鸽的短喙,扇尾鸽的尾羽数目;对于这一事实的解释,等我们论到“选择”的时候便会明白了。第四,鸽类曾受到许多人极细心的 观察、保护和爱好。它们在世界的若干地方被饲育了数千年;关于鸽类的最早记载,如来普修斯教授(Prof.Lepsius)曾经向我指出的,约在公元前 3000年埃及第五皇朝的时候;但伯奇先生(Mr.Birch)告诉我说,在此之前的一个皇朝已有鸽名记载在菜单上了。在罗马时代,照普利尼 (Pliny)所说的,鸽的价格极高;“而且,他们已经达到了这种地步,他们已经能够核计它们的谱系和族了”。印度亚格伯汗(Akbar Khan)非常重视鸽,大约在1600年,养在宫中的鸽就不下两万只,宫廷史官写道:“伊朗王和都伦王曾送给他一些极稀有的鸽”;又写道:“陛下使各种类 进行杂交,前人从未用过这方法,这把它们改良到可惊的程度。”差不多在这同一时代,荷兰人也像古罗马人那样也爱好鸽子、这些考察对解释鸽类所发生的大量变异是无上重要的,我们以后讨论“选择”时就会明白了。同时我们还可知道,为什么这几个品种常常具有畸形的性状。雄鸽和雌鸽容易终身相配,这也是产生不同品 种的最有利条件;这样,就能把不同品种饲养在一个鸟槛里了。
我已对家养鸽的可能起源作了若干论述,但还是十分不够的;因为 当我最初养鸽并注意观察几类鸽子的时候,清楚地知道了它们能够多么纯粹地进行繁育,我也 充分觉得很难相信它们自从家养以来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这正如任何博物学者对于自然界中的许多雀类的物种或其他类群的鸟,要作出同样的结论,有同样的困 难。有一种情形给我印象很深,就是几乎所有的各种家养动物的饲养者和植物的栽培者(我曾经和他们交谈过或者读过他们的文章),都坚信他们所养育的几个品种 是从很多不同的原始物种传下来的。像我曾经询问过的那样,请你也向一位知名的赫里福德(Hereford)的饲养者问一问:他的牛是否从长角牛传下来的, 或是二者是否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其结果将受到嘲笑。我从未遇见过一位鸽、鸡、鸭或兔的饲养者,不充分相信各个主要品种是从一个特殊物种传下来的。】
总结此章节的阅读理论要点:
达尔文从远古岩鸽在欧洲和印度能够家养入手,到英国传书鸽或短面翻飞鸽在某些性状上和岩鸽大不相同,确认“性态变异”,如传书鸽的肉垂和喙的长度,翻飞鸽的短喙,扇尾鸽的尾羽数目;一直追索到1600年“伊朗王和都伦王曾送给他一些极稀有的鸽”和更远的古希腊,以及荷兰人也像古罗马人那样也爱好鸽子、这些考察对解释鸽类所发生的大量变异是无上重要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达尔文研究5000年家养鸽性态变异有明显的目的性:【他的牛是否从长角牛传下来的, 或是二者是否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其结果将受到嘲笑。我从未遇见过一位鸽、鸡、鸭或兔的饲养者,不充分相信各个主要品种是从一个特殊物种传下来的。】——主题并不是变异,而运用变异推导“共同祖先论”,来导引“物种起源”!……
《强燕平论变异》五
强燕平论变异,完全是因为2020年12月14-23日英国两次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株,引发全球恐慌,为排除恐慌而写网络科研日志《强燕平论变异》奋发而为之!也就是说,完全是对【“遗传是种性制约机制的遗传,变异是种性制约机制的变异。”——《给你创新的支点》(强燕平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 )】全新变异理论的证明与确认。
虽然21世纪20年代网络便于科学研究,但是,人类耗散离不开纸媒体留下的经典著作。我们必须接下来阅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文摘):
【变异性——个体差异——可疑的物种——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各地大属的物种比小属的物种变异更频繁——大属里许多物种,正如变种那样,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关系,并且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
把前章所得到的各项原理应用到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之前,我们必须简单地讨论一下,自然状况下的生物是否容易发生变异。要充分讨论这一问题)必须举出一长列枯燥无味的事实;不过我准备在将来的著作里再来发表这些事实。我也不在这里讨论加于物种这个名词之上的各种不同的定义。没有一项定义能使一切博物学者都满意;然而各个博物学者当谈到物种的时候,都能够模糊地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这名词一般含有所谓特殊创造作用这一未知因素。关于"变种"这个名词,几乎也是同样地难下定义;但是它几乎普遍地含有共同系统的意义,虽然这很少能够得到证明。还有所谓畸形也难以解释,但它们逐渐走入变种的领域。我认为畸形是指构造上某种显著偏差而言,对于物种一般是有害的,或者是无 ......】
《强燕平论变异》六
因为达尔文说“我也不在这里讨论加于物种这个名词之上的各种不同的定义”,可见“物种”与变异是无法割舍的,存在不同定义与多元性!“物种”又与强燕平的“种性”是孪生。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讨论“物种”。
鉴此,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什么是“物种”?
什么是物种?
教科书上物种的概念是: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生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的特色。物种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变发展而来的,也是生物继续进化的基础。在一般条件下,一个物种的个体不和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即使交配也不易产生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简称种。
最早提出“物种”概念的是1735年林耐在《自然系统》描述了物种的本性,并认为物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物种是不变的!
林耐说:【(1)由于不存在新种;
(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
(3)由于每种物种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知的神,这个神就叫做上帝,他的工作就是创造世界万事万物。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的。】
……
物种由来已久,亘古不变。因为分类大约可推溯到3000年前,从亚里士多德到林耐的“双名法”都把物种作为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000年的时间与生物进化的时间相比,尽管十分短促,但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查看,最早科学繁荣均以古希腊文明奇迹为起点。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比亚里士多德更早提出物种、并对生物进行系统分类的科学家,即使有,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即使“羊皮书”……
事实上,能证明时间早于5000年到10万年的古生物化石的证据,都是零星地散落在不同地质层的个案,不为人知。至今还没有大面积物种群落能表述一个物种全貌进化过程的发掘报告。这就是达尔文提出的学说的疑难。达尔文说:“因此,我们应该不能期望目前在每一地域内可以找到无数的过渡变种,虽然这些变种一定曾经在那里存在过,并且可能已经在那里埋入地下,而变为化石。不过在具有中间性生活条件的交接区域内,为什么密切连接的中间性变种,目前仍没有找到呢?这困难问题久使我惶惑,然而自大体说来,我想也是可以解释的。”
可见“物种”与人类起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共同祖先”化石无法找到,理论存在尚多疑点!……
《强燕平论变异》七
从生物学和物种概念看“种性”的由来、起源于“物种”。
那么,什么是种性呢?
种性!就是物种自然形成的固定不变的食性与性本能。“食色性也”!
马尔萨斯在1600年早就提出“种性”概念;在《人口论》的开章明义,一针见血提出人口二法则。即两条原理,马尔萨斯表述曰:
“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照现状继续下去。”
也可以说是“两个前提”三个定理:
一,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马尔萨斯从这两个“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出发,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的增殖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认为, 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这是“种性不变”法则结论。
保持两个级数平衡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他把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 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三个定理:
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 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 即“人口的增长, 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 即“生活资料增加, 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 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 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这个原理与前两个原理是紧密相连的,它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 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最就是“种性制约机制”!
我们必须强调第一就是食性的自然法则;第二就是性的自然法则;因为林奈(三法则)主旨“物种不变”!马尔萨斯只把“二原理”应用到人、人口;忽视了“二原理”对宇宙地球所有生命、生命个体是普遍规律!“两个级数”与“种性不变”同样普适法则!
历史性地看: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几个世纪前人科学家的人口思想总结;涵盖了休谟、亚当·斯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罗伯特·华莱士关于人口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约瑟夫·唐森关于人口依赖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人口有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的趋势的观点, 以及詹姆斯·斯图亚特关于人口与生活资料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观点与人口数增加值产生灾难等……可是啊!马尔萨斯没有提出人类人口灾难(本性法则-“种性制约机制”)是影响人口灾难之根本(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皆来自不变的“种性”-微生物病原体本性、人种的本性!
《强燕平论变异》八
事实上,马尔萨斯《人口论》已经发现了“种性制约机制”。因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所有关于人口的结论都是因为“两个由来”产生的;可惜马尔萨斯理论和主要观念仅仅用在了人类的人口法则上了,没有提出所有生命“种”与所有生命个体共同广普的“种性制约机制”法则。只是以两条人口原理表述的、局限在人类与“人口论”:“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照现状继续下去。”……
其实,马尔萨斯“二原理”是动物、植物普适的法则,规律!
让我们整合林奈理论继续深入讨论:第一就是食性的自然法则;第二就是性的自然法则;我们再把这食性与性与林奈的物种“种间隔离”规律一起应用到所有生物物种的生命进化上面去,就构成了大自然生命物共轭的自然法则:“种性制约机制”。这是生命最重要、无可替代的大自然法则,制约着宇宙地球所有物种生命的遗传、变异、制约着自然选择!
让我们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例,说明“种性制约机制”对自然选择的制约——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定义中,达尔文说:生物物种“……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谓“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简单一句话说,自然选择就是物种生物(体)对有利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
这里,大自然保持的是物种食性不变的部分(每一个物种个体的食物链。比如,猴子的素食;人类的杂食);
这里,大自然保持的是物种(个体)性的同种交媾的永远不变性、跨种不能交媾交而不孕,无法传宗接代而灭绝之自然法则!……
这就是“物种不变”!
本质地说:林奈的分类原理和马尔萨斯二原理,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理论核心就是“天择”。所以赫胥黎称“天演论”……也就是说,马尔萨斯、林奈、华莱士三科学大师理论原理(“二原理”、“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适者生存”)就是自然存在的“种性制约机制”规律、法则!
“种性制约机制”规律、法则!是宇宙大自然几十亿年生命进化演绎的结果,是不由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则,而且是全方位、全天候,无时无刻在量子力学层面,宏观和微观多维制约主导着生命物种的物理化学生物机制“负熵”与耗散体系、病毒微生物亦无例外!……
“种性制约机制”的时间箭头与宇宙生命进化同步,符合“叠加、放大、不可逆”卡森“微生态变异法则”,生命机制核心是薛定谔“生命以负熵为生。”!不管新冠病毒如何保养,只要病毒“负熵”耗散殆尽必将“神秘消失”!……
《强燕平论变异》九
宇宙大自然所有生命个体与种的遗传变异,都是“种性制约机制”下的遗传变异,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生命自然体系;用达尔文的理论说就是“自然选择”!
达尔文说:“自然为整个自然生物的福祉进行选择……”自然物种的福祉就是物种的长治久安。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变异,达尔文用整整一章进行论述,请看文摘: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变异性——个体差异——可疑的物种——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各地大属的物种比小属的物种变异更频繁——大属里许多物种,正如变种那样,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关系,并且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
把前章所得到的各项原理应用到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之前,我们必须简单地讨论一下,自然状况下的生物是否容易发生变异。要充分讨论这一问题)必须举出一长列枯燥无味的事实;不过我准备在将来的著作里再来发表这些事实。我也不在这里讨论加于物种这个名词之上的各种不同的定义。没有一项定义能使一切博物学者都满意;然而各个博物学者当谈到物种的时候,都能够模糊地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这名词一般含有所谓特殊创造作用这一未知因素。关于"变种"这个名词,几乎也是同样地难下定义;但是它几乎普遍地含有共同系统的意义,虽然这很少能够得到证明。还有所谓畸形也难以解释,但它们逐渐走入变种的领域。我认为畸形是指构造上某种显著偏差而言,对于物种一般是有害的,或者是无……】
我们对这一章的理论核心提示,我们用黄色标记。例:①、“变异性——个体差异——可疑的物种——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说明变异很多、分布很广、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是自然现象——12月一个方向新冠病毒变异不足为奇,无需恐怖、惊慌!②、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
这种“限制”就是本性(食性和两性)不变;只是性状变异出现的个体差异。这从孟德尔十年豌豆实验完全相符。完全可以说达尔文认同“种性制约机制”就是物种自然恒定、和谐之天则(自然选择)!
种性不变是植物学家林耐最早发现的。林耐在《自然系统》伟大著作中说:“每种物种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永远是这样的“开始”物种怎么会变呢!
“种性不变”不仅仅是马尔萨斯“二原理”生命食色本性决定的,还有“科赫法则”证明!……
《强燕平论变异》十
细菌、病毒、微生物是生物,就必须受“种性制约机制”法则制约。最早提出细菌受制“种性制约机制”的科学家是科赫,给人类留下“科赫准则”;法则曰:每一种细菌病毒都传染一种特有的疾病。这就是细菌病毒微生物的专属种性。
“科赫准则”得到3000年人类疾病、特别是近100年六大瘟疫的历史证明!最早的黑死病千百年来只感染鼠疫,到1918年西班牙女士病毒只传播H1N1流感、SARS病毒只感染非典疫情、墨西哥流感病毒只感染H1N1甲流、H7N9流感病毒只感染H7N9流感、埃博拉病毒只感染埃博拉病、寨卡病毒只感染小头病、2020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只感染新冠病毒等等……新冠病毒并不因为出现变异(12月14日英国出现新冠变异毒株,感染力增加70%-英国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感染力增加70%,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0年12月22日 近日,消息称英国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感染力增加70%,英国卫生部长马特·汉考克(Matt Hancock)称该变异毒株已经失控。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对英国和世界疫情发展和...
百度快照)而改变新冠病毒的固有本性,感染新冠以外的其他疾病!
也就是说,遗传与变异都是种性制约机制下的遗传和变异;其原理是:每一种细菌病毒感染一种疾病完全受种性的制约,一代一代遗传下来,无法跨越;只能传染受种性制约遗传下来固定不变的疾病,就形成了科赫法则的专属性;同样,细菌病毒变异绝对不能超越这种感染一种专属疾病的微生物病原体的专属性;正如1735年林耐在《自然系统》描述了物种的本性,并认为物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病毒)。
林耐说:
【(1)由于不存在新种;
(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
(3)由于每种物种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知的神,这个神就叫做上帝,他的工作就是创造世界万事万物。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的。】
把一种(生)物体的属类和属于哪一个种类的集合,形成某一物种独一无二的称呼是林耐的独创,其根据就是从种、属论述物种的本性。
“物种不变”是自然系统进化的事实!
由于林耐把“物种不变”的造物主称神,“这个神就叫做上帝”,所以林耐长期沉寂在不平权的主义不为人接受!……自然系统与自然历史却用“种性制约机制”牢牢控制着自古至今大自然所有生物千秋百年的“物种不变”进化流程!……
亘古至今,食性与性的“物种种性”不变,保养仅仅是性状变异。则变异表达:“一母生九子九子个别”;却永远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就是物种绝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超越“种性”的客观规律!
《强燕平论变异》十一
那么, 为什么“物种不变”?
林奈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方法论的二元“叠态”,
这就是进化论哲学必然存在“种性制约机制”法则和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种性不变”自然规律!
“种性制约机制”规律、法则!是宇宙大自然几十亿年生命进化演绎的结果,是不由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则,而且是全方位、全天候,无时无刻在量子力学层面,“负熵”与微生态、基因层面制约主导着生命物种的物理化学生物机制之大自然本原系统。
“种性制约机制”的时间箭头与宇宙生命进化同步,符合“叠加、放大、不可逆”卡森“微生态变异法则”……
宇宙大自然所有生命个体与种的遗传变异,都是“种性制约机制”下的遗传变异,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生命自然体系;用达尔文的理论说:就是“自然选择”!
达尔文说:“自然为整个自然生物的福祉进行选择……”,“种性制约机制”就是物种恒定和谐的天则!怪不得赫胥黎称达尔文自然选择为“天演论”!因为自然选择的核心完全是:大自然消除的是物种个体违背食性不变的变异部分(每一个生物个体的食物链。比如,猴子的素食;人类的杂食)对违背的变异个体“不适者死亡”。如疯牛病……;这里大自然消除的是物种(个体)两性的异种交媾,交而不孕、孕而不生、断子绝孙、灭绝!……所以,我们在科技前沿作品《给你创新的支点》(强燕平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一书中特别强调说:
“遗传是种性制约的遗传,选择也是种性制约下的选择,在种性制约的允许范围内有种的个体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同样也不能超越种性的制约。同理,性状和变异都受种性制约,在种性制约允许的范围内产生种的个体的性状变异、这种种性制约的遗传、选择、变异、性状、繁殖的局限性,就制约了种的突变性、物竞天择、用进废退只能在隔代的微小变异中发生选择作用,和在隔代的极少数量的个体中显现性状微小的差异。这就规定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三比一原则,这样才能解释新的突变个体常常被淹没的原因。”(见64页)。
《强燕平论变异》十二
据说达尔文是带着马尔萨斯《人口论》,登上“贝格尔号”进行环球航行考察的,几乎每天都阅读……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完全存在马尔萨斯“生存斗争”理论的影子。《物种起源》第二章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主要是考察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鸱雀,共有14种,而每个小岛上的鸱雀都各不相同之性状变异之顿悟启发……1842年,达尔文开始撰写一份大纲,就形成了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和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从前面我们分析的“大纲”目的和定位,应该完完全全是“共同祖先;后受马尔萨斯《人口论》影响,引入“生存斗争”概念,将目次扩展“第三章 生存斗争”至数篇文章。
这里,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是 1858年,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去热带雨林考察,突患雨林热病,病得死去活来,有一天猛然顿悟“适者生存”……写出论文,6月寄给达尔文,并在科学权威胡克的鼓动激励下,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于是,7月1日“林奈学会”立刻拟就纲领,只争朝夕、第二年(1859年)就诞生了《物种起源》。其中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就顺理成章;于是《物种起源》的主题定位就完全是自然选择”进化论……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和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全书就无法完成“共同祖先”庞大确凿的理论与化石证据、只能一带而过,成为“难点”。
历史有太多的巧合和不确定性,鉴于华莱士竞争信论文的冲击,胡克等催促,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令达尔文不得已列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乃是达尔文一贯慎言品德,说:“虽然我一向小心从事,只是信赖可靠的根据,但错误的混入,无疑地仍难避免……”也就没有时间深入研究“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和“限制”了!……
《强燕平论变异》十三
关于“但错误的混入,无疑地仍难避免……”与““有受到限制的分布区域和‘限制’”……这从《物种起源》“绪论”可以得到完全证实:
“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航游世界时,我曾在南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正如本书以后各章所要论述的那样,这些事实似乎对于物种起源提出了一些说明——这个问题曾被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称为神秘而又神秘的。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从那时到现在,我曾坚定不移地追求同一个目标。我希望读者原谅我讲这些个人的琐事,我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草率地做出结论。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但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而且我的健康很坏,因此朋友们劝我先发表一个摘要。特别导致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正在研究马来群岛自然史的华莱士先生对于物种起源所做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的完全一致。1858年他曾寄给我一份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嘱我转交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爵士,莱尔爵士把这篇论文送给林纳学会,刊登在该会第三卷会报上。莱尔爵士和胡克博士都知道我的工作,胡克还读过我写的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以荣誉,认为把我的原稿的若干提要和华莱士先生的卓越论文同时发表是可取的。我现在发表的这个摘要一定不够完善。在这里我无法为我的若干论述提出参考资料和根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论述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虽然我一向小心从事,只是信赖可靠的根据,但错误的混入,无疑地仍难避免,在这里我只能陈述我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做实例,我希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就足够了……”
《强燕平论变异》十四
同时研究阅读几本理论近似的科学大师的专著,往往出现新科学发现的神奇效应;“种性制约机制”就是起源于达尔文《物种起源》、林奈《自然系统》、马尔萨斯《人口论》、赖尔《地质学原理》和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五书一论文之划时代历史巨著;我们先说《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5年环球航行考察记实性科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当年达尔文考察沿途各地生物个体特征变化,发现进化论思想的几个关键点是:
一、乌贼鱼身上的颜色是随环境变化的,从此得出环境影响生物的结论。
二、通过对蔓足类海洋生物的考察,发现了生物种类是不能截然区分的,物种之间有一定联系。
三、剑齿兽化石的发现。从这种灭绝古生物的综合特征——有老鼠一样尖利的齿,大象一样巨大的身,海牛的眼睛和鼻子……深入思考:“为什么现代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在古代会集中在同一种动物身上呢?”从而得出现在不同种类的动物很可能是从同一种古代动物演变而来的结论。
四、通过南美洲黄蜂和蜘蛛搏斗的激烈场面的详细记录,和非洲土著居民间残酷的屠杀的刺激,发现并印证了生存斗争。
五、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鸱雀,共有14种,而每个小岛上的鸱雀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嘴的构造,不同岛的鸱雀都差别很大,明显不同;有尖的、有扁的、有短的、有长的、有直的、有带钩的五花八门;有时小岛仅隔5-6海里,鸱雀表现的性状既相同又不相同。这加深了达尔文的思考……认为:岛上很早以前肯定是一个种,以后发生了变化。
六、《物种起源》提前问世的契机是华莱士的一篇论文:《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华莱士1858年寄给达尔文的这篇论文促成了1859年《物种起源》的问世,进化学说其核心自然选择原理的大意如下:
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1858年,出于年轻的博物学家R.华莱士的创造性顿悟的压力,加之好友的鼓动,达尔文决定把华莱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论稿呈交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无果而终。
……
历史有太多的巧合,如果不是1858年突然出现华莱士“适者生存”信,并在胡克的催逼下,达尔文也不可能删除2/3的宝贵的1942年“大纲”资料,在第二年(1859年版)急急忙忙出版《物种起源》;于是达尔文对挚爱的“共同祖先”,就没有了太多充分论证。《物种起源》主题就转换成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对自然选择定义是:
生物物种“……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谓“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一句话说,【自然选择就是物种生物(体)对有利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可是啊!变异的“保持”或者“消除”永远不会按达尔文(人类)的意志进行,永远只是按“物种”本能、本性“种性”进行!……这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物种法则“种性制约机制”!
《强燕平论变异》十五
前面我们已经说清楚了什么是“种性”(食性与性)。事实上,对于种性与变异的“制约”达尔文完全承认,并在《物种起源》有经典论述:
达尔文说:“每一物种所能增加的极端限度,当然依照食物的数量而定;”
达尔文说:“一切动物都力求繁殖都彼此相食或者吃树,吃树的种子和幼苗,或者吃最初丛生于地面的,而曾经阻止这些树木生长他种植物。”
达尔文说:“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极其重要的推理,即每一种生物的构造,以最基本的然而常常是隐蔽的状态,和一切其他生物的构造相关连,在这种生物和其他的生物争夺食物或住所,或者是它用避开它们,或去向它们进攻而把它们吃掉。”
也就是说,达尔文《物种起源》证明了马尔萨斯“二原理”:“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照现状继续下去。”
《强燕平论变异》十六
达尔文参考马尔萨斯《人口论》之后,引进了赖尔《地质学原理》的“渐进轮”……遗憾的是与孟德尔近在咫尺的《植物杂交试验》却失之交臂;孟德尔是奥地利帝国生物学家(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1882年离世,孟德尔晚两年与世长辞。
历史地看:《植物杂交试验》与《物种起源》共轭时间(按1855年豌豆实验算到1882年)长达27年之久!孟德尔和达尔文没有知音相遇而遗憾终生!……
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理论一直到1900年春,欧洲三位植物学家,德弗里、柯仑斯、丘歇马克,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分别独立发表论文提出遗传定律,经核查文献时才猛然发现35年前的1865年,孟德尔在布鲁恩科学协会的会议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两次宣读,完全没有引起科学界重视,意外刊载在《布隆自然科学研究会会志》而永远传世……
历史事实有记载,孟德尔知达尔文理论:保存至今的孟德尔遗物有好几本达氏著作,还留着孟德尔的手批!……
可惜啊!达尔文没有这样的历史机遇和幸运,全然不知孟德尔!如果达尔文知孟德尔,研究过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借鉴经典遗传学数理核心,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必将升华到物种3:1生命数理“基因论”之高阶,整合生命“内、外环境”法则,与“种性”合璧而完成自然选择“种性制约”平权的本原自然选择!……
《强燕平论变异》十七
一种自然现象用两种科学理论方式表达、或者两种理论模式同时解释同样的科学问题、理论是科学前沿固有属性,是科学界完全可以接受,并有历史先例的;比如巴巴拉.麦克林托克1944年起整整花了6年时间完全弄清楚“跳跃基因”,1950年发表《玉米易突变位点的由来与行为》、1951年发表《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两篇论文,发现了“Ds Ac调控系统”。
这一科学理论和1957年帕迪、雅各布、莫诺三人合作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提出调节基因、转录、操纵子、mRNA、调节蛋白等新概念,即莫诺操纵子理论是科学前沿相同的理论!
两个理论几乎同时期提出来,研究同样科学基因理论问题,揭示相同基因规律,相得益彰:1965年莫诺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巴巴拉.麦克林托克1983年获得诺贝尔奖。可麦克林托克却默默无闻长达35年,诺奖迟到竟和孟德尔默默无闻35年出奇相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巧合,然已是81岁高龄的科学家麦克林托克,比孟德尔(死后名声大噪)确实是无比的幸运啊!
还有,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和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同时代科学巨人;达尔文《物种起源》巨著发现“自然选择”进化论的时间(1859年)如果晚42年之后,必然是获得诺贝尔奖最佳科学家人选!
科学前沿成功发现也存在“时”与“运”,科学历史“机缘”竟如此捉弄人……
《强燕平论变异》十八
生命数理和内外环境选择是《物种起源》的内容缺憾,这一缺憾是由华莱士身体力行,在“热带雨林”弥补完成的。
事实上,达尔文自然选择概念简称“适者生存”是华莱士自己身体力行的感悟,是个体生命对“热带雨林恶劣气候环境”引发疾病,求生的自然反馈与自我防控的“生存斗争”;当华莱士患热带雨林病后感悟博深,在华莱士的信与论文体现深刻!甚至使达尔文感慨激动,甚至产生放弃自己的“创造”!
历史地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从贝格尔号环球考察的1831年12月27日到1859年11月24日问世,经历了28年时间。在这期间,达尔文深入研究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赖尔的地质渐变、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理论……其中最直接的触动是——1858年6月华莱士给达尔文的来信和论文:《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它使达尔文受到空前的挑战,用达尔文的话说:(这是对自己思想)“表达的非常清楚,令人羡慕。”
根据华莱士的附言:(“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有点价值的话,请转赖尔一阅。)达尔文遂把华莱士的信和自己的论文一并给了赖尔,并专门写了一封信,特别强调说:
“据我看,这篇东西很值得一读。您的话已经惊人地实现了……那就是别人会跑到我的前面……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这件事更为显著的巧合;即使华莱士手里有过我在1842年写的那个草稿,他也不会写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摘要来,甚至他用的术语现在都成了我那些章节的标题,请把草稿还给我,因为他没有说叫我发表,当然我立刻写信给他建议他把草稿寄给任何刊物去发表。因此,我的创造——不论它的价值怎样——将会粉碎了……
希望您会赞同华莱士的论文,这样我可以把您说的话告诉他。
达尔文
1858年6月18日”
《强燕平论变异》十九
事实上,是华莱士身体力行发现了:“自然淘汰”法则!“自然淘汰”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理论的最早的原创生物学理论精髓和提法。
华莱士这样说:“野生动物的一生是生存斗争的一生(华莱士第一个以生物学家的视觉,提出了生物学的普遍的生存斗争的概念),它们所有的器官和力量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及子兽幼禽的生存斗争而发挥作用的,在不适宜的季节觅取食物的可能性,逃避最危险的敌人的可能性、以及其它等等。都是决定个体生存和整个物种生存的首要条件。这些条件也决定了物种群体的大小,仔细考察这些情况以后,我们就能够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原先看来是不能解释的事情——为什么有些物种个体数目非常多,而另一些和它们密切相关的物种个体数目却非常少……”
华莱士这一理论的发现,是从他自身经历的生存斗争的事实感悟到的。华莱士到马来群岛考察,志在搜集生命发展规律的事例,由于马来群岛处于热带雨林生活环境,形成和存在着热带特有的对生物生存的威胁——热带雨林病。华莱士由于习惯了欧洲的生存环境,不适应马来热带雨林气候,遂得了热带雨林病,他在与疾病斗争中,认识到只有自己的生理和功能适应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并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去战胜热带雨林病,自己才能生存下去……事实上,华莱士的论文是在自己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适应热带雨林的生存环境的顿捂下完成的(论文就在病重的两天完成)。所以,他才能有惊世之语:“野生动物的一生是生存斗争的一生”!所以,华莱士才能深入浅出地提出:
“一个物种的变异并非如原来想象的那样,它是没有极限的。
野生动物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斗争。
一个物种被淘汰或减少多少取决于它能否完成适应生存条件。有益的条件变化会使它数目增加,无益或有害的变化将使它减少,优良的变种将强者恒强,物种不变。自然界存在物种渐进趋强”。
事实上,华莱士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条件”、“自然淘汰”、“渐进趋势”是从量的考察和自身顿捂相互切磋演绎出来的,是有事实根据和自身体验的,是一种“自我试验”证据!……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
事实上,华莱士《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已经进入和提出“种新制约机制”下变异的词条。华莱士特别强调“食物”,说:
“最能适应环境以获得经常性食物供应,并且能够抵御天敌和气候变化的物种,它们的数目必定有所增加,而力量和身体结构上有缺陷的,在食物来源减少的情况下不能适应的那些物种,在数目上一定会减少,甚至完全灭绝……
有益的变异会使动物个体趋向增加,无益或有害的变异就使个体趋向减少……”
【强燕平按:“经常性食物供应”是“抵御”物种变异的根本,“食物”乃“种性”,即“种性制约”!】
事实上,华莱士在马来群岛,已经完成了物种起源的全部核心理论思想的建树,并提出“种性”决定变异!并且引入了“內外环境”生存斗争论;种性制约机制是内环境恒定所必须的。正如贝尔纳强调说:“内环境的恒定是自由和独立的生命赖以维持的条件。”这种自由只有“那些最为复杂或器官分化程度最高的生物体所特有的”。所以最为复杂和器官分化程度最高的构型(生命),就必须存在从核酸、蛋白质、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物种多层序构成的保持生命内环境恒定、自由和独立的种性,才能制约不利变异机制使其消除之,永远保持内环境的恒定,保持物种的稳定和生命和谐一直代代永恒!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一
从《物种起源》在短短的(1858年6月到1858年7月1日晚,“林奈学会”形成联合论文的纲领定位和依据)不到一个月,达尔文就迅速成《物种起源》纲领,就可以证明我们论述一切之实事求是!
达尔文1842年的手稿没有传世,但从1858年7月赖尔和霍克编辑送给伦敦“林奈学会”的科学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并论变种和物种通过自然选择方式的存续》(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华莱士从马来群岛寄来的论文,第二部分是达尔文1844年写的论文概要),特别是从1858年7月1日晚,“林奈学会”形成联合论文的定位和依据看,《物种起源》的纲领论点主要是:
一、依据:
A、马尔撒斯《人口论》。马尔撒斯揭示了生物繁殖以几何级数速率增长的事实。
B、从长远看任何一个物种的个体数目基本上趋于保持不变。
结论:生存斗争概念。即,生物的繁殖个体之间以及种间竞争产生的数目下降或增加。
二、依据:
所有生物都存在变异趋势和生物多样性的事实,即使在同一物种内任何两个个体都不会绝对相同,甚至有明鲜的区别,并有遗传的可能。
结论:生存斗争和个体差别存在的事实,表现出一些变化(通过遗传)将会保持下去,特别是有利变异产生的差异在生存斗争中产生的优势,将会淘汰不利变异的弱势个体生命,并导致劣等变种灭绝——这就是自然选择。
《物种起源》进化主题概念定位:自然选择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将细微的差异积累成为较为重要的差别这就是进化。
从上面的定位,就成为达尔文1859年11月24日出版的《物种起源》的书胆与灵魂完全是“自然选择”。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二
从“林奈学会”对《物种起源》的纲领性定位,我们能看出:
一、华莱士的进化理论核心是物种淘汰在数目的减少或增加完全是由生存环境引爆是食物多少决定(“在不适宜的季节觅取食物的可能性,逃避最危险的敌人的可能性、以及其它等等……”、“一个物种的变异并非如原来想象的那样,它是没有极限的。野生动物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斗争。”、“最能适应环境以获得经常性食物供应,并且能够抵御天敌和气候变化的物种,它们的数目必定有所增加”)这里,“食物”是某一物种个体生命增加之关键!
二、林奈学会整合的自然选择概念是以生存斗争为论据的种内定位。尽管只在生存斗争提到个体之间,并涉及种类之间的竞争,而且切入点是数目的下降或增加,并不是种性的改变。
三、变异趋势的论据是针对所有生物为前提,确是在同一物种内的。
四、进化是变异(变种)形成的差别。从本质说,进化的概念是差异的积累,并没有提及种性持久稳定不变的事实。
五、赖尔、胡克“林奈学会”形成联合论文的定位之达尔文《物种起源》纲领,淡化了“物种不变”。
事实上,自人类科学,特别是生物学有史记载到今天,并没有人看到一个物种的个体通过杂交生育变成另一个物种的个体的史实和实验事实。人类3000多年全部生物科学史,有记载的却是物种的稳定不变。例如:
林奈说:1、由于不存在新种;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3、由于每种生物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知的……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的”
约翰·雷说:“我相信在确定一个物种时,除了应该把通过种子繁殖而使之永远延续的特点作为标准外,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标准。”
托马斯·赫胥黎认为:物种稳定不变是由于生物的胚种存在B部分。他说:“从整体来看B从来不遭受死亡,只是它的某些部分被吞掉……”
杰拉德·皮尔说:“从寒武纪以来没有一个门绝灭。”
薛定谔说:“即基因结构似乎只包含比较少的数量的原子(1000UM数量级,可以还要少)。然而,它却表现出最有规律,最守法的活动——并有如此持久性永久性,这就是一种奇迹”。
……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三
赖尔、胡克“林奈学会”的大科学家们与达尔文,,对123年前的1735年林奈专著《自然系统》,不应该也不可能没有阅读和研究过的吧!因为这些科学家都是“林奈学会”的首领和成员!?确在华莱士缺席的情况下,于1858年7月1日完成了《物种起源》草稿纲领,成为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忽略“物种不变”的写作宗旨!……
卡尔·冯·林奈(百度百科)
卡尔·冯·林奈(瑞典文原名: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享年70岁),日耳曼族,瑞典生物学家,出生于瑞典斯莫兰。动植物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的创立者。自幼喜爱花卉。曾游历欧洲各国,拜访著名的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归国后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
1735年发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37年出版《植物属志》,1753年出版《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为纪念林奈,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动植物标本都保存在学会;而在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内还设有林奈的全身雕像 。
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但是林奈分类时没有科这一分类。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四
幸运的是强燕平有达尔文没有的机遇和运气,20世纪有机会把《物种起源》和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林奈《自然系统》、华莱士《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贝尔纳“内、外环境理论”、科赫法则、陶本伯格破解H1N1毒株等等……生物学、经典遗传学、基因论、分子遗传学、病毒学诸多理论对照研究阅读 ,记录诸多精华理论与札记,2001年2月整理部分札记心得寄科学普及出版社,总编辑给范惠民主任编辑编审,范老师定位“科技前沿”经2年精心经营、5次大的修改,于2003年3月《给你创新的支点》作为科技前沿作品出版;书中57页到125页“十、修道院里诞生的生物数论”到“十四、绿色与基因”章节,集中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提出“在种性制约机制下遗传与变异……”的“整体生命学”理论著述和有益的探索。随部分摘录,彰显“物种”与“种性”宇宙生命之原本天演要义:
“遗传只能是种性制约机制的一部分,孟德尔揭示了种性制约遗传规律还存在种性制约繁殖、种性制约变异、种性制约的选择。物种在种性制约机制下分离和自由组合的繁殖、遗传、变异、选择共同构成了种性制约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龙生龙、风生凤。保证种的个体不在同其他个体的交配、繁殖中被淹没、被淘汰、被灭绝。这种种性制约同时也是造成生物种的进化达不到顶点,达不到至全至美的原因。”-63页。
进化同样是种性制约机制下的进化,让我们继续阅读:
接63页前文“……这正说明为什么人的眼睛不能像鹰的眼晴一样犀利,比苍蝇和靖蜓的眼睛构造和视力逊色。人的嗅觉比不上狗的嗅觉灵敏,弹跳的高度比不上跳蚤(按自身重量比)跳的高度的百分之一,人类善跑的功能不及梅花鹿等等,即高级动物的某一器官不能达到生物进化的顶点。因为人的种性制约不允许人的眼睛选择鹰眼的进化模式,人的嗅觉器官同样受人的种性制约,不能选择狗的嗅觉器官的性状(即使这种性状比人的嗅觉高多少倍,存在优越性,但和人的其他器官功能相组合的匹配中,这种性状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同样道理人的双腿的变异,也不可能达到像梅花鹿四条腿的善跑性状、自然也就限制了双腿的跳跃功能。所以遗传是种性制约的遗传,选择也是种性制约下的选择在种性制约的允许范围内有种的个体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同样也不能超越种性的制约。同理,性状和变异都受种性制约,在种性制约允许的范围内产生种的个体的性状变异、这种种性制约的遗传、选择、变异、性状、繁殖的局限性就制约了种的突变性、物竟天择、用进废退只能在隔代的微小变异中发生选择作用,和在隔代的极少数量的个体中显现性状微小的差异。这就规定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三比一原则,这样才能解释新的突变个体常常被淹没的原因。”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五
那么,什么是“进化”呢?进化(生物学名词):
进化,又称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 ,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简略地说,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其实华莱士已经深入浅出地提出了“进化”是“没有极限的”:
“一个物种的变异并非如原来想象的那样,它是没有极限的。
野生动物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斗争。
一个物种被淘汰或减少多少取决于它能否完成适应生存条件。有益的条件变化会使它数目增加,无益或有害的变化将使它减少,优良的变种将强者恒强,物种不变。自然界存在物种渐进趋强”。
历史地看,是拉马克最早提出进化论。
拉马克举了一个著名的例证:即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由于长颈鹿需要吃树上的树叶,为了适应生态环境,经过长久世代沿袭,长颈鹿群体就产生了长颈的生物遗传性特征;理论核心要点:长颈(鹿)特征、获得性与遗传是“吃出来”的。后人把拉马克的这种理论叫获得性遗传。遭到魏斯曼的反对,至今仍有争议。然而,吃是生物不变的“种性”,“种性”遗传进化是先天和后天千古不变的法则!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六
生物本能特征是有机体构造成种归类的主要标准,从拉马克长颈鹿“吃”的“需要”看生物特征的本质需要“吃”的亘古不变。鉴此,吃是拉马克的遗传性特征需要;同样吃是马尔萨斯理论的根、是布丰的食物变化,是林奈的物种分类特征不变的依据——亘古以来,是食性本能演绎形成种性的本质在所有生物个体表达与进化!这样“物种”就只能是“种性”进化的产物!
宇宙大自然根本不存在“物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是生物科学家创造了“物种”这个“名词”,创造了“物种”这个概念。物种的概念是:物种是同一祖先进化时间阶段聚集形成的自觉排斥与其他种交配而独有遗传性特征的区域持久存在的生物群集。既然物种的简称是种,种性就是物种的本性。种性是食性(吃)在长时间生物与食物相互选择持久演变形成的生物本原进化本性。我们任何人只能看到猪、马、牛、羊、鸡、鸭、狗、鹿、蚂蚁、跳蚤、臭虫、蚊子……许许多多的(动物);我们任何人只能看到茉莉花、梅花、菊花、松树、柳树、衫树、小叶樟、蒲公英、兰草……许许多多的(植物);我们任何人只能感觉到(借助仪器看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这一切都不是“物种”,而是生命个体;大自然只见证生命个体的存在,从没有见证过“物种”的真实存在!人类也无法见证……林奈心知肚明所以实事求是的说:
“1、由于不存在新种;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3、由于每种生物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知的……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的”
这一段话的至理名言,没有一个“物种”的字样,只有“生物个体”,只有“新种”,只有“生物”,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
大科学家林奈的这一段话的至理名言,高瞻远瞩地提出【“生物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的。”】这就是“种性制约机制”在285年前的第一次科学表述!
鉴此,我们在《给你创新的支点》第62页有这样的论述:“这是否意为生物进化存在‘种性制约机制’,答案应该该是肯定的,这是生物种延续的必然,为了保证生物某一种的延续,必须以强制的延续规范才能把种性最基本的核心在个体中保留下来,才能保证不在同其他个体的交配、繁殖中被淹没,带来种的灭绝。同样,生物个体的变异、适应、选择繁殖的个体生存过程,都是在种性的制约下实现的,离开了种性制约,种的个体将被种性淘汰。种性不仅有保存种性于种的个体的机制,也有淘汰超越种性的个体的机制,这种机制并非是单纯的遗传,遗传与制约并存,遗传包括着严格的种性制约,这种制约存在于种的个体繁殖、生育、生长、发育,直到生命终结的整个阶段。他随时抗御着非种性的性状产生,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是在种性制约机制下的选择。通过种性制约机制对于种的个体的遗传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制约。
遗传对于任何机制的制约都不是瞬间的、随时的、随机的,生物种的恒定衍生,更不是瞬间的、随时的、随机的。种机制一旦形成就永恒存在,永恒制约,任何种的种性都具有这种特征。孟德尔的豌豆杂交,正是反映了种性制约机制。”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七
事实上,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从生命数理,揭示了“种性制约机制”机理的来龙去脉。请看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图解:
下图的特点是孟德尔在十年时间,用纯的(豌豆)种系进行实验研究,简单地可分A的单一性状的种性在5-6代繁衍过程的变化规律。作为规律它应该适合整个物种的全部性状为单位的动物植物杂交实验,和所有生命的自然繁殖。即AA和aa的结合产生的Aa无论是繁殖多少代,它都只能产生AA、aa、 Aa;而不能产生AA、aa、 Aa以外的种性个体生命。也就是说孟德尔的“性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AA、和aa同一的 种性基础之上的。所 以,自由组合是种性制约下的自由组合性状分离也是种性制约下的性状分离;组合与分离不能超越(豌豆)的种性,组合 与分离只是豌豆性状的自由组合与分离。
AA aa PARENTS
Aa F1 HYBRID ,
●AA Aa Aa aa F2 HYBRIDS
F3 HYBRIDS
物种发现与命名最早开始于亚里士多德,主要是描述该物种区别与其他物种的特征。对物种特征描述的方法一直延续下来,1735年卡罗勒斯.林奈的《自然系统》发明了双名法,把对物种的描述与物种的名字和特征用属名和种名同时表示。这是对种性制约形成物种相对恒定的表达。这种稳定与永恒正是种性制约机制系统集成从蛋白质“死亡之吻”到染色体(条)数目,从染色体(条)数目到“细胞来自细胞”(O mnis ceIiuIa e ceIiuIa鲁道夫.菲尔绍的名言);从细胞到生命个体自繁殖直到物种的整体——这一系列种性制约机制的环环相扣,是一个从纳米级生命粒子到大质量生命个体一直总是间断又连续相同的生命机制,这一机制也总是伴随着有生命的、活的有相同种性特征的有机整体的生长发育。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八
达尔文遗憾终生的是27年没有机会和孟德尔相遇。也许是科学历史淹没“修道院里诞生的生物数论”35年所为!?这对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损失是致命的。虽然达尔文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人牙齿变异”发现早期进化论密宗,却遗漏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螺旋线》,和斐波那契(1175年-1250年)1202年的著作《计算之书》,特别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生殖数理-“兔子问题”(马尔萨斯人口几何级数论是不是参考了“兔子问题”不得而知)……达尔文在哪个时代,有27年的机遇期,能和孟德尔认识;一旦相遇,《物种起源》自然而然会注入经典遗传学“3:1”数理之“孟德尔的“性状”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和“种”的严格数理限定之遗传、变异……进化论必将升华到孟德尔发现的三比一恒定值之完美无瑕境地,就不会有那么多难点和遗憾了的呀!……
亘古生命进化历史证明:任何生命除在短短的胚胎期(种子萌芽并无例外)发育“负熵”来自母体之外,全部生长期到死亡完全是以获得(食物)为生(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二阶段法则”的;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获得食物本能天经地义地形成食性,而且任何有机体都受食(物)性制约,都选择与种性相适应的食物。也就是说,种性与食(物)性是相对应的相得益彰、有益并延长生命之本能,传宗接代、千古延续之源。这种种性与食(物)性一一相对应是亘古由来、长时间进化和内外环境选择形成的种性与食性的高度统一系统性的“种性制约机制”! 这种“机制”进入孟德尔十年豌豆试验与证明,自然升华到“3 :1 生命数理”大自然秘籍数论的核心!……
那么,为什么是大自然秘籍数论核心之3 :1 ?
让我们感悟一下大自然“3 : 1”秘籍: 地球海水和陆地的比是“3 : 1”、人体水与物质的比“3 : 1”、植物十含量与物质的比是“3 : 1”、就连黄道与赤道夹角也是“3 : 1” ……从宇宙到地球、再到地球生命,处处存在这样神奇的“黄金比”!这是大自然的“派”啊!……
“1”和“3” 为什么这样神奇?
让我们翻开《给你创新的支点》第65页……
《强燕平论变异》二十九
让我们继续阅读《给你创新的支点》65页:
“为什么是三比一,而不是二比一,或者是四比一、五比一呢?他遵循的是哪一种数字规则呢?3是最小的奇素数、1是最小的奇数,也就是说生物性状杂交的遗传组合,是大自然数列中最小的奇素数和最小的奇数比3:1,这种比在自然数中只有一个,也仅仅只有一个。这就是生物性特色。也就是说二代杂交的性状分离或组合比,必须具有最小的奇数和最小的奇素数的数理性。最小的奇数是1,是不能再分的正整数,最小的奇素数是3,是不能再有小于它的奇素数,含有本来固有的数理性,即种性最本质的数字化表述的事物的最基本成分。最小的正整数决定了性状的计数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说性状的自由组合和分离只能以1为单位进行,表现为1:1:1: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父母系性状的完整无损,像多数胎生的卵细胞在胚胎中都以1存在,而精细胞却以不小与3的数比与之交配,父母亲的性状是以完整的最基本的整体性,进入分离或选择的全过程杂交进行的,而且这种配比是以大自然M:M≈3:1数字比最完善,接近黄金分割比的形式体现的,以保证生命的完美。因为大自然再也找不到除此之外的最小奇素数,同时再也找不到除此以外的最小奇数,这种数理性就规定了生命的繁殖,以密码存在的最小范围,选择变异的种性安全,保证了性状的种性遗传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规范了种的变异的简单序列,这是简单性原则在生命繁殖过程的体现,实现种性最基本成分的种在种的个体繁衍中,不产生丝毫本质性差异,从而实现种的延续,这种十分艰难而漫长的生物自然工程使种的灭绝变得十分漫长,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灭绝,这是保存种性生命无限延长的需要。反过来就构成种性制约机制,这就是种性数理制约的秘密。”(65-66页)
孟德尔“3 : 1”数理的深层次制约“遗传方阵”系统形成的全天候巨阵体系。请看《给你创新的支点》82页图8:孟德尔遗传因子方阵图相,反映出和方阵隔行相对变化的数理规律是同一的。J、K、L、M、N、0、P、Q是数字符号加密的8种形式。形成4个模块(板)。
按遗传方阵(图8)3:1规律,模块就产生隐性和显性的性。它们的整体隔行(卜下和左右)对角相隔,就产生了整体模块隐性、显性的整体相间(隔代)遗传性。也就是说,生命遗传存在以遗传密码为单位的同时,也存在以遗传密码模块大、小方阵为单位的个体遗传和整体模块遗传的两重性遗传。隐性密码和显性密码各自都存在着自己“阵”系的连动效应。所以遗传密码受遗传方阵的制约。孟德尔“遗传方阵”证明:遗传有自己的内在的“阵”法,它构成了种性制约机制巨阵。所以说人体智能计算是种性制约机制的数理无边际组合变幻的生物智能数理运行法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一
从“遗传方阵”图8,我们可以看到方阵则绝不是线性简单的“二方连续”基因图谱,完全是“四方连续”整体板块密码的巨阵呈八方连续、16方、32方连续构成复杂的板块基因图谱。这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奇妙变幻的螺旋线图谱制约法则,“遗传方阵”才是大自然生命永恒与多样性的源泉。
我们从“遗传方阵”板块基因数理变幻的隐性斐波那契数列分析秘密数学公式:“□×4” ,我们把公式展开□内四个圆,三个○、一个·是遗传方阵的数理学本原;孟德尔的3:1的用法就揭示了“J、K、L、M、N、0、P、Q”从Q到J的“Q-J方程”3:1(3:1)4=3×4:1×4(n是自然数列1、2、3、4、5、……).显然,这是一个到几个数列组合展开的公式,生命智能巨阵遗传繁殖的数理变形规律,其生命繁殖爆发力度比斐波那契数列更猛,构成了生命螺旋线(正或负)两向性强力爆发、增加或者减少趋势,能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大爆发和生命大灭绝,甚至“神秘消失”之自然生命现象。这就是强燕平成功预言2003年非典、2010年甲流“神秘消失”奇怪现象的数理法则——“Q-J方程”。
这也是“恐龙灭绝”的数理方程式!……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二
孟德尔天才预言:“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得到摩尔根果蝇实验证明。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种性制约机制”看,可以得到“适者生存”的逆定律:“不适者死亡、灭绝。”
从孟德尔后代(子代和无数子代)亲缘的关连,已经发现了基因决定生命遗传的数理(3:1)事实。既然36亿年前至今DNA模式基本没有改变,共有相同的遗传密码,遗传方阵都构成了生命体从蛋白质到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物种“食与性”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与法则,这就是“种性制约机制”亘古长存的证明和生命历史进化之渊源。此外,因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染色体的数目也构成了“种性制约机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骡子力大,却不育,不育导致骡子不能形成独立种的延续。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公马有64个染色体条,母驴有62个染色体条,杂交产生的骡子有63个染色体条,不同数目的染色体条载负的基因根本不同,这就是“种性制约机制”在基因到染色体层面制约的表达语境:对背离种性制约机制产出的生命个体,别无选择地用不育达到(杂)种的死亡,一直到灭绝,以捍卫种的长期存在、千秋百代以致永恒!
灭绝(英文名称:extinction)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事件,是规律,是法则!是“种性制约机制”生命法则“制约”的终极表述,是孟德尔发现适者生存之逆定理“不适者死亡”因果。
在划时代巨著《生命是什么?》第六章 ,薛定谔研究“有序、无序和熵”讨论。热力学主要体现为统计学定律,而这些定律同事物走向无序状态的自然倾向是大有关系的。薛定谔强调“生命物质却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秩序和规律性”。生命“种性”如何抵消热力学的无序倾向。死亡就是走向无序,走向熵的最大化。
薛定谔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生命法则:“食物里包含的就是至关重要的‘负熵’,生命体正是依赖负熵而生的,从而抵消了其体内自然生成的熵。”这就是量子力学对“种性制约机制”的证明与诠释!
“恐龙灭绝”是真是的的历史事件!“恐龙灭绝”在白垩纪受到小行星的撞击、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和毒气,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最终引起生物链从底层崩溃引发恐龙灭绝;还有说是因为冰川记所为……众说纷纭,尽管恐龙灭绝的具体“灾变”原因无法未确定;但是,“民以食为天!”历史上,所以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本原之因,都是灾难导致食物消失殆尽的“食性”法则令短时间个体生命神奇死亡效应、铁定是“种性制约机制”“天则”为之!……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三
为什么单单是孟德尔的杂交试验发现了“3 :1生命数理”呢?
其实科学历史有许多生物学家进行过杂交试验,孟德尔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了“豌豆”进行杂交试验,且引进了生命统计学方法、并坚持了十年;这是一个历史的积淀,吸收了科学历史诸家之长。让我们翻开《给你创新的支点》第60页继续阅读:
“本书的开篇就提出了进行思维方式的变换,这就是说不要围绕和只跟着别人的思路前进。要去寻找那些隐秘在科学暗夜的东西,要去发现对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拐点,构成科学金字塔的最辉煌的支点,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品种,正是他科学实验成功的基础。
当时遗传学刚刚起步,像第谷以前的天文学家一样,都是用研究者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宇宙星体。生物学家也只能用肉眼来直接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对植物遗传进行研究。这就要求实验的植株有明显的特点以利于研究者进行直接的观察。豌豆的红白花,黄绿叶,高矮植株和黄绿豆夹果实,圆皱……特色都有很强的反差,易于观察。此外豌豆的生命力强,相对生长期短,花的雄蕊环抱雌蕊,除去雄蕊,异花授粉十分方便,是肉眼观察最理想的杂交实验品种。
据说英国的奈特是第一个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的人,也是第一个发现豌豆种子有些灰白显性性状,并在第二代
得到显现得遗传规律的人,其后维尔莫兰,诺丹也在豌豆
杂交过程中发现了显性和性状分离的现象。可是,他们都
没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忽略了数理、数论在生物学中隐秘的内在规律,这里面就有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支点学问………其实这奥秘就是在生物学的内在规律之中隐秘着
数理、数论的问题。”
“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开始了数论的研究,欧洲古(转61页)代最知名的数学大师,阿基米德就是研究大数最早的专家,他留下的牧牛题经过了2000多年,仍无人能够解答。阿基米德是个数学奇才,他既发出了用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的感慨,又留下了用整个西西里岛屿无法放牧无边际的牛群的思考。可见,西方的数论注重于实际,以具体的数字排列顺序或第次寻找某种物象的规律;而东方的数理,更重视理性在数学上的体现,寻找以理规范数字的法则。中国古籍宝典《诗经》上就说:“一物有一物的法则。”引导人们养成以数理(法则)统观大自然的理性,这就是古代先哲们的良苦用心。可见中国古代数学数理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古代的《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就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最早数学理性的总结。
东方数理和西方数论本质是相通的。它们都有共同的
数字起源,“一”是万物之源。所以孟德尔的豌豆之谜。只
有到数理数论的简单规律中去寻找。也就是说,到生物性状的变化中寻找,按照数字数理规律制约变异的法则。这就是说植物(豌豆)的性状变化,即是种的个体按数学简单规则变化为制约,又是随机的。因为任何植物的个体的杂交,都是漫长的,必须消磨研究者宝贵的年华,这里的计数单位,是以年为基数的,这是以种植到结果的周期所规定的。孟德尔的实验种植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得出了自己认为可信的结论……”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四
然而,孟德尔自己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从“种性”表征之豌豆性状数理“3 ;1 ”规律,发现了遗传学二规律,竟在基因内在得到证明!查伽夫1952年揭开的深层数理密码:“三个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在1948- 1952年4年时间内,查伽夫利用了比列文时代更精确的纸层析法分离4种碱基,用紫外线吸收光谱做定量分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得出了不同于列文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总分子数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与胸腺嘧啶T数量相等,鸟嘌吟G与胞嘧啶C数量相等。说明DNA分子中的碱基A 与T、G与C是配对存在,孟德尔“3 :1 ”的生命数理!……
是孟德尔的豌豆“3 :1 ”表征性状数理之迷……接续查伽夫揭开了生命基因深奥内在的DNA数理秘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导向分子生物学与量子力学生命科学隐秘着的更深层次之数理、数论问题,引导沃森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模型、一直到“基因密码”问世……
请我们继续阅读《给你创新的支点》98页文摘:
“孟德尔天才地预言:“遗传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染色体是是遗传因子的载体。构筑了现代遗传学大的框架,摩尔根接过了孟德尔遗传机理,发现了遗传的连锁与交换法则。摩尔根认为:个体种的种性性状起源于生殖质内联在一起形成若干连锁群的成对的元件,相应的连锁群内的成员之间,有时也发生有秩序的交换。这里摩尔根用原件和成员描述了孟德尔遗传因子。这种看不见的因子,开创了形式遗传学先河。“基因”一词是189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首先使用的,他认为,基因这个小字眼容易和别的词结合。易读易用。并不是由某种实验效应印证的产物。仍然是形式的,朦胧的假设。至今,我们仍无法看到基因。1909年约翰逊又用“合子”来表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只有在1951年摩尔根小组发表了《孟德尔遗传机理》一书后,才全面系统的提出了基因论。它是主要论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一个染色体含有各种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一定位置,一定顺序,呈直线排列。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常发生有秩序的交换。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符合孟德尔一、二遗传定律分离与自由组合,和第三遗传定律连锁与交换。到此,基因还是看不见,摸不到,混沌的万能遗传物质。它存在却无法捕捉,它存在却无法看到,只能感知。”
那么,基因到底是什么?
是“种性制约机制”生命进化和谐数理密匙的量子力学无处不在生死诡秘的“薛定谔猫”。鉴此,我们把“种性制约机制”称遗传学第四定律。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五
“薛定谔猫”使生命稳定和谐进入量子力学魔幻时代,是薛定谔《生命是什么?》巨著的起源。沃森、克里克是受《生命是什么?》影响,神不知鬼不觉发现“双螺旋”模型的;薛定谔认为:以W/KT之比值产生的寿命,当阀值在大约两倍的变围内变动。如30、50、60对应的是1/10秒、16个月、30000年,即几分之一秒到几万年悬殊差异,鉴于这种考虑“由振动能的偶然涨落所产生的分子某个部分构型的异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事件。并从量子力学原理出发,认定“突变是不出现中间形式的”、“跳跃式”的变异。它是基因稳定的重要因素。薛定谔的猫(英文名称:Erwin Schrödinger's Cat)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对生命生与死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但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猫,则必须在打开容器后才知道结果 。猫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观测后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随着量子物理学的深入与生命科学接轨,薛定谔猫延伸出生命生死变异和谐数理、“平行宇宙”天宇生命问题的哲学原理。
正如穆勒所说自然突变率十分微小。薛定谔认为“因为自然界已成功对阀值做出巧妙的选择,这种选择必然使突变成为罕见的。因为如前所说,频繁的突变对进化是有害的。对于那些通过突变获得不很稳定的基因构型的个体,它们的“剧烈的”、迅速发生突变的后代能长期生存下去的机会是很小的。物种将会抛弃这些个体,并将通过自然选择把稳定的基因收集起来。”——这就是“种性制约机制”量子力学对灭绝的诠释!
薛定谔的名言:“生命以负熵为生!”是恐龙灭绝简明扼要的诠释,同样是“种性制约机制”量子力学“食性”消失灭绝的诠释!……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六
科学历史在不同学科领域对灭绝的定义不尽相同。古生物学绝灭定义:
某支生物谱系的演化终结或整支谱系的消亡。
生态学灭绝定义:
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称该物种灭绝。
遗传学灭绝定义:
一种特定的生物或一群发生全球性的死亡和消失的现象。
……
这里,古生物学是以分类学的生物谱系演化命名,它出现的最早,生物谱系代表生物学家是林奈;遗传学次之,基本上是经典遗传学的概念;生态学命名该是卡森用自己生命的创造,命名比较惨烈,是个体的全部死亡。然而,生态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的命名都离不开地质学、考古学、地球演化、灾难……所以,灭绝是一种极普遍的生物学事件!是“种性制约机制”生命法则的终极表述,“不适者死亡”是天则。
事实上,“种性制约机制”是为了物种的繁衍、长治久安而自然形成的天律、天则,是通过食性和性的两个生命本性强化种的优势代代延续的通则。“种性制约机制”制约着遗传、变异;制约着自然选择、制约着生存斗争与进化——当种内出现背离种性的个体生命时,“种性制约机制”的终结表达就是个体死亡。所以超越种性的变异是致死的!
穆勒(1890——1967)在1926年发现X线可以诱发突变。在果蝇反复实验中穆勒认识到,在自然条件下果蝇的突变频率是很小的,几乎是零。穆勒总结说:“X射线既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用X射线诱发的可见突变中,绝大多数为隐性突变,但也有少数的显性突变;无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往往出现致死效应。”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七
生物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与本原是“食性与性”的泯灭。一个种,当个体生命死亡在不断叠加,出现负螺旋线增长时,自然产生稀少,稀少就是灭绝。可以看出,“种性制约机制”是通过对个体生命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生物、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全天候制约,来达到种的优生、繁殖、延续,实现物种的稳定的;种间隔离、变异致死和非正常死亡、则是制约的终极表述,直致灭绝。
灭绝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事件!这有历史事实为证明,网络记载已灭绝的动物名单:
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
白令海峡的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灭绝;
恐鸟于1800年以后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于十九世纪初灭绝;
西非狮于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南非拟斑马于1878年绝迹;
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亡;
斑驴于1883年灭绝;
澳洲小兔猼于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灭绝;
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灭绝;
纹兔袋鼠(澳洲大陆)于1906年灭绝;
……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灭绝;澳洲塔斯马尼亚狼于1933年灭绝;
澳洲袋狼于1934年灭绝;塔斯曼尼亚虎于1936年灭绝;
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巴基斯坦沙猫于1940年灭绝;
大海雀于1944年灭绝;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
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灭绝;中国豚鹿于1960年灭绝;
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灭绝;
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西亚虎于1980年灭绝;
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危地马拉??于1987年灭绝;
加拿大黑足雪貂于90年代灭绝;亚欧水貂于20世纪末灭绝(只引首尾,中间省略)
再比如:2010年-2011年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生物大死亡:
英国肯特郡海岸,发现4万多梭子蟹的尸体……
意大利2011年1月7日达恩扎出现动物大死亡8000只斑鸠死亡……
瑞典2011年1月5日斯德哥尔摩街头出现百只死鸟……
巴西2010年12月30日巴拉那瓜海滩死亡鱼100多吨……
新西兰北岛东北的小湾有大量赒鱼死亡
美国:
的阿肯色州2010年12月31日3000只鸟群死、
马里兰州2011年1月5日切萨皮克湾200万条鱼离奇死亡、
德克萨斯州2011年1月5日一条公路桥上200只死鸟、
路易斯安那州2011年1月4日有500只鸟死亡、
佛罗里达州发现数千死鱼漂浮、
肯塔基州野生动物局发现45只鸟死亡,
……
“生物大灭绝”事件触目惊心,人类有没有灭绝的先例?这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事实:古希腊辉煌文明奇迹般消失让历史学家无法解释、玛雅人灭绝是真实的历史:玛雅(M ay a)文明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的一些地方,包括今天的伯里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诡秘地方,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百度玛雅人是怎么消失的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重大的古典文化。玛雅人在5000年前就出现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海岸,在美洲远古的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他们的生产活动,所以和世界上的其他人类一样,他们的古代史正常地经历了采集、渔猎向农耕过渡的发展阶段。玛雅(M ay a)文明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的一些地方,包括今天的伯里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的一些地方。这一地区的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公元前3000年玛雅已经定点群居食物采集、渔猎进入农耕时期,于1523~1524年衰落神秘消失。原因:自然灾害、传染病、环境变迁、等级制度、西班牙人入侵、外星人等众说纷纭,至今是一个谜,毫无疑问,灾变食物消失是根本原因,彰显了“种性制约机制”进化与灭绝天则威力!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八
2020年以来,全员核酸检测世人已不陌生。可是,对于“核酸”又知多少?
何为“核酸”?“核酸”由来?我们每一个人不能知之甚少……
1868年,瑞士青年化学家米歇尔在研究细胞核的组成成分时,从附近外科诊所的废物箱中捡来满是脓液的绷带,而后用硫酸钠稀溶液冲洗绷带,使细胞保持完好并与脓液中的其他成分分开,得到了很多白血球细胞,并用酸溶解了包围在白血球外面的大部分物质而得到了细胞核,再用稀碱处理细胞核,又得到一种含磷量很高的物质,米歇尔就把位于细胞核中由磷酸产生的酸性基因,一种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核素”。
德国科学家塞勒也从酵母菌中提取出了“核素”。他把酵母中提取出来的“核素”称为“酵母核素”,而米歇尔发现的“核素”由于很容易从动物的胸腺中取得,所以称为“胸腺核素”。
187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科塞尔开始系统研究“核素”的结构。他用水解“核素”的办法,经过十多研究,从“酵母核素”和“胸腺核素”中,不但到两种嘌呤和两种嘧啶物质外,还发现“核素”中存在碳水化合物。到20世纪初,科塞尔测定出核酸所有组成成分:戊糖、磷酸、嘌呤碱、嘧啶碱。为此,科塞尔获得191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868年米歇尔发现了“核素”,理论上认为“核素”,就是现在的DNA。因为“核素”的酸性,1898年,奥尔特曼首次建议用“核酸”这种名词代替“核素”这个名词。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实验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实验在小鼠体内进行,称为体内转化实验,发现了“转化因子”;一般肺炎双球菌有一层粘性发光的多糖荚膜,有致病性,称为光滑型(S型);一种无荚膜的突变型称为粗糙型(R型),没有致病能力(缺乏UDP-葡萄糖脱氢酶),菌落很小。格里菲斯发现,将活的粗糙型菌和加热杀死的光滑型菌混合液注射小鼠可以致病,而二者单独注射都无致病性。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光滑型菌体内有一种物质使粗糙型菌转化为光滑型菌。格里菲斯称之为“转化因子”并未分离出这种物质。
1929年,美国生化学家莱文(Levene)研究发现了核苷酸的基本结构,提出一种“四核苷酸假说”,认为核酸由等量的四种核苷酸构成。
《强燕平论变异》三十九
“薛定谔猫”和《生命是什么?》薛定谔用量子力学确立了“种性”情缘与“负殇”是宇宙地球所有生物存在唯一本原,第二章讨论遗传机制问题与“不变性”,证明“种性制约机制”是种性制约机律、遗传学第四定律。
“薛定谔猫”生与死网络图片:
埃尔温·薛定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1944年薛定谔创作的生物学著作《生命是什么》(全称:《生命是什么——生物细胞的物理学见解》)。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1 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
2 统计物理学 结构上的根本差别
3 一个朴素物理学家对这个主题的探讨
4 为什么原子是如此之小
5 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定律
6 物理学定律是以原子统计力学为根据的,因而只是近似的
7 它们的精确性是以大量原子的介入为基础的第一个例子(顺磁性)
8 第二个例子(布朗行动,扩散)
9 第三个例子(测量准确性的限度)
10 ∫n律
第二章 遗传机制
1 经典物理学家那些绝非无关紧要的设想是错误的
2 遗传的密码本(染色体)
3 通过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的个体生长
4 在有丝分裂中每个梁色体是被复制的
5 染色体数减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配子与合)
6 单倍体个体
7 减数分裂的突出性质
8 交换,特性的定位
9 基因的最大尺度
10 小的数量
11 持久性
第三章 突变
1 “跳跃式”的突变——自然选择的工作场地
2 它们生育同样的后代,即它们是完全地遗传下来了
3 定位,隐性和显性
4 介绍一些术语
5 近亲繁殖的有害效应
6 一般的和历史的陈述
7 突变作为一种罕有事件的必要性
8 X射线诱发的突变
9 第一定律,突变是个单一性事件
10 第二定律,事件的局域性
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证据
第五章 对德尔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第六章 有序,无序和熵
第七章 生命是以物理学定律为基础的吗
后记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第二部分 意识和物质
第一章 意识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 了解未来
第三章 客观性原则
第四章 算术悖论:意识的单一性
第五章 科学与宗教
第六章 感知的奥秘很不错
自传
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薛定谔通过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提出三个问题:
是从信息学的角度提出了遗传密码的概念,提出了大分子――非周期性晶体――作为遗传物质(基因)模型;
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论证了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的长期稳定性的可能性;
是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生”,从环境中抽取“序”来维持系统的组织的概念,这是生命的热力学基础。
薛定谔在令人信服的“薛定谔猫”量子力学视窗,对宇宙地球生命现象引入非周期性晶体、负熵、遗传密码、量子跃迁式突变等概念,深刻论述与说明有机体物质结构、生命的维持和延续、遗传和变异等现象……是承前启后巨著,对20世纪生命科学影响巨大;感召许多物理学家进入生命科学的研究,特别是沃森克里克成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巨擘,还有对基因调控的操纵子学说的提出功不可没,且对遗传密码的解读与问世!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生命是什么?》第二章讨论遗传机制问题。薛定谔先是介绍了当时遗传学已取得的知识,而薛定谔所关心的是: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首先它的体积有多大;其次是关于它的不变性。这种“不变性”从量子力学阐述和证明了“种性不变”!成为“种性制约机制”的“负熵”天注定终极表达。
特别的在薛定谔总结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生命法则:“食物里包含的就是至关重要的‘负熵’,生命体正是依赖负熵而生的,从而抵消了其体内自然生成的熵。”这就是量子力学对“食物”是“种性”至关重要的基因属性和对“种性制约机制”生命科学唯一法则的证明与诠释!“薛定谔猫”图诡秘表达了生命的生与死“二阶段”,在生命的多层次的诡秘存在,是普遍的生命现象……
《生命是什么?》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功德无量之伟大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前沿巨著,用量子力学理论从“负熵”+“基因不变性”完全证明“种性制约机制”是遗传学第四定律!……、菲尔绍至理名言“所有细胞均来自细胞。”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重复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将加热杀死的光滑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分离纯化,依次除去各种杂质,得到纯化的转化因子,并纯化的转化因子仍然具有类型特异的、可遗传的转化活性。之后对转化因子特性的分析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具体的实验证据如下:
1. 转化因子的化学元素分析与计算出来的DNA组成非常接近。
2. 纯化的转化因子在光学、超速离心、扩散和电泳性质上与DNA相似。
3. 转化活性不因去除蛋白质或脂类而损失。
4. 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处理不影响其转化活性。
5. 用RNA酶处理也不不影响其转化活性。
6. DNA酶可使其转化活性丧失。
鉴此,艾弗里得出结论:“脱氧核糖型的核酸是Ⅲ型肺炎球菌转化因子的基本单位”。不过有些人仍然坚持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认为他的分离不彻底,是混杂的微量蛋白质引起的转化。
1952年,Hershey和Chase的T2噬菌体旋切实验彻底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他们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核酸。用不同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然后测定宿主细胞同位素的位置。当用硫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时,放射性只存在于细胞外面,即噬菌体的外壳上;当用磷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时,放射性在细胞内,说明感染时进入细胞的是DNA。因为只有DNA是连续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1956年,Fraenkel 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TMV)重建实验证明,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他们把TMV在水和酚中震荡,使蛋白质与RNA分开,然后分别感染烟草,发现只有RNA可以使烟草感染,产生正常后代。
上述实验证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30年间科学前沿核酸的研究共获得了15次诺贝尔奖,可见核酸多么重要!
这里,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对科学前沿量子力学进入生命科学、开拓分子遗传学功垂千古!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一
早一个世纪前林奈的种性不变“三原理”之二“(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终于得到20世纪全世界科学(家)的确认:微生物细菌“半株漂移”源于细胞“裂殖”、这是连续的一分为二过程,“裂殖”中的两个半株子代细胞形成的同时,在子细胞的中间又形成横隔,再产生“半株分裂”,无限往复,开始二次、三次、N次半株分裂。所以,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毕晓普一语道破:
“每一个新的个体均来自两个细胞,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生物一代传一代,不论这遗传的化学材料如何,细胞都是这遗传的活的容器……”这和林奈种性不变之“(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的证点与结论一字分毫不差!
特别是1900年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菲尔绍总结概括了人类对细胞的认识。权威地说:“一个决不可能由任何非细胞质构成,每出现一个细胞之处必定早先已有一个细胞(omnis ceIIuIa e ceIIuIa)正如同一个动物只能产自一种动物,一个植物只能产自一种植物。”
如此精辟的“种性不变”结论,概括成一句话,即菲尔绍至理名言:
“所有细胞均来自细胞。”深刻反映了一切生命(个体)都存在生理结构上的连续性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生命构造40亿年连续性已经超越了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延续至今!……
细菌“裂殖”“半株漂移”无限延续的自然现象,成为细菌微生物能够创造40亿年生物的病理特征,在适者生存的漫长进化中,才有这亘古不变的种性,一直到今天,这就是“种性制约机制”的灵魂!……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二、(一到四十一)总结之结论
结论(一):
科学家林奈是提出“种性”与“种不变”-“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的——林奈”物种遗传学之父。事实上已经提出“种性制约机制”概念。
1831年~1836年达尔文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获得大量生物学资料,到1942年完成著作大纲,一直因为“疑难、难点”和找不到化石证据,在1858年7月前27年没有动笔,仅仅在1842~1846年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1858年7月1日“林奈学会”收到华莱士论文和信,赖尔、胡克主持立即完成《物种起源》纲领,第二年《物种起源》1859年问世。我们全面研究发现,达尔文回避了林奈的“种性”与“种不变”(达尔文说“我也不在这里讨论加于物种这个名词之上的各种不同的定义”),对马尔萨斯“二原理”食物是不可缺少的也没有多少论述,只强调“生存斗争”和华莱士的“适者生存”,希望通过“自然选择”得到变种进化达到“共同祖先”结论。虽然达尔文对食物有论述:达尔文说:“每一物种所能增加的极端限度,当然依照食物的数量而定;”并没有“唯一法则性”高规格确认……总之《物种起源》理论核心只有四个字“适者生存”。即:“有利变异保持不利变异消除”!消除了不利变异“种性”就纯洁不变了;保持了有利变异“种性”就突出优势与世长存;这里,的“保持”与“消除”就是“种性制约”律、机制。事实上,达尔文已经发现了“种性制约机制”!……
“种性制约”为什么是“机制”呢?
因为“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宏观一直到微观万古不变的关联发展、规律。
……
科学历史和达尔文与孟德尔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达尔文和孟德尔本是同时代人,却因为德国慕尼黑大学植物学教授耐格里收到孟德尔论文,研究得出“经验公式”权威结论而被封杀35年之久,令两位科学巨擘天各一方,达尔文无法借鉴孟德尔生命数理进一步深刻诠释进化论,而进入微观自然选择……也就是说,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3000多年人类无数伟大科学家,对生命科学的宏观研究论证到此转圜,35年后科学主流重新发现孟德尔而进入微观生命分子遗传学!……
孟德尔伟大预言“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直指微观分子遗传学路径,而为宏观遗传学划上了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孟德尔十年豌豆实验引进统计学数理,发现豌豆性状数理“3 : 1”变换规律,并天才预言“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令生命遗传学悄悄进入微观世,发现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学第一、第二定律与“遗传因子”便进入科学前沿微观层次。摩尔根立刻跟进。摩尔根提出《基因论》:“即个体的种种性状,”确认了“种性不变”,性状微观变化规律:连锁与交换-遗传学第三定律。因为,遗传学三个定律是生命个体性状变异规律,与“有利变异保持不利变异消除”
异曲同工,自然是生命遗传从宏观转圜到微观的“种性制约机制”之大成,预示着遗传因子、“3 : 1生命数理”必须在深层次微观的“染色体”上得到突破……
1868年米歇尔发现了“核素”是遗传因子的载体,因为是酸性,后改名“核酸”;
其后,查伽夫研究发现“3个三个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证明了遗传因子微观深层次“3 ;1 ”数理智能自洽运转数理规律真实存在,共同确认了“种性制约机制”数理法理,达到表(种性性状)里(DNA)完美统一;为薛定谔利用量子力学创造分子遗传学奠定了根基。
1944年薛定谔用量子力学研究生命科学,完成了划时代生命科学历史巨作《生命是什么?》,特别总结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生命法则:“食物里包含的就是至关重要的‘负熵’,生命体正是依赖负熵而生的,从而抵消了其体内自然生成的熵。”从量子力学“薛定谔猫”诡异深度,证明了“食物”是“种性”至关重要的基因属性决定着“种性不变”,完成了生命遗传学从宏观到微观“3 : 1数理”的完全统一,确认了“食物与性”至关重要的“种性制约机制”!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三
结论(二):
“食物与性”是生命的本原。性啊!性!
什么是性?中国讲“食色性也!”
西方对性有专门的著述,最著名的当属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顶尖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乃梦析鼻祖,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奠基人,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在人类近代历史上,对性学与人类心灵有独特理论贡献、最杰出的心理学科学巨擘!
弗洛伊德把“性”称为“原欲”,是人体一种“力比多”微物质产出的性本原、产生两性性欲的性,性本原人出生到死一代传一代亘古不变!并认为“性是美的本源”……
马尔萨斯(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早弗洛伊德90年诞生。最先提出人口论“二原理”,其中原理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照现状继续下去。”提出“两性间的情欲亘古不变”法则比弗洛伊德早一个世纪;林奈“三原理”之二是:“(2)由于一种生命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因为“产生于其同类的生物”亘古不变,此类生物(包括人)的“性”自然亘古不变。
林奈生辰年月日:(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享年70岁),比马尔萨斯早半个世纪;也就是说,自林奈的《自然系统》、马尔萨斯《人口论》到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8世纪到20世纪,200年对“性”和“性亘古不变”理论观点整齐划一的一致!……
“种性与性亘古不变”是任何人不能挑战的、特别是达尔文!因为达尔文在“林奈学会”不该不知林奈的“物种不变”;既然达尔文熟读《人口论》更不该不知马尔萨斯“二原理”!?至于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的性“原欲”、“力比多”对学冠中外的的达尔文岂能不知矣!?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四
结论(三):
种性制约机制的层序性来自生命的层序性,来自生命(活质)构造和(个体)生理功能的层序性。
提起种性制约机制及其层序性,就涉及到了生命的定义。生命概念出现的比较晚,是进化论先驱拉马克1809年提出“生物学”之后。历史的看,最早深层次对“活”生命定义的不是生物学家,而是著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是他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中提出的。他说:
“生命的特征是什么?一块物质什么时候可以认为是活的呢?答案是当它继续在“做某些事情”、运动、和环境交换物质等等的时候,而且期望它比一块无生命物质在类似情况下,“保持下去”的时间要长得多。”
生命之所以比其他任何物质的时间要长得多,就在于生命“活”得“比其他任何物质的时间要长得多”…… 这是薛定谔的关键词。
薛定谔强调“活”,也就是说,活细胞自洽组织是生命四要素之首,而生命的活性又由信息(时间要素)、遗传密码、大分子——非周期固体的存在(空间要素)作为遗传物质DNA的模型,所以它符合生命量子力学的“量子跃迁”所带来的不连续遗传的稳定持久;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总是“以负熵为生”,从环境中抽取“序”来维持系统的活细胞自洽组织概念,形成可遗传的整体状态或构型;这就从时间、空间、活细胞自洽组织、自繁殖四生命要素的不同层次回答和确定了“种性制约机制”是生命本原!
从这个生命定义中,我们能够发现生命存在四个要素,这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即:时间、空间、活细胞自洽组织、自繁殖。
第一:生命是时间的产物,从古到今。
第二:任何生命都占有从古到今一定区域进化位置的空间,无论这空间是多么微小。
第三:生命的特质是活细胞的自洽组织体。特质“活”既是时间概念,又是一定区域进化自洽行为位置存在的空间概念的统一。
第四:生命有自繁殖的属性。
“活”与“深层次性”制约结论统一在“有利变异保持不利变异消除”:消除了不利变异“种性”就纯洁“不变”了、保持了有利变异“种性”就突出优势与世长存;这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理论核心宗旨,就是“活”生命世世代代制约亘古不变的“种性制约机制”、同样是马尔萨斯“二原理”+弗洛伊德不变的“原欲”与“力比多”永恒不变!……
孟德尔用一个伟大预言:“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打开分子遗传学大门预言:科学历史必然诞生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用量子力学指明“食物里包含的就是至关重要的‘负熵’,生命体正是依赖负熵而生的,从而抵消了其体内自然生成的熵”“负熵法则”的“活”与“深层次性”在微观量子力学完全证明“种性制约机制”是生命科学(无论经典遗传学还是分子遗传学)独一无二的规律、法则,是遗传学第四定律!
“种性制约机制”生命规律! 为什么是“机制”呢?
因为“机制”是指各生命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内、外环境”运行生存方式、是有机体宏观、微观的构造、功能,“生存斗争”遗传变异、进化相互关联的所有数理规则从宏观一直到微观万古不变的守制与可持续生存的自然天择。
最后,让我们用薛定谔的“遗传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表明不变性几乎是绝对的。”(《生命是什么》32页)让我们用“基因绝对不变论”作为《变异是种性制约机制下的变异——强燕平论变异》的结束语吧!——基因绝对不变,必然所有种的个体遗传下来的“种性”绝对不变!就这样“种性制约机制下的遗传、变异”和“种性”亘古不变的天注定,万古不变地守制生命永恒。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五、结束语“尾声拾遗”
“种性制约机制”是新的生命科学定律,将跟以前的定律一样已经加入“生命物质在遵从迄今已确立的物理学定律的同时,可能还涉及至今尚未了解的‘物理学的其他定律’,这些新的定律一旦被揭示出来,将跟以前的定律一样,成为这门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73页。我们带着“尘埃落定”的欣喜,把《给你创新的支点》相关“种性制约机制”文摘“尾声拾遗”作为论文的结束语:
第63页-“遗传对于任何机制的制约都不是瞬间的、随时的、随机的,生物种的恒定衍生,更不是瞬间的、随时的、随机的。种机制一旦形成就永恒存在,永恒制约,任何种的种性都具有这种特性。孟德尔的豌豆杂交,正是反映了种性制约机制。”
……
第62页-“遗传是选择的过程,是种如何传递的过程,种性的遗传是通过种的个体延续性来体现的。所以,关键是种的个体与种性间断又连续的关系;同样,种的变异也是通过种的个体存在,这就决定了个体的遗传变异必须在种的制约下完成,这就是说生物种遗传存在不可违背的某种独特的种性,这种性在种的个体中来实现他的种性制约,这种制约机制才是遗传的本质,オ是生物的进化机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在保证了种性制约的前提下,其他一切性状选择,对于种的个体发展来说才是自由的、随机的。”
……
第63页-“遗传只能是种性制约机制的一部分,孟德尔揭示了种性制约遗传规律还存在种性制约繁殖、种性制约变异、种性制约选择。物种在种性制约机制下分离和自由组合的繁殖、遗传、变异、选择共同构成了种性制约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龙生龙、风生凤。保证种的个体不在同其他个体的交配、繁殖中被淹没、被淘汰、被灭绝。”
……
第68页-“遗传有自己的内在的“阵”法,它构成了种性制约机制。”
……
第68页-“我们把这表和本书第九章所画孟德尔遗传因子方阵图相对比。它反映出和方阵隔行相对变化的数理规律是同一的。J、K、L、M、N、0、P、Q是数字符号加密的8种形式。形成4个模块(板)。由这4个模块在遗传密码总体(表)中所处方位的变换,可产生16组模块。16组模块中的每一个小模块方阵,都存在纵横(上下左右)对角间隔对等的性质。每个小模块又由4组密码方阵组成。因为密码由3个碱基决定1个磷酸。这就构成了遗传方阵3:1的数理基础。按
遗传方阵(图8)3:1规律,模块就产生隐性和显性的属性。它们的整体隔行(上下和左右)对角相隔,就产生了整体模块隐性、显性的整体相间(隔代)遗传性。也就是说,生命遗传存在以遗传密码为单位的同时,也存在以遗传密码模块大、小方阵为单位的个体遗传和整体模块遗传的两重性遗传。隐性密码和显性密码各自都存在着自己“阵”系的连动效应。所以遗传密码受遗传方阵的制约。”
……
第72页-“中国相传了几千年的圣训是“食色性也”,这是对种性制约机制的最早表述。这样种性制约机制的内涵就制定为食色两性不能变异的法则。这种机制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尔的自由组合与分离律是统一。”
……
更多“种性制约机制”相关理论原理可阅读原著(57-124页)。
鸣谢:
谢谢世界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科学家们的理论、法则、规律和学者们的辛勤劳作获得的成功与丰硕果实,为我们无私地引用、采摘!谢谢好友、粉丝热情捧场!谢谢互联网平台“寻金者微博”、“知乎”!谢谢、谢谢、谢谢!!!
原载(1-27)知乎;(28-45)寻金者微博
强燕平
2021年2月24日敬叩
《强燕平论变异》四十六
重要参考书目
《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著(罗来欧 罗辽复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物种起源》达尔文 商务印书馆 1995年5月
《给你创新的支点》强燕平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
《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著 吕瑞兰 李长生绎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科学发纵横现谈》 王梓坤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年
《科学简史-从科学仪器的发展看科学科学的历史》托马斯·克拉普著 (朱润生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
《原创技术发明方法 自主创新源泉》 赵大庆 强燕平著 华夏出版社 2006年
《一个系统林奈的激情和自然秩序的梦》HELEN SCHMITZ NILS UDDENBERG NATUR KULTUR 2007年
《霍金的宇宙》 戴维·费尔津著 赵复垣绎 海南出版社 2000年
《天体运行论》尼古拉·哥白尼著 (叶式辉译)武汉出版社1992年
《十问 霍金沉思录》史蒂芬.霍金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9年